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冷土卫二南极区域可产生远超过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巨大热能,初步估计热能达到158亿瓦特
冰冷土卫二南极区域可产生远超过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巨大热能,初步估计热能达到158亿瓦特。使科学家进一步认为土卫二可能存在生命体。
研究人员基于美国宇航局卡西尼探测器的勘测数据,发现土卫二南极地区可产生158亿瓦特的热能,这相当于黄石国家公园热泉释放热量的2.6倍(黄石国家公园是地球上最著名的地质热点),并且是科学家之前预测的10倍。
这项最新研究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浓厚兴趣,进一步增强了土卫二冰壳之下存在液态海洋的可能性,但令他们迷惑的是,目前他们无法确定这些热能的来 源。美国科罗拉多州西南研究院的卡莉-霍韦特(Carly Howett)是该项研究报告的主要作者,他在3月7日美国宇航局的一项声明中称,土卫二表面以下巨大热能产生机制仍是一个谜团,并且该现象挑战当前长期 热量产生的理论。
冰冷世界的“热区”
土卫二是土星第六大卫星,拥有冰冷表面,目前至少在南极表面以下发现活跃性,处于汹涌动荡之中。在该区域地热活跃性集中在四个粗糙的平行壕沟——被正式地称为“老虎斑纹”。
这些裂纹长130公里(80英里),宽2公里(1.2英里),向太空喷射大量的水蒸汽和其它微粒。据悉,卡西尼探测器首次发现土卫二表面冰间歇泉是于2005年。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卡西尼探测器的合成红外光谱仪研究土卫二南极地区表面温度,之后他们使用观测结果测量该区域的热能释放量。卡西 尼探测器勘测到土卫二南极158亿瓦特热能相当于20个火力发电厂产生的能量,研究人员称,然而之前对土卫二释放的热能预测仅为11亿瓦特,连同土卫二自 身放射性能量3亿瓦特,总共只有14亿瓦特热能。
研究人员将这项研究发表在3月4日出版的《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上。
加燃土卫二热力发动机
土卫二的内部热能很可能来源于该卫星与另一颗卫星土卫四交互影响产生的潮汐作用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卫二与土星和土卫四之间的轨道关系发生着改变,从而促进一定时期内内部潮汐加热,而一定时期内相对静默。
卡西尼探测器可能仅在反常加热时期拍摄到该现象,这可以解释令人惊奇的高热量流动状况。目前,这项最新研究使科学家更加相信土卫二可能具备孕育生命的条件。
科学家猜测巨大的液体海洋可能在土卫二冰壳之下晃动,同时可能具备一定的热量。在地球上生命体总是以液态水为生存基础条件,因此寻找水资源成为科学家在地球之外搜寻生命体的“咒语”。
霍韦特说:“液态水存在、潮汐能量来源和土卫二冰晶喷射流中勘测到富碳有机化学物质,使科学家对这颗卫星是否存在天体生物产生更大的兴趣。(
悠悠)
作为世界权威学术刊物《科学》杂志的总编辑,布鲁斯·艾伯茨非常看重科研界的职业道德建设。他表示,科技发达的美国以及科技正在迅猛发展的中国,近年来都出现过个别人科研学术行为不端的问题,这表明,“科研职业道德建设对每个国家都很重要”。
艾伯茨近年来平均每年至少到中国访问一次,他对中国的科技发展也一直密切关注。5月份即将再访中国的艾伯茨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科研领域碰到的问题形形色色,需要采取措施保护科学免受腐败干扰;职业道德建设对每个国家的科学发展都很重要,中国和美国都需要重视此事。要使科学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拥有诚信。
“当人们公布并非来自真正实践的数据时,科学事业就会受到玷污,因为科学依赖于讲真话,科学界需要弘扬求真务实的科学价值观。我们需要让年轻科学家意识到他们只要做真正的研究就会得到认可,”艾伯茨说。
据艾伯茨介绍,在美国,通常如果有人揭发学术不端行为,大学或科研机构会展开调查。政府也会评估调查结果,以判断调查是否尽职尽责。艾伯茨也曾耳闻美国一些大学隐瞒本校学者学术不端的事实。“这些大学或许认为它在自我保护,但实际上却损害了整个科学界”。
