虽然在一起的时间不长,但在宁浩演员培训班上,这十位怀揣着梦想的年轻人,找到了未来的方向。图为:岳小军(左一)、张颂文(左二)、詹瑞文(中)与学员们合影。
2011年1月29日,北京大屯路某废置餐厅内,香港演员詹瑞文站在屋子中间,身边围着十个打扮随意的年轻人,他们用一种谁也听不懂的自创“语系”,旁若无人地大喊大叫、绕着屋子奔跑蹦跳,不知情的人闯进来,会以为自己误入了疯人院。这是导演宁浩“演员培训班”年前的最后一课。十个年轻人,来自超过两万多名报名者,年纪最大的31岁,最小的22岁,他们都是宁浩亲手挑选的“学员”。
那天中午,宁浩请学员们吃饭,他喝了点小酒,靠在角落里的一把椅子上,舌头有些打结:“我办培训班,不为功利,就是不想这些好胚子长歪了。”说罢,宁浩站起身,走上前与每个学员握手叮咛:“不管当不当演员,有时间多学点东西!”
【缘起】“纳贤榜”曾被质疑炒作
“演员培训班”的点子,最早出于宁浩的“私心”。拍完《无人区》后,宁浩打算拍一部民国背景的喜剧,开机时间定在2011年3月。影片依旧讲述普通人的故事,宁浩想找一些生活质感厚实的演员,但一直没着落。宁浩突发奇想:所谓明星阵容,既没必要又难伺候,不如自己开个班,从普通人中找苗子。
这个主意得到了影片出品方小马奔腾的首肯,于是宁浩迅速动手,把新片制作费用的一部分拨出来,组团队找场地。2010年9月29日,一份“小马奔腾——宁浩演员培训班招生简章”出炉,不限定职业、出身,面向社会招纳两种人,一是“男,30岁以内,男人味,经历过,还有劲”;另一种是“女,26岁以下,毕业一两年,有些经历,不失纯净”,并强调“表演不止停留在兴趣,而成为可以全情投入的事业。”
这份“纳贤榜”一出,首先吸引了媒体的兴趣,有人怀疑宁浩炒作,还有人认为,如果大规模采用非职业演员,根本成不了一台戏。对此,宁浩没有过多解释,只是交待工作人员尽量低调。但无论如何,“宁浩选演员”的消息还是在圈内圈外迅速传开。
【纳贤】
入围第一人:王文 宁浩当即拍板“愣头青”
“招生简章”贴出来第三天,工作人员收到一段特殊的报名视频:一个身形壮硕,绷着黑色小背心,头发蓬乱的男孩歪坐在镜头前,操着一口辽宁味儿的普遍话,自我介绍一字没提,冲上来便拖腔带调地做起了“报名攻略”,“就说这‘男人味’,我估计是表面看起来比较有阅历,再说这‘有劲’,我觉得……”男孩两条浓黑的眉毛上下翻飞,慢条斯理地说了两分多钟,趁人不注意,他猛然大喊一句:“我特别喜欢表演,真的!谢谢!”把工作人员吓了一跳。
这个视频送到宁浩手里,宁浩乐了,当即决定,第一个入围的就是他!于是,在工地上当监理的王文打头阵,进入了“宁浩演员训练班”。
今年26岁的王文体重200斤,配上他的浓眉大眼和搞笑口音,有种特别的喜感。这份喜感在生活中帮了他大忙,大学毕业后,王文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健身房卖会员卡,他常把客户逗得前仰后合,业绩出奇地好。24岁时他改行卖楼,很快就当上了市场营销副总监,最高一个月能赚4万多,“我感觉销售很容易,站在客户的立场说话,语言、表情上活泼一点,客户一开心,就消费了,这和演戏有点像”。
王文向往舞台。十年前,韩国组合HOT正流行,王文和同学组了个连唱带跳的“天团”,想去大连啤酒节表演,未果。不过,这没扼杀王文的表演欲。私下里,王文经常琢磨演戏,比如看到《变相怪杰》,他会想“如果是我演会怎么样?”两年前“凤姐”初出江湖,王文自编自唱了一首搞笑的《凤姐之歌》,网络点击量超过一千万次,还换来个“凤姐之父”的外号。受到鼓舞的王文带着此歌去参加“快乐男生”和《中国达人秀》,每次上台都能把全场观众逗得哄堂大笑,就在王文快要取得《中国达人秀》总决赛资格时,“凤姐”被封杀,王文只好回老家,继续当工程监理。
接到演员培训班的通知时,王文不太敢相信:“网上报名这么难,不会是骗子吧?”再等了两天,他发现自己的报名视频被挂在了“宁浩选演员”的微博上,下面还有很多网友留言,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王文提前辞职,迫不及待地想来北京培训,“十年才等来演戏的机会,我这回要背水一战。”
“羡慕嫉妒恨”是今年夏天开始盛行的网络流行词。
“芙蓉姐姐身材妖娆了”,“凤姐去美国电视台面试了”。年底,一向泡在嘲笑声中的两位“网络名女”开始转型。她们的变化被很多网站置顶,列在年度网络新闻前列。顿时跟帖评论哗然,网民“羡慕嫉妒恨”的呼声响成一片。以往“说你傻,立刻就流鼻涕”,对比之下让看客很有优越感的对象,如今却有了自己求之不得的资本,很多人忽然纠结,情绪很乱很复杂。
