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

LUCKY BIRD

网址:

这头公象正琢磨如何惩罚这个“有眼不识泰山”的家伙。
这头公象正琢磨如何惩罚这个“有眼不识泰山”的家伙。
约翰的车子滚入了一个大沟里
约翰的车子滚入了一个大沟里

  据英国《每日邮报》2月25日报道,为了庆祝自己的66岁生日,爱尔兰男子约翰•萨默尔斯与朋友驱车前往南非约翰内斯堡一处野生动物保护区度假。没想到,原本的庆生之旅却变成了一场惊魂历险,他们遭到一头疯狂公象的袭击,险些丢了性命。

  当约翰的车子在一条尘土飞扬的道路上行驶的时候,一头大约5吨重的公象突然出现在他们的视野里,正咆哮着奔过来。说时迟,那时快。只见这个庞然大物猛地在车前停下,将几乎整个身体的重量都压在约翰的车子上,然后像对待一个玩具那样将车子丢进了一个壕沟里。

  保护区工作人员称,这个“大块头”很可能正处于发情期,因此行为异常。但幸运的是,它似乎对约翰的灰色小轿车不大感兴趣,没折腾两下就抛弃了,这样约翰和友人才得以脱险,只是受了轻伤。

波琳·吉德恩掌心的小獾。它们的体重还没4勺糖重,等到发育成熟后,平均体重可达7克。
波琳·吉德恩掌心的小獾。它们的体重还没4勺糖重,等到发育成熟后,平均体重可达7克。

这些幸存下来的獾幼仔将在世界野生动物秘密救援中心的天平上称量体重。
这些幸存下来的獾幼仔将在世界野生动物秘密救援中心的天平上称量体重。

在桶里发现的小獾,人们认为是它们的母亲把这些獾幼仔转移到更高的地面上,防止它们被洪水淹死
在桶里发现的小獾,人们认为是它们的母亲把这些獾幼仔转移到更高的地面上,防止它们被洪水淹死

獾幼仔难得一见,因为它们直到3个月后才冒险走出獾穴。
獾幼仔难得一见,因为它们直到3个月后才会走出獾穴。

  这些超可爱的獾幼仔,每只的体重比4勺糖还轻,不过幸运的是,上周它们眼疾手快的妈妈把它们从英国洪水里救出,它们都顽强地活了下来。

  这些重仅2盎司(56.70克)的幼獾刚出生一周多,一只公的,两只母的,是斯默赛特地区世界野生动物秘密救援中心见过的最小的獾,它们的出现 标志着春天即将到来。这种动物的幼仔很难见到,它们要到3个月后才会走出獾穴,它们跟其他动物不同,小獾难得一见。一周前洪水袭击威尔士,人们在一个桶里发现这些獾幼仔。

  该中心工作人员表示,它们的母亲觉察到危险正在逼近,于是把它们从獾穴里叼出,送到更高的地面上,以避免它们被洪水淹死。动物经常能在灾难发生前感知到。一位当地人发现这些小獾正在大声叫唤,而它们的母亲不知去向。于是他联系了世界野生动物秘密救援中心,是该中心救了它们。由于这些小獾的体重很轻,需要仔细测量,工作人员根据烹饪使用的香料名字给它们起名纳特蒙、拉文德尔和萨夫伦。

  由于这些小獾20日来到世界野生动物秘密救援中心时,它们的脐带已经掉了,肚脐已经成型,因此该慈善机构创始人、60岁的波琳·吉德恩知道这些 小家伙至少已经出生3天。波琳说:“它们是今年第一批出生的小獾,对每个人来说,这是春天即将到来的好消息。它们非常小,是我们见到过的最小的。意识到它们是獾宝宝,我感到非常震惊,最初我认为它们可能是野兔,小兔仔比这更小。”

  波琳说:“最初的求助电话是威尔士一对夫妇打来的,他们有片属于自己的土地。这一地区的一些獾穴被洪水淹没,我们认为是獾妈妈为了保护它们,把这些小幼仔转移到桶里的。这对夫妇发现它们后,很可怜它们,于是把它们放到附近的一个獾穴边上,希望它们的妈妈会回来寻找它们。但结果什么也没发生。这些小獾很冷,这么小的獾是无法靠自己保存体温的,因此这对夫妇给我们打电话,知道我们有用来抚养它们的设备。”

