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周五, 26 5月 2017 02:00

海外华文媒体团参观长影旧址博物馆

给本文评个分吧
(0 票)

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前身为长春电影制片厂,创立于1945年10月1日,曾创造新中国电影事业的七个第一。66年来,长影共创作生产各类影片900多部,译制各国影片1000多部,向各大电影厂输送人才1000多名,被誉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为我国电影事业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长春电影制片厂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这中间凝聚着长影人的努力,离不开那一份对电影事业的热爱和奉献,更孕育和传承了中国电影的火种和希望。

1集团简介

长春电影制片厂的的前身是东北电影公司,1946年10月1日正式命名为东北电影制片厂,原址在黑龙江省鹤岗市。在设备和条件都很差的情况下,首任厂长袁牧之带领着来自延安、满洲映画株式会社和解放区的电影工作者,,冒着枪林弹雨,摄制了大量的战争新闻片,(如《民主东北》)为我们今天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在拍摄这些影片的过程中,一些优秀的摄影师(如张绍柯、杨荫莹和王静安)牺牲了生命。1949年5月长影拍摄的故事影片《桥》, 被电影史学家认为是新中国电影的第一部故事片。

长影作为新中国共产党最早建立的电影生产基地,在建国初期拍摄了大量的革命优秀电影,如《白毛女》《甲午风云》《兵临城下》《刘三姐》《董存瑞》《五朵金花》等等,都是大家喜闻乐见的经典影片,其中《保密局的枪声》更是创造了六亿人观影的历史记录。长影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聚集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业务骨干,他们像种子一样撒遍新中国的电影园圃,因此,长影也被形象的比喻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

1998年开始,长影作为全国首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历经八年时间完成改革。改革使长影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十一五”时期,长影共创作生产各类影片194部,其中故事影片123部,有 15部影片分获“五个一”工程奖、华表奖以及国内外电影节重要奖项。并通过中国第一家世界级电影主题公园——长影世纪城的建设,建立长影电影频道,发展电影加工业,构建起了以电影创作为龙头,影视旅游、影视加工、影视传媒、影视演艺等多业并举的产业新格局。2008年、2009年,长影被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分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优秀企业”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企业”。

2历史沿革

长春电影制片厂是中国大型综合性 电 影制片厂。她的前身是1937年伪满时期日本人建立的“满洲映画株式会社”。长春电影制片厂的筹备是从1945年开始的。1945年“九.三”胜利后,我党为建立自己的电影生产基地,派中共党员刘健民、赵东黎进入“满映”,并于10月1日建立东北电影公司,选举张辛实为总经理,王启民为副总经理。1946年6月14日,中共中央东北局派田方、许珂、钱筱章三同志接管了东北电影公司,任命舒群为总经理,张辛实为副总经理,袁牧之为顾问。

1946年5月23日,东北电影公司迁往合江省兴山市(今黑龙江省鹤岗市)。1946年10月1日,东北电影公司改称东北电影制片厂。建厂初期的人员主要来自延安根据地、满洲映画株式会社和解放区。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新中国的七个“第一部”,被形象地誉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

1949年4月东北电影制片厂迁回长春现址。1955年2月,东北电影制片厂正式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它是新中国第一家电影制片厂。

1999年12月,长春电影制片厂改制成立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长影。

3发展历程

 

长影67年的发展历程大体分为四个历史阶段。

新中国电影的创建期

1945年“九三”胜利后,我党为建立自己的电影生产基地,派中共党员刘健民、赵东黎二位同志进入当时的“满洲映画株式会社”,10月1日成立东北电影公司(长影的前身)。1946年,党派袁牧之、吴印咸等延安电影团33名同志奔赴东影,尔后,西北电影工学队、东北文艺工作团、东北军政大学文工团等文艺单位集体调入东影。林农、于蓝、田方、于洋、葛存壮等一大批老艺术家在此期间来到东影。