“羡慕嫉妒恨”,这短短5字,感情却有三层递进:羡慕多了成嫉妒,嫉妒过了成了恨。“羡慕嫉妒恨”在网络的大面积流行,虽然有跟风复制的调侃成分,但是其中的“纠结”意味却让网络文化开始用一份自嘲自省。“羡慕嫉妒恨”的无数下联中,“空虚寂寞冷”最为流行。“空虚寂寞冷”恰恰是很多人的网络心态和自我形象的总结。强刺激之下,承认自己嫉妒别人并不容易,而静下来反思自己是不是空虚更难能可贵,这些变化都让网络心态产生了一种积极的可能。
凤姐出国,审丑心态起纠结
“奥巴马的演讲我看了两页,觉得还行。”本月初,有消息称凤姐在美国某中文电视台面试。面试过程中,凤姐自称比较佩服林肯、罗斯福,还设想了一段采访奥巴马的场景。面试官对凤姐的评价是,尽管听不懂她朗读的英语新闻,但是她有“上升空间”。凤姐去美国电视台面试的新闻,深度刺激了很多网民的“自我优越感”。以往每次出现总被嘲笑的凤姐,一直和芙蓉姐姐并称骨灰级网络“审丑偶像”。如今她却有可能在美国做电视记者。“从踩在脚底到飞过头顶”的逆转让无数网民惊叹“羡慕嫉妒恨”。以至于“羡慕嫉妒恨”的情绪过于强烈,很多人忽略了一周之后凤姐说自己被电视台欺骗而要自杀的“雷”人消息。依旧集体沉浸在“笑人无气人有”的情绪之中,纠结得无法自拔。
严格来说,“羡慕嫉妒恨”是去年电影投资人张伟平的“发明”。张艺谋贺岁喜剧《三枪拍案惊奇》上映3天票房近7000万元。在观众热捧的同时,却被评论骂得也很惨:“低俗,像二人转、像小品、就是不像电影。”张艺谋电影的投资人张伟平回应质疑时称,电影圈的很多人对他和张艺谋就是5个字——“羡慕嫉妒恨”。
今年,“羡慕嫉妒恨”成为网络流行词后,有人说仔细品味觉得“相当精妙”,说出了人不满情绪的递增,最终强烈得几乎不能自持。而分析“羡慕嫉妒恨”背后的情绪,流行的解释是:对一个人来说,被人嫉妒等于领受了嫉妒者最真诚的恭维,是一种精神上的优越和快感;而嫉妒别人,则会或多或少地透露出自己的自卑、懊恼、羞愧和不甘,对自信心是一个打击。
从最早电影圈里还有几分“瑜亮情结”的“羡慕嫉妒恨”,到面对凤姐和芙蓉姐姐而产生的网民集体“羡慕嫉妒恨”。网络集体无意识堆积出的情绪,折射出网络文化中情绪的“漏斗效应”。
退而结网,网络心要自省
不管是因为“同行是冤家”的圈里抱怨,还是因为凤姐“咸鱼翻身”的过猛刺激,或者只是一句抱怨,“羡慕嫉妒恨”都像一个漏斗,在收纳网络情绪时悄悄让开始的一点羡慕、一份嫉妒,都随着漏斗的螺旋加速而渐渐放大,最后淹没其他的情绪,唯一被提纯的是“恨”。
心理学家认为,嫉妒是人的一种本能。有评论说,谁没有嫉妒过别人?“轻微嫉妒”在海外研究中,被认为可以激发人的进取心和竞争意识,似乎并非什么坏情绪。但是,有网络的现实感屏蔽,又有推手暗中使劲,再加上社会情绪的集体浮躁,聚集起来的强大网络舆论,背后隐藏的却是人云亦云的网络暴力。很多人对事物有一种简单而不理性的判断:对信息的处理只简单机械地选择两个极端,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当网络围观者挥舞“正义大棒”时,社会学学者所说的“群氓”现象,不得不让人们掂量一下手中棒子的重量:需要扪心自问,自己的心态是否淡定,自己是不是被情绪左右。年底,不少揭丑的帖子在开心网等网络社区流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丑行,该如何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这样的理性评论,都让位于“当事人菖菖菖得罪人了”的调侃。有学者指出,这也是网络暴力的一种表现,只是和挥舞大棒的所谓正义感不同,这是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暴力,用无所谓的态度将网络舆论力量瞬间消解。
在追问“羡慕嫉妒恨”因何流行时,“空虚寂寞冷”成了“羡慕嫉妒恨”的下联。有人说,太多“羡慕嫉妒恨”,是因为“空虚寂寞冷”。很多空虚寂寞无聊者,借网络相互宣泄情绪“避寒取暖”。但是,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是,无论是挥舞大棒还是默然视之,都无益于网络社会整体心态的健康发展,任何情绪引渡到一个“恨”字,所有的坦然和从容都会被残酷过滤,好心情不再。
好在,在网络中为“羡慕嫉妒恨,空虚寂寞冷”对联求横批的帖子中,已经有不少人贴上“没用的少说”、“开始行动吧”之类的词语。这些表达已经开始把“羡慕嫉妒”的情绪转换成独立自强的行动,让“羡慕嫉妒”不再成“恨”,希望这能为网络“群氓”找回美好开一个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