  这些獾幼仔需要呆在恒温箱里,前五周要由工作人员喂它们牛奶。然后它们会搬进波琳厨房里的一个小房间,该房间里有加热灯、温暖的羊毛床和网络摄像机,以便世界各地的人都能通过网络查看它们的生长情况。最终它们会从它们的小室里走出来,在厨房里闲逛,直到它们准备断奶为止。之后这三只小獾会被转移到附近的围场里,与其他獾幼仔一起组成一个新家庭。最后所有獾都会被转移到一个人类不得入内的绿草茵茵的地方,为在野外生活做准备。

  这些小獾会在那里学习挖洞和觅食等生存技能。不过它们在被放归野外前,需要人的精心照顾,把身体养得健健康康的。波琳说:“它们刚刚开始动动耳 朵,看着它们一天天长大,这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也许它们还要再过一周,才能用后腿抓东西。獾是生长最缓慢的动物,它们要到5周后才会睁开眼睛和打开耳 朵。它们要到12周后才会出现在地面上。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显然是人们通常无法看到的。”獾发育成熟后的体重平均可达7克。(秋凌)

摄于广西西大明山保护区的冠斑犀鸟(毛虫摄)
广西西大明山保护区的冠斑犀鸟

  一个名为“G-Trace绿足迹”的自然人文报道团队,在广西拍摄到冠斑犀鸟并录到清晰的鸣叫资料,对研究与保护这种十分稀有和濒危的鸟类具有很大帮助。

  犀鸟是大型热带鸟类,在中国有5种,仅分布于西南边陲,都比较珍稀罕见。广西仅有冠斑犀鸟一种,但在上世纪70年代之前,广西西南地区几乎都有冠斑犀鸟分布。由于栖息地不断被蚕食,猎杀行为屡禁不止,冠斑犀鸟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目前广西确切知道有冠斑犀鸟分布的地区仅限南宁西南的西大明山自然 保护区,野生数量由之前的上千只急速下降到不足50只。

  由于冠斑犀鸟的配对几乎是终身制,因此也被冠以“爱情鸟”的美称。但猎杀一只相当于毁灭一个家庭,现在,冠斑犀鸟的雌雄比例严重失衡,种群数量继续下降中。

  此次绿足迹团队与西大明山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野外工作数天,终于找到冠斑犀鸟,十分不易。研究冠斑犀鸟十多年的南宁市动物园高级工程师阙腾程说:“在极大的捕杀压力下,冠斑犀鸟十分怕人,之前在该地区的多次考察均未获得完整的影像和清晰的声音资料。这次野外实拍的照片对于保护区的管理工作和科 研机构的研究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能够吸引更多公众关注这个物种及栖息地的保护。


美国阿拉斯加中部发掘的3岁男童骨骼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2月26日消息,考古学家近日在美国阿拉斯加中部发掘出一具可能是被火化的3岁男童骨骼,据估计属于当地最早的人类遗迹。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该遗址位于塔纳纳低地(Tanana lowlands)的北方针叶林中的一个沙丘场,被当地人称为太阳河上游”(Upper Sun River),是对附近的阿萨巴斯卡语地名(Xaasaa Na’)的翻译,年代为11500年前。这个小孩在当地希利赖克部落中被称作Xaasaa Cheege Ts’eniin(太阳河上游河口小孩)。

  研究人员表示,与暂时性的狩猎营地及其它专门化的工作遗址相反,该新发现的房屋看来是在夏季使用的季节性房屋。该房屋中的居住者包括妇女和孩子,他们靠搜寻附近的鱼、鸟和小型的哺乳动物而生。

  来自阿拉斯加大学费尔班克斯校区(University of Alaska Fairbanks)的波特(BenA Potter)说:“在这一发现前,我们知道人类是用完善的武器来猎取像美洲野牛或麋鹿这样大型的猎物,但之前研究过的大多数遗址都是狩猎营地。我们知道在这里有幼童和女性,因此这是看成一个完整的村落系统。”

  《科学》杂志的自然科学副主编汉森(Brooks Hanson)说:“作为白令陆桥的一部分,阿拉斯加是旧大陆通往新大陆的重要通路。这一研究对我们了解白令陆桥的早期住民及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遗留的牙齿骨骼显示这个孩子在3岁左右,性别还需DNA鉴定。科学家对于这个孩子是如何死亡的也存在争议,有人称其是被烹煮吃掉,因为“肉最多的骨头都不见了”,而食人行为在早期人类中并不罕见。但也有人认为其是被火化,因为看起来火化时还有软组织存留。

