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

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

LUCKY BIRD

网址:


英国西约克郡夜空出现两道明亮的橙色光柱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1月30日消息,英国约克郡(West Yorkshire)当地时间28日的夜空中,出现了两道由云层中冰晶创造的橙火般光线,它们夹在城市灯光等人造“灯景”之间,凸显出奇特“光景观”。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令人称奇的“光景观”通常在日落时分出现,它们的形成是由于较低云层中的冰晶捕捉到附近光线,像数以百万计的微型镜子一样,将光线折射回地面的结果。日落时冰晶反射的是太阳光线,而约克郡的这两个光柱是由人造光线形成的。

  当地时间28日晚上10点左右,西约克郡霍姆弗斯(Holmfirth)的气温在零下3摄氏度左右,摄影师史蒂夫-多赫提(Steve Doherty)用相机拍下了这一奇妙景观。两道橙色光柱像探照灯一样矗立在夜空,肉眼可以观测,据了解景观持续了大约30分钟。

  知名大气层光学专业网站atoptics.co.uk的创始人、物理学家考利(Les Cowley)表示,通常这种光柱更容易在更低的气温下出现,如零下10摄氏度至15摄氏度左右,因为那种环境下冰晶更容易形成。这与云层中的水滴形成彩虹的现象类似。不过冰晶形状更为整齐,所以反射的光线通常是直的。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垃圾填埋大棚”是首次在国内使用

  垃圾处理中散发的气味有多恼人?看看意大利的垃圾危机就知道了,为了反对政府在居民生活区以及文物古迹周边修建垃圾填埋场,那不勒斯人不惜与警察、消防队员大打出手。

  在北京某临近垃圾处理场的小区也面临同样的“臭气污染”。不少居民忍受不了气味,纷纷卖房搬离。

  去年12月底,在北京环卫集团二清分公司的安定垃圾卫生填埋场,搭建起了一座巨大的大棚,帮垃圾除味。这将是垃圾处理的一种全新解决方案。

  会移动的“垃圾大棚”

  离北京市区一个半小时车程的安定垃圾卫生填埋场,距北京东南的河北廊坊市不远。周边不远处是一些厂房和菜地。在填埋场大门到填埋区近1公里的范围内,见不到任何垃圾丢撒的痕迹,也没有垃圾产生的臭味。

  顺着平整的柏油马路,爬上了一座高几十米的小山,安定填埋场场长张永贺告诉记者,“我们脚下踩的山是上世纪90年代后十几年中被填埋的垃圾。”这是填埋场的一期工程,现已经全部填满,如今正在作业的是填埋场的二期工程。

  顺着张永贺手指的方向,不远处就是一个巨大的大棚,它就是刚刚启用的空气支撑膜密闭作业设施,由美国进口,也被称为“垃圾填埋大棚”,是首次在国内使用。

  它看起来像一座体育场,整个大棚结构长200米,宽100米,高30米,有三个足球场那么大,圆润得看不到一个棱角——它没有一根支架,完全是靠鼓风机吹起来的,原理有点像热气球。大棚里还有设备专门收集废气,鼓风机再把外面的新鲜空气送进来,如此循环,达到一定的气压平衡,如果棚内的气压变化,收排风系统就会自动启动。这样即便没有一根支架,大棚也永远不会倒。

  在直线距离仅100多米的位置,丝毫闻不到垃圾散发的恶臭味,更别说几公里外的居民。

  据介绍,实际上,这个大棚来到安定填埋场已经几个月了,它原本在沙土堆放场演习了一段时间,美国专家来测试过安全性,并经过相关环保部门的认证,最近才正式铺设到填埋场上使用。

  来到垃圾大棚的门口,一位专职工人为我们打开了两道电子闸门,才得以进入。张永贺说,“现在是清晨,不是垃圾填埋的作业时间。在垃圾运来这里之前,我们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检测大棚内的空气污染指数,只有达标的情况下才允许填埋作业车和工人进入。”