艾伯茨表示,美国一直在探索如何杜绝学术不端行为。比如很多大学都开展过科研职业道德教育的项目或课程,他所在的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就开展过一个项目,每到周六,很多学生和家人都会来参加一个会议。大家聚在一起把科研生涯中遇到的各种道德困境说出来并展开讨论。他认为,这样的教育对年轻科学家至关重要。
艾伯茨还表示,美中两国的顶尖科学家都意识到,美中两国必须成为朋友,而要想成为朋友,双方就需要合作,彼此更好地了解。他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美中两国在科学领域的关系会变得更好。
近年来,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有增加的趋势,在中国的西南地区,也出现过一些影响较大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如2007年7月的川渝特大暴雨、2010年西南部分地区出现的特大干旱等,但不时会有个别人把这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三峡工程联系起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9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三峡大坝对周边地区气候影响微不足道。
把三峡工程与周边极端天气相联系缺乏科学依据
“说三峡工程建设对三峡周边地区的气候完全没有影响是不可能的。”郑国光说,但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在实践中可以看到,有的人夸大了这种影响。
郑国光表示,有人认为三峡库区对三峡周边广大地区的气候产生了严重影响,并把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归结为三峡工程的影响,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因为在自然降雨的情况中,大气中的水分有两种循环。一种是外循环,按地球自转规律水汽随大气环流进行输送的外循环;一个是内循环,是局部区域内大气局地环流中水分循环。局部地区的地表状况改变后,可以改变局地水分循环是内循环改变。
郑国光说,从气象学的角度来看,三峡工程建成后,水体面积扩大了、水位升高了,是增加水分的内循环,到大气中的水分增多了。但对于一个大区域范围的 水分循环来说,不会因为局部地区的地表改变而改变。水分内循环的增加相对于外循环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外循环对降水的影响占95%,内循环对降水的影响占 5%左右。三峡周边区域比三峡水库面积大几千、几万倍,三峡及周边地区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三峡水库对三峡周边这么大区域的天气的影响是很小的。
三峡工程对周边降水几乎没有影响
郑国光说,三峡水库与这个区域的降水,是一种很弱的因果关系,把三峡水库与周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联系起来,缺乏科学的依据,也很难得到科学界的认同。
在国家环保总局审查通过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对三峡水库形成后的气候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基本结论是:三峡水库建库后对库区及邻近区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影响范围不大,对温度、湿度、风和雾的水平影响范围一般不超过10公里,水库附近表现最明显。
三峡水库对库区及邻近地区气候的影响毕竟是小尺度的,对局部气候起微调作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根据三峡蓄水前后的气候监测资料分析表明,三峡水库对气温的影响结果是冬季有增温不足0.5℃,夏季有降温不足0.3℃的影响,对降水几乎没有影响。硬要把这种微调作用和大气环流异常引起的大范围高温热浪、极端干旱、区域暴雨洪涝联系起来,至少是缺少科学依据。
