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午后,沙坪坝区西永镇童善桥村,一处叫周家槽房的山坡。坡上,密密麻麻的站着闻讯赶来的当地人,大家议论的主题是,警戒线内出土的那个“睡美人”。
挖掘机意外刨出古墓
昨日,西永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祁华富介绍,此处是建成渝快速铁路的工地。上周六对山体施工时,挖掘机刨到硬物,再刨则溅出火花———铁齿撞击到石质坚硬的墓室盖。接下来,村委会接到施工方通报,镇里庚即派专人昼夜值守。
从山坡断层推断,古墓位于约3米深的地下。童善桥村委会委员李平说,参与值守的村民均是青壮年,白天3人、晚上6人。他还说,如此重视和反应迅速的护文物,跟古墓下方曾在上世纪70年代初,当地开山采石修养猪场时,挖到数十尊三四十厘米高的陶俑有关。
当地72岁、当年亲眼见过这些陶俑的黄子荣回忆,陶俑形态逼真,有拿刀枪的人,还有战马及骑马的将军。由此,当地人普遍相信,这次出土的古墓内,应还仍有类似的陶俑。
墓穴内住了个“睡美人”
本周一,沙区文管所到场发掘。当天中午,考古人员从墓穴端出一个类似礼盒的长方形盒子,围观的当地人见状炸开了锅:盒内,躺着一个三四十厘米长、因裹泥土致肉眼难辨材质的女人。
“发亮,像用金子打造的。”“绘彩色颜料,女人腰细,是大美女”……昨日,现场协助发掘的村民周长发等人,讲述出土女人是个“睡美人”———抹开她脸部的泥土,可见标致五官,人年轻。
现场考古人员对发掘到“睡美人”不否认,但以工作太忙,婉拒透露进一步的信息。不过,负责发掘保护事宜的西永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祁华富说,“睡美人”出土后,很快由文管所运走,同时出土的还有1根玉制发钗,镶金。
据悉,三座古墓的墓门很奇特:外形似现在的双开门冰箱门,每扇高1.2米、宽四五十厘米,雕刻图案是窗棂等浮雕。需补充的是,双开的墓门上,还垂着金属门环。
祁华富说,“睡美人”和玉钗是中间那座古墓出土的。三座墓的穴壁及顶部,有端盘的侍女和瑞兽等用浮雕或阴刻等石雕技法制出的图案,精美程度让人叹为观止。
熊家周家都说是古墓后人
“从含谷场到西永街上,方圆20多里都是我们熊家的。”昨日,第二次来看发掘、童善桥村22社的熊开龙说,他今年65岁,祖上对家产的说法是“屙屎屙尿都走不出熊家”。他说,古墓主人肯定跟熊家有一定关系,因为“门环还没有完全锈掉,说明年代不久远”,熊家是两三百年前“湖广填四川”迁来的。
在当地,周姓算大姓。周长龙的亲戚则认为,墓主人应是周家祖宗,理由是周家在当地住了百年以上,现在发掘出“睡美人”和值钱的玉钗,表明祖宗生前富贵贤达。他们作为后人,“很自豪”。
目前,发掘暂未见墓志铭,难知墓主姓熊或周。祁华富说,考古人员告诉他,三座古墓的主人葬于宋代。
本栏稿件 首席记者 黄艳春 实习记者 郭锐川
专家推测
三座古墓建于800年前
三座古墓的主人是当地人的祖宗?雕于墓门等墓石上的精美图案,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昨天下午,记者把现场拍的图片,提供给重庆市政协学习及文史委员会副主任、文博研究员林必忠。
林必忠介绍,雕刻很精细,属典型的宋墓仿木结构建筑风格。他推测,三座古墓建于800年前。
需要注意的是,宋墓普遍为双墓,即夫妻墓并排,而此次发掘的三座宋墓并排的现象还非常罕见。同样罕见的是墓石雕刻图案的精细程度,除折射雕工技巧超群外,更奠定该墓在重庆宋墓考古史上的位置:本世纪以来,重庆最精美的宋墓是,上世纪60年代沙坪坝区井口出土过精美程度类似的宋墓。
“睡美人”传递出啥信息?受暂未到现场查勘的影响,林必忠未作介绍。不过他强调,宋代出土的随葬品中,瓷器很普遍、名气也大———不排除“睡美人”属瓷器。
古墓主人是当地人的祖宗?从湖广填四川的年代等信息看,可能性不大。
百姓说法
“睡美人”是睡枕或墓主小妾
记者昨日跟很多当地人一样,无缘一睹“睡美人”芳容。然而,涉及“睡美人”身份的猜测却在当地很盛行。
“她腰细、侧躺,应该是墓主人躺的棺材内垫头的枕头;死了都有美人陪,还垫在头下,他艳福不浅。”协助发掘的周长发称。
“那年,那些拿刀、杠枪和骑马的人,都摆在棺材边,说明墓主人不是大富人家就是当官的。‘睡美人’应该是她的小妾,古时候有钱的人哪个没得小老婆?”上世纪曾参与在宋墓周边开山采石、掘出其他古墓陶俑的黄子荣说。
“不是枕头。没人愿把‘睡美人’装盒子里面,各人把脑壳搁盒子上,那样做很不舒服哟!应是墓主人日思夜想的女人,否则不会死了都放在一块。”亲眼见到“睡美人”被放进车里的工地民工古天祥认为。(来源:重庆晚报)