  进入大棚,大棚一角正等待填埋的垃圾散发出难闻的气味,但还不至于难以忍受。大棚内的光线充足,完全可以自然采光。而在外面看起来,膜是乳白色的,如此不会造成视觉污染。

  大棚四周的鼓风机正在工作,并没有发出太大的噪音。大棚是由一块块的膜拼接起来的,大棚底端是一块块蓝色的水泥块。按照设计填埋能力,填埋满这样一个大棚需要3-4个月左右的时间。填满之后,只需分拆这些水泥块和其上的膜结构,就可以任意移动到下一个填埋坑,再组装起另一个大棚。

  真正实现全密闭作业

  垃圾填埋是中国目前大多数城市解决生活垃圾出路的最主要方法,85%的城市生活垃圾采用填埋处理。但由于中国人口密度远高于欧美国家,许多垃圾填埋场离居民区过近,导致了许多污染的情况发生。

  据张永贺介绍,这种膜是一种新技术,在国际上,中国是率先使用。其成本达到3000多万人民币,膜设计寿命是10年,而且每次移动也要产生相应的成本。“对环境的保护发挥着重大作用。”

  首先,它改变了垃圾填埋的露天作业形式。以往,垃圾填埋场周边臭气熏天,尘土飞扬,居民怨声载道,虽然很多填埋场也实现了密闭作业,即用一种PE膜进行覆盖,但气味仍然很大,对居民、对工人来说都是一种有毒有害的气体污染。

  废气中有甲烷,以往收集起来难度大,而大棚内有专门的收集装置,由于是在一种密闭的环境,降低了收集难度。在大棚的出气口还有除臭装置,大棚排出的气体是达标的空气。

  其次,大棚可以让雨污分流更容易。垃圾在长时间堆积后产生一种液体叫渗沥液即垃圾渗滤液,如果混合了雨水,处理起来成本很高。例如,2010年夏天北京有两场大雨,分别达到了70mm、80mm,如果没有做好雨污分流会增加大量的渗滤液,给渗沥液的处理造成了更大的压力。而大棚首先隔绝了外围的降水,它四周底部还有专门的雨水收集系统,收集的雨水可供周边灌溉使用。

  北京是座风城,干燥季节大风一来白色污染物就被吹起来了,“我们最怕大风,以前一刮风,立即派出十几个人,去捡拾塑料袋、白色污染物,加大了工作量。”而垃圾大棚则能解决这个难题。

  垃圾填埋场首先是要做到垃圾填埋对周边居民的无害化处理,下一步就是让垃圾场自身和周边居民受益。

  据介绍,采用厌氧填埋工艺的安定填埋场能够产生大量的沼气,目前,填埋场的供电、冬天的暖气、夏天的空调都是靠沼气发电带动。

  垃圾填埋场内填埋的垃圾也并非一埋了之,填埋场可以将堆体产生的填埋气导出,经净化提纯、低温冷却和压缩处理后,制成相当于同体积普通液化天然气625倍能效的压缩天然气。

  这种压缩天然气既可替代汽油作为汽车的燃料,也可为居民提供生活用气。安定填埋场周边的居民将率先受益。

  据测算,这个垃圾大棚一般每天最多可填埋1400吨左右的垃圾,差不多是整个北京市垃圾总量的16%。据北京环卫集团的有关负责人介绍,“垃圾大棚”如果取得成功,以后还将在北京其他垃圾填埋场推广使用。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月30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美国“国家地理新闻”网站刊登了过去一周公布的最佳太空图片,包括蛇夫座捷塔星、撞击前后的木星以及火星圣玛丽亚陨坑在内的精彩图片纷纷榜上有名。

  1.圣玛丽亚陨坑

圣玛丽亚陨坑(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Cornell/ASU)圣玛丽亚陨坑(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Cornell/ASU)

  “机遇”号火星车拍摄的伪色照片,蓝沙在圣玛丽亚陨坑底部移动,好似波浪一般。照片呈现的色彩立基于“机遇”号的照相机捕获的近红外和可见光波长,帮助显示陨坑周围土壤和岩石成分之间的差异。