中新社北京3月9日电 近年来,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有增加的趋势,在中国的西南地区,也出现过一些影响较大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如2007年7月的川渝特大暴雨、2010年西南部分地区出现的特大干旱等,但不时会有个别人把这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三峡工程联系起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9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三峡大坝对周边地区气候影响微不足道。
把三峡工程与周边极端天气相联系缺乏科学依据
“说三峡工程建设对三峡周边地区的气候完全没有影响是不可能的。”郑国光说,但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在实践中可以看到,有的人夸大了这种影响。
郑国光表示,有人认为三峡库区对三峡周边广大地区的气候产生了严重影响,并把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归结为三峡工程的影响,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因为在自然降雨的情况中,大气中的水分有两种循环。一种是外循环,按地球自转规律水汽随大气环流进行输送的外循环;一个是内循环,是局部区域内大气局地环流中水分循环。局部地区的地表状况改变后,可以改变局地水分循环是内循环改变。
郑国光说,从气象学的角度来看,三峡工程建成后,水体面积扩大了、水位升高了,是增加水分的内循环,到大气中的水分增多了。但对于一个大区域范围的水分循环来说,不会因为局部地区的地表改变而改变。水分内循环的增加相对于外循环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外循环对降水的影响占95%,内循环对降水的影响占 5%左右。三峡周边区域比三峡水库面积大几千、几万倍,三峡及周边地区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三峡水库对三峡周边这么大区域的天气的影响是很小的。
三峡工程对周边降水几乎没有影响
郑国光说,三峡水库与这个区域的降水,是一种很弱的因果关系,把三峡水库与周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联系起来,缺乏科学的依据,也很难得到科学界的认同。
在国家环保总局审查通过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对三峡水库形成后的气候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基本结论是:三峡水库建库后对库区及邻近区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影响范围不大,对温度、湿度、风和雾的水平影响范围一般不超过10公里,水库附近表现最明显。
三峡水库对库区及邻近地区气候的影响毕竟是小尺度的,对局部气候起微调作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根据三峡蓄水前后的气候监测资料分析表明,三峡水库对气温的影响结果是冬季有增温不足0.5℃,夏季有降温不足0.3℃的影响,对降水几乎没有影响。硬要把这种微调作用和大气环流异常引起的大范围高温热浪、极端干旱、区域暴雨洪涝联系起来,至少是缺少科学依据。
(作者:阮煜琳,肖欣)
美国地质调查局夏威夷火山观测站表示,随着这个新喷口的形成,大量熔岩向外喷射,高 度达到80英尺(约合25米)。地质调查局火山喷发风险研究计划协调员约翰•艾克尔伯格指出,这一区域出现裂缝并不稀奇,1997年也曾出现类似裂缝。
1.熔岩喷射进行时
