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周五, 26 5月 2017 20:39

“全球推介·海外华文媒体看吉林”-大荒地村,现代农业新业态

给本文评个分吧
(1 票)

 

 

 

 

吉林市昌邑区孤店子镇大荒地村城镇化建设情况:

 


加快城镇化建设,推进四化融合”,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是当前农村经济建设的一项长期重点工作。2013年,孤店子镇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吉林省首批城镇化试点镇之一几年来,区、镇两级党委、政府牢牢把握建设特色城镇化这一目标 ,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生态战略统领全域,有机协调各类发展要素,新型城镇化建设亮点频出。确定大荒地村为先行先试的“试验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从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推广农业技术、促进产业引领入手,不断加大政策、资金、技术等扶持力度,走出了一条村企共建共赢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成为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典范

目前,大荒地村的成功模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各级机关、单位、媒体多次深入大荒地村参观学习。孤店子镇还将不断推广大荒地村的经验做法,统筹镇域全面发展,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在新型城镇化中不断引领村民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一、自然情况

大荒地村隶属吉林市昌邑区孤店子镇,距市中心25公里,幅员面积10平方公里,辖九个社六个自然屯,人口3900人,920户,现有水田耕地1300公顷,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4万元。大荒地村是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在城镇化过程中,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设施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农业,打造新农业、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农民,创建了村企共建的模式,促进农民多渠道增收,转变了村民的观念,改善了全村的环境和精神面貌,实现了“精神文明装脑袋、物质文明装口袋”,开创了就地城镇化的崭新局面。

二、发展模式

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大荒地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首创“村企合一”模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2000年,现任大荒地村党委书记、东福集团董事长刘延东创建了东福集团的第一个子公司东福米业,到2016年东福集团发展成为拥有12家子公司,总资产近17亿元的大型民营企业。为加快经济发展,带领农民走共同富裕之路,实现东福集团和大荒地村共同发展的愿景,在吉林市委、市政府,昌邑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大荒地村成立了村级党委,由东福集团董事长刘延东担任村党委书记,实现了东福集团和大荒地村党支部的有机融合,创造了“村企共建”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企业持续增效,村民持续增收,形成了村企有机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

二是整村土地流转夯实城镇化建设基础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在保证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和自愿流转的前提下,由村委会成立的农业种植公司,以每公顷1.55万元的价格从农民手中将耕地统一流转到种植公司,流转合同一签五年不变,继续流转费用只增不减流转费高于全镇土地流转平均价格6000多元,每公顷比农民自己种地要多收入3000元。流转后的农民脱离土地后优先到村内的企业就业,年收入达2万元,按农村三口之家中有两个劳动力计算,家庭年收入可达5万元,真正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通过整村土地流转,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实现了农民增收,村集体和企业增效的双赢目标,为农民就地城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实施“七化”举措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农业集约化,全村1300公顷土地全部实现流转,由种植公司统一经营,统一管理,水稻种植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农业机械化,大荒村拥有占地4600平方米的农机服务中心,现存500台套大型农业机械,育苗、插秧、施肥、收获全程机械化,实现了“秧苗睡暖床,农机上楼房”,节约15%的生产成本,提高18%的单产。农业生态化,在选种上全部选择绿色有机稻种,在施肥上全部施用有机肥,在防病虫害上实行生物质诱化剂,同时把农业种植环节与温泉特色相结合,着力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年接待能力达到50万人次。农业信息化,聘请专业机构设计,构建了物联网溯源系统,实现了以网络管理为主、人工管理为辅的现代农业管理方式,为育苗、插秧、收获、仓储一系列的生产环节提供安全保障。大荒地村被确定为吉林市首批淘宝村建设试点,实现电商发展新模式。

四是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循环发展。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大荒地村在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逐步摸索出一条绿色环保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牢牢抓住水稻这一源头,将碎米制成有机米酒,将稻草压缩成稻草颗粒,将稻壳压缩成炭棒,变为锅炉燃料,用于供暖,炉灰作为制作有机肥的源料,有机肥再还田,形成加工业、种植业、养殖业等八大产业循环发展的产业链条,实现了体内循环的发展方式,推动了生态农业建设和现代农业持续发展。