被视为有毒化工原料的“一滴香”,近日被卫生部“正名”。卫生部召开食品添加剂新闻通气会介绍,经质检总局、国家药监局等多部门调查发现,“一滴香”、“火锅飘香剂”等产品属咸味食品香精,如按照标准使用对人体是无害的。卫生部同时发布公告称,从今年5月1日开始,面粉中将禁止添加增白剂。
关于“一滴香”热点事件
去年,多家媒体报道“一滴香”在火锅店、麻辣烫、煲汤店广泛食用,滴入“一滴香”,清水就能变成高汤。有媒体称,人若长期食用“一滴香”将危害肝脏。
调查认定“一滴香”类似“鸡精”
卫生部监督局局长苏志昨天介绍,“一滴香”的问题提出来以后,国务院食安办高度重视,责成相关部门立即进行处理。质检总局、国家药监局对相关企业、餐饮环节等进行了检查。
苏志说,最终的调查结果显示,“一滴香”有它相关的生产标准,属于咸味食品香精的一种,是按照咸味食品香精进行的生产,“就像大家普遍用的鸡精。”据了解,咸味食品香精是列入我国允许使用的添加剂目录的。
宣传被指欺诈消费者
苏志说,“一滴香”的包装上写着是“一滴香”,这是为了它的宣传需要。“一滴香”如果是按照标准生产,生产很规范,就没有安全问题,也不应该属于食品安全问题。
“但老百姓很生气。”苏志说,“一滴香”确实有违法的地方,比如它的标签不科学、宣传不规范等。“一滴香”的宣传是往白水里一加,就变成了高汤,“我们认为,这类问题应该属于欺骗消费者的问题。”
“一滴香”含3种成分
质检总局食品生产监管司副司长王红介绍,全国获得生产许可证管理的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有385家,在产的有256家。“一滴香”事件后,质监部门对256家企业进行了全面检查,“在产的256家企业生产的产品基本都是符合要求的。”但个别食品添加剂存在未标注“食品添加剂”字样以及含量、成分等问题。
王红说,“一滴香”的主要成分应该是食品原料、食品辅料和添加剂三种组成,这都是符合标准要求的。“但这类产品是叫‘一滴香’、‘飘飘香’还是‘香精王’?是叫产品名还是叫化学名,这方面的规定现在还比较混乱。”王红说,目前质检总局正在加紧规范这方面的问题。
1995年,人们在澳大利亚西南沿海捕获了这只海马
一只海马的标本在澳大利亚博物馆展出了10多年之久,一直无人问津。日前,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拉尔夫·福斯特借助于CT扫描对标本进行了仔细分析,最终发现它属于一个此前科学界未知的海马种群。这只海马身长只有几毫米,与其他所有海马不同的是,它没有背鳍。新种海马被命名为“似非而是”。
1995年,人们在澳大利亚西南沿海捕获了这只海马,随后它便被送到当地一家博物馆。在博物馆,它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2006年,拉尔夫·福斯特意识到它并不是一只普通的海马,“我们对这种怪异的小生灵知之甚少,我认为它非常与众不同,于是便开始研究。借助于CT扫描,我获得它骨骼的3D图片。研究结果显示,这种海马不同于已知的所有海马种群”。
目前已知的海洋生物共有大约23万种,科学家认为这一数字还不到全部种类的30%。福斯特表示,之所以选择“似非而是”这个单词命名这种海马,原因在于这种海马较为怪异,与预想中的海马相矛盾。现在,科学家正在搜寻这个海马家族的其他成员。发现这只海马的区域被称之为“中光度区”,但戴水肺的潜水者很难进入这一区域。科学家猜测,在它们最喜欢的栖息地,这种海马可能非常普遍,但这种普遍需要满足特定的条件。除非你能够发现这样的栖息地,否则的话,你很难发现这种海马。
海马专家、韦茅斯海洋生物公园的克里斯·布朗表示:“不幸的是,由于海洋容易受人类活动影响,很多物种可能在我们发现前就已经灭绝。海马尤为容易受污染和栖息地丧失影响,此次发现的新种海马可能已经在野外灭绝。”(木易)
爱丽丝的父亲JJ(左)和它母亲弗蕾德丽卡看着女儿正在捶打胸部,它们的脸上露出骄傲的神情
爱丽丝是迈阿密动物园大猩猩群体里的唯一一个幼仔,它的祖父母也生活在这个群体里。
爱丽丝在父亲的严厉注视下,正在咀嚼一根麦秆。
爱丽丝骑在父亲的背上。摄影师马吉尔表示,J.J非常宠爱它的女儿,甚至任由爱丽丝拿走它的食物。
迈阿密动物园里的年幼大猩猩爱丽丝显然很希望自己能像父亲J.J那样,它正在满脸自豪的母亲和父亲的注视下,模仿父亲捶打胸部。然而令它大失所望的是,它的这一举动让它显得更可爱,并未像父亲这么做时会令其他大猩猩产生恐惧感。