  (科学网-kexue.com 蒙斯)


新发现显示出土卫六的神秘大气层是如何活动的

  土星最大的卫星土卫六有厚重的烟雾,比地球上的任何烟雾都脏得多。科学家如今在那里有了惊人发现:珍珠白的卷云,与我们在地球天空中看到的云很相似。这些新发现显示出土卫六的神秘大气层是如何活动的。

  土卫六上令人窒息的烟雾完全覆盖了土卫六表面,使它看起来像一个肮脏的橙色球体。地球上的望远镜和目前正在绕土星轨道飞行的美国航天局“卡西尼”号飞船都在这些烟雾中观测到由甲烷和乙烷构成的蓬松云朵。

  美国航天局“旅行者”1号探测器1980年掠过土卫六时曾发现细微迹象,表明土卫六的平流层可能存在冰云。新研究报告的作者之一、戈达德航天中心的罗伯特·塞缪尔森说,这种“冰由某种奇异的有机化合物构成”。

  如今,科学家用“卡西尼”号飞船上的合成红外分光计证实土卫六上存在由奇异的冰构成的稀薄的缕状云。

  研究报告的第一作者、戈达德航天中心的卡丽·安德森说:“它们很薄,很容易被忽略。”

  安德森和同事塞缪尔森通过一系列观测在土卫六北极附近发现这些云朵。

他们猜测,大气层较高处的碳氢化合物或氮-碳氢化合物因为气流持续从较热半球极地向较冷半球极地流动而向下移动。安德森说:“有机气体在下降过程中凝结了。

  科学网(kexue.com)讯 2月25日消息,自然界的动物常会做出许多新奇的行为。近日,英国汉普郡(Hampshire)一家花园中,一只贪嘴的小松鼠为了食物,竞将自己胖呼呼的身体挤进被铁笼罩着的喂鸟器中。


小松鼠似乎发现了食物

  据国外媒体报道,这组照片是有花园主人桑德拉(Sandra Carter)抓拍到的。据桑德拉介绍,最近几个月只灰松鼠会经常“光顾”她的花园,并且偷吃给其他动物准备的坚果,于是她就和丈夫花19.95英镑(211元人民币)买了“防松鼠”的喂鸟器。


它似乎找到了获取食物方式


贪嘴的小松鼠为了食物,竞将自己胖呼呼的身体挤进被铁笼罩着的喂鸟器中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桑德拉本以为这个外面有笼罩的喂食器能够阻挡住灰松鼠。然而,另他们难以置信的是这只机灵又贪婪的小家伙,居然能挤进了笼子里。

  桑德拉表示,这只小松鼠几乎每天都到她家花园好几次,为了防止它偷吃喂鸟器中的食物。她们尝试了好多种方法来试图阻止,小松鼠似乎更胜一筹,每次都能吃到食物并轻松离去。

  (科学网-kexue.com 水离子)

  中新网2月25日电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25日报道,最新科研报告警告,如不采取紧急行动,制止过量捕鱼、污染及气候变化等威胁,全球珊瑚礁将在2050年前灭绝。

  以世界资源研究所(WRI)为首的20多个环保和研究机构近日联合发布报告说,因全球变暖造成海水温度上升、二氧化碳排放使海洋酸化、航运、过量捕鱼、沿海经济发展以及农业排放等,都对珊瑚礁形成了严重威胁。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官员卢布琴科在华盛顿的记者会上说:“陆地、海岸和海洋的污染都对珊瑚礁形成巨大威胁。”

  这份题为《再论濒危中的珊瑚礁》的报告指出,如不开始采取行动,2030年之前,90%以上珊瑚礁的生存将面临危险,而在2050年之前,几乎所有的珊瑚礁将濒临灭绝。

  这份报告的主要撰写人伯克促请全球领导人迅速采取行动,改善海洋管理,减少当地各种因素对珊瑚造成的威胁,特别是要减少过量捕鱼和温室气体的排放。

  如果珊瑚礁灭绝了,全球5亿人的生计将受到威胁,他们中大部分来自东南亚和印度洋的发展中国家。此外,哺育商业鱼类品种的地方将减少,海岸线将更容易受风暴的侵入,靠珊瑚礁吸引游客的国家,旅游业也将受严重影响。

