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

周五, 29 4月 2016 10:57

中国理念为全球气候治理增添正能量

给本文评个分吧
(0 票)

曾记否,去年底的联合国巴黎气候变化大会,13天、近200个缔约方,催生《巴黎协定》的谈判密集而艰苦。作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事业的积极参与者,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以及中国行动,为大会成功增添了强大动力。

一份成功的国际协议既要解决当下矛盾,也要引领未来。正基于此,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参加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时对巴黎协定提出了4点建议:有利于实现公约目标,引领绿色发展;有利于凝聚全球力量,鼓励广泛参与;有利于加大投入,强化行动保障;有利于照顾各国国情,讲求务实有效。

这些建议既立足当下,又面向未来,既坚持原则,又体现灵活,既勾勒出聚同化异、相向而行的现实路径,也包含着标本兼治、绿色发展的长远谋划,因而得到广泛支持和赞同。

“巴黎大会应该摈弃‘零和博弈’狭隘思维,推动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多一点共享、多一点担当,实现互惠共赢。”习近平主席的讲话,为国际社会深入思考和探索未来全球治理模式、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

大会前,中国还与美国、法国、印度、巴西等主要经济体分别发表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多个联合声明,气候谈判中的法律约束力、资金、力度等焦点分歧在这些联合声明中都有描述。大会伊始,中国领导人便同其他与会领导人坦诚、务实沟通协调,引导各方着眼大局、坚定信心、相向而行,最大程度凝聚了共识。而这些,都为《巴黎协定》的最终达成奠定了基础。

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除了用中国理念和行动推动气候大会达成协定,以及出资设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外,中国也正用自己的行动与智慧,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带路”——探索一个可资借鉴的绿色发展模式,助力全球气候治理,以及向生态文明转型。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中国人摸着石头过河,找到了经济建设的道路,但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深刻变化,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也不小。不少城市被雾霾笼罩,一些乡村被污水环绕,部分土地被重金属侵蚀……正成为中国人不能承受之重。

发达国家200多年中遭遇的环境问题,在中国被压缩到30多年内集中爆发,但中国没有先富后治理的时间和空间。形势不允许中国像发达国家那样按部就班地解决环境问题。

首次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去除GDP考核“紧箍咒”,全面打响“呼吸保卫战”、淘汰落后产能……“十二五”期间,中国以前所未有、全球罕见的力度,治理污染、保护生态。如今,中国已是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

面向未来,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重要内容,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实施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如今,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既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积淀,更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现代化发展中认识上的飞跃。中国正用自己的理念和探索,为全球的气候治理增添正能量。

( 编辑 澳视传媒 小A 实习 沈博)

其他信息

  • 新闻来源: 网易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