当时的东影工作环境异常艰苦,但人民电影的开拓者们以满腔的爱国热情,凭着自己智慧和勤劳的双手,把一所日本建的小学改建为洗印、录音、剪辑车间,把一处没有完工的电影院改建为摄影棚,把一个日本驻军的马棚改建为办公室和职工宿舍。在一片废墟上建起了新中国第一个电影生产基地,掀开了新中国电影史新的一页。为真实而完整地记录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的部分实况和东北解放区人民加紧生产,支援前线和人民军队帮助人民群众发展生产的历史功勋。东影先后组织数十支摄影队到前线、工厂和农村实地拍摄了17辑新闻记录片《民主东北》,这是新中国第一部记录片,1950年获得第5届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纪录片荣誉奖。东影还先后拍摄了人民电影的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1947年11月),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1948年夏),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1948年12月)、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1948年2月),第一部长故事片《桥》(1949年5月)、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1949年5月)。这些影片公映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开辟了中国电影多片种发展的新篇章。

建国后电影创作繁荣期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电影事业的全面起步,长影的电影工作者们在“双百”和“二为”方针指引下,以极大的创作热情赞美新生活、讴歌新时代,创作出《白毛女》、《红孩子》、《英雄儿女》、《上甘岭》、《钢铁战士》、《董存瑞》、《刘三姐》、《甲午风云》、《五朵金花》、《党的女儿》、《战火中的青春》、《冰山上的来客》、《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189部影片,译制25个国家517部影片。这一时期的电影作品以革命历史题材、农村题材为主旋律,以昂扬向上的创作基调和饱满的爱国激情扎根于人民群众心中,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文革”结束后,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打开了被禁锢的思维和情感的长影电影工作者艺术探索与创新空前活跃,长影迎来了电影创作的第二个春天。长影艺术家们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走进时代,深入人民群众,敏锐地捕捉社会时代发展的脉搏,先后拍摄出《开国大典》、《重庆谈判》、《七七事变》、《吉鸿昌》、《人到中年》、《赤橙黄绿青蓝紫》、《花园街五号》、《十六号病房》、《小字辈》、《不该发生的故事》、《蒋筑英》等352部反映社会变革、赞颂改革成就、弘扬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影片,同时译制完成37个国家251部影片。

计划经济转轨时的困难期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长影面临了前所未有的生存与发展困境。一是冗员众多。全厂3000人,其中1200名离退休人员,1800名在岗职工,一半以上人员在厂内没活,自己进入市场,成为准自由职业者,收入归己。而厂里还要为其承担巨额费用。二是观念陈旧。经营理念、创作机制十分落后。三是亏损严重。到1997年新班子上任时已连续6年亏损,亏损额近3000万元。长影财务账上仅有3万多元的流动资金,发工资没钱,老干部报医药费没钱,冬季取暖没钱,长影在困苦中煎熬。

改革发展的新时期

1997年,省委为拯救长影,任命赵国光同志任长影厂厂长,刘丽娟同志任主管经营的副厂长。面对艰难局面,长影新一届领导班子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定走改革之路,决心带领长影人从困境中杀出一条血路,拼出一条生路、闯出一条差异化发展的特色新路。

率先在全国电影界完成改革,企业内部活力明显增强。从1998年开始,长影历经八年完成了事转企和国企改制的八项任务,实现了由事业向企业的彻底转变。一是在体制上,实现了由事业向企业的转变。1998年长影注册为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告别了事业体制,走上了企业化道路。二是在产权上,改变了国有独资为投资主体的结构。各车间、各经营单位组建了产权多元化的有限公司,独立经营,自负盈亏。扭转了严重亏损的局面。三是在产业结构上,改变了单一制片的局面,构建了大电影产业链。以制片业为龙头,向电视业、旅游业、发行放映业拓展和延伸。电影频道的开播,长影电影发行院线的建立,长影世纪城的建设,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四是在社会保障上,长影全员参加了社会保险。使企业负担减轻,职工老有所养。五是在剥离企业办社会上,对企业办的学校、保育院、公安处、招待所、车队、卫生所、水暖车间等部门进行了成功剥离。六是在制片机制上,嫁接了民营公司经营的机制,改变了“个人赚钱、企业亏损”的局面,制片人承担利益和风险,有压力也有动力。七是在电影产业开发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建设了中国第一家世界级电影主题公园——长影世纪城。这项工程既填补了中国电影主题公园的空白,也成为中国电影产业化道路的一个成功探索实践。八是在用工制度上,打破传统的固定用工方式,实行现代电影工业的用工方式,建立以项目为中心、以市场为纽带的“项目聘任制”和“艺术人员签约制”。