3月6日,科学家搭乘直升机对夏威夷基拉韦厄火山喷口底部喷涌而出的熔岩进行勘测。夏威夷火山观测站表示,基拉韦厄火山是世界上最为活跃的火山 之一,自1952年以来已经喷发了34次。艾克尔伯格指出,1983年1月,基拉韦厄火山至少喷出0.5立方英里(约合2立方公里)熔岩,在此之后,这座 火山便一直处于喷发状态
2.夏威夷熔岩链
照片拍摄于3月6日。艾克尔伯格表示,大量熔岩从Pu'u O'o火山口涌出,没有表现出任何停下来的迹象。这条新裂缝在火山东侧的断裂区出现,断裂区位于地下,填满裂缝的熔岩来自于基拉韦厄火山中部的熔岩室。火 山口崩塌并出现裂缝并不令人感到吃惊,因为在观测站进行火山观测的科学家在崩裂发生前几小时就已经注意到地震数据的变化。
3.崩裂的火山口
根据新的测量数据,在6日的崩裂过程中,Pu'u 'O'o火山口底部至少下沉了377英尺(约合115米)。夏威夷火山观测站指出,截至6日结束,偶尔的岩石喷流成为火山口内部活动的唯一迹象,而不是熔岩流。
4.缓慢流动的熔岩
火山观测站表示Pu'u 'O'o火山口喷出的熔岩虽然较为活跃,但流动速度缓慢。科学家表示,目前尚不清楚这些熔岩是否就是通过地下管道系统排出的残留物,火山口是否向熔岩流提 供“补给”也是一个未知数。艾克尔伯格说:“无论是哪一种情况,此次喷发都会‘掠走’Pu'u 'O'o火山口来自火山顶部的部分熔岩。”
科学家一度认为基拉韦厄火山是附近巨大的莫纳罗亚火山的“一颗卫星”。根据当前的研究发现,基拉韦厄火山拥有自己的岩浆管道系统,从地下超过37英里(约合60公里)的深度一直延伸到地表。
5.火山荒地
Pu'u 'O'o火山口位于夏威夷火山国家公园的一个偏远地带,由于最近火山活动剧烈,公园已暂时关闭。借助于美国地质调查局观测站的网络摄像机,人们可以观察到壮观的基拉韦厄火山喷发景象。
图片来源:Frans Lanting, National Geographic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3月10日消息,F1赛车造价数千万美元,内部构造一直是严防死守的高度机密,外人根本无从得知。但梅赛德斯GP-佩通纳F1车队的首席执行官尼 克•弗莱却反其道而行之,主动“泄露”F1赛车的内部构造。在他的许可下,荷兰艺术家保罗•范罗德在艺廊展出了奔驰车队造价3000万英镑(约合4844 万美元)的MGP W01赛车。这辆赛车被“大卸八块”,一个个零部件悬吊在艺廊的天花板上。
MGP W01赛车曾是7届世界冠军迈克尔•舒马赫的座驾。在范罗德手上,这辆赛车“惨遭肢解”,被分解成3200个零部件,而后用钢丝悬吊在天花板上。大卸八块的F1赛车营造出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的视觉效果,就好像赛车在爆炸后瞬间时间终止一样。
范罗德虽然用了很长时间才将MGP W01赛车分解,但无论怎么长都无法与奔驰团队制造这辆赛车的用时相提并论。这家德国汽车制造商的工程师花费9万个小时进行设计,而后又花费20万个小时 完成制造。F1赛车采用碳纤维、钛、铝和镁材料打造,车身重量刚刚超过600公斤。在萨里维布里奇附近的布鲁克兰德斯举行的梅赛德斯-奔驰世界展上,范罗 德展出了被大卸八块的MGP W01赛车。
2010年赛季开始之初,奔驰车队登上报纸头版头条,当时舒马赫接受奔驰车队开出的3000万英镑年薪,重返F1赛道。这是F1赛车史上最令人 吃惊的复出。2009年12月,奔驰车队宣布舒马赫加盟车队,成为他们的王牌车手,当时开出的薪酬为600万英镑(约合968万美元)。但随后传出的消息 称,舒马赫的基本薪酬为2100万英镑(约合3390万美元),外加额外广告收入900万英镑(约合1453万美元)。凭借3000万英镑薪酬,42岁的 舒马赫成为2010年收入最高的赛车手。(孝文)
照片以巨大的太阳为背 景,浅褐色的太阳表面同时出现了国际空间站和“发现”号航天飞机的身影。由于“发现”号航天飞机即将完成最后一次太空之旅,因此这张照片中的场景将永远不 会重现。
弗里德曼介绍说,前段时间他离开位于布法罗的家驱车1800英里(约合2880公里)前往佛罗里达基岛参加每年一度的“冬季天文观测及摄影大 会”。“当听说国际空间站将飞越太阳时,我决定尝试捕捉这一罕见的奇观。”据了解,在“冬季天文观测及摄影大会”举办地北方大约20英里(约合32公里) 处,从3月1日下午2点39分起,人们可以观测到国际空间站飞越太阳的过程。整个飞越过程持续时间仅为0.2秒。
