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

LUCKY BIRD

网址: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一些人每晚睡四五个小时,第二天依然精力充沛,能够同时应对多项任务。而且,源于基因变异,这些人积极、乐观、开朗,属于“不眠精英”。研究人员正研究变异基因作用机制,希望有助于药物研发,增加人们清醒时间。

  基因变异令睡眠变少

  研究人员近日发现,睡眠少可能与基因相关。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大家庭里,一对母女习惯近午夜时入睡,第二天早晨早起,睡眠大约6小时,身体状况良好。

  基因测试结果显示,这对母女体内一个名为hDEC2的基因发生变异,其他家庭成员身上同一基因没有变异,睡眠情况正常。

  研究人员令实验室小鼠产生这一基因变异,结果小鼠难以入睡。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说,成年人为保持健康需要每天7至9小时睡眠。长时间睡眠不足会导致记忆力减退、免疫力下降。

  有助于制药以减少睡眠

  研究人员认为,了解这一基因如何在无损健康的同时减少睡眠有助于开发新药,令人们每天增加数小时清醒时间。

  加利福尼亚大学睡眠专家付英辉(音译)称:“我的长期目标是有朝一日了解睡眠方式,以便对其加以操控,并且不损害健康。每个人都能利用更多清醒时间,即便只是用于看电影。”

  研究人员正着手征募“不眠精英”,希望进一步研究他们的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

  研究显示,“不眠精英”中的多数人有一些共同点,譬如体重低于平均水平、不懈进取、耐受生理疼痛和心理打击的能力强。

  “不眠精英”只是少数

  研究人员之一克里斯托弗·琼斯告诉美国《华尔街日报》记者:“有典型意义的是,一次电话调查结束时,‘不眠精英们’承认能同时打字、上网冲浪和玩填字游戏,而晚上睡眠少于6小时,他们有某种我们不了解的心理和生理能量。”

  不过,研究人员发现,这类人是少数,每100个人中仅1至3人堪称“不眠精英”,如美国科学家、政治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巨匠莱昂纳多·达·芬奇。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温斯顿·丘吉尔“不眠”能力稍逊,午后需要补眠片刻。

  你是“不眠精英”吗?一个简单方法可以判断:你是否只要有机会就睡懒觉?如果是,那就不属于这一行列。(黄敏)


安徽六安战国古墓初露“容颜”

  4月11日,安徽六安大墓室挖掘现场。考古专家对安徽六安大墓室进行进一步挖掘,更加确认是战国时代的墓室,一些尚未进行清洗修复的文物也初露“容颜”。

  这处大型古墓呈南北并列分布,一大一小,保存较为完整,未见盗掘痕迹,北墓棺椁木材腐朽程度较高,而南边大墓保存完好,初步探察有车马器、陶俑等文物。在下一步的发掘中,专家们期待能有战国时期的兵器、玉器以及印章等可以确认墓室主人身份的文物出现。


研究人员鉴定后认定这是被古生物学家称作剪刀齿鲨的颚骨化石,距今约3亿年

  据美国媒体近日报道,今年2月间美国一名矿工在肯塔基州一处200米深的矿井内发现了一块长约46厘米的黑色颚骨化石,研究人员鉴定后认定这是被古生物学家称作剪刀齿鲨的颚骨化石,距今约3亿年。该化石目前陈列在肯塔基大学博物馆内。

  因为鲨鱼骨架的主要部分都是软骨,只有颚骨由骨骼组成,因此也只有颚骨存留的时间相对较久。此次发现的化石正是被保存在页岩中的颚骨和几颗三角形牙齿,其中有些牙齿仍然十分完整,有5厘米宽。根据此样本的大小,研究者认为该鲨鱼的体长约为6米,与现代的大白鲨体型类似。


美国玉米大约85%为转基因玉米

  美国人用于直接食用的转基因食物的比例相对于其生产规模来讲,百分比确实不高,但由于其庞大的农业生产能力,即便很低的比例也可以得出很高的人均消费量

  近年来,国内舆论一直被一个问题所困惑,作为转基因作物种植第一大国,美国的公众到底吃不吃转基因食品?围绕着这一问题的各种说辞,让消费者无所适从。

  《科学新闻》经过广泛搜集资料和采访,发现美国人的确在大量食用转基因食品,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人们一般也意识不到转基因食物有何特别。

