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

LUCKY BIRD

网址:

由于青藏高原东部的高山森林分布集中,过去几十年(1970-1998)一直是森林采伐的重要对象,形成了广泛分布的块状皆伐迹地,地跨川西北、青海南部以及藏东北地区。而高山森林在维持源区生态系统稳定以及区域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方面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积极有效保护高山森林,加快大面积的皆伐迹地植被保护、恢复与持续管理,促进源区生态功能恢复已成为高山林区以及江河源区生态保护无法回避的关键问题之一。
近年来,由于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及三江源保护区工程的启动,这一重要区域的森林保护和恢复重建才逐渐为人们所重视,虽然对迹地造林与植被恢复技术有过试验研究,但是相关迹地植被恢复与森林重建的基础理论研究仍然比较缺乏,采伐迹地土壤性质及演替规律更是较少研究。长期以来,对青藏高原东部高山森林采伐迹地演替过程及其动态也仅有过概念性描述和记载。对高山森林采伐迹地次生演替恢复的理论认识不足,特别是土壤演变认识缺乏,使得当前的高山迹地森林恢复重建策略与技术措施缺乏针对性,导致现有技术应用常常失效,形成高山迹地造林成功率低的局面。强化高海拔林区采伐迹地土壤演替变化与影响因素研究无疑成为突破现有认识局限、寻找恢复重建与管理的有效策略的突破口。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包维楷课题组对采伐后4、5、10和17年的自然恢复迹地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以原始冷-云杉林为对照,结果显示:随着采伐后年限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和全氮持续降低;有效养分和阳离子交换量明显受森林采伐的影响。通过退化指数综合比较发现,对采伐迹地放任不管,加上季节性放牧活动干扰,短时间内几乎所有土壤性质均呈现退化趋势。因此,改善对采伐迹地的管理是维持采伐迹地土壤质量和长期养分平衡的关键,停止人为活动(如季节性放牧活动)是采伐迹地土壤恢复的重要策略。
该结果发表于《土壤利用与管理》(Soil Use and Management)(DOI: 10.1111/j.1475-2743.2010.00324.x)。(来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更多阅读 《土壤利用与管理》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3月16日,在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首场大型毕业生招聘会上,“有强盛的企图心”等个性化要求频频出现在一些用人单位的招聘简章上。
“具有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为实现理想不惜一切代价”、“有强盛的企图心”……3月16日,280余家单位提供约5000个岗位,上万人走进华中科技大学光谷体育馆求职。
“白酒能喝多少?”不会喝酒的华中科大社会学专业学生小张,对南京市一家安装公司的提问猝不及防。小张应聘的是行政管理岗位,他对考问酒量有些无奈:“交际不一定非要靠喝酒吧?”