根据计划,弗里德曼在当日12点30分到下午1点30分间要参加一个关于天体摄影的研讨会。研讨会一结束,弗里德曼立即跳上汽车去“追赶”这一 事件,与他一起合作的还包括布莱恩-谢尔顿和马克-比勒两位天体摄影师。弗里德曼介绍说,“为了捕捉这一奇观,我们争分夺秒。我清醒地知道,这一事件持续 时间很短。否则,我们将错过整个过程。这真是幸运的一天。”
弗里德曼利用一个3.5英寸(约合8.9厘米)的望远镜和一个滤光器拍摄了一组惊人的照片。事后,他又将这些照片进行处理,将亮点变暗、暗点变亮,从而使得刺目的太阳表面呈现出旋涡状的纹理外观。
在大多数时间里,弗里德曼都是在自家后院中拍摄太阳。他表示,“我对我的作品非常迷恋。有许多卫星和航天飞行任务在太空中拍摄太阳系各天体的特 写镜头,但是你也可以自己来拍摄天体,甚至也有可能拍摄到某些不可思议的现象。” 在佛罗里达,弗里德曼还拍摄到太阳边缘喷发出一股等离子体。尽管这股等离子体看起来很平静,其实此类等离子体云可能重达数百亿吨。(彬彬)
据《时代周刊》报道,研究人员在中国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穿上大熊猫服装,帮助熊猫重新回归野外,避免人类对它们的生活环境产生影响。
1.研究和保护
研究和保护
1980年,中国政府与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联合成立了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从此以后,每年有10万人来此参观,该地目前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地方,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生活在自然栖息地里的大熊猫,而非圈养大熊猫。该保护区的任务是观察、研究和繁育这种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增加它们在地球上继 续生活下去的机会。迄今为止这个保护区已经繁育了66只熊猫幼仔。
2.量体温
量体温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部分任务包括把它繁育的大熊猫重新放归野外。由于过去把圈养大熊猫重新送回大自然的尝试屡屡失败,目前研究人员已经 想出让大熊猫适应野外环境的新颖方法:穿上大熊猫服装引导它们。这是第一批接受训练,尝试放归自然的大熊猫幼仔中的一只,研究人员正在该中心给它量体温。
3.饮食
饮食
虽然大熊猫被归类为食肉动物,但它的饮食主要是草。大熊猫饮食中的主要成分是竹子,圈养大熊猫也吃苹果、甘薯和胡萝卜。
4.体检
体检
研究人员正在给一只大熊猫幼仔做体检。
5.繁殖习性
繁殖习性
众所周知,雌性大熊猫的繁育能力极低,每年春季仅排卵一次,而且排卵期仅持续2到3天。除此以外,它们还对交配没有任何兴趣。
6.困难
困难
该保护区包括大型圈养围场和周围有栅栏的大型野外栖息地。需要重新放归野外的大熊猫首先要在这些半自然环境下生活。在这张图片里,一名饲养员正在给一只熊猫幼仔称体重。
7.悉心呵护
悉心呵护
研究人员正把一只熊猫幼仔放进篮子里,他们准备把它转移到新的生活环境。
8.运走
运走
一旦进入新的生活环境,研究人员将通过隐藏相机对大熊猫幼仔进行严密监视,以确保它的安全。
9.放归野外
放归野外
2011年2月,这只大熊猫幼仔被放入该保护区的半自然环境里。然而,并非所有放归工作都是一帆风顺。2007年,一只名叫祥祥的5岁雄性大熊猫经过3年的训练后被放归野外,但是不久后研究人员在该保护区的一个偏远地方发现了它的尸体。据估计,目前大约有2000到3000只大熊猫生活在野外, 大约有239只圈养大熊猫。(孝文)
默克尔领导的执政党将层架式鸡笼描述为鸡群养殖的“最佳场所”。
洛特克德在位于埃姆斯兰的养殖场中。
文_ Nils Klawitter 编译 _凌奥幸
在一个85厘米宽、60厘米长的塑料盒子里,放置着125个鸡蛋。这个四周布有狭小缝隙的盒子,是用来孵化小鸡的孵蛋器。当小鸡们艰难地破壳而出之后,会随即被丢进传送带,运往处理厂。
但是总有那么几个落后者,当其他新生儿已经被运上传送带之时,它们还在蛋壳里挣扎。工人们有时候会耐心等上一段时间,好让这些落后者从蛋壳里挣 脱出 来,但是耐心也是有限的,如果小鸡迟迟不能破壳而出,那么它们便会被重新放回孵化器中,和鸡蛋碎壳、死胎以及那些先天体弱的小鸡归为一类,被丢进另外一条 传送带上。即使此时有小鸡奇迹般从蛋壳中钻出来,但也为时已晚,等待它们的将是传送带另一头的研磨机。