  而同时,美国作为一个多元化的大国,自然也不乏一些抵制转基因食品的环保组织和社区,只是这种抵制既不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众,也不能让自己的餐桌上杜绝转基因食物。“因为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讲,他们不在乎食品中是否有转基因。”康奈尔大学科学传播教授Bruce Lewenstein说。

  消费量之辨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前任所长黄大昉研究员以及多位专家,在不同的场合指出,从全球角度来说,转基因食品早已在应用了。这一点在中国也不例外。转基因食品是经过严格管理、严格评价的,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有人讲,在北美市场上有三千种转基因食品,它主要的成分就是转基因的大豆、玉米,所以它也是转基因食品,而且是几亿人吃了十几年了。”黄大昉在一次人民网的访谈中说。

  但是这一说法,最近遭到了一些反对转基因人士的反驳。

  网上一篇转载率颇高的博文就列举了很多数字,试图说明美国人没有大规模食用转基因食品。

  该文以玉米为例,指出根据美国官方统计,在美国,玉米食用比例大约是总消费量的10.5%,而其中直接食用的比例不到2.5%。

  该文作者据此推论,“美国自己的食用消费却是极少极少。”

  然而,如果我们依据该文提供的数据作一估算,就会发现,美国人吃转基因食品的数量实在不少。

  据美国农业部最新发布的数字,2010年美国玉米产量为3.19亿吨,2.5%的直接食用比例即为797万吨,美国人口大约为3亿,这样,人均直接食用玉米的数量每人每年大约为26.5公斤,差不多是中国人一个半月的口粮。这么大的食用量,是因为玉米是美国人的主食之一,满超市卖的都是玉米片、爆米花和甜玉米。

  美国玉米大约85%为转基因玉米,这就意味着美国人平均每人每年要直接吃掉22.5公斤的转基因玉米。

  由于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和得克萨斯州等靠近墨西哥的地区,居民有在正餐中直接食用玉米的习惯。这就意味着,这些地方的居民每年在正餐中直接吃掉的转基因玉米数量可能至少要上百斤。

  而在美国,因为转基因产品不需要标识,消费者很难买到直接食用的非转基因玉米产品。

  更为重要的是,美国人大部分的食用玉米消费量是体现在将玉米添加到各种食品中。食品深加工的比例大概为8%,也就是将近2500万吨,这个数字,以人均计算大概就达到了每人每年100公斤。

  当然,玉米在很多时候被加工成配料和添加剂,这100公斤不会都被直接吃到肚子里。但是加工成配料和添加剂的转基因玉米被应用到极为广泛的食品链中,以至于一种说法认为,在美国,65%以上的食品含有转基因成分。这么看来,“几亿人吃了十几年了”“大量食用”等表述方式并无不妥。

  大豆也“疯狂”

  2008年,美国大豆产量约为8000万吨,其中3400万吨用于出口;美国本身用于食用目的数量大约2900万吨,主要是用于生产豆油。而直接用于人类食用者约为350万吨。

  前述网文写到,“2008/09农业年度,在美国,每年食用大豆总数为350万吨,美国人口3.2亿,平均每人每年食用多少?平均每人每天食用多少?看看那数字,是不是大规模食用?”

  但依据这些数字推导,美国平均每人每年吃掉20多斤大豆。美国人不吃豆腐,因此这个消费量不算小了,而且,此处并未统计将大豆作为深加工食品原料的部分。

  2008年,美国豆油总产量大约7300万吨,而用于消费略低于12%;在这12%的消费总量中,直接食用者为七成左右。美国人每年直接食用豆油的数量大约为613万吨,按照3亿人口来计算,这就意味着消费量为每人每年20公斤。

  2009年,美国转基因大豆的种植面积为93%。不加标识的转基因都很难区分,所以这也就相当于美国每人每年消费的转基因豆油为18公斤。中国人均豆油供应量为每年3.6公斤。在中国,还有不少人一年喝饮料都喝不到18公斤。