博物学家和摄影师、51岁的罗恩•马吉尔在迈阿密动物园拍摄到爱丽丝的这一可爱瞬间。马吉尔表示,小爱丽丝总爱模仿父亲的样子。他说:“爱丽丝的小日子过得确实很舒坦,它是这个群体里的唯一幼仔,又是J.J——一只重达28石(177.81公斤)的银背大猩猩和弗蕾德丽卡的女儿。它确实是父亲的掌上明珠,它能为所欲为,J.J甚至任由它拿走自己的食物。我认为爱丽丝的这张照片让它父亲看到,这个女儿以后能像它一样,它正在努力模仿它看到的父 亲的样子。大猩猩幼仔的学习方式跟人类幼儿学习的方式类似,都是不断重复他们看到的年长者的动作。”
马吉尔喜欢去世界各地拍摄动物画面,他表示,给大猩猩拍照面临的挑战非常独特。他说:“拍摄像这样的瞬间非常困难,因为大猩猩浑身上下的颜色很相近,如果光线和拍摄角度不合适,它们看起来就会像一个黑色的毛毛球。现在爱丽丝已经长大一些,但它仍是丛林之王,是一个真正的知名人物。”(任秋凌)
美国儿科学会2月28日发布一份研究报告说,如果幼儿出现体温上升症状,父母无需每次都给予医学治疗。报告作者之一、阿肯色儿童医院急诊医生亨利·法勒告诉美联社记者:“不少父母因为孩子发烧犯难,从而求助医生。”
法勒说,最通常情况下,幼儿发烧由病毒引发,即便不给予药物治疗,症状也会慢慢消失,不会对身体造成损害。幼儿的父母往往对孩子发烧反应过激,甚至叫醒熟睡的孩子,给他们吃退烧药。“如果他们在睡觉,就让他们睡吧。”法勒说。
这份报告的研究对象是超过3个月的幼儿。报告说,没有确凿证据显示不治疗发烧会引发痉挛或者脑损伤,也没有证据显示低烧可以减少疾病发生。一般说来,体温38摄氏度以下不属发烧范畴。超过这一体温后,可以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等非处方类药物治疗。不过,判定是否使用药物的第一要素是孩子是否感到“舒服”。
报告强调,发烧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机体对抗感染的机制。发烧可以减缓病毒或者细菌的蔓延速度,促进重要免疫系统细胞的生成。不过,这份报告没有对判定幼儿是否应接受治疗提供具体体温标准。一些儿科医生建议,幼儿体温超过40摄氏度时应该接受治疗。但法勒认为,评估孩子发烧时的行为同样重要。
科学家发现,恋人的照片有减轻疼痛的功效
近日,研究人员发现,恋人的照片可以减弱大脑中疼痛处理区的活动,起到类似于扑热息痛片或者可卡因等麻醉剂的作用。
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了证明情感依恋和减轻疼痛有关的直接证据。在研究中,研究人员在热恋中的学生皮肤上进行不同程度的烧灼刺激,要求他们集中精力看他们恋人的照片,同时用磁核共振成像拍摄了他们大脑的活动情况。
神经系统科学家贾雷德雅戈尔发现,平均来说,这些学生的疼痛感降低了36%到44%,而强烈的不适感减轻了约13%。在一项发表在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期刊上的研究中,博士后学者雅戈尔说:“疼痛感的减轻与大脑皮质上层有关。“爱情的镇痛作用更多地和奖励中枢有关。奖励中枢会告诉大脑将当前的行为继续下去,这说明我们不一定只能依靠药品来镇痛。人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奖励,而不需要承担药品的副作用。”
在一个独立研究中,心理学家研究了25位女性和她们的男朋友,这些恋人交往的时间都超过了6个月。研究人员让这些人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尖锐的刺痛感。在不同的疼痛刺激中,研究人员要求她们握着男友或是一位陌生男人的手,与此同时男人们都藏在帘子后面。
而在其他的实验中,研究人员要求这些女性在承受疼痛的同时,看着她们的男友或是一名陌生男子的照片。
该研究是在加州大学进行的,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女性在握着她们恋人的手时,疼痛感明显减轻了。但是令人惊讶的是,看着她们恋人的照片也能起到同样的镇痛效果,不过如果对方是个陌生男性,则无论是握手还是看照片,效果都远不及此。(崔旭燕)
最近一段时间,内地民众在香港、澳门大量购买进口婴幼儿奶粉,造成香港、澳门一度出现奶粉供应紧张。此后,有媒体报道内地有不法企业,将皮革下脚料溶解后制成蛋白粉混到牛奶里,提高牛奶的蛋白含量。一时间,国产奶粉和整个乳制品行业再次成为关注焦点。记者调查发现,消费者对国产品牌奶粉信心不足,近七成受访消费者表示不会选择国产奶粉。
>>现状内地居民赴港澳买奶粉
春节前后,内地民众在香港大量购买婴幼儿奶粉,使得香港一度出现奶粉供应紧张的局面,其中一种婴幼儿奶粉甚至断货超过一个星期。此后,澳门也出现了内地民众大量购买婴幼儿奶粉,导致澳门市场出现奶粉短缺。此事引起公众普遍关注。