  俄罗斯政府近日展开一场自前苏联解体后最严格的禁酒运动,将首次从法律上,将啤酒划入酒精类饮品之列。

  据悉,根据俄罗斯新的禁酒规定,酒类广告和夜间销售酒品都受到严格限制。但是因为目前啤酒仍被归入食品范畴,使其得以成为这场禁酒运动中的漏网之鱼。

  但是俄罗斯议会下院22日通过的新法案,将取消啤酒的特殊地位。俄罗斯卫生部酒精和毒品滥用首席专家叶夫根尼·布瑞永说:“将啤酒划为酒精类产品,是完全正确的,此举有益于俄罗斯民众的身体健康。”新法将限制啤酒的夜间出售,同时禁止其在学校等公共场所附近销售,并限制啤酒瓶或啤酒罐的容量,最大不超过0.33升。

  尽管伏特加等烈酒在俄罗斯依然很受欢迎,但由于啤酒价格低廉和管制松懈,俄罗斯人的啤酒消费在过去15年内翻了三番。业内人士称,俄罗斯现在是世界第三或者第四大啤酒市场。由于历史和传统因素,许多俄罗斯人都将啤酒视为软饮料。

  俄罗斯政府非常关注酒精中毒和未成年人饮酒问题。作为世界上五个饮酒最多国家之一,俄罗斯人均每年喝掉纯酒精32品脱(约合15升),比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最大饮酒量高一倍多。酗酒问题大大影响了俄罗斯的人口增长。在1991年到2009年间,俄罗斯人口减少了640万。统计部门估计,到2031年,俄罗斯人口将仅剩不到1.27亿人。而每年,俄罗斯有至少50万人的死亡与酒精有关,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甚至将酗酒看作国家灾难。

  不孕不育让很多家庭陷入痛苦,甚至选择了离婚,为了圆生孩子的梦,越来越多的夫妻选择了试管婴儿手术。

  截至目前,重庆市已诞生超过5000名“试管婴儿”。尤其是近两年,每年要出生1000多名“试管婴儿”,以20%的速度增长。

  日前,中华医学会第5次生殖医学学术年会在重庆召开。年会上有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内外的辅助生殖医学专家50多人,还有被称为“中国试管婴儿之母”、90岁高龄的张丽珠教授。

  有专家说:“以前女性不孕居多,现在男性不育情况大幅上升。”

  男性精液质量每十年递减10%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在不孕不育症夫妇中,由于女性不孕的超过80%。但现在,夫妻双方原因基本相当,各占40%左右,还有20%是客观因素。

  “目前男性精液质量每十年递减10%。”重庆市妇幼保健院遗传与生殖研究所副主任医师刘东云说,根据试管婴儿领域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男性精子的质量在逐年呈现下降的趋势。

  为什么男性不育率逐年增加?

  刘东云说,这主要与现在男性的生活环境有重要关系———竞争激烈,男性工作、生活等压力与日俱增,身心疲惫降低精液质量;生活节奏加快,男性长期熬夜、不定时吃饭等,身体机能受到影响,也是男性不育的一大因素;现在很多饮食中富含激素成分,不良的食品也在摧毁着人体;还有生活环境的污染,此外,不良性生活也是诱因之一。

  这些方面男性们要注意了

  专家提醒,男性要减少熬夜,不酗酒抽烟、降低工作负荷,让生活有规律起来。其次,多活动,尤其是不要长期坐在电脑桌前,穿宽松的内裤,以及保持良好的情绪等。最后,可通过饮食来提高精子质量,避免无精症的发生,多吃鱿鱼、带鱼、鳗鱼、海参、墨鱼、山药、银杏等富含对精子有益的赖氨酸的食物。

  近日,有媒体报道鲜面条可燃,是因有添加剂,所以食用不安全,不少市民致电本报,对北京的鲜面条安全表示担心。昨日,记者前往市场调查北京地区鲜面条状况,发现鲜面条确实可燃。食品专家表示,鲜面条燃烧与添加剂无关。

  湿面条加热可燃烧

  昨日上午,在家乐福方庄店,记者购买了一份散装鲜面条和多份干挂面。“面都是新做的,没有任何添加剂。”家乐福销售人员说。在这份鲜面条的标签上,显示最佳食用日期为1天。