武汉新世界制冷工业有限公司张先生介绍,招聘的一些“80后”沉不下去,工作没多长时间就跳槽,让公司损失不小。所以,这次招聘把具有感恩意识等传统美德写入招聘要求。
“部分学生缺乏长远考虑,只是想找一份工作。”西安众为激光应用技术研究所张女士说,“对应聘者提出‘能为实现理想不惜一切代价’的要求,是希望给有追求者提供人生奋斗的平台。”
用人单位提出的个性化选人要求,让部分毕业生有些难以适应。现场招聘负责人介绍,由于很多学生投简历都是“广撒网”,那种真正让他们感到“眼前一亮”的个性化学生不多。
省大学生就业创业导师应立新认为,个性化要求是市场竞争的压力让企业来寻找自己的“超级士兵”。提个性化要求的企业很聪明,具有一定特质的员工最能为企业带来价值。

    3月16日,在日本大地震重灾区岩手县大船渡市,几名男子在城市的废墟上行走。据日本政府16日上午的最新统计,目前,已有3000多人在3月11日发生的里氏9.0级大地震和引发的海啸中丧生,1万余人失踪,成千上万的人无家可归,位于东北部的宫城县、福岛县、岩手县等地基础设施严重损毁。新华社记者 任正来 摄

欧洲航天局3月16日公布了日本大地震前后对灾区拍摄的卫星图片。图片显示,此次地震破坏力极大,当地地貌因此发生显著变化,日本西北海岸线甚至向东移动了4米。
欧航局在一份公报中说,本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级地震。灾难发生当天,日本在《空间和重大灾害国际宪章》的框架下向欧航局申请获得卫星图像,以帮助评估损失、协调震后救援工作。此后,德国分布式测绘卫星TerraSAR-X和探测卫星RapidEye,法国Spot-5卫星以及欧航局ENVISAT环境观测卫星开始对灾区进行观测,并在48小时内传回了63张卫星图片。
欧航局表示,在对灾区地震前后的图片进行比较后,专家们都对灾难造成的损失感到震惊。从图片上可以看到,日本西北海岸线甚至向东移动了4米,很多城镇在海啸的冲击下变得面目全非。在未来几周内,众多卫星还将继续为灾区拍照,不断为日方提供最新图像。
《空间和重大灾害国际宪章》是欧航局等发起建立的减灾合作机制,目前有10个成员。宪章规定,在遇到重大灾害时,所有成员都必须免费和无限制地提供其掌握的相关数据,以方便救援。它的最大优势在于能调动多国卫星系统,对灾区进行全天候、多角度的监测,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精确的卫星图片,为救灾工作提供便利。
相关专题:日本大地震
河南农业大学两个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团队和12名在服务粮食生产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3月11日接到了学校奖励的“红包”和一辆价值20多万元的小轿车。
其中,该校尹钧教授主持的“河南小麦夏玉米两熟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团队和范国强教授主持的“泡桐丛枝病发生机理及防治研究”项目团队分别获得奖金50万元;授予郭天财教授科教服务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奖,奖励小轿车1部;李潮海、马新民教授等10人也获得科教服务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得到万元奖励。
“河南担负全国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此次拿出100多万元对专家学者给予重奖,支持创新、奖励创新,就是要鼓励师生拿出更多的科研成果来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的农业发展。”河南农业大学校长张琼介绍说,学校已经出台了“创新创优支撑计划”并将专门拿出1000余万元对“创新创优”优秀项目进行奖励。
据介绍,河南农业大学此次奖励的尹钧团队和范国强团队双双获得了2010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中多位专家担任南阳、许昌等6个市粮食生产专家组组长,为河南各地的粮食生产制订技术方案,提供智力支持,确保了河南粮食生产去年再次突破1000亿斤。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3月16日(北京时间)报道,目前的商业核电站都是用核裂变来发电,核聚变迄今还无法用于大规模商业核电站中。最近,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项目的科学家攻克了点火装置中两个关键难题,如太阳般的极端高温以及均匀的、使标靶不会失形的压力,从而演示了在激光驱动下产生核聚变所需的条件。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日出版的《物理评论快报》上。
与核裂变相比,聚变反应能产生同样巨大的能量但核废料却更少。NIF的目标是实现聚变反应,最终用来生产可持续的清洁能源。NIF科学家们正在研究的是一种惯性约束聚变(ICF),即在高能激光热量和压力条件下的聚变,将一个一英寸(约2.5厘米)见方的金质燃料芯块(称为“黑体辐射空腔”)作为氢同位素原子核发生聚变的场所。ICF反应的目标是获得点火,让聚变反应内部的燃料芯块所产生的能量,比激光引发反应时所提供的能量高10至20倍甚至更高。
在最近的实验中,NIF科学家获得了类似太阳的极端高温以及均匀、使标靶不会失形的压力。他们用一种直径2毫米的塑料小球代替了金质黑体辐射空腔,将192束激光聚集在含氦元素的塑料球上,所产生的巨大热量中近90%转换为X射线,使温度达到360万摄氏度。在这一温度下,2毫米直径的塑料球各向均匀收缩为只有1/10毫米。