此后,有媒体报道,国内一些不法企业,将一种名为“皮革水解蛋白粉”的物质,混到牛奶里,提高牛奶的蛋白质含量。报道称,这种所谓的“皮革水解蛋白粉”是利用皮革下脚料甚至动物毛发等物质,经水解生成的一种粉状物,因其蛋白质含量较高,添加在乳制品中可以提高乳制品中蛋白质含量。
消息一出,公众对国产奶粉质量的关注度随即大幅提升,国产乳制品的质量问题再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澄清皮革奶是2009年旧闻
针对所谓“皮革奶”的消息,国家质检总局和农业部等相关部门立刻展开调查。相关部门经过调查发现,部分媒体报道的所谓“皮革奶”事件,并不是新近发生的事件,相关部门最近一次在牛奶中检测出“皮革水解蛋白粉”,要追溯到2009年3月18日,浙江省质监局检出晨园乳业生产的多批次牛奶中,含有“皮革水解蛋白粉”,这家企业随即被执法部门查封。
农业部门透露,在2010年的牛奶检查当中,并没有发现添加“皮革水解蛋白粉”的现象。
农业部奶业管理办公室主任王俊勋说:“去年一年中,农业部依法开展了生鲜乳质量安全的专项监测,在监测的7400多个样品中,包括生产环节、奶站收购环节和运输环节的样品,检测结果显示,生鲜乳中的三聚氰胺含量全部符合国家规定的临时管理值范围,也没有发现皮革水解蛋白、碱类等违禁物质。”
>>调查七成受访者不选国产奶粉
按照监管部门的说法,2010年并没有发现所谓的“皮革奶”,但记者经过调查发现,目前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心明显不足。
记者在北京对一些婴幼儿奶粉销售比较集中的超市和母婴用品专卖店进行了调查,对购买婴幼儿奶粉的消费者进行了采访。结果显示,接近七成的被采访者都表示不会选择国产品牌奶粉。由于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心不足,导致大部分超市和专卖店中,进口奶粉的销量都明显好于国产奶粉。
北京某母婴用品专卖店店长李童说,国内和进口品牌奶粉一共30多个,其中进口奶粉占到七成左右,国产奶粉只占三成左右。
>>危机去年洋奶粉供应量近半
从全国统计数字看,2010年国产婴幼儿奶粉的产量也出现明显下降。据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介绍,去年国内婴儿配方奶粉产量在下降,而以往每年都是在增加的,去年约下降12%。
据统计,去年我国婴幼儿奶粉供应量达56万吨左右,其中国外品牌婴幼儿奶粉的提供量接近半数,上升明显。
国产婴幼儿配方奶粉的产量和市场份额的下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消费者对国产奶粉质量安全的不信任,而导致消费者信心下降的最主要原因是近年来接连出现的国产奶粉质量安全事件。
2004年阜阳奶粉事件,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使得整个国产乳制品行业的质量安全形象大打折扣,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信任度随之大幅下降。
>>抽检
国产进口奶粉没有明显差异
近日,国家乳制品工业协会委托国内权威的检测机构对我国市场上销售的国产和进口婴幼儿奶粉进行了抽查检测。
这次抽检的样品都来自北京的超市、商场和正规专卖店,其中包括伊利、圣元、蒙牛、明一等11个国内品牌和雀巢、惠氏、美赞臣等13个国外品牌,产品检验依据的是现行的关于婴幼儿奶粉的国家强制性标准,检验项目主要有维生素、矿物质、污染物、微生物、强化的营养素以及三聚氰胺和革皮水解物。
经过严密地检测,这次抽查的婴幼儿奶粉中都没有检出三聚氰胺和革皮水解物,全部样品的检验指标都符合我国强制性国家标准的要求。
据了解,国家标准规定,婴幼儿配方奶粉中钙含量不得低于300mg/100g,国内品牌的11个样品钙含量分布在375-695mg/100g,国外品牌的13个样品钙含量分布在347-537mg/100g,污染物铅含量国家标准规定不得超过0.5mg/kg,国内品牌的11个样品中铅含量分布在0.011-0.030mg/kg,国外品牌13个样品中铅含量分布在0.012-0.037mg/kg。
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食品中心副主任刘艳琴说,从检测结果可以看出,国产品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一些强化营养素的数据,和国外品牌没有明显差异,进口奶粉和国产奶粉没有明显差异。
>>整治所有乳企重新申请许可证