  当然,这里的93%是种植面积,没有转换成产量比例。如果转换成产量,由于转基因大豆的产量略高,所以比例也应该略高一点。

  另外一组数字也表明了同样的事实,美国的植物油消费以大豆油为主,占77%,其2007年人均年供应量为22.4公斤。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转基因玉米还是转基因大豆,目前转入的基因都与其食用性状没有关系,转基因玉米主要是转入抗玉米螟的Bt基因,而转基因大豆主要是转入抗最为广泛使用的农达(roundup)除草剂的基因,两者都主要是着眼于改善作物的经济性状。

  一些质疑美国人食用转基因的文章指出了不能将生产规模等同于消费规模。美国人用于直接食用的转基因食物的比例相对于其生产规模来讲,百分比确实不高。但是考虑到其庞大的农业生产能力,即便很低的比例也可以得出很高的人均消费量。而如果把用作食品成分的转基因作物加进去,这就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了。如上所述,如果考虑到转基因玉米用作生产各种食品,那么美国每人每年的消费量就达到了100多公斤。

  以上仅仅是考虑到转基因玉米和转基因大豆,还没有提菜籽油和甜菜等其他美国大量食用的转基因产品。美国菜籽油84%依赖从加拿大进口的油菜来榨油,加拿大2009年转基因油菜的推广比例已经达到了93%,而美国菜籽油的66%用作食用消费。

  美国的食糖供应,一半以上来自甜菜,美国大约95%的甜菜是转基因品种,而美国人均食糖摄入量差不多是中国人均摄入量的8倍。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转基因甘蔗已经开始种植并在迅速扩大。

  自1994年转基因食品上市以来,特别是1996年转基因大豆上市以来,美国平均每人累计直接食用掉的转基因玉米和转基因大豆都达到了数百斤。

  无需标识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在给食品企业的标签指南中指出,如果营养成分没有差异,不需要在食品标签上标明来自转基因作物还是非转基因作物,食品公司可以自愿选择。在同一份指南上,FDA还提出,禁止刻意标注“非转基因食品”,原因是这样的标识会误导消费者,让消费者认为转基因食品和非转基因食品有区别,而标注“非转基因食品”的厂家会因此不平等获利。

  在这样的规定下,美国大多数食品厂商自然不会去刻意标注转基因,而大多数消费者对此也习以为常。“在美国,每个人每天都在消费转基因食品,不会去多想,”美国加州大学Davis分校的农业经济学教授Scott Rozelle告诉《科学新闻》。

  有时候,一些厂商也会迎合消费者的心理,在产品中标注上诸如“纯天然”,如EXTRA-VIRGIN字样,但这种标示与FDA的监管要求并不矛盾,也不在一个层次上,因为并没有严格的法律术语界定什么是“纯天然”。

  2010年,笔者参加在美国加州圣迭戈举办的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年会期间,就在会场外面遇到了一个环保组织的示威活动,要求禁止或标示转基因产品。大约20几名抗议者聚集在举办年会的圣迭戈会议中心外,其中一人在激烈地发表演讲。而参加年会的来自世界各地的2万多名科学家,以及路过的居民和旅游者,似乎对这一抗议行动没有什么感觉,都是匆匆而过,在20分钟时间中,只有不多几个游客驻足聆听,除笔者出于采访目的外,没有一个人索要资料。

  尽管如此,美国的管理者还是很注重与民众的沟通。今年2月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举行的AAAS新一届年会的一个专场论坛上,美国农业部部长Thomas A.Vilsack反复强调,要在赞成农业生物技术的人和反对这一技术的人之间进行平等对话,要不断传播农业生物技术的优点,也要密切关注其可能出现的负作用。“我们要让父母们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孩子们也具有对农业科技的全面的知识,从而帮助他们进行正确的选择。”Vilsack说。(谭一泓贾鹤鹏)

  上世纪70年代后的三四十年中,山东土生土长的“中华蜜蜂”种群急剧衰亡,目前仅存2000群上下。本报记者在东营、滨州等地多方采访学者、专家以及养蜂人士,揭开土生土长的中华蜜蜂(简称“中蜂”)与外来蜂种意大利蜂(简称“意蜂”)之间鲜为人知的暗战,“人”的角色影响深刻地渗透其中。

