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irfax Media的一份研究显示,在过去10年里,澳洲的税收和政府管理的各项费用导致通胀率节节攀升,间接地推高了利率,并让澳洲变得越来越丧失竞争力。
在对过去10年的通胀数据进行细分后,分析人员发现,最大的价格涨幅基本上都与政府有关,要么是政府采取了相关的价格调控,要么是征收了特殊的税收。
这意味着,政府的监管不力或征收的税收是导致澳洲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这反过来导致了储行将利率提至高于其应在水平的位置。与此同时,物价的上涨致使商业成本也水涨船高地提高了,最终拖了澳洲的后腿,让它的竞争力弱于其他国家。
总体而言,在2002-2012年间,每年的平均通胀率为2.8%。在过去10年里,物价上扬了31%;平均工资的涨幅则根据评估标准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基本落在45%-57.5%的区间内。综合各方面来看,澳洲人的生活明显改善。
在过去10年里,价格涨幅最大的10种商品/服务名单中,政府拥有/监管的三大公共事业服务包揽前三名:电费直升129%,水费大涨110%,燃气费以109%紧随其后。受政府税收政策影响的产品和服务包括香烟(涨价91%)、地方市府市政费(提72%)、汽车相关税费(扬62%)和啤酒(增53%),这些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涨幅之所以超过平均值,主要是因为政府通过它们来加固脆弱的税赋营收基础。
虽然绝大多数的物价上涨都是无可避免的,但是有评价家认为,由于设计糟糕的物价管控框架,这些价格增幅被抬高了。而所有的物价上涨都让商业成本持续走高。
但是物价上涨也不全是政府的错。虽然政府提供的资助已经压低了私校的教育成本,但是在推升物价上扬方面,私校仍是“当之无愧”的标兵:在过去10年里,私立中学的学费大涨95%,小学也飙升了76%。
同期,医疗和医院费用上涨86%;汽油和柴油的价格也因为中国的需求量加大而增加了64%;自然灾害制造的创纪录破坏规模也让保险费激增了62%。
对于家庭而言,让他们生活压力倍增的不只有电费、医疗账单和汽油费:过去10年里,在供不应求的租房市场中,租金大增53%;购房和/或大规模的翻新成本也上冲40%;外卖食品也加价45%。
由于澳元的坚挺,很多进口产品都大幅降价,包括汽车、家用电器、灶具、服饰、游戏机以及体育和野营用品等。但是有评论员称,一旦澳元的汇率跌回50-90美仙的区间时,这类产品的价格就将狂飙上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