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学家20日表示,有证据显示口交确与癌症有关,有必要投入更多相关研究,检视人类乳突病毒(HPV)何以成为白种男性口腔癌上升的主因。
在美国,HPV感染现已超越抽烟,成为口腔癌元凶。但在全球其它国家,香烟仍是引发口腔癌的主因。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吉力森表示,研究人员发现,美国从1974到2007年间,口腔癌病例暴增225%,且患者多为白种男性。
吉力森说:“当把口腔感染病患与未感染的人做比较,最大的单一原因是口交伴侣人数。”吉力森从事HPV和癌症相关研究已长达15年。
吉力森在“美国科学促进会”会议上告诉记者:“口交伴侣人数增加,风险也随之升高。”
她说,先前研究已发现,一生有6位以上口交伴侣的人,头颈部HPV相关癌症的风险是口交伴侣少于6人的8倍。
英国阿伯丁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临床营养学期刊》上证实,全麦食品对心血管有益。该研究称,过去常从不同人群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状况来推断全麦食品的功效,有良好设计的对比试验并不多,为获得这类直接证据,200多名应邀参与志愿者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在日常生活中选择食用全麦食品,另一组食用等量的精加工食品。
12周后,食用全麦食品一组受试者的血压有所下降,而另一组则不然。领导研究的弗兰克·蒂斯说,食用全麦食品降血压的效果不仅可以媲美一些降压药的疗效,而且还能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图
近年来,越来越多中老年人的心脑血管亮起“红灯”,大家纷纷将罪名归到了饮食上。于是,一股素食风潮逐渐在老年人中兴起,一些患了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甚至拒绝一切肉类,每天只吃米饭和青菜。对此,安贞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夏萌却说:“任何事情都不应该矫枉过正,节制饮食也一样。”
英国的研究,也许能给大家一个可媲美药品的食品,但除了燕麦,吃什么,怎样吃,可以让你的血管更健康?
预防血管疾病“红黄绿白黑”是原则
“人的健康有四大基石,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夏萌强调,在合理膳食中平衡膳食是核心,合理烹饪是前提,健康饮食行为是保证。
夏萌指出,要预防心血管病发作,最好计划好食谱。其中,膳食纤维也是容易被忽略的食物。膳食纤维可以缓解便秘等肠道疾病;降低餐后血糖,降低血浆胆固醇。此外,还要注意的是蔬菜和水果不能相互替代。肉类食品要尽量少吃猪肉等红肉,多吃鸡肉、鱼肉等白肉。
“在饮食上,心血管病患者还要坚持‘红黄绿白黑’的原则。”红色的如西红柿、红辣椒,还有红萝卜;黄色的如胡萝卜、玉米、南瓜;绿色的除了绿色蔬菜还有绿茶,绿茶对降血脂、降血黏度、改善心脑血管供血和预防癌症方面都有明显的益处;白色的如燕麦片、燕麦粉,保健作用最为理想,有恒定、良好的降血脂作用;黑色的如黑木耳,具有明确的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液凝固,降胆固醇的作用。
坚果和巧克力哪个更有利
一些人认为吃坚果对预防心脏病不利。据报道,美国一科学研究所对3万人进行了调查,发现每天吃坚果的人,比不吃坚果的人患心脏病的危险低53%。坚果类食品有开心果、栗子、核桃、甜杏仁、榛子、松子、瓜子等。这些坚果仁除含有高蛋白、多种维生素、钙、磷、铁等微量元素之外,还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而这些不饱和脂肪酸有软化血管、降低胆固醇、降血脂、保护心血管、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功用。所以,每天适量食用坚果仁,可防治心脏病。
有些冠心病患者认为多吃巧克力可增加营养,其实,巧克力含脂肪和糖较多,吃后会引起体内脂肪代谢紊乱,使糖转变为脂肪,因而使人更加肥胖。另外,脂肪在体内堆积过多,增加心脏负担,会使冠心病、动脉硬化患者病情加重。所以,冠心病患者最好慎食或者不食用巧克力。
患了高血压不能吃鸡蛋?