  它们的世界,是普通人难以窥测的微观世界,《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曾作诗描述,“穿花度柳飞如箭,粘絮寻香似落星;小小微躯能负重,器器薄翅会乘风”。

  它们的历史,远远超过人类的文明史,即使强悍恐龙灭绝时,它们都幸免于难。但如今,在经历了地球生物圈几经变迁后,需要把“濒危”加注为中华蜜蜂的前缀。

  (孙珂)

  三十多年

  “中蜂”剧减已趋濒危

  地处暖温带季风气候区的山东省蜜源资源丰富,是全国养蜂实力较强的省份之一。

  山东农业大学副教授王桂芝做过蜜蜂课题研究,她告诉记者,中华蜜蜂,是东方蜜蜂亚种,为本地土生土长的蜜蜂。1896年后,意大利蜂等国外蜂种被引入我国迅速推广,如今中华蜜蜂用“濒危”二字形容已毫不过分。

  阳信县劳店乡后周村的孙长德养“中蜂”已有39年,在其家中,记者见到了树洞式和活框式驯养的“中蜂”,时不时有携带花粉的“中蜂”进进出出,小精灵煞是可爱。“中蜂”较之于“意蜂”,体躯明显较小,另外明显体征是“嘴短”。

  孙长德1972年开始养“中蜂”,其时蜂群还较多,在其后几十年内,“中蜂”迅速减少,在他周围已尽为“意蜂”天下。有很多人说养了“中蜂”,但实地观察发现却为“意蜂”,打着“中蜂”幌子卖蜜而已。

  潍坊青州市王坟镇被称为“养蜂之乡”,这里蜂群数量有9000余群,但均为“意蜂”。王坟镇养蜂协会会长兼合作社理事长尹居录说,“中蜂”群寥寥无几。

  记者采访获悉,对“中蜂”数量目前全省并无确切统计数据,但综合各地养蜂人士信息,多倾向于只有2000群左右。只占全省蜂群数量的1%。这一数字,暂时并不包括山区里难以确认的野生“中蜂”数量。

  在东营市养蜂研究所,蜂界唯一的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蜂业协会副理事长宋心仿对本报记者说,目前全国中华蜜蜂数量已较之上世纪70年代减少了90%,山东更是减少了95%。

  蜂界战争

  “土蜂”往往国破君亡

  土生土长的“中蜂”,历经生物圈几番进化,为何会在短时间内在本土衰亡殆尽?

  王坟镇养蜂协会会长兼合作社理事长尹居录养蜂32年,去年春天以每群260元价格购买11群“中蜂”,现今只剩下2群“中蜂”。一个值得注意的信息是,在他所处的周围,有成百上千群“意蜂”。

  阳信的孙长德告诉记者,与所有的种群一样,作为蜜蜂来说,盗蜜是蜂群之间的常见行为。“中蜂”盗蜜往往是在春季,利用气温低“意蜂”难以出巢之时,混入盗蜜。而“意蜂”的盗蜜往往是在秋季,它们一次盗蜜往往会伴随一场蜂界大战置“中蜂”于死地。

  像宋心仿、王桂芝、尹居录等人士就多次看到蜂群之间的“世界大战”。

  漫天飞舞的成千上万只蜜蜂,就像“死士”一样,相互用针刺攻击、蜇杀,养蜂人用水喷都无济于事。但就像是实力不对等的国家之间发生战争,“意蜂”凭借着四五万的大群和个体优势,很容易“歼灭”只有几千只蜜蜂的“中蜂”蜂群,并且往往会把蜂王杀死,这样其他工蜂等立刻散群。宋心仿曾笑言,像“中蜂”总是围不住大群,这是自古以来的特性,有点酷似中国人传统的“分家”。

  王桂芝教授还说到一个细节,每个蜂群都有工蜂在巢门守卫。“中蜂”个体较小,很容易被“意蜂”识破,盗蜜成功率较低。但很多情况下,“意蜂”却能混进“中蜂”蜂巢盗蜜,至今仍为谜团。