五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村民幸福指数东福集团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十分注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村民的居住环境、生活条件和幸福指数。建设了30栋农民新居,吸纳924户农民集中居住,彻底改变了村民传统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大幅提升。在新居内建设老年公寓,村里65周岁以上老人可以选择性入住。与吉林市人民医院合作新建一所卫生院,满足农民就地看病需要,村民在新农合缴纳费用方面给予补助50%。正在规划建设一所九年制义务学校,保障学生就近入学,享受高质量教育的需要。建成污水处理厂1个、垃圾中转站9个,治理河道936延长米,彻底改变了农村“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污染局面。建成健身广场、高档篮球场、公路、草坪绿化等涉及村民生活的环境设施及配套设施,村民不用出村便可以在公共服务方面享受与市民一样的待遇。

三、创新做法

(一)把建设团结的领导班子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首要条件

2010年,在市、区两级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成立了村党委,创建了村企合一的党建模式,东福集团董事长刘延东全票当选为党委书记。按照法律程序,选拔一批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懂管理、能带富的年轻干部,组建了一个扎根农村、热爱农业、关心农民的坚强领导班子。村与企业之间结成利益共同体,破解了大荒地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活动场所陈旧等问题,解决了东福在土地流转等方面难题,实现了村企的资金、技术、信息、管理、人才、土地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走出了一条村企共建新型城镇化道路。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加快了就地就近城镇化建设进程。

(二)把着力解决土地瓶颈问题作为推进城镇化的有力保障

1、“离土不离乡、上楼不失地”——在保证耕地面积上作文章。随着城镇化建设力度加大,建设用地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大荒地村结合实际情况,实施了土地增减挂钩一、二期项目,实现净增耕地2.9公顷,集约利用土地110公顷。增减挂钩项目在保证耕地面积不减少的前提下,为农民新居的建设提供了土地资源,为项目建设拓展了空间,为农民就业增加了岗位,为就地城镇化、生态城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城镇化建设再着急,也不能表土不剥离 ”——在提高土地利用率上下功夫。在城镇化进程中,把优质耕地的肥沃表土保留下来,充分利用优质耕作层土壤,已成为一个亟待破解的课题。大荒地村率先开展了建设占用耕地表层土壤剥离工作,完成土壤剥离150公顷,剥离土方量75万立方米,土壤剥离厚度平均为50厘米。剥离后的表土主要用于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涝洼塘改造及建设现代化智能日光温室等项目。有效保护了有限的黑土地资源、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表土剥离工作得到了国土资源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3、“大荒地地不荒,落地窗前稻花香”——在增加土地效益上想办法。为了有效解决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切实提高农民收入这两个方面的难题,大荒地村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新模式,对土地进行集中整理,实现方条田平整和自动化喷灌等高标准农田改造,将原来一家一户的田埂改造后变成了耕地,每公顷可增加2%的耕地面积;改变传统耕作方式,从工厂化育秧、机械化耕作一直到机械化收割实行全程机械化作业,节约了成本,提高了单产,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实现了农民增收,村集体和企业增效的双赢目标。

(三)把不断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数作为推进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大荒地村解放思想,先行先试,不断建立健全村级社会保障体系,让村民享受到就地城镇化带来实惠。取暖费每平方米补贴7.5元,水费每吨补贴0.4元,物业费每平方米补贴0.5元,上楼住户每户补贴2万元装修款,每户每年发放500元蔬菜购置费。村委会免除老年公寓供热费。合法生育子女,一次性补助500元;年满60-69周岁老人每年补助300元。70周岁以上每年补助500元。按自然户,一户有三名60岁以上老人的再加300元;考入大专以上的学生一次补助500元;村民新农合医疗由村里承担50%。

四、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大荒地村是吉林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典型代表,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创新方式方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农民实现就地就业。虽然土地实现了整村流转,但村民大部分在村内企业打工,少部分村民从事第三产业。大荒村通过企业壮大发展,提供就业岗位1500个,不但解决了全村村民就业问题,而且为周边村的村民解决了部分就业难题,大荒地村农民全部实现了就地就近工作。

——农民实现就地养老。村委会结合村内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方案,建设了老年公寓,实现了老有所养。“大荒地老人有人疼,安度晚年夕阳红,楼道两侧有电梯,楼高仅仅有三层”的歌谣在大荒地村里广为流传

——农民实现就地医疗和教育。大荒地村已建成二级乙等医院,正在规划建设九年制学校,将满足村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误诊,村民子女就近接受教育的现实需要。

——实现了四化融合发展。大荒地村在发展过程中利用工业化、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用农业现代化辅助城镇化建设,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实现了融合发展。

其他信息

  • 新闻来源: 澳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