经历了阜阳奶粉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等一系列乳制品质量安全风波之后的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质量安全信心不足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些质量安全事件打击的不仅是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信心,长此以往将给我国的乳制品行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甚至是灭顶之灾。
三鹿奶粉事件之后,监管部门开始着手研究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完善监管体系,加大对乳制品行业尤其是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
构建完善监管体系的基石是标准的设立和执行,从三鹿奶粉事件后,乳制品国家标准的修改成了当务之急。
卫生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副局长陈锐透露,“我们一共发布了68项新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其中有17项产品标准、2项生产规范和49项的检验方法标准。”
去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乳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通知》,要求严把生产准入关,加大非法生产经营乳品行为的打击力度。随即,国家质检总局出台了《乳制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要求所有乳品企业重新申请生产许可证,没有按期领到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将被责令退出市场。
国家质检总局食品司副司长嵇超说,“我们要求生产企业具有关键控制,要求地方企业对原料验收和成品出厂批批检验,还要求生产企业必须具备电子记录系统,该系统须覆盖生产全过程。”
至少1/3乳品企业将被淘汰
据统计,目前我国规模以上乳品企业共有800多家,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共有139家,其中十个主流品牌婴幼儿奶粉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半数以上。截至2月23日,全国已有70多家婴幼儿乳品生产企业通过了新生产许可证的审核,同时也将有一批达不到要求的企业被强制退出婴幼儿乳品市场。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说:“肯定会有一批企业被淘汰,最少得淘汰1/3。这很正常,因为有很多条件限制,第一对规模有限制,第二对技术条件有限制,特别是婴儿配方奶粉生产企业,其洁净区要达到制药标准。”
加强监管不合格乳品须退市
对于乳制品市场,监管部门将采取更为严格的管理和审核措施。
国家工商总局食品流通监管司副司长白京华透露,从今年3月1日起,工商部门将把乳制品列为食品流通许可项目,单独进行审核,并严格按照许可项目,登记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对没有取得食品流通许可,非法经营乳制品的,要依法进行处罚。以婴幼儿配方乳粉、批发企业、大中型超市为重点的监管对象,要确定监管责任人,实行每周抽检,对小超市、零售商、食杂店,要经常抽检。对抽样检验不合格及有问题的乳制品,工商部门加大了退市监管力度,严防不合格乳制品再次流入市场。
>>专家消费者勿盲目迷信进口奶粉
目前,我国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信任度依然处于较低水平,进口婴幼儿奶粉对国产乳品行业的冲击非常明显。
对此,有专家说,一方面,消费者不能盲目迷信进口奶粉。仅去年3月到7月,遭遇我国退货的进口奶粉就超过450吨。另一方面,我国乳制品生产企业应该正确认识消费者对国产奶粉信心不足的窘境。
律师邱宝昌说,如果企业生产或销售了不合格商品,给消费者造成了伤害,消费者用脚投票也不选你,如果企业质量比较好,市场占有率高,老百姓喜欢,就会用货币来选择你。