  拍摄这幅照片旨在纪念“机遇”号探索火星表面7周年。这辆火星车于2004年1月24日登陆火星,执行原定为期3个月的探测任务。“机遇”号将利用几周时间,获取圣玛丽亚陨坑的数据,而后朝着更大的“奋进”陨坑进发。

  2.蛇夫座捷塔星

蛇夫座捷塔星(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UCLA)蛇夫座捷塔星(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UCLA)

  在可见光条件下,蛇夫座捷塔星呈暗红色,四周漆黑一片。但在红外条件下,这颗恒星却变成一个亮蓝色的火球,顶部闪闪发光的星际尘埃好似一根“胡须”。这幅红外照片由美国宇航局的广域红外探测器(WISE)拍摄。

  天文学家认为蛇夫座捷塔星曾经是一个双星系统成员,伴星爆炸后,蛇夫座捷塔星被迫“单飞”,在太空中快速穿行。这颗恒星目前正以每秒15英里(约合每秒24公里)的速度穿过一个尘埃和气体云。在此过程中,蛇夫座捷塔星强大的辐射挤压沿途气体和尘埃,形成我们在红外照片中看到的弓形波。

  3.火卫一

火卫一( 图片来源:G. Neukum,Freie Universit?t Berlin/ESA/DLR)火卫一( 图片来源:G. Neukum,Freie Universit?t Berlin/ESA/DLR)

  这幅高清晰照片由欧洲航天局的“火星快车”探测卫星拍摄,展现了表面坑坑洼洼的苍白色火卫一。最近,“火星快车”飞跃火卫一南半球,拍摄了一系列照片,拍摄时与火卫一的距离大约在62英里(约合100公里)左右。

  借助于这些由立体照相机拍摄的照片,欧洲航天局的科学家得以绘制这颗小卫星的3D图像。对表面陨坑进行的研究将帮助科学家制定未来的“火卫一步兵”任务。这项任务将由俄罗斯实施,旨在向火卫一派遣登陆器,研究这颗卫星并将收集的样本带回地球。

  4.白雪覆盖的群山

白雪覆盖的群山(图片来源:NASA)白雪覆盖的群山(图片来源:NASA)

  这是国际空间站的透窗观察研究设施(WORF)正式拍摄的第一幅照片,展现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西岸被白雪覆盖的群山。拍摄这幅照片旨在测试EarthKAM系统。EarthKAM是一项教育拓展计划,允许中学生使用WORF对地球进行远程拍摄。2010年4月,“发现”号航天飞机将WORF送上空间站。

  5.撞击前后的木星

撞击前后的木星(图片来源:NASA/IRTF/JPL-Caltech/University of Oxford)撞击前后的木星(图片来源:NASA/IRTF/JPL-Caltech/University of Oxford)

  最近发表的两篇研究论文指出,木星在2009年7月与一颗体积相当于“泰塔尼克”号的小行星相撞。可惜的是,没有人观测到这颗小行星。当时,一名业余天文学家率先在可见光条件下观察到木星上出现的一个黑斑。撞击产生大量热量和碎片,并在这颗气态巨行星的南半球形成一道明亮的伤疤。对撞击产生的碎片进行的分析发现了大量硅石。科学家表示硅石只有在一颗坚固的多岩天体在爆炸前穿过木星大气层并刺入地表深处的情况下才会形成。  (孝文)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1月30日消息,近日,法国建筑师让-皮埃尔-乌丹建议组织对拥有4500年历史的吉萨大金字塔进行勘探。据这位建筑师表示,吉萨大金字塔内建有两个密室,里面摆放着陪葬家具。


雄伟神秘的吉萨大金字塔(科学网-kexue.com 配图)

  据国外媒体报道,乌丹3年前就曾向埃及文物部门提出希望进入金字塔内,对古埃及人如何建造金字塔进行研究,但遭到文物部门的拒绝。他指出,3D模拟和来自美国埃及古物学家鲍勃-布莱尔的数据显示,金字塔的心脏地带建有两个密室。他在新闻发布会上宣称,这些密室里摆放着陪葬家具,供胡夫法老王死后使用。他说:“我确信金字塔内一定存在密室。我要做的就是找到它们。”