  “有人说是意蜂工蜂的振翅频率酷似中蜂的雄蜂,这样得以潜进中蜂蜂巢。还有人的提法很有意思,说是意蜂向守门的中蜂行贿,也就是给蜜吃混进去。”王桂芝说。

  孙长德还提到“婚飞”一事,他曾做过5年的实验,发现“中蜂”蜂王在找雄蜂交尾时,“意蜂”雄蜂往往会扰乱婚飞,凭借自己的个体较大优势,与“中蜂”蜂王交尾,而这样产下是非受精卵,不能培育工蜂,由此也会造成“中蜂”群体的后继乏人。

  但对于意蜂扰乱“婚飞”一说,王桂芝教授以及青州的尹居录等人士持相反观点,认为可能性极小,“意蜂”不会对“中蜂”的婚飞产生影响。

  “意蜂”现实性地影响着“中蜂”的成长,位于泗水的山东鑫源牧业总经理郝源曾在自己的蜂场尝试养过“中蜂”,但蜂场内全是“意蜂”,“中蜂”的饲养很快就告失败,至今他只饲养“意蜂”。

  蜂群背后

  养蜂人的经济趋利性

  “中蜂”的衰亡与“意蜂”有着密切、直接关系,而背后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人类的经济趋利性。

  山东庞大的“意蜂”蜂群和零星的“中蜂”蜂群,实际上是全国的一个缩影。“意蜂”何以在几十年内挤垮“中蜂”王桂芝教授一言以蔽之,“就是收入”。

  “我国在引进意大利蜜蜂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在养蜂人之间大规模推开。这主要是意蜂产蜜量高且性情温顺,蜂群能成大群。相较而言中蜂的产蜜量低很多,性情上容易分群跑掉。意蜂在进化过程中,可以产蜂胶,而中蜂则没有采集加工蜂胶的本领。”

  孙长德虽然自己养了40多群“中蜂”,但主要的经济收入还是1000多群“意蜂”。“意蜂比较喜欢大蜜源,由于群内蜜蜂数量较多,在一个采蜜季节,一个意蜂蜂群采蜜量会超过一个中蜂蜂群的三四倍。”

  对于“中蜂”和“意蜂”,蜂农的经济收入由此会产生明显差距。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意蜂”开始席卷全省,并通过自己的“战争”绞杀了大量“中蜂”的生存空间。

  王桂芝教授告诉记者,“中蜂”和“意蜂”在抗病方面有明显差异。“意蜂”容易得寄生虫蜂螨,而“中蜂”并不得蜂螨,但“中蜂”最怕一种囊状幼虫病。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这种病曾大规模爆发过,对“中蜂”产生了重大影响。孙长德认为,这种囊状幼虫病,就是被“意蜂”带来所致。

  “中蜂”未来

  若灭绝影响山区植被

  在王桂芝看来,任何细微的生物,在自然界的链条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它的缺失肯定将对生态产生影响。对于“中蜂”来说,这样的影响会是缓慢而巨大的。

  从自然习性上看,“意蜂”喜欢的是成规模的大蜜源,像山区里的灌木等零星蜜源并不“感冒”,且需要在12摄氏度以上才可出巢。对于华北地区特别是山东地区来说,像早春的很多植物,“意蜂”难以采集花粉。而“中蜂”并无此要求,只要气温达到6摄氏度以上就可出来采蜜。

  作为土生土长的“中蜂”,它匹配着我国独特的植被体系,特别有利于山区的植物繁衍生长。很多植物如果没有“中蜂”,授粉就难以进行,对植物的繁衍会产生不利影响甚至灭绝,进而会影响生物链上的每个物种,最后到达金字塔的最顶端——人类。王桂芝说:“有位人士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中蜂灭绝,泰山上的植被将减少三分之一。”

  为“抵抗”周围的“意蜂”,孙长德等养蜂者,现在会对“中蜂”缩小巢门,这样只能让体型较大的“意蜂”进不去。然而,要想真正的挽救“中蜂”,宋心仿、王桂芝等人都倾向于划定保护区,只能养“中蜂”,对于经济收入受影响的蜂农给予补贴,对此他们曾多方呼吁过,但我省尚未走出这一步。