这家孵化场位于德国西北部奥尔登堡市卡兹芬,每年有上百万只雏鸡就这样活生生地被送入研磨机。对于家禽饲养这个行业来说,最关键的任务是将雏鸡 养到 一定程度后宰杀,之后迅速送往各大超市售卖。在这个时间就是金钱的行业里,那些无法快速破壳而出的小鸡,自然被视为次等品,被送入研磨机也就不足为奇了。
55年前,家禽饲养并非如今这般景象。那时,一只鸡从出生到被宰杀送往市场出售需要两个月的时间,每只鸡的重量达到一公斤左右。但是现在,巨型 养殖 场利用持续照明等手段,将整个饲养过程缩短到只有33天。小鸡们会不知疲倦地进食,相较于骨头,体重长得更快。在一段疯狂的生长之后,由于生长的不对称最 终导致小鸡无法站立,甚至无法走到食槽或饮水槽前。而且,大多数小鸡还要经受骨折的痛苦,胸部也常常长出水泡,甚至还会被其他小鸡啄伤。
不过,即使是这样的病鸡,也照样能为养殖者赢利。全世界每年大约产出500多亿只家禽,德国家禽饲养行业的发展尤其迅速。与2003年相比,该 国 2009年的活鸡宰杀量几乎增长了40%,达到130万吨。而这个行业极高的增长率也使其成为资本投资界的新宠,一些大的资本集团开始将魔爪伸向大型饲养 场。
政府推手
对家禽饲养公司的管理者们来说,行业持续不断的发展是件好事。而随着行业景气度的不断增强,更多的大型饲养场建设计划也被提上台面,这种现象在德国的下萨克森州尤为明显。
下萨克森州俨然是家禽饲养行业从业者们心中顶礼膜拜的神圣之城。光埃姆斯兰一个行政区的家禽养殖量就有3000万只,而当地政界不论左派右派, 一律 都是该行业的坚实支持者,甚至在州政府内也不乏出身家禽养殖业的公职人员。“即使在这样一个上有政客支持、下有行业景气度支撑的情况下,仍有来自环保人 士、普通平民甚至是养殖户本身发出的反对声音。”农业地理学家威尔海姆·文德霍斯特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在对待家禽饲养业的态度上,即使是文德霍斯特本人也经历过思想上的巨变。曾经是家禽饲养业坚定拥护者的他,在近期发表的文章中警告说,大型家禽 饲养 场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并且成为家禽类传染病的温床。他还认为,过度的肉类供给可能会导致市场扭曲,并造成整个生产链的崩溃。
文德霍斯特的警告很快成真。2010年12月,北威州养鸡场发现了被二英污染的毒饲料。紧接着,其他4个州的养鸡场也出现同样情况,下萨克森州 甚至 因此宣布关闭约1000家农场。农业部门确认,下萨克森州的养鸡场和牲畜农场的饲料中确实含有二英,鸡蛋中的二英含量也大大超标,而毒物是由饲料进入鸡的 体内,再进入鸡蛋的。这起丑闻曝光后,欧洲和亚洲各国甚至拒绝进口德国家禽制品,预计致使德国农场主损失超过1亿欧元。
但是这起事件和专家的警告好像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在德国中北部城市策勒,一座欧洲最大的家禽屠宰场正在拔地而起。建成之后,这家屠宰场能 够在 一个小时之内宰杀27000只鸡,而全年的宰杀量可以达到惊人的1.34亿只;在索尔陶和诺特海姆县之间,甚至有一条俗称“鸡肉高速”的公路。这条原本名 叫A-7的高速公路,道路两旁计划兴建200余座全新的工业化养鸡场,故此得名“鸡肉高速”。
但是鉴于过密的饲养场可能导致疾病爆发的高风险,洛特克德需要为自己的新养殖场重新选址。在当地政府的推荐下,下萨克森州东部的策勒跳入了他的 视 线。政府对建立大型养鸡场表现出巨大的热心,洛特克德甚至从州政府那里领到一笔总共650万欧元的建设补贴。政府还鼓吹说,该项建设计划可以给当地带来一 千多份工作。但根据洛特克德自己所言,饲养场大概只需要100到250名工人。
从政策层面来说,洛特克德的事业扩张不仅没有受到阻碍,反而得到不少政府的主动支持。例如早前,政府规定养鸡场不得设在离林区150米以内的地方。但是去年春天,下萨克森州农业部颁布了一项新的法令,允许养鸡场设在采伐林区周边,因为这些树木可以视为“并不存在”。
与此同时,来自民间的反对声音也开始不绝于耳。根据德国《时代周报》的说法,一些农村正在掀起一场“鸡肉革命”。拿汉堡市以南的斯泼兹为例,洛 特克 德在当地有一家能够容纳37000只鸡的饲养场,但是在2010年7月30日的一场大火中毁于一旦。随后,一个自称“动物解放阵线”的组织在网上声称为这 起火灾负责。按照这个组织的说法,他们的行为完全是为了拯救生命,而且是在尽了一切可行努力之后的无奈之举。
