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

LUCKY BIRD

网址: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2月27日报道,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一种免疫系统蛋白分子能调控大脑神经元之间突触连接的数量。这也显示出,在人们的免疫能力、感染疾病和精神状态,如精神分裂、孤独症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关联。相关研究发表在2月27日出版的《自然—神经科学》上。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神经病与神经生物学、生理与行为学院副教授金伯利·麦卡利斯特解释说,精神分裂、孤独症以及其他精神错乱等神经疾病与脑神经连接的改变有关,这些改变影响了大脑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某些免疫基因和免疫失调也和孤独症和精神分裂有关系,根据我们的研究,大脑中免疫分子的形成可能会改变脑神经的连通性。”
他们研究的是一种名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I型(MHC type I)的蛋白质。10年前人们就发现,在出生后较晚时的大脑发育关键期,MHC-I型蛋白质与突触连接的消除有关。而新研究发现了MHC1型蛋白质的另一项功能,它还能在出生后早期的大脑发育期间建立起神经元的连接。
无论是啮齿类动物还是人类,MHC-I型蛋白质在每个个体之间都不同,免疫系统以此来区分出“自己”和“异己”,从而在防御癌症、抵抗病毒感染以及排斥移植器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小组在出生后较早发育期的小鼠年轻的脑细胞中发现了MHC-I型分子,并对其功能进行了检测,同时研究在小鼠神经元表面MHC-I型分子的水平不同会对神经元造成何种影响。他们发现,当脑细胞表面这种分子密度增加时,神经元与相邻脑细胞的突触连接就会下降;反过来,当分子水平下降,突触连接会增加。
“由于MHC-I型蛋白质的作用,突触密度受到了影响。”麦卡利斯特解释说,这些免疫蛋白不仅能调控突触密度,它们还能平衡年轻脑细胞的兴奋和抑制,这种性质是大脑信息处理和可塑性的关键。神经活跃性调控着脑中MHC-I型蛋白质的表达,而MHC-I型蛋白质也调控着神经活跃性转变为突触连接的能力。(来源:科技日报 常丽君) 更多阅读 《自然—神经科学》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据英国《每日邮报》2月28日报道,英国剑桥大学研究发现,少年时期快乐幸福对成年生活有许多正面积极的影响,不过,也有一个缺憾——他们更容易离婚。
1946年,有2776人参加了一个同龄人研究项目,调查人员长期跟踪研究这些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他们发现那些成长于快乐抚养环境的人,以后在工作和社会上表现良好,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比其他人少60%。
在此项调查中,调查对象13岁和15岁时,老师对他们的快乐、友谊和活力的水平进行评估,同时记录下焦躁、不安这样的问题。然后,科研人员把这些信息与调查对象成人后的心理健康、工作、交友等方面进行比较。
那些少年时期心理评估是正面积极的人,长大后明显要比他人幸福,包括对工作更满意,与家人朋友的联系更多,也会参加更多的社会活动。但是,科研人员发现这些人更容易离婚,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他们的自尊比常人高,最后导致婚姻失败。
菲利希亚教授说:“研究结果显示,即使是在目前经济不景气的条件下,政治人物应该优先考虑孩子的身心健康,尽量让他们的人生有一个最好的开头。”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是导致女性患宫颈癌的罪魁祸首。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显示,男性感染人乳头瘤病毒的情况也比较普遍。
人乳头瘤病毒属于乳多空病毒科的乳头瘤病毒属,能引起人类皮肤和黏膜的多种良性乳头状瘤或疣,某些型别感染还具有潜在的致癌性。
为了解男性感染人乳头瘤病毒的几率,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莫菲特·李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对1100名18岁至70岁的男性为研究对象,他们来自美国、巴西和墨西哥等国。结果发现,男性感染人乳头瘤病毒的几率高达50%,与女性感染率十分接近。此外,每年约有6%的男性会新感染人乳头瘤病毒16型,该型病毒是引发女性宫颈癌的最常见病毒,它可以导致男性患其他类型癌症。
领导研究的安娜·朱利亚诺说,研究表明,男性感染人乳头瘤病毒的生理机制与女性类似;所不同的是,部分女性可通过机体自身免疫系统将感染病毒清除,但男性不具备这种能力。
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新一期《柳叶刀》医学杂志上。
目前,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女性已开始接种能够预防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疫苗。专家建议,由于男性感染人乳头瘤病毒的几率也比较高,他们也应该接种这种疫苗。(来源:新华网 高原)