“患有高血压和冠心病的中老年人甚为谨慎而不敢吃鸡蛋。说是鸡蛋中富含胆固醇,而胆固醇摄食过多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夏萌解释说,近些年来的研究表明,一个蛋黄中的胆固醇仅285毫克左右,其中还有许多卵磷脂,胆固醇和卵磷脂对人体细胞尤其是脑细胞非常重要,一个人每天应该吃一个鸡蛋,最好吃煮鸡蛋,不要吃炸鸡蛋。蛋黄中的卵磷脂是—种强乳化剂。它在人体内能使血浆中的胆固醇和脂肪颗粒变小,并使其悬浮在血液中而避免在血管中沉积,有利于透过血管壁排出体外,可保持血中胆固醇含量不高,使动脉粥样硬化的现象减少。因此,老年人和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的患者不必过虑,适当吃些鸡蛋还是有益于健康的。
“低糖食品”应多吃?
近年来,不少人养成了多吃菜少吃饭的习惯,美其名曰:“低糖食物有营养,不容易长胖。”
“其实,人体热量来源于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是人体中最经济、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如果不吃或者吃碳水化合物太少,机体会分解蛋白质、脂肪作为能量,可以出现酮体、肌肉无力、消化不良、头晕、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钝等现象。”夏萌医生强调,“肥胖、高血压、冠心病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不运动、吃含反式脂肪酸多的食物、吃油炸食品较多也会导致体内脂肪囤积过多,精神紧张会造成高血压,所以在饮食上一定不要偏听偏信,食物多样化,平衡饮食最重要。”
高脂血症者拒喝牛奶不可取
夏萌透露,高脂血症者拒绝喝牛奶是不可取的,“因为喝牛奶本身不但不会导致血脂升高,且对老年人还益处多多。”
从牛奶成分看,尽管牛奶中所含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的脂肪酸少,但是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脂肪的选择应以饱和脂肪酸(动物脂肪):多不饱和脂肪酸(植物油):单不饱和脂肪酸(鱼油)=1∶1∶1。而且牛奶中含有的乳清酸较多,乳清蛋白与人体组织的蛋白质非常接近,很容易吸收利用。令外牛奶中富含的钙质具有降血压的功效。“喝牛奶不但不会升高血脂、升高血压,反而有降压降脂的效果,而且普通的酸奶降低胆固醇的作用比鲜牛奶的效果还要显著。”夏萌如是说。
————专家提醒————
饮食不平衡易得高血压
“我调查时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50岁以下的人吃得太多,50岁以上的人又吃得太少。”夏萌指出,如果长期饮食不平衡,容易引起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疾病。所以,中年人应该通过调节饮食来控制多余的热量摄入。
“有的老年人对饮食控制得非常严格,以为每日喝粥就能颐养天年,对鱼、肉、蛋等敬而远之。其实,当步入到老年(65岁以后),他的胃肠功能下降,营养素的吸收受到影响,而此时体内的蛋白质脂肪等需求量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如果此时一味地讲吃一些好吸收的食物,就会造成体内重要营养素的不足。导致的结果就是老年人抗病力减弱、乏力、疲倦等等,从而对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膳食宝塔因人而异
