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德国《图片报》报道,气候学家日前警告称,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在北冰洋正在形成一个巨大的淡水湖。如果这些淡水流入大西洋,将会破坏大西洋暖流,让欧洲进入“冰河世纪”。
欧洲科研项目CLAMER的科学家称,该淡水湖的总水量大约相当于东非高原的维多利亚湖的两倍。荷兰皇家科学院的学者劳拉·德-施托伊尔称:“加拿大和西伯利亚流入北冰洋的河流正变得越来越大。”淡水湖中的水还会不断增加,并最终流入北大西洋。一旦这样的情况出现,这些冰冷的淡水可能会影响到北大西洋暖流。
北大西洋暖流从热带地区带来温暖的海水,形成了欧洲地区温和的气候。一旦这股暖流的势力减弱,欧洲可能会迎来长期的低温天气,甚至可能会迎来“冰河世纪”。
科学家将这个淡水湖称作“波弗特流涡”。根据研究,“波弗特流涡”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增大了20%。目前,由于洋流和风力的作用,它还待在北冰洋地区。不过,这样的情况正在发生改变。
工作人员在帮助维希适应鱼尾
人鱼尾制作团队
像人鱼一样在水中徜徉的维希
有了这条有力的尾巴可以在水中做出各种动作
新西兰威塔电影制作工作室因曾为《指环王》和《纳尼亚传奇》等电影提供布景、服装、道具的设计和制作而闻名。威塔工作室近来又有新成果——工程师们帮助一位失去双腿的残疾人获得了像人鱼一样游泳的能力。
出生于奥克兰的娜迪亚·维希女士从小就失去了双腿,但她一直对游泳情有独钟。一次,一个小男孩问维希为什么没有双腿,她回答说因为她是一条美人鱼。这次偶然的对话给了维希灵感。
于是维希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联系了因道具制作能力超群而在新西兰享有盛名的威塔工作室,问他们是否愿意帮自己做一条游泳用的美人鱼尾。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威塔的工作人员欣然同意。
威塔设计小组运用3D模拟及压制混合技术与真空成型技术相结合制作出了美人鱼尾。鱼尾的脊骨及尾鳍是聚碳酸酯材料。尾部的皮肤内部是一层氯丁橡胶,外层则是通过数码技术印上美丽鱼鳞图案的合成弹力纤维,鱼鳞图案是由一位概念设计师专门设计的。
独特的鱼尾终于能让维希像美人鱼一样在水中自由游动。维希提到她甚至正在考虑带着鱼尾参加铁人三项比赛中的游泳项目。
为了制作鱼尾,威塔工作室的成员贡献了大量时间和专业技术,而维希也依靠从克尔-泰勒基金会获得的一笔资助得以负担材料费用。(本文译自/inhabitat 译/Dear)
李先生展示他挖掘出的大象化石
前天,昌平居民李先生偶然在北运河河底发现类似骨头化石,后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专家鉴定,化石为古代大象化石,距今已有上万年历史。
化石发现者李先生说,前天下午,他在北运河河边遛弯时,在昌平南环大桥下的河底沙坑中发现一个灰色的大石头,并在附近挖出几块类似动物骨头的东西。昨天,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同号文研究员到现场进行了勘察。
据介绍,化石共有4块,最长为50多厘米,10多厘米粗,其中一大块胯臼窝化石直径约15厘米,保存比较完整。由于长期在湿沙中埋藏,化石发酥,轻轻一碰就有白色“骨屑”掉落。
经初步鉴定,专家认为此化石为“古菱齿象化石”,有上万年历史。专家说,这头大象已经成年,体重3-4吨,比现在的亚洲象要大。这头古象可能在饮水时“失足”跌落水中。从发现河底鹅卵石的分布来看,当时水流较急,化石可能已被冲散,完整保存可能性不大。
地震——海啸——核危机,最近发生在日本的一切让我们领教了一场重大自然灾害所能带来的“多米诺效应”,也提醒人类必须重新检视沿海建筑工程的设防。严格审查和评估在用、在建及将建核电站的安全性的同时,是否也应对临海而建的其他建筑工程展开海啸风险评估?从长远来看,随着我国海岸经济带的继续开发,一份用于风险评估、建筑设防和应急预案的中国海啸灾害高风险区淹没图不可或缺。记者从上海交通大学获悉,相关研究已获得进展。
海啸预警日本领先
引发大海啸的9.0级强震之后,日本本州岛以东海域一直没有消停过,4.5级以上余震数以百计,也曾再次发出海啸预警信号,所幸结果有惊无险。海啸会不会再次袭来?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刘桦教授的回答是:不能排除这个可能性。一般而言,震级6.5级以上、震源深度50公里以内的倾滑性地震(即断层上下错动的地震),有可能产生海啸。一旦监测到这样的地震发生,日本海啸预警系统可在3分钟内发出海啸预警。