  王桂芝说,临沂某地有个蜂场,前年有100多群中蜂,但在周围意蜂的影响下,现在已减少到60多群。她去当地政府部门呼吁建一个保护区,但政府部门的态度明显不积极。

  目前的“中蜂”饲养,只是寄托在部分养蜂人朴素的情感维系上。用宋心仿的话说:“这是一个心痛的话题。”


疑似UFO

  纽约68岁的退休计算机顾问卡拉门登(RalphKramden)在布鲁克林区希普斯黑德贝湾今年2月开设了一个24小时热线,专门接听当地居民讲述他们与UFO的接触。至今,卡拉门登已经接到20多个电话说在纽约周围看到UFO。

  卡拉门登说:“在人们的怀疑和阻碍声下,他们会怎样讲述看见UFO的事情?我将目击者作为素材的来源,而不是抨击他们的人。”

  据报道,至今,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一名妇女打来的电话,这名妇女讲述说她看见3道光同时在天际划过。

  一名UFO观测组织的成员称:“与人分享看见UFO的经历实在是太好了。”他还说,只要天气晴好,他随时都可以看见UFO的行踪。


照片中可以看到在日面边缘的一片明亮区域,这是一大大型黑子群,编号AR 9169

  这张壮观的照片展示的是太阳表面一处黑子群。但信不信由你,这还只是太阳上相对平静的一天。

  照片中,可以看到在日面边缘的一片明亮区域,这是属于上一次太阳周期中的一个黑子群,编号AR 9169。颜色稍显暗淡的区域温度相对较低,但即使在这些区域,温度仍然高达数千摄氏度。相比之下,黑子群区域发光的明亮气体,则拥有上百万摄氏度的惊人高温。这种令人瞠目结舌的极端高温成因尚无定论,但一般认为可能和快速变化中的太阳局部磁场有关。

  黑子群AR 9169于2000年9月份期间在日面缓慢移动,并最终在数周内逐渐消失。

  尽管时隔多年,但这张由美国宇航局太阳过渡区和日冕探测器(TRACE)拍摄的照片确是首次公布于众。

  最近,太空活动的风险又再度开始上升,因为太阳开始进入新的一轮活动高峰期。上一次的高峰期发生在2001年,根据11~12年的太阳活动周期,现在已经到时候了。

  今年2月份,太阳便已经开始“警告”地球上的人们了。日面上发生了5年来最剧烈的一次太阳爆发,大量等离子体以每秒580英里(933公里)的高速冲向地球。那一次的爆发引发了美丽的极光,但也导致无线电通讯的干扰甚至中断。

  太阳风暴并不稀奇。早在1859年,英国天文学家理查德·卡林顿(Richard Carrington)便记录到了第一次太阳耀斑事件。而在过去数十年间,也同样发生过数次规模较大的地球磁暴。

  根据美国宇航局的资料,在1972年曾发生过一次巨型太阳耀斑事件,它导致了美国伊利诺伊州的长途通讯中断。1989年,一次类似的爆发事件引发地球磁暴,导致加拿大魁北克省输电网络出现故障,大片地区供电中断。(晨风)


快乐的小家伙:约瑟夫快满3个月了,他老喜欢笑


温馨的微笑:这是约瑟夫在妈妈肚子里时进行的扫描检查照片,那时是怀孕17周

  婴儿约瑟夫·亨利(Joseph Henry)笑的多开心啊!这毫不奇怪,因为他在出生前就已经开始微笑了。

  在一次扫描检查中,还在妈妈肚子里的小约瑟夫毫无疑问的正在微笑呢!而那时,他才17周大。现在小家伙已经3个月大了,成了一个漂亮的孩子,而且他笑起来还是和当初在妈妈肚子里那会一摸一样。