夏萌介绍,《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南中指出,将每日所需要吃得食物从多到少分为五层,第一层是谷类和薯类,包括米、面、杂粮、土豆、红薯、山药等,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第二层是蔬菜水果,主要提供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第三层是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包括蓄禽肉类食物,如猪肉、羊肉、牛肉、肉、鸡肉、鸭肉、鱼、虾、蛋等,主要提供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A和B族维生素。第四层是奶类、豆类和坚果类食物,这一层补充的是蛋白质、矿物质和必需脂肪酸。大豆类食物不要吃的太多,一般来讲一天一个人可以吃半两到1两。坚果每日吃一些,但要适量。第五层是油和盐,要少量摄入。
夏萌指出,膳食宝塔的建议范围适合于一般健康成人,应用时要根据个人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劳动强度、季节等情况适当调整。年轻人、劳动强度大的人需要能量高,应适当多吃主食,而活动少的人,主食摄入量应相应减少。“平衡膳食宝塔建议的各类食物摄入量是一个平均值和比例,每日膳食中应当包括宝塔中的各类食物,各类食物的比例也应基本同膳食宝塔一致。”(
)————相关链接————
几种对血管有益的食品
鱼类:鱼类特别鲑鱼、鲐鱼、金枪鱼、淡水鳟鱼等冷水鱼,含较丰富奥米加三脂肪酸(Omega-3 fatty acids)。Omega-3在很多方面都有利于人体,尤其是人体的心脏受益最大。这种脂肪酸能够增加体内的高密度脂蛋白(HDL)(即好的胆固醇),减少低密度脂蛋白(LDL)(即坏的胆固醇)积聚在血管壁,减少患上心脏病的机会。亦可预防血块形成,减低阻塞血管的风险。
坚果类:常吃坚果有助于调节血压,提高机体抗氧化剂含量,减轻炎症,改善人体代谢,降低冠心病等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而又不增加体重。
坚果营养高,是预防心脏病的好食物。丰富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和植物固醇,有助于降低人体血液中的“坏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且有不少坚果,例如胡桃、核桃、杏仁、花生等含有鞣花酸,能抑制癌细胞生长。此外,坚果还蕴含多种对健康有益的维生素E、B群和矿物质,维生素E是知名的抗氧化物,能预防细胞老化,减少心脏病、糖尿病、白内障等患病风险。
坚果中的脂肪含有的都是人体不能合成,必需靠食物提供的必需脂肪酸亚油酸ω-6和亚麻酸ω-3。这两种脂肪酸具有调解血脂、降低胆固醇、预防和治疗动脉硬化、冠心病及其他心脑血管退行性疾病,是一种理想的健康食品。所以专家建议有条件的中老年人应该适当补充一些坚果类食品,但由于脂肪含量太高,也是一种高热量的食品,因此不要因为有营养而多食,特别是对患胆囊炎、胰腺炎、肝病、肥胖病等的人应悠着点。
粗粮:包括了三类食品,一是指谷物类:玉米、小米、红米、黑米、紫米、高粱、大麦、燕麦、荞麦/麦麸等。第二类是杂豆类:黄豆、绿豆、红豆、黑豆、青豆、芸豆、蚕豆、豌豆等。第三类是块茎类:红薯、山药、马铃薯等。
哈佛医学院预防医学研究结果显示:每天吃一餐粗粮也许有助于预防高血压,吃越多餐就越能减少高血压和心脏病的风险。研究参与者十年来每天都吃份粗粮,其罹患高血压的概率降低了4%。降低4%听起来不是很大的好处,但因为高血压会造成心脏病发作、中风和许多其他健康问题,因此,每一小步都有帮助。
有些人不吃糙米粗粮,只吃精米白面,殊不知在稻麦的麸皮里,含有多种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及植物纤维素,例如铬、锰在全谷类、豆类、坚果类中含量最高。若经过加工精制以后,这两种元素就大大降低。如果用缺乏这两种元素的饲料去喂养大鼠及家兔,动物就容易发生动脉硬化。植物纤维素能增加胆固醇的排泄,使血胆固醇含量降低。食物太精细,纤维素太少,不容易产生饱腹感,往往造成过量进食而发生肥胖。因此,长期进食低纤维素饮食的人,血管硬化、高血压的发病率则增高。