刘桦介绍,如此反应迅速的海啸预警系统,是日本在经受1993年北海道地震后逐步改进的结果。目前,日本的海啸预警系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此外,日本和美国一样,均拥有详细的海啸灾害高风险区淹没图,划出不同程度的海啸可能影响的范围,评估海啸可能产生的灾害,制定逃生路线和应急预案。
中国不能高枕无忧
刘桦透露,2004年底印度洋强震海啸后,很多沿海国家和地区都提高了对海啸研究的重视程度。以前认为,印度洋不会发生足以触发海啸的强烈地震,所以环印度洋国家对海啸的防范能力明显不足。
在我国,海啸防范意识并不普及,科学界此前对海啸的研究也不充分,因为历史记录让大家形成了基本共识:和台风、风暴潮相比,海啸离我们较远。亚洲东部有一系列岛弧: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台湾岛、琉球群岛和菲律宾群岛等,它们成为我国大陆大部分海岸线免受太平洋越洋海啸波及的天然屏障。
不过,在海啸风险方面,我国也不是全然高枕无忧。据美国地质勘探局发布的太平洋周边断裂带地震风险评估地图,马尼拉海沟和琉球海沟分别为高风险断裂带和中等风险断裂带。刘桦表示,经海啸数值模型计算分析,如果南海的马尼拉海沟和东海的琉球海沟发生强震,继而引发海啸,可能影响我国。若马尼拉海沟北部断层发生9.0级地震,海啸波约0.5小时到达台湾南部,2.5小时之内到达海南东南部,3小时之内到达福建和广东沿海。台湾南部垦丁海域波高达2米,高雄附近最大波高达0.7米;当海啸波传到东南沿海时,汕尾附近最大波高达0.6米。若东海大陆架外琉球海沟内发生9.0级地震,激发的海啸波在地震后1小时之内到达台湾北部,3小时后到达浙江沿海,大约7小时到达长江口。
沿海建筑评估风险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和上海市科委的资助下,上海交大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已建立起一套“地震海啸生成、传播与爬高”的数值模拟系统,争取能最终完成一张针对南海和东海海域的海啸灾害高风险区淹没图。有了这张海啸淹没图,对各类沿海建筑工程的海啸风险做出评估,确保学校、医院等重要设施不得建在可能受海啸影响的范围内。目前,我国只有核电站需在建设前进行海啸风险评估。而在日本和美国,海啸淹没图不仅为相关海域海岸带规划与开发论证的重要依据之一,而且还可供保险公司确定保费时参考。
刘桦呼吁尽快建立我国南海海域海啸预警系统,在相关海域设置海啸监测浮标和专用的海底地震监测台站,并加强海啸成灾机理与减灾措施研究。
在美国无线通信和互联网协会(CTIA)大会上,日本京瓷公司(Kyocera)带来了可以感知情绪的概念手机。手机背部可以根据人们的情绪变化而改变形状,当人们心情不错时,机身背部会非常平整,当心情不好或者情绪波动时,机身背部会变得凹凸不平。
马丁·里斯(图片来源:坦普尔顿基金会官方网站)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4月5日报道,意大利考古学家4月5日宣布将组建一支考古队挖掘达·芬奇名作《蒙娜·丽莎》的原型丽莎·盖拉尔迪尼的骸骨,以求找到足够多的头盖骨碎块供电脑复原盖拉尔迪尼的面部图像,从而与这幅传世奇作中的神秘形象进行直观比较。
《蒙娜·丽莎》的原型究竟是谁,数个世纪以来一直都是个谜,但大多数学者认为,画中人是佛罗伦萨一位丝绸富商的妻子,名叫丽莎·盖拉尔迪尼。她在1542年去世,享年60多岁。挖掘地点定在佛罗伦萨市中心的圣乌苏拉修道院遗址,这里被认为是盖拉尔迪尼的安息之地。
考古队将借助透地雷达搜寻人类骸骨,对于发现的所有人类骸骨,他们都会进行筛选,然后通过碳元素定年法测定骨头的年代,检查是否有与盖拉尔迪尼去世时的年龄相符的骸骨。考古学家们还将提取骸骨的DNA,将之与从盖拉尔迪尼子女们的骸骨中提取的DNA进行对比。据报道,她的部分子女被安葬在佛罗伦萨的一座长方形教堂中。
考古队的领队将由艺术史学家西尔瓦诺·温琴蒂担任。他在去年宣称找到了“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米开朗基罗的遗骨,但他的这一发现遭到其他学者的质疑。
对于温琴蒂领导的这个新项目,也有人提出质疑,他们认为盖拉尔迪尼的骸骨极有可能在30年前圣乌苏拉修道院改建成警察局之时就被挖掘出来了,并被丢弃到佛罗伦萨市郊的垃圾堆中。因为那项工程结束后很久,人们才发现盖拉尔迪尼的死亡证明并从中发现她是被安葬在那座修道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