不变的鸡肉价格
过去,一只鸡的寿命约是15年,它们身形健壮且适应力强。历史上,罗马曾把鸡视作圣物,日耳曼人也将它们用作陪葬品;在漫长的水上航行中,鸡还被看做紧急条件下的救命食物。
时至今日,在现代化养鸡业的蹂躏之下,这个物种的生存环境正在不断恶化。无论外在环境多么恶劣,一只产卵鸡一年之内都要生出300只鸡蛋。“它 们生 来就是要下蛋的,不断下蛋直到死去。”一名政府公职人员说,一年之后,这些产卵鸡都会被全部宰杀。因为相比继续使用这些年老的鸡种,投入一批全新的鸡种会 更加便宜。在养殖行业内,没有哪一种动物会像鸡一样,在规模化生产的铁蹄之下遭受如此的压榨。
德国的现代化养鸡业始于1950年代,当时在一些连锁餐馆的带动下,家禽肉类成为德国人餐桌上的新宠。德国最早从美国进口雏鸡,到了1956 年,第 一个冻肉用鸡养殖场开始建立。随着工厂化农场经营技术的推广,养鸡场内的鸡种分工进一步细化,一个养鸡场内可以同时拥有肉鸡生产线和产卵鸡生产线两个不同 的养殖区块。到1995年,一只鸡的平均重量相较于1935年增长了65%,而生长所需的时间却减少了60%。“这些鸡的基因在不断退化,即使是像日光照 射这样的刺激都可以促使它们生长。”兽医阿妮塔·爱德说。
在这样现代化的养殖系统中,公鸡和母鸡都可以用作肉鸡培养。但是在产卵鸡生产线上,公鸡却没有任何用处。对于整个系统来说,它们完全就是废材,只能面临被宰杀的命运。据统计,每年的公鸡宰杀数字大概达到4000万只。
76岁的保罗·维斯约翰多年以来一直在养鸡业内工作。在他看来,现代家禽养殖业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他也对50年来变化不大的鸡肉价 格感 到尤为高兴。作为这个行内的老人,维斯约翰从小便帮父亲清扫鸡笼,而他也见证着养鸡场从早期的小棚屋逐渐变成仓库般大建筑的演变,有的养殖场甚至还配有自 动化喂食控制系统。保罗·维斯约翰的PHW公司是德国最大的食品制造商,旗下最有名的鸡肉品牌名为“草原农场”,其年销售额超过20亿欧元。
维斯约翰对于鸡肉价格的判断是正确的。相比于其他肉类食品的价格上涨,鸡肉价格在过去的五十年内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一公斤鸡肉在德国的售价大约在1.8欧元,甚至比当地生产的蔬菜沙拉还要便宜。
原则上,德国市场上售卖的鸡肉品种都要经过严格的生产流程,其中包括定量喂食、灯光以及温度要求。养鸡场内基本都配备了自动化设施,一名工人可 以同 时管理10万只鸡。行业内大型公司往往已经发展出了一条龙的产业线,他们既有养鸡场,也出产饲料,同时还拥有屠宰场以及鸡肉加工厂。像PHW这样的行业领 头羊,甚至还可以自行开发禽类疫苗。
那些个体的农户,虽然理论上可以独立饲养家禽,但实际上不过是在为这样的大公司打工。他们以每只0.2欧元的价格购进小鸡,养殖一段时间之后再 以每 公斤0.95欧元的价格卖给大型加工厂。如果扣除其中的鸡棚建设费、饲料费、电费、水费等,一个独立农户基本上无法从家禽饲养中获利。一旦禽类疫情爆发, 农户更是无力招架。
鸡笼炼狱
家禽养殖业是一个高度垄断的行业,全世界3/4的肉鸡鸡种来自于安伟杰和科布·范特斯这两家大公司。安伟杰是全球第二大家禽养殖商,原本是家美国公司,几年前保罗·维斯约翰的兄弟埃里克·维斯约翰买进并持有了安伟杰的全部股份。
埃里克·维斯约翰的大型养殖集团名叫罗曼养殖场,简称“LTZ”。公司驻地于库克斯哈文港市郊区,背靠海岸,在犹如大学校园般的厂房里设有实验 室、孵化繁育所以及行政大楼。仅从外表来看,这里根本就不像是一家在全球禽类养殖业占领先地位、产品分销100多个国家的大公司。
让人惊奇的是,由于在饲养过程中采取种种令人发指的催化手段,LTZ的家禽饲养程序竟可以精确到天。“汉莎货运甚至可以提前一年知道哪一天哪种 鸡会 被交付亚洲市场。”兽医爱德称,如此现代化的养殖程序,直接导致了鸡种基因的退化。在这些现代化饲养场长大的鸡,即使将其放生,它们也可能在数周以内死于 过度肥胖导致的心脏病。行业内部人士认为,如此过度生长的鸡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LTZ这样的集约化现代养殖形式正在不断遭人诟病,德国的公检机关也在调查该公司的所作所为是否侵犯了动物保护法令。公检人员认为,像LTZ这 样精 确到天的家禽养殖方式,实质上是在虐待动物。在一份由下萨克森州消费者保护及食品安全办公室出具的报告中,LTZ公司的这种暴虐行为根本没有得到任何兽医 的指导或许可。