  2007年3月,乌丹提出一项理论,他认为吉萨大金字塔借助一个内部螺旋形坡道由内而外完成建造,而不是之前人们所认为的借助一条外部坡道。他建议与埃及文物专家和法国工程师共同进行一次勘探,借助红外设备、雷达及其他非侵入式手段验证这项假设。不过埃及文物部门拒绝了乌丹的建议。

  据乌丹透露,一支来自加拿大魁北克拉瓦尔大学的研究小组将于2011年向埃及文物部门提出请求,从外部对吉萨金字塔进行热成像研究以验证这一理论。乌丹表示,胡夫的父亲斯内夫鲁的金字塔建有这种密室,胡夫可能会效仿自己的父亲,在建造金字塔时保留这种设计。此外胡夫墓室北面墙壁使用的石料也表明存在一条之前人们没有注意到的通道直通假设中的密室。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系外行星WASP-33b上的“一年”仅为29小时

  天文学家近期发现了迄今已知最热的行星,其温度高达摄氏3200度,这一数值甚至超过一些恒星。

  一个名为“超广角行星搜寻”(SuperWASP)的研究小组最早在2006年宣布了他们探测到这颗行星存在踪迹的消息。该小组对恒星的轻微光变进行精确观测,寻找由于行星经过而造成的掩星现象,并由此发现了这颗约为1.4倍木星大小的行星。

  2010年进行的后续观测证实了这一发现,在中央恒星的光谱中检测到某种扭曲,这种变化只能用围绕它公转的行星引力来解释。根据这些数据计算出的行星质量数值约为4.5倍木星质量。

  这颗行星目前已经被编号为WASP-33b。它距离其中央恒星的距离仅为水星距离太阳距离的7%不到,其公转周期也仅有短短29.5小时。

  这样的轨道距离并非最近,但是行星WASP-33b的中央母恒星却是已知拥有行星系统的最热的恒星之一。其表面温度高达7160摄氏度,远高于太阳的5600度。

  根据最新的一项研究,科研人员使用位于西班牙加那利群岛上的威廉•赫歇尔望远镜对其进行了红外观测,结果发现其表面温度高达3200度。这是它的超近轨道和高温的母恒星共同作用的结果。来自英国斯塔福德郡基尔大学的艾利克斯•史密斯(Alexis Smith)领导了这项研究。

  WASP-33b这种难以置信的温度事实上已经超过了一些红矮星。它的温度值也打破了之前由WASP-12b保持的行星最高温记录,后者的温度约为2300度,它比后者高出近900度。

  美国宇航局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专家德雷克•戴明(Drake Deming)表示:“WASP-33b或许将帮助天文学家获得有关高温行星的新见解,人们对它们的性质一直了解不多。”不过他本人并非史密斯小组的成员。

  打个比方说,根据测量数据,一些这样的近距离高温行星的外层大气温度似乎比深层大气要低,这让天文学家们困惑不已。因为必须考虑到它们的高温正是由于受到了来自外部的剧烈辐射照射所致。

  戴明认为,这可能是由于某种碳化合物改变了行星大气对辐射的反应方式。这种化学物质可能可以由于恒星的强烈紫外辐射造成,而考虑到这颗恒星的高温,这种辐射在WASP-33b表面将是非常强烈的。

  “这当然是一颗你会想去一探究竟的行星,”他说,“能去研究一下离开一颗高温恒星那么近的行星,确实是一种新奇的体验。”(晨风)


美国宇航局“纳米帆-D”在太空中展开太阳帆的艺术构想图

  美国宇航局马歇尔航天飞行中心近日证实,2010年12月6日从“FASTSAT”微卫星上释放出去的纳卫星--“纳米帆-D”太阳帆飞行器现已成为一个飞行于地球上空的自由飞行器。美国宇航局希望业余无线电爱好者能够协助跟踪“纳米帆-D”的动向。

  美国宇航局“纳米帆-D”太阳帆飞行器本来应按计划于2010年12月6日从其母舰“FASTSAT”微卫星上释放出去。但分析数据显示,这一过程可能并未发生。美国宇航局甚至自己都怀疑“纳米帆-D”是否已释放出去。不过,马歇尔航天飞行中心工程师此后通过对“FASTSAT”卫星的遥感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纳米帆-D”确实已脱离母舰卫星。美国宇航局近日宣布了这一发现结果。