如今,集团及各子公司共有员工800人,在集团本部直接开支的仅有100多人,通过一系列的改革,精简了机构和人员,理顺了企业内部关系,调整了产业结构,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工作和生产的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使企业增添了新的动力,走上了一条充满希望之路。2008年、2009年,长影被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分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优秀企业”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企业”。2009年4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全国六大新闻媒体集中宣传报道了长影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

电影创作全面繁荣,企业影响力显著提升。电影是长影的品牌、灵魂和核心。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电影事业的发展,长影注重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及时调整思路和主攻方向,坚持走差异化发展之路。2008年7月,长影被中宣部、广电总局确定为中国第一家国家级农村题材电影创作基地,财政部、广电总局和省政府配套支持了1亿元农村题材电影发展基金,为长影的电影创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农村题材电影创作基地成立以来,共创作生产各类影片113部,在影片数量取得丰收的同时,思想主题与艺术水准也实现了新的跨越,一些优秀影片进入院线和国际电影市场受到业内专家和广大观众的广泛好评。《信义兄弟》、《云上学堂》两部农村题材影片获第14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数字影片提名奖,《信义兄弟》获得第28届金鸡奖上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提名奖。影片《腊月雪》荣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影片《斗牛》荣获台湾电影金马奖两项大奖。与此同时,长影积极运作投拍重大题材影片。《辛亥革命》作为长影建厂以来运作的第一部投资过亿的电影,该片的拍摄被全国政协确定为全国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重大活动之一,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同志亲切接见电影主创人员并观看了影片,给予高度评价。该片还作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为广大代表放映的三部影片之一,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该片还被选为东京电影节特别开幕影片。影片《大太阳》在第七届中美电影节上摘取了最佳女演员奖、最佳导演奖,成为本届电影节上唯一斩获两项大奖的中国电影。该片还获得第2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配角提名奖。

 

 

 

长影旧址博物馆介绍

长影旧址博物馆是长影集团在完整保留1937年原“满映”建筑的基础上,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修缮完成的,是记录长春电影制片厂发轫、进展、繁荣、变迁的艺术殿堂。长影旧址博物馆建筑面积46,137平方米,通过文物保存、艺术展览、电影互动等形式,呈现电影艺术、电影道具、电影特技、电影工艺、电影生产等多重主题。

长影旧址博物馆包括长影电影艺术馆、长影摄影棚展区、长影电影院、长影音乐厅和配套的长影文化街区等。

建筑布局

长影旧址博物馆建筑面积37,549平方米,

包括原主办公楼、摄影棚、洗印车间等,通过文物保存、艺术展览、电影互动等形式,呈现电影艺术、电影道具、电影特技、电影工艺、电影生产等多重主题,打造长影洗印车间展区、艺术电影院、主题影音乐厅和配套的长影文化街区。

参观信息

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长春电影制片厂老厂区,诞生了新中国电影的多个“第一”。

除了静态展示,长影电影艺术馆里还有很多互动项目。在电影《甲午风云》展示区内,胡欣说,这里也是游客互动区域,可以切身体会一下“撞沉吉野”的壮烈。

长影摄影棚展区包括电影道具展、译制片展、第1、2、3摄影棚等,将电影工业主题旅游和长影的艺术史相互交融。

场馆特色

博物馆真实客观地反映了中国电影艺术的创业史和发展史,全面展现了长影几十年的历史文化成就。

艺术馆向世人呈现了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开拓性贡献的长影那些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和历史史料,第一次系统全面地披露人民电影“七个第一”和部分未曾面世的珍贵视频资料、图片资料和历史实物,用厚重新颖的展陈形式全景展示长影的光辉历程和艺术成就。

其他信息

  • 新闻来源: 澳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