  网络流行语、十大年度热词等各种雅词俗语,有的如流星一闪即逝,有的持久闪亮渐成主流规范用语。而在科学界,主流词汇的变化也是科学创新在社会 人文层面的一种体现,如天气变化、纳米技术、噪声理论……有些迅速传播,占领了科学界和大众交流领域,形成了科学范式,而有些被很快取代。影响科学范式兴 起衰落的因素很多,最近,德国和丹麦一个联合研究小组构建了一种新模型,演示了词汇范式的传播演进过程,让人们更好地理科学范式的转化和文化革新。
 

  科学范式兴衰模型

  德国布莱梅大学斯蒂芬·伯恩霍德、丹麦尼尔斯·玻尔研究院的摩根·豪·简森和金·斯奈朋在近期出版的《物理评论快报》上共同发表一篇题为《科学 范式兴衰》(Emergence and Decline of Scientific Paradigms)的论文,对科学哲学和科学政策都有重要意义。研究人员认为,科学界的词汇多元化现象值得特别关注。
 

  对“范式”最简单的理解就是规范用语。科学范式这一概念由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以此来概括和描述多个领域的现实科学,而不仅仅是科学史和哲学。对于科学范式有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的多重界定和说明。
 

  科学范式有一种趋势,即迅速兴起而缓慢衰落。这种不对称反映了要发展出真正独创的概念词汇非常困难。相比之下,一个概念更容易被修改进而逐渐被侵蚀。研究人员构建的模型模拟了概念的出现、传播,并对主体再次接受已经过时废弃的概念进行了限制,以反映这种不对称性。
 

  “新概念取代老概念会面临各种困难,我们的模型演示了新概念和这些困难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之间,兴趣的排列顺序起着主导作用。”伯恩霍德说。 目前已有几种舆论概念的形成模型。但在一些重要方面,新模型有更合理的限定,如允许概念无限变化,每种概念都有一个小概率可能被人们接纳,每种概念只能出 现一次,一个主体不能返回来再次接受他以前支持过的概念,同时新模型反映了科学家对新概念的不断探索。
 

  在该模型中,概念传播有两个可能的途径。第一,一个主体经由邻居接受某个新概念,并且许多其他主体已或多或少支持这种概念;第二,一个主体随机 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概念,能否被接受主要依赖于“革新率”。第一种途径代表了社会系统的合作效应,而第二种途径代表了革新程度。
 

  概念范式转换规律

  “我们设计的模型显示,由于社会压力的作用,社会合作会使新观念更加难以凝聚,”伯恩霍德说,“我们发现有一种‘胜者为王’(winner takes all)的动力,这是一种类似于时尚的动力,短期内引领了科学。”
 

  整体上,科学范式转换的方式很有规律,老的范式被腐蚀削弱,随后被新概念取代。一个具有主导科学范式的系统,会逐渐转变成一个拥有各种各样概念 的小团体系统,某些系统继续演进,最终再次生成一个主导范式。科学范式兴衰的动力取决于一个系统的革新率,革新率很高的系统能容纳更多噪声,取代过程中噪 声纷杂,出现许多新概念和主流范式竞争,也能容纳许多小区域内概念的兴衰替代。相比之下,革新率低的系统,噪声也低,主流范式能长期保持,直到出现大的事 件来取代它。而且不管什么范式概念,其转换方式相当一致。
 

  “这也揭示了为什么小系统可能比大系统更有活力,大公司有时需要小型新创公司作为革新之源。”伯恩霍德指出,“我们的模型不涉及对错评价,它探 索了群体思想观念的传播效应。相比于多个小群体,群体思想制造了一个更大的系统却革新性更少。简言之,对于革新而言,听你自己的比听其他人的更好。”
 

  此外,这种研究科学范式转换的模型还能用来分析流行病的传播。伯恩霍德说,我们把“新”“旧”概念放到流行病学模型中,采用一个概念只能被接受 一次的“一去不返”机制,这与寄主的感染免疫非常相似:如果寄主过去曾经被某种特定病毒感染,他将不会被这种病毒感染两次。(常丽君)