  美国宇航局官方声称,地基卫星跟踪项目证实了这一结果。马歇尔航天飞行中心“FASTSAT”卫星项目经理马克-伯德雷克斯介绍说,“我们知道,舱门已打开,‘纳米帆-D’有可能已经自己弹出去了。今天早上,我们的飞行运营团队证实,‘纳米帆-D’现在已是一个自由的飞行物。这是一个惊喜。”

  “纳米帆-D”是否仍在工作?

  不过,工程师们仍不能确定“纳米帆-D”现在是否还在工作。为了证实这一点,美国宇航局官方向广大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求助,请他们协助监听“纳米帆-D”的信号。“纳米帆-D”的信号频率为437.27兆赫。

  “纳米帆-D”研究团队希望,这颗纳卫星能够健康,而且能够完成自己的任务,即展示太阳帆系统的性能。美国宇航局官方表示,这一技术将推动未来太空任务中太阳帆的发展。马歇尔航天飞行中心“纳米帆-D”项目首席科学家迪恩-阿尔霍恩表示,“对于我们团队来说,这是一个好消息。我们正在焦急地监听关于‘纳米帆-D’健康的信号,想知道它是否按计划在运行。我们希望能够看到‘纳米帆-D’健康运行,能够看到它展开自己的太阳帆。”

  展开太阳帆:三天倒计时

  从母舰卫星释放后,“纳米帆-D”在环绕地球运行时,其内部的一个计时器开始三天倒计时。当计时器计数为零时,太阳帆开始展开。在五秒种内,“纳米帆-D”将展开一个100平方英尺(约9.29平方米)的聚合物太阳帆。据美国宇航局官方介绍,如果展开成功,“纳米帆-D”将在低地球轨道上运行70到120天。根据大气环境的变化,运行天数可能有所变化。

  2010年12月6日,美国宇航局按计划触发了释放动作,将“纳米帆-D”从“FASTSAT”卫星释放出去。在“FASTSAT”卫星上,还携带了许多其他的科学有效载荷。当时,研究团队证实舱门已打开,相关数据也表明释放成功。然而,进一步分析发现,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实“纳米帆-D”位于低地球轨道上。因此,项目组曾经断定,“纳米帆-D”极有可能仍呆在“FASTSAT”卫星内部,释放失败。(彬彬)


真空磁悬浮列车速度有望超越飞机

  目前,我国正在运行和建设的高速铁路里程已经超过1万千米。到2011年,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里程最长、技术标准最高的京沪高速铁路有望通车。2010年12月3日,在京沪高铁联调联试和综合试验中,中国新一代高速动车组最高时速达到486.1千米,再度刷新了世界铁路运营速度纪录。然而,中国科学家并没有因此而放慢研制更高时速列车的步伐。目前,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组正在积极研发试验真空管道高速交通。在未来两三年内,实验室将推出时速600~1000千米的真空磁悬浮列车实验模型,10年之后可能投入运行。根据现在的理论研究,这种列车最高时速可达到2万千米。

  何谓真空磁悬浮列车

  众所周知,当今不管是普通列车还是高速列车,它们的运行方式都属于轮轨系统。在大气环境下由于受制于能耗、噪声等因素的影响,列车实际行驶时速通常不宜超过400千米。为了打造时速更高的列车,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种真空管道高速交通的列车新技术。其工作原理是建造一条与外部空气隔绝的管道,将管道内部抽为真空后,在其中运行磁悬浮列车。由于真空磁悬浮列车在运行时没有轮轨系统的摩擦力,空气阻力也小得多,因此它可以达到惊人的高速,而且,由于有了与外部空气隔绝的密封管道,可以在荒漠、高原、山地、江湖、海底以及恶劣气候环境下正常运行。