相关监管部门也称,会督促乳制品企业苦练内功,在提升自身实力和质量水平的基础上,加强监管力度,保障监管的有效性,通过长期脚踏实地的工作逐步提升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信心。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副司长王小岩说,要恢复乃至提升消费者的信心,最根本的是产品的质量要安全可靠、值得信赖。同时对个别不良企业予以严厉打击,及时清除害群之马。为让孩子吃上好奶粉,国家投入巨大的财力、人力,国家对婴幼儿乳粉的重视程度之高、投入力量之茂、政策措施之实、监管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前不久的人机大战,以计算机沃森的完胜而告终,这让近年来许多科学家都在关注的一个问题显得更加重要:随着人类生活环境的变化,特别是人类对自己发明出来的高科技的依赖度越来越高,人脑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是变聪明了还是变傻了?
大多数人相信,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类的大脑会越来越聪明。许多父母都有这种体验,他们的孩子在电脑或打电子游戏方面似乎比他们更有天赋,不管多么复杂的程序或游戏,孩子们掌握起来都要比他们得心应手。
这一结论似乎还在人类考古学中找到了依据。人类的前身古猿大约生活在500万年前—150万年前之间,脑量不到450毫升,智人生活在大约30万年前~5万年前之间,脑量已达到1350~1400毫升,与今天的人没有多大差别。这好像说明人脑容量越来越大,人脑也进化得越来越聪明了。
但是最新的一项研究又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人类大脑在过去2万年不断缩小,脑量由1500毫升,下跌至1350毫升,减少的大脑足有网球大小。这是否又意味着人类愈来愈愚蠢?
一些科学家用智商作为评判智力的标准,结论是人类的确越来越聪明。新西兰科学家詹姆斯·弗林研究了21个国家几十年来智商测试的结果后发现,人类的智商一直呈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提高3分。这种趋势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被称为“弗林效应”。
此后弗林又对这一结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仔细比较了每种类型智商,如语言智商、数字智商和视觉空间智商等的变化趋势,结果发现各国人口中智商增 加最显著的部分都集中在视觉空间智商上。他认为,现代社会对人们解决抽象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人类这方面的智商发展较快。同样,由于电 视、电脑、汽车操作技能的提高促使人们视觉空间技巧的发展,因而下一代更为重视发展此方面的技能。
但是对于人类大脑在过去2万年不断缩小又怎么解释呢?美国密苏里大学认知科学家大卫·吉里做了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当人口密度低时,人类头骨会扩大;但当某个地区的人口由稀少转为稠密时,头骨尺寸就会缩小。他指出,人类社会越趋向复杂,人们可以专注发展所长,不用兼顾多样技能,所以脑部一些功能退化,令脑部缩小,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较祖先愚笨。
但有些科学家认为,我们人类智力长期以来并没有什么发展,只是知识结构变化了。打个比喻:人脑的结构犹如一台电脑的硬件,知识结构相当于电脑的 软件,现代人与古代人的不同,并不是硬件不同,而是软件的更新。我们似乎感觉比古人懂得多了,其实古人在某些方面比我们懂得多。有科学家曾考察了一些土著人的智力情况,很小的孩子就能知道上百种草药的用途和名称。
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即使就知识而言,我们似乎比古人懂得多了,但这并不能表示我们比古人更聪明。前人的很多聪明才智都已经物化在各种机器上 了,这些机器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但也使我们在很多方面变成傻瓜了。比如,如果离开了计算器,还有多少人会开平方呢?如果离开了电脑与电视,我们大多数人是否会感觉自己变成傻子呢?