英国一研究小组在最近一期出版的《免疫学期刊》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开发出一种单克隆抗体,经实验模型验证,该抗体与干扰素结合使用,可有效对抗肺结核感染。研究人员认为,这一成果有助于科学家开发出新的结核病治疗手段。
该研究小组由英国邓迪大学、伦敦国王大学以及伦敦大学圣乔治学院的研究人员组成。他们开发的这种单克隆抗体是一种A类免疫球蛋白(IgA),属于同质性抗体,可识别结核杆菌。它通过绑定结核杆菌细菌,触发人体免疫反应,从而防止该细菌生长蔓延。论文称,尽管单克隆抗体已被广泛用于癌症和炎症性疾病的治疗,但这还是第一次研究表明,它可以用来治疗结核病。
免疫球蛋白是人体内十分重要的免疫效应分子,因结构不同可分为IgA、IgD、IgE、IgG和IgM五大类。研究人员认为,A类免疫球蛋白所具有的特性使其更易对抗结核病菌。尽管实际临床应用之前还要进行许多研究,但这一发现使科学家距离开发出新的结核病治疗方法更近了一步。
肺结核是目前人类面临的重大公共健康问题之一,全球每年有大约200万人死于该疾病,英国2010年的肺结核病例数则创下了10年来的新高。虽然由于多种抗生素和预防药物的产生使肺结核病例在世界范围内曾一度迅速减少,但随之而来,肺结核菌株的多重耐药性也越来越明显,研制出新方法来预防和控制该种疾病显得极为迫切。(来源:科技日报 刘海英) 更多阅读 《免疫学期刊》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电脑会扫面你的面部,并找到最适合你的化妆方式
 

  在日前开幕的第26届德国汉诺威通信和信息技术博览会(CeBIT)上,来自德国马普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的克里斯蒂娜•施尔波姆(Kristina Scherbau)展示了她最新设计的化妆软件:先通过电脑扫面你的脸部,形成一张3D照片以测量你的肤色、阴影和线条;随后程序会将你的脸部与60个专 业化妆模型进行比对,并告知你应当如何在脸上的各个部位化妆。这款软件还会根据客户的需要提供不同的化妆方式,比如日常工作化妆和晚会化妆。
 

  施尔波姆介绍说:“这款化妆软件会考虑到一些面部细节,比如皱纹和痣。如果你本身已经化了妆,软件还可以告诉你出目前的妆是不是最适合你的。” 据为该款软件设计系统界面的工作人员介绍,这款软件目前只有女性模式,虽然目前软件还处于开发阶段,但可以很容易地转化为商业用途。
 

  据了解,德国汉诺威通信和信息技术博览会是世界最大的高科技博览会。今年共有来自全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200多家厂商参展,为期5天的博览会预计将吸引35万参观者。展会将于3月5日结束。

全国政协委员、神舟飞船原总设计师戚发轫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透露,2011年中国将完成20多次宇航发射任务,相比去年的15次有所提高;去年中国有近20颗不同类型和功能的卫星上天,今年将会更多。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载人航天方面,中国将在下半年发射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神州八号飞船,并在年内完成第一次无人交会对接试验;行星际探测方面,今年11月,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将搭载俄罗斯运载火箭升空。
谈及未来五年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愿景,戚发轫告诉新华社记者,中国将大力提高空间探测能力、对地观测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在空间科技和应用方面取得原创性突破。中国航天系统将在2020年前完成月球探测、火星探测任务,并建立高分辨率的对地观测系统,完成覆盖全球的导航系统。
不过,他也坦承,中国航天数量、规模一流,但技术、创新能力与国家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中国要掌握未来太空资源的话语权,从航天大国变为航天强国,就要大力发展航天事业,增强进入太空、利用太空、控制太空的能力”。
戚发轫还强调,载人航天是人类和平利用空间的重要平台,中国发展空间技术,是为了有效和平利用空间资源。“中国将进一步强化载人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未来中国空间站将会向国外的航天员、科学家开放”。
戚发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曾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
大家都知道吃盐太多会增加高血压风险,而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喝太多含糖饮料也会增加高血压风险,同时具有这两种习惯的人患高血压风险更大。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和国际同行在美国新一期《高血压》杂志上报告说,他们调查了英国和美国多个地方约2700人的生活习惯和健康数据。结果显示,喝太多含糖饮料者的血压明显偏高。进一步分析显示,每天多喝一罐含糖可乐的人,其收缩压平均增加1.6毫米汞柱,舒张压增加0.8毫米汞柱。
研究人员分析说,含糖饮料会增加尿酸的含量,而尿酸会降低一氧化氮的含量,一氧化氮又具有舒张血管的作用,因此喝含糖饮料最终会引起血压上升。
参与研究的帝国理工学院教授保罗·埃利奥特指出,本次研究还显示,那些既吃很多盐,又常喝含糖饮料的人,高血压风险尤其突出。(来源:新华网 黄堃) 更多阅读 《高血压》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化学系教授约翰·巴丁领导的科研小组,首次研制出具有硒化锌内核的光纤。这种光纤能更加自如高效地控制光,激光雷达技术的 应用因此更加广泛,比如可改良医学激光器,优化军事上使用的对抗激光器,改进环境感测激光器。相关研究成果将发表在最新出版的《先进材料》杂志上。
 