NIF副主管爱德华·莫斯表示,新实验已经模拟出聚变反应发生的实验条件,比以前更加切实可行,并有望在明年上半年进行真正的演示。研究人员目前正在对含有不等量氘和氚的小球进行测试,以检验不对称向心聚爆的可行性,以实现最终的点火。
尽管实验条件看起来相当成熟,但真正的点火跟实验还有些不同。真正点火时,燃料芯块中用的不是氦而是铍元素,并包含了氢同位素氘和氚。激光产生的X射线使铍产生一种向内的向心聚爆,将震波传给氢同位素,进一步提高氘和氚原子核的温度,达到临界点后,它们才会克服彼此的斥力而聚合在一起。(来源:科技日报 常丽君) 更多阅读 PRL发表论文一摘要(英文) PRL发表论文二摘要(英文)

据韩国YTN电视台3月17日报道,受日本大地震的影响,有日本的象征之称的富士山最近火山活动频繁,有喷发的迹象。
报道称,近日在日本东京西南100公里的静冈县发生了6.4级的地震,导致数十人受伤,东京地区也震感强烈。这次地震被认为是受11日发生的9级大地震的影响而形成的。但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地震的震源位于有日本的象征之称的富士山下。
报道指出,自11日日本发生大地震以来,在富士山周边出现了“群发地震”现象,包括最近发生的4.8级地震在内,总共观测到了850多次地震。虽然现在富士山附近还没有发现特别明显的火山活动变化,但已经感知到这一地区的大型火山口有摇动的迹象。
相关专题:日本大地震
3月17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刊登一封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宫鹏、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副研究员牛振国和研究生张海英的来信,就中国湿地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呼吁加大对中国湿地的保护。以下为信件主要内容
我们认为中国的自然湿地消失的速度要比我们担心的更快。经过统计,我们发现1978至2008年期间,中国湿地消失了33%之多。其中有55%为内陆沼泽,很多都是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土地开垦占到总损失的70%以上。
中国政府不断规划新自然保护区和启动湿地保护工程,使得情况正在改善。但阻止湿地消失仍需更多努力,应该对一些重要湿地进行持续性的监测,将湿地保护与流域综合管理解决方案整合在一起,并立法保护湿地。(科学网 张笑/编译)
更多阅读
面对3月17日中国各地出现的抢购碘盐、酱油、腌菜等行为,南京理工大学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系主任唐双凌心情复杂:“吃碘盐完全没有必要,抢酱油更是无稽之谈”。
“碘盐确实有甲状腺修复功效,甲状腺特点是‘吃饱’碘之后,就不会再吃碘了。一些美国加州民众服用碘片的原因,就是用碘127‘喂饱’甲状腺,甲状腺就‘吃不下’碘131了,碘127、碘131都是同位素。”
但他表示,吃碘盐完全没有必要。“核辐射和污染根本没有影响到中国,碘盐吃多了,不见得都是好事,每个人体质不同,有人不适合大量服用。”
“吃酱油简直就是无稽之谈,根本起不到作用,腌菜一样没有用”,他说。
唐双凌表示,现在中国公众要做的,就是实时了解中国气象预报和政府数据,根本没必要恐慌。“即便是出现核辐射环境数据异常,政府部门会及时发出通告,告诉大家该怎么做,例如穿防护衣、戴口罩等等”。
相关专题:日本大地震
近两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现一些蜱虫叮咬所致的病例。中国疾控中心经研究,确定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是这类“蜱咬病”的元凶。
3月17日出版的国际权威医学刊物《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刊登了中国疾控中心的这一最新研究成果。这是国际上首次发现这一布尼亚科病毒。目前该病毒被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简称新布尼亚病毒。
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王宇说,新布尼亚病毒的发现,是继SARS冠状病毒发现以来全球在病原学研究领域中的又一个重大突破,得到了国际科学界的重视和认同,表明我国病原学及新发传染病的研究达到一个更高水平。
近两年,我国部分地区陆续报告了以发热、胃肠道症状、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感染性病例,少数患者因多器官衰竭死亡的情况。针对这一可能的新发传染病,在卫生部的组织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了探索研究工作。2009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引进的旅美学者、得克萨斯大学于学杰教授的研究小组经过多方探索,首先发现了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2010年5月,中国疾控中心将该类病例定义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并开展了病例的主动发现、搜索等监测工作。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长李德新带领实验室科研人员,从来自湖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和辽宁6省病人血清中分离到一株病毒,并完成了病毒的全基因序列测定和同源性比较,通过对病毒基因结构和形态特征的详细分析,确定该病毒为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