  虽然真空磁悬浮列车在真空环境下运行,但是列车的车厢内部肯定不是真空状态。气密性良好的列车结构能够确保列车车厢内与其他列车一样充满新鲜空气,乘客乘坐这种真空磁悬浮列车不会有眩晕、胸闷等异样的感觉。从建设造价上来看,目前高速铁路隧道线路的造价约为每千米1.5亿元人民币,其隧道断面高度大约是6~8米,而真空磁悬浮列车使用的管道断面高度仅为4~5米,可节省很多材料和施工费用。因此,跟高速铁路相比,管道断面下降带来的成本节省可望平衡由于增加真空管道、真空设备等而增加的建设成本。

  真空磁悬浮列车的幕后故事

  其实,真空管道交通概念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兰德咨询公司和麻省理工学院的专家就提出了真空管道磁悬浮运输的概念。但是,直到20世纪末人们才开始关注这种新型的铁路交通方式。1999年,美国佛罗里达州机械工程师戴睿·奥斯特将真空管道磁悬浮运输概念变成了一整套的设计图纸,并向美国专利局申请了发明专利。2001年,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公司的一位科技人员为了解决运输物流快捷安全最关键的交通技术问题,在互联网上发现了奥斯特的真空管道磁悬浮运输技术的相关资料。通过与奥斯特充分交流后,他决定要将这项技术引进到国内。

  2002年初,这位科技人员联系到西南交通大学机车车辆动力学和磁悬浮等专业的几位专家。他们通过10个多月的紧张策划和积极筹备,最终在西南交通大学组建了一个被命名为真空管道运输研究所的科研机构,并邀请了奥斯特加盟,共同开展真空管道交通研究和实验工作。经过4年多的积极努力,研究人员连续3次向有关部门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终于在2007年获得26万元的项目基金,为研究和试验真空管道交通奠定了基础。

  中国技术方案优于国外

  目前,世界上仅有美国、瑞士和中国3个国家正在进行真空管道磁悬浮技术的科学研究。其中,美国的技术方案是采用高真空管道交通方式,其管道中的大气压只有外界空气的百万分之一。这种方案不仅建造成本极高,而且实施的技术难度也极大,所以真正要投入实际营运并非一件易事。瑞士的技术方案则是将真空管道设置在地下隧道之中,这种方式同样会增加额外的建设成本,在具体实施中也要克服许多实际应用技术难题。事实上,无论是美国还是瑞士,他们的技术方案都还停留在理论研究和探讨阶段。

  与美国、瑞士相比较,我国真空磁悬浮列车技术方案的优点更加明显,最主要的一点是体现在管道的真空度上。目前,正在试验的真空管道内的气压为0.5个大气压,可以减少空气对于列车运行的阻力,让列车时速达到1000千米上。据专家介绍说,列车时速1000千米还是一个保守的数字,下一步目标将把列车的时速提到4000千米或者更高。就目前试验结果来看,所有建设真空磁悬浮列车的设备都是现成的,所涉及的各项技术也都已实现商业化应用,唯一要做的工作就是建造一条国家层面统筹的实验线路,并进行统一调度整合即可。由此可见,这个研制方案不仅在技术上容易实现,而且还可以大大降低建设成本。

  天涯咫尺展现美好前景

  当今,人们的高速远程客运工具主要以航空客机为主,其飞行速度约为1000千米/时。但是,对于5000千米以上的远程旅行来说,不仅人们所要耗费的时间和经济成本相当惊人,而且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能源危机以及连续不断的空难事件更让人们反思应该采用怎样的“安全、高速、经济、环保”的交通工具。

  目前,包括汽车、高速列车、磁悬浮列车等在内的任何一种地面交通工具,其商业运行速度都不宜超过400千米/时。否则,不但能源消耗大、噪声超标,而且其安全性、舒适度也难以得到保证。其实,这一切都是因交通工具在稠密大气层里行驶所造成的。因此,作为新一代的真空磁悬浮列车无疑是一个价廉物美的选择。它的单位运客能耗不足航空客机的十分之一,而它的噪声、废气污染以及事故率几乎接近于零,这完全符合21世纪新时代人们对地面超高速交通的标准要求,也是地面交通达到超高速的可能技术途径。更令人感到惊喜的是,如果对磁悬浮列车实施进一步的技术改进,克服极高速运行中的某些障碍,其极限速度达到2万千米/时也不是不可能实现的。