公检人员还认为,LTZ公司每年还有大量的公鸡因为毫无用处而被实施安乐死,如此不合理的宰杀应该被视为违法。而且,大量的公鸡死尸被直接抛往 废物 处理厂,与普通的家庭垃圾混合在一起,腥臭连天。“政府机关给予了这个行业太多的宽容。”“善待动物组织”的埃德蒙德·哈弗别克说,对于这个行业出现的问 题,政客们全都采取退缩回避的态度,默克尔领导的执政党甚至将层架式鸡笼描述为鸡群养殖的“最佳场所”。
鸡蛋孵化场同样存在巨大问题。位于奥尔登堡市卡兹芬的孵化场每年孵化1300万个鸡蛋,同时这里还培育能够繁殖肉鸡的母鸡,并拥有130个鸡 舍。在 这家孵化场中,鸡蛋被放置在恒温37摄氏度的孵化器中进行孵化,每小时翻动一次。虽然科技不断进步,但是每年仍有130万个鸡蛋没能成功受精,孵化率仅为 75%。
那些孵化成功并符合要求的小鸡,随后会被扔上传送带,送往人工检查区进行性别鉴定。在被装车运走之前,它们会被悬空吊着送向一台机器,随着80 多摄 氏度的红外高温一扫,它们的鸡嘴便被完全切割下来。德国动物保护法虽然严厉禁止这种做法,但是各大孵化场却仍旧乐此不疲,而下萨克森州也给这样的行为颁发 了长期通行证。
家禽养殖业一直辩解说这种残忍的行为只是为了保护这些小鸡,以免它们被同伴啄伤,但兽医监督办公室前任领导人福柯则表示:“切短鸡嘴就如同割掉人的指甲一般,是一种残酷的行径,会给鸡仔带来长期的疼痛。”
事实上,当雏鸡被送往养鸡场之后,由于刺激它们会变得过度肥胖,一只公鸡甚至可以生长至20公斤。在它们生长的后期,基本无法在狭小的鸡圈内充 分活 动,大多数鸡完全是在茫然增重中度过。如果没有注入抗生素,很多鸡甚至无法活到被送入宰割场的那天。“这样的鸡圈,完全是人间炼狱。”福柯说。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散养鸡群很容易造成禽类之间的疾病流行和传染,而现代化的工厂型养鸡场则可以保证适宜的生活温度,以及不受污染的水源和食物。在各大食品公司的宣传之下,现代化的家禽养殖体系被看做是质量和安全的最佳保证。
但不可否认的是,集约化的养鸡场造就了很多基因退化、变异的鸡种,如果没有抗生素的作用,羸弱的鸡群很容易感染上疾病,而这样的风险仅靠行业自 律显 然是不够的。追求效率和利益最大化的无良商户,甚至不惜使用污泥和含有二英的工业脂肪制造饲料。在食物链的最终处,那些吃着毒饲料、打着抗生素长大的畸形 鸡仔被处理成鸡肉卖给消费者。经过食品厂商的多年洗脑,消费者们习惯于津津乐道鸡肉的廉价,殊不知这些经过33天催化饲养的“美味”将会给身体带来怎样的 伤害。
也许,“毒饲料”风波应该给所有世人敲响警钟。
1.研究和保护
1980年,中国政府与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联合成立了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从此以后,每年有10万人来此参观,该地目前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 地方,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生活在自然栖息地里的大熊猫,而非圈养大熊猫。该保护区的任务是观察、研究和繁育这种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增加它们在地球上继 续生活下去的机会。迄今为止这个保护区已经繁育了66只熊猫幼仔。
2.量体温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部分任务包括把它繁育的大熊猫重新放归野外。由于过去把圈养大熊猫重新送回大自然的尝试屡屡失败,目前研究人员已经 想出让大熊猫适应野外环境的新颖方法:穿上大熊猫服装引导它们。这是第一批接受训练,尝试放归自然的大熊猫幼仔中的一只,研究人员正在该中心给它量体温。
3.饮食
虽然大熊猫被归类为食肉动物,但它的饮食主要是草。大熊猫饮食中的主要成分是竹子,圈养大熊猫也吃苹果、甘薯和胡萝卜。
4.体检
研究人员正在给一只大熊猫幼仔做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