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7天,没去走亲访友,没去旅游度假,一家三口集体宅在家里,看书、看电视、泡网络,而平日里就积累起来的无聊与无奈便被这些看似丰富的活动集中引爆了。
先说电视,换台再换台,翻了几遍,综艺节目和影视剧多数时候停留在装疯卖傻与打打杀杀之间,电影频道偶有好片,偏偏又是重播经典,连惟一信赖的科教频道不知何时也学会了虚张声势,让人不得不疏远。再说书籍,本想趁着长假盘点一下这一年看了多少书、什么书,结果很崩溃——畅销榜上、书评版上的书看了不少,实用的、轻松的、八卦的、怀旧的,但回头一看,不要说值得珍藏的少而又少,就是直抵人心,能让人感动和琢磨的也不多。
如今,文艺作品数量大为可观,但看上去热热闹闹、花团锦簇的背后却总给人一种贫血之感。个中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缺少了文学这个供血之源。
正所谓文学是母体,是影视作品、戏剧乃至所有文艺作品创作的源头。然而遗憾的是,中国当代文学走过了半个多世纪风雨历程,却没有出现太多能影响几代人、感动几代人的扛鼎之作,更没有出现公认的、能领风气之先的大师。虽然我们可以用花哨的腰封把任何一本质量平平的小说捧成“传世之作”,但这显然只能造出文坛富豪,却造不出文豪。
文学领域为什么不出大师?有人说,文学大师必生于动荡与苦难之中,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如今是和平年代、和谐社会,大师便出不来了。还有人说,不出大师是新媒体的错,电视的兴起让我们的文化从以文字为中心向以形象为中心转换,网络的出现则更为凶险,让我们的阅读和思维碎裂成片,失去了思考的时间与能力。而如今连博客都OUT了,微博正在时尚的风口浪尖,意味着我们已然破碎的思维正被剁成更细小的粉末……
找原因是容易的。但究竟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称之为“文学大师”呢?用毛泽东评价鲁迅的话来说,就是能“动天下之心”,可放眼望去,当下文学领域的精英们,有多少是以用己之心动人之心的标准要求自己的?
大师之大,不在于有多厚的著作,而在于思想与人格。如今社会盛行功利之风,文学也未能幸免,作家不是在影响社会,而是在被社会的功名利禄、灯红酒绿牵着鼻子走。于是我们看到了太多“工匠”、“写手”、“策划高手”,但他们打开龙头,流出的只能是口水,而不会是思想。
与没有大师相比,不再去追问这个时代为什么没有文学大师,才是更可怕的。但愿文学领域还有幸存者没有被功利潮流淹没,或是学会了潜水,在水面下继续思考,并在未来把思考结果写出来给我们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