  他的父母山姆(Sam)和路易斯(Louise)说,亨利很容易满足,他喜欢笑。很多时候甚至是没什么理由的傻笑。

  亨利夫人来自伯克郡,她怀孕时已经40岁了。当她和丈夫在伦敦一家私人诊所的监视器上看到小亨利在肚子里的笑脸时,她说他们夫妇俩不由得就相信小亨利很健康。

  只是在给他们做检查的妇科医生说,在他40余年的工作生涯中还从未看到过这样的笑脸时,夫妇俩才意识到这件事是多么的不寻常。

  亨利先生41岁,开着一家金融咨询公司。他说:“这简直棒极了!我希望这说明小约瑟夫感到很安全。”

  根据英国法律,只有怀孕不超过24周的婴儿才可以进行堕胎手术。因为医学研究认为,婴儿要到28~32周左右才会有情绪反应,因而能感觉到痛苦。但现在看来,这一结论可能需要作出修改。

  如果能证实腹中的婴儿发展出情绪,并因此能体验到欢乐和痛苦的时间要早于预期,那么英国的相关堕胎法律可能将需要作出相应的修订。

  为约瑟夫进行扫描检查的斯图尔特·坎贝尔(Stuart Campbell)医生表示,这是有记录以来发现的婴儿最早的微笑。他说:“我很想对此给出一个科学上的解释,但是说实话,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解释。”(晨风)

  据日本新闻网报道,11日下午发生在日本茨城县附近地区的密集型较强地震,正在引起日本地震学家们的高度重视。日本气象厅发布的资料显示,在过去一个月中,至少发生了80次以上的4级地震,而地震的震源,呈现出不断南移的倾向。

  当地时间11日下午17时16分,茨城县附近地区发生了里氏7.1级的地震,随后十几分钟的时间里,在同一地区接连发生了2次5级地震。日本气象厅称,这3次地震均为3月11日发生的里氏9级地震的余震。

  但是,静冈大学的地震专家认为,本月7日深夜发生的7.4级地震,不应该属于3月11日强震的余震,而是一个单独的地震。

  在过去一个月中,日本发生的80余次4级以上地震,其震源呈现出南移的倾向。3月11日的9级地震位于岩手县外海。而4月7日深夜11时32分发生的7.4级地震,则发生在岩手县以南的福岛县近海。而11日发生的3次密集地震,震源接近于福岛县以南的茨城县。静冈大学的一个地震研究小组担心,如果这一种南移的趋势得不到阻止的话,有可能会引发里氏9级的东海大地震。预测中的东海大地震震源将位于东京以南的静冈县近海,如果这一场地震发生的话,将会给东京和日本首都圈以重大打击。

  当晚6时,日本气象厅发表消息说,不排除在今后几天的时间里,继续发生7级地震。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4月12日消息,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并且是精神科自杀率最高的疾病。对患者及家属造成的痛苦,和对社会造成的损失是其他疾病无法比拟的。而根据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每天一些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成为有效治疗抑郁症的上好“药剂”。


适量体育锻炼可以有助缓解抑郁症

  据国外媒体报道,从一项葡萄牙研究者进行的项目结果表明,在参与调查的150名抑郁症患者中,参与适度的运动使得患者的症状得到了良好的缓解。参与调查的志愿者们在研究期间,仍旧按照原有的方法进行药物治疗,但其中有一半的志愿者增加有氧运动锻炼,每天30~45分钟的散步,一周5天,连续12周。结果表明,在运动组中,约有26%的患者抑郁症状得到了缓解,而其他患者大都仍维持原有水平。

  在巴西进行的另外一项涉及400人的研究中发现,体育活动能使男性减少68%出现抑郁症状的可能,而女性也能降低约24%的抑郁风险。此外,在纽约罗切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Rochester)进行的研究中,超过1000名志愿者配备有测量其运动状态的监测器,研究人员发现越活跃的个体,其抑郁症状的水平相对更低。

  据估计,在英国大约有1/10的人会在人生的某个时刻经历抑郁的感觉,而人们并不清楚体育锻炼为何会对其有如此深远的影响。有一种理论认为抑郁症是由于人体一些身体组织的炎症水平较高,有研究表明当抑郁症治愈后,这些炎症水平会下降。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伦敦格雷山姆学院(Gresham College)的格伦-威尔森(Glenn Wilson)博士称:“体育锻炼可以使你与众不同”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 342 页,共 5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