  目前,我国真空磁悬浮列车的研制将分成4个阶段逐步推进。现阶段除了已完成技术论证之外,将要进行一项经济的可行性评估工作。一旦造价和维护成本能控制在可接受的程度,到2020年将有望实现试运行目标,2030年将达到推广运营水平。届时,国人就将享受到世界最先进的真空磁悬浮列车这一高科技成果,从北京到广州2300千米的路程,不用坐飞机同样只要用2.5小时甚至1小时便可到达目的地。未来,人们甚至可用短短数小时便能完成梦寐以求的环球旅行。(王令朝)


灰叶猴

  在云南省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科研人员近日发现了曾经濒临灭绝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灰叶猴,数量有约50只。科研人员在连续3天的近距离监测中,拍摄了珍贵的图片和影像资料。此外,还监测到了鬣羚、麂子、野猪的足印和生活过的痕迹。

  2003年,云南省动物研究所的专家曾在这里看到过灰叶猴,数量大约有10多只,但没拍摄到图片和视频资料。

  灰叶猴一般生活在热带及亚热带茂密的阔叶林中,由于身体的毛色主要为灰褐色,或银灰色略带黄色,胸腹部为灰白色,故称为“灰叶猴”。

  灰叶猴对生存环境要求很高,随着上世纪70年代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捕杀,灰叶猴的数量急剧下降,一度濒临灭绝。目前,全球现存的数量也是非常稀少。(王永虹 常学科 高国政)


巴西里约热内卢州北部山区16日再次遭遇强降雨


这场灾难致死633人,遇难人数最终可能超过1000人

  巴西里约热内卢州民防厅最新报告指出,当地山区豪雨成灾,灾情进一步扩大,死亡人数已达到842人,逾2万人流离失所。

  据报道,罹难人数最多的是里约州的新弗里堡(Nova Friburgo),408人死亡;其次为特雷索波利斯(Tresopolis),341人;彼得罗波利斯(Petropolis)67人;苏米多罗(Sumidouro)21人;圣约瑟黑河谷(Sao Jose do Valedo Rio Preto)4人;邦雅尔丁(Bom Jardim)1人。

  巴西公共部指出,该国因灾失踪人数从675人降至470人。有205人在最近2天寻获,其中162人生还。失踪人数最多的是特雷索波利斯,235人,其次是新弗里堡,138人。

  昨天,巴西女总统罗赛夫宣布,将兴建6000栋房屋给里约山区无家可归的灾民;里约州长卡布拉尔(Sergio Cabral)也承诺和建筑公司合作,为土石流灾区的居民兴建2000栋房屋。

  报道指,由于暴风雨造成财务损失严重,特雷索波利斯和新弗里堡两市的政府均决定,取消今年的新年集会。


当地时间1月27日,纽约街头雪况

  美国东北部遭受新一轮暴风雪吹袭,至今造成最少6人死亡。陆空交通大受影响,华盛顿部分地区积雪厚度超过1英尺(约合0.3米),民众回家路受阻。

  这次是继上个月圣诞节大雪之后,新一波袭击美东北部的新的降雪。共有6人因有关事件死亡,其中包括雪天路滑,巴尔的摩市一辆出租与货车相撞后引发火灾,司机葬身火海。

  纽约市入冬以来,降雪纪录达到将近140厘米,单是本月已达96厘米,刷新今年1月份纪录。

  受大雪影响,纽约3个主要机场共逾1000趟航班被迫取消;纽约市居民表示,市政府吸取了上个月圣诞大雪的教训,这次早做准备,安排人员彻夜清理公路上的积雪,因此所幸没有交通瘫痪的局面出现,只是路况不佳。

  在首都华盛顿,积雪压毁电缆,导致30万户家庭停电。27日傍晚下班高峰期时,交通大乱,有下班人士需驾车8小时才回到家。

  华盛顿部分地区积雪超过1英尺,部分人士下班后无法回家。

第 437 页,共 5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