人脑到底是变聪明了还是变笨了?这一争论还在继续。大部分科学家的观点是: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类的大脑应该是向着高级进化的。(林泉)
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日研究人员发现,一些温和的运动方式,例如走路,就可增加人的大脑体积并改善记忆。
走路是一种免费的神奇的人体自我修复过程,对每一个人都切实可行,既简单又直截了当
美国伊利诺斯大学高级研究员Arthur Kramer 表示:“只是普通的走路,就可以把你的生物钟回拨2年,你就能极大地增进你的记忆和大脑健康”。
据科学家介绍,大脑的海马区在年老时大脑容量会剧烈的下降,每年下降幅度达1%至2%。在脑容量下降的同时,脑细胞萎缩并终止脑细胞间的联络,脑神经递质——脑细胞用于联络的蛋白质也会减少,年龄因素会导致众多变化从而降低记忆和认知等各方面的能力。
但是,神奇的人体自我修复能力,却能让这种下降的趋势停止,通过科学实验,科学家发现走路也能“修复大脑”。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120位年龄在50岁至80岁之间、喜欢久坐但仍健康的老人。将他们随机地分为两个组,第一组为锻炼组,每周走路3次,每次 40分钟;而对照组仅进行伸展运动和简单调理。研究人员在分组锻炼之前的六个月及一年后,扫描这些参与者的大脑,对比参与者在一段时间里其大脑各部分尺寸的变化,他们发现相对于伸展运动和调理组,海马区尺寸的减小(接近于老年人口的平均减小程度),“走路锻炼组”的海马区的平均尺寸确实增大了。此外,科学 家还测试了参与者的BDNF蛋白质水平,BDNF水平高与海马区尺寸和记忆增加有关,他们又测试了参与者的空间记忆力,空间及方向方面的记忆,包括航行的能力。
科学家发现随着海马区尺寸的增大,这些老人的空间记忆力得到改善,BDNF水平也提高了。而且最新的数据也表明,锻炼越多越刻苦,对健康和大脑的改善就越多,大脑海马区的尺寸增加也最大。那些尽了更多的力,并运动更多的人的健康倾向更好些,大脑记忆的改善也更大些。
科学家表示,走路是一种免费的神奇的人体自我修复过程,对每一个人都切实可行,既简单又直截了当,建议人们多采取走路这些能自我修复的运动。虽然目前还没有找到这种神奇修复能力的根本原因,但是科学家希望通过对“走路”的研究,揭开更多的人体自我修复秘密。该项研究结果刊登在2月1日发表的《自然传播》杂志上。(嘟嘟)
利用荧光蛋白成像技术制作出的果蝇神经系统图
科学家利用荧光蛋白“双重大脑彩虹”成像技术描绘出的果蝇大脑
2007年,哈佛大学的科学家曾利用荧光蛋白成像技术制作出实验鼠的神经结构图。据美国《大众科学》网站2月27日报道,美国研究学者对这一技术进行了更多的改进,并描绘出果蝇的神经网络,公布的图片相当漂亮。
通过激活神经元中的复合荧光蛋白,科学家们能够绘制出神经网络图,以研究生物的大脑究竟是怎样工作的。美国果蝇学者使用的这种叫做“双重大脑彩虹”的技术要比之前的方法更为直观,它是用更多的颜色对果蝇的神经网络进行标记和描绘。
从照片上来看,果蝇大脑横断面上方的很多神经元都显示得非常清晰。科学家们已经能够通过“修改”果蝇的基因来进行更精准的着色标记,这对研究神经元之间究竟如何“通讯”以及未来破解人类大脑的秘密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公布在上周的《自然方法》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