同时,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检测了600余份患者或健康人的血清,用大量病例证明了新布尼亚病毒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因果关系。
李德新介绍说,研究明确了新布尼亚病毒致病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消化道症状、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肝肾功能损害,部分患者有出血表现。该病主要发生在丘陵、山区,患者以从事农业生产的成年农民为主,部分患者被蜱叮咬。流行期为4-10月,流行高峰为5-7月。
“对于发现不同以往的传染病病例时,能否准确及时明确病因、鉴定病原体,是有效控制传染病、防止疫情扩散的关键。”李德新说,新布尼亚病毒的发现首先得益于我国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其次得益于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实验室建设。
据了解,中国疾控中心已对全国疾控系统专业人员进行疾病检测和诊断培训,并制备了大量的实验室检测试剂分发到各省,使各省都能够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实验室检测。(来源:新闻网 周婷玉 黄小希)
近两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现一些蜱虫叮咬所致的病例。中国疾控中心经研究,确定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是这类“蜱咬病”的元凶。
3月17日出版的国际权威医学刊物《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刊登了中国疾控中心的这一最新研究成果。这是国际上首次发现这一布尼亚科病毒。目前该病毒被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简称新布尼亚病毒。
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王宇说,新布尼亚病毒的发现,是继SARS冠状病毒发现以来全球在病原学研究领域中的又一个重大突破,得到了国际科学界的重视和认同,表明我国病原学及新发传染病的研究达到一个更高水平。
近两年,我国部分地区陆续报告了以发热、胃肠道症状、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感染性病例,少数患者因多器官衰竭死亡的情况。针对这一可能的新发传染病,在卫生部的组织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了探索研究工作。2009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引进的旅美学者、得克萨斯大学于学杰教授的研究小组经过多方探索,首先发现了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2010年5月,中国疾控中心将该类病例定义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并开展了病例的主动发现、搜索等监测工作。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长李德新带领实验室科研人员,从来自湖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和辽宁6省病人血清中分离到一株病毒,并完成了病毒的全基因序列测定和同源性比较,通过对病毒基因结构和形态特征的详细分析,确定该病毒为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
同时,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检测了600余份患者或健康人的血清,用大量病例证明了新布尼亚病毒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因果关系。
李德新介绍说,研究明确了新布尼亚病毒致病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消化道症状、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肝肾功能损害,部分患者有出血表现。该病主要发生在丘陵、山区,患者以从事农业生产的成年农民为主,部分患者被蜱叮咬。流行期为4-10月,流行高峰为5-7月。
“对于发现不同以往的传染病病例时,能否准确及时明确病因、鉴定病原体,是有效控制传染病、防止疫情扩散的关键。”李德新说,新布尼亚病毒的发现首先得益于我国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其次得益于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实验室建设。
据了解,中国疾控中心已对全国疾控系统专业人员进行疾病检测和诊断培训,并制备了大量的实验室检测试剂分发到各省,使各省都能够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实验室检测。(来源:新闻网 周婷玉 黄小希)
第 357 页,共 5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