  “光纤是信息时代的基础,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巴丁说,“光纤技术目前使用的是玻璃内核,它的发展也因此受到限制,因为玻璃的原子排列杂乱无序。而像硒化锌这种结晶质化合物的原子排列却是非常整齐,硒化锌的这种排列方式可以传送波长更长的光,特别是中红外线。”
 

  据介绍,这一新技术的关键就是将硒化锌这种化合物嵌入光纤结构中,这也是以前没有人做过的。巴丁领导的科研小组使用高压化学淀积技术,在二氧化 硅玻璃毛细管内淀积出硒化锌波导核,最终研制成了新型光纤。这种高压淀积法对在有限空间内制成如此细长的硒化锌核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硒化锌光纤有两大用途。首先是可以更加高效地变换光的颜色。“传统光纤无法实现你想要的每一种颜色,而新型光纤通过非线性频率转换就能更加自如 地变换颜色。”巴丁说。其次,硒化锌光纤不仅在可见光领域应用广泛,而且在波长更长的红外线领域也可以得到广泛应用。传统光纤传送红外线的效率比较低,硒 化锌光纤能更高效地传送红外线,这一特点的开发利用是令人欣喜的,表明将光纤用作红外激光器的技术前进了一步。
 

  巴丁解释说:“目前军队使用的激光雷达技术能控制波长为2微米到2.5微米范围的近红外线,能控制大于5微米范围的中红外线就需要更加精密的设备了。而硒化锌光纤却可以传送波长为15微米的光。”
 

  新的光纤技术还能用来检测污染物和环境中的毒素。据介绍,不同物质能吸收不同波长的光,水分子能吸收波长为2.6微米的光,某些污染物和有毒物质的分子则能吸收波长更长的光。“如果将长波光传送到大气层中,我们就能更清晰地看到其中存在的物质了。”硒化锌光纤还可能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改进诸如眼 睛矫正手术等激光辅助的外科手术技术。(朴淑瑜)


科学网“新闻”频道获评科技类品牌栏目

科学时报社社长刘洪海出席颁奖仪式

2011年2月25日,“2010年度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频道)”推荐发布会暨网络文化建设研讨会在京举行。本次会议揭晓了“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获奖名单,其中科学网新闻频道获评科技类品牌栏目。科学时报社社长刘洪海出席会议并参加了颁奖仪式。
科学网新闻频道旨在为华人科学界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新闻资讯服务。根据新闻资讯的内容,下设头条、要闻、国际快讯、人才高教(高校动态)、项目基金、论文报道、八大领域资讯和新闻专题、直播等栏目。目前已成为全球中文类科学网站中最具影响力的新闻资讯平台之一,深受广大用户的一致好评。
本次评选中,全国共有29家网站的29个栏目(频道)获奖。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频道)推荐活动已连续举办五届,推荐活动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指导下,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工作委员会和互联网新闻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承办,旨在鼓励互联网站建设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栏目和频道,推动我国网络文化建设健康发展,维护和谐有序的网络环境,从而为广大网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
第 381 页,共 5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