  随后,记者到方庄市场内又购买了一份鲜面条。记者对购买的面条抽取一部分,进行燃烧试验。面条被分为两组:鲜面条和干面条。记者将面条竖放,用打火机加热面条。

  试验发现,两种面条都能被点燃,但干面条被点燃的时间明显短于鲜面条。干面条只需加热不到5秒钟,就可被引燃,并越烧越旺,最大时明火达四五厘米。而湿面条需要加热20秒左右才会被引燃,火焰比较小,燃烧一段后,会自动熄灭。

  两种面条燃烧后,都留下黑色残留物,并释放出像头发烧焦似的刺鼻气味。

  市场称面粉本身可燃烧

  北京家乐福方庄店店员带记者参观了面条制作间,制作间内没发现食品添加剂和食用酒精,该店员表示,面条里除了面粉、水和食盐,没有其他东西。他说,他们的面条就在家乐福店制作间里制作,每天早晨五点就会有师傅做面条。

  至于面条为什么会被点燃,该店员称,因为面粉本身可以燃烧,就算是馒头撕下一块也有可能被点燃。

  有的鲜面条含食用酒精

  生产鲜面条的苏氏企业副总经理邸先生表示,面粉本身就可燃,而有些鲜面条为了保鲜,需要加入一些食用酒精,鲜面条的可燃性就更大。而添加食用酒精是符合国家规定的。

  邸先生说,食用酒精能够起到保鲜、杀菌的作用,对人体无害。目前苏氏企业在面条中添加的食用酒精比例为10%左右,具体添加量视季节、温度等因素而定。

  邸先生表示,北京市大部分超市所出售的鲜面条中,都添加了食用酒精。

  食品添加剂不会助燃

  记者在大洋路批发市场了解到,目前生产面条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主要包括食用胶、强面精和蓬灰,主要用于加强面条韧性。

  强面精的包装显示,其主要成分为复合磷酸盐。蓬灰生产厂商———甘肃力司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表示,蓬灰的成分是一种野生植物蓬草烧成的灰,不具有可燃性。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表示,食用胶、强面精和蓬灰都不会对面条燃烧产生助燃作用。

  

  面条燃烧因受热失水

  专家称鲜面条加热,水分会迅速蒸发

  昨日,果壳网发表文章《面条可燃,添加剂作祟?》,称面条燃烧因受热失水后干燥。果壳网是一个带有社会化网络属性的泛科技主题网站。

  文章称,调查员选用细面条、粗面条和面片做点燃试验,发现粗面条最难被点燃,面片最容易被点燃。调查员发现,不管面条原来湿润与否,燃烧部位的附近都是干燥的,也就是说这些面条都经历了一个“受热失水—干燥—燃烧”的过程。

  文章称,面条的余烬发黑发硬而不是灰色粉末,说明有机物没有完全燃烧,另外,蛋白质点燃后都会有“皮毛气味”。

  鲜面条“受热失水—干燥—燃烧”的说法,得到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的认可,范志红说,鲜面条在被火加热的情况下,面条中的少量水分会迅速蒸发,鲜面条成为干面条,就很容易燃烧了。

  市民

  担心面条质量安全

  “暂时不敢吃面条了。”昨日上午,在家乐福方庄店购物的王女士表示。她说,在网上看到

  方庄市场卖面条的店员说,昨天已经有多位老顾客前去询问,他们的面条中是否加入了食品添加剂。

  工商

  抽检面条主查有害物质

  至于面条的日常监管,记者昨天咨询北京工商部门了解到,目前工商主要抽检面条里是否加入了禁止添加的有害物质,比如明矾等,此外还抽检水分含量、微生物等指标。

  西城工商新街口工商所有关负责人介绍,对市场上销售的手擀面、压面等主要是定期抽样,送到权威检测机构专项检测。

  专家

  将详细试验鲜面条燃烧

  昨天,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表示,面条能燃烧,不能判断是否含有添加剂,更不能成为有毒有害的依据。

  据董金狮介绍,按照国家规定,面条主要是面粉和水,为了增加筋道,可以加些盐、明胶或者适量的食用胶,这些对人体没有危害。面条中的淀粉、蛋白质是可燃的,因此干面条能燃烧属于正常。对于鲜面条燃烧,董金狮表示将购买鲜面条详细试验。(刘春瑞 廖爱玲 鲍征)

第 389 页,共 5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