日前英国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证实安慰剂与反安慰剂效应确可对大脑的某一特定区域产生作用,并对最终疗效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相关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
早在几百年前,人们就意识到安慰剂和反安慰剂的强大作用:当患者不知情并相信安慰剂的作用时,安慰剂效应能为患者带来和真药一样甚至更好的疗效;反安慰剂的作用恰恰相反,当病人对治疗或药物持怀疑态度时,即便他们服用了真正的药物,也会使这种药物失效甚至还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但一直以来,对其生理和心理机制却不甚明了。
为了破解这一谜题,来自英国和德国的一组研究人员通过核磁共振成像的方式对22位志愿者进行了实验。实验中使用了一种名为雷米芬太尼的阿片类止痛药,该药物止痛效果好、作用时间短、可静脉注射。
实验中,志愿者的头部被置入核磁共振扫描仪当中,并在腿部连接一种能引发疼痛的刺激装置。他们会在输液给药的同时对其感受到的疼痛程度做1—100以内的评价。在整个过程中,对志愿者的疼痛刺激强度保持恒定不变,但只在第二阶段才开始给药。
给药的这一过程又分为三个阶段。起初,研究人员会在志愿者不知情的情况下为他们输入药物,因此这时志愿者对缓解疼痛应不会有任何预期。结果发现,志愿者们对疼痛感受的平均评分从未给药时的66下降到了55。而后,在继续给药并保持剂量不变的情况下,研究人员才开始告诉志愿者被输入止痛药物。此时志愿者们的疼痛程度下降到了39。接着,研究人员开始告诉志愿者已经停止给药,并警告这可能会使疼痛感增强。而实际上药物的剂量仍然没有变化。但志愿者对疼痛的评分却增加到了64,这几乎相当于第一阶段时没有给药时他们的感受。
负责该研究的英国牛津大学研究人员艾琳·特雷西称,大脑成像显示患者确实是通过类似于预期的这种机制打开或关闭了大脑中的某个开关,并通过这个开关对实际疗效产生正面或负面的效果。这项研究表明,对大脑中某些区域内神经活动的检测,或可排除安慰剂与反安慰剂效应,客观地衡量出药物的真实效果。
特雷西说:“目前在对新药进行临床实验时往往会采用安慰剂作为对照组,来测试药物的作用能否超过安慰剂的作用。我们应该控制人们的预期对药物临床实验结果所产生的影响。如若不能,最起码应该尽可能地减少任何来自患者的消极预期,以确保药物的真实疗效不被掩盖。”(王小龙)
盈江市民由最初的恐慌变豁达
“想感受地震的刺激吗?请到盈江来吧。”一位盈江县网友新年QQ个性签名让人感觉其对于地震的体验,调侃中透着豁达。的确,今年以来盈江地震之频繁,可谓“刺激”。根据盈江县防震减灾局的统计数据,从1月1日12时至2月19日14时,盈江县共发生地震1146次。即便是近期的18日8时至19日14时,发生9次1级地震。地震最频繁的一天,2月8日,当天震了123次。“2011我最摇摆。”虽然小震依旧,但网友们的签名,透出盈江人苦中作乐的释然。
释然:盈江人变成“淡定哥”
在盈江县城中心的盈湖公园边上,至今仍旧搭建着大量的救灾帐篷,段女士已经带着孩子在帐篷里住了将近一个多月了。连续的“刺激”让他们变得淡定了不少,段女士8岁的儿子鹏鹏就在这段时间里学会了很多防震自救知识,他甚至还在帐篷里养了几条小金鱼。鹏鹏说,他舍不得把小鱼留在家里,而且他看《唐山大地震》时,方登、方达家里养的小金鱼在地震发生前会跳出鱼缸。
杨小姐家住5楼,“每天晚上我都在家里上网,一地震我就在MSN上给几个在国外的朋友留言,告诉他们我们这里刚刚又地震了。第二天我都会收到他们的回复,问我是否还活着。我这里都成全球地震信息发布中心了!”杨小姐笑称自己很镇定,心态也好多了,也从帐篷搬回家住了。“还是家里的床好睡,现在我已经不害怕了。”
专家:盈江正处于地质运动活跃期
为什么盈江最近的地震那么频繁?云南省地震局震害防御处处长谷一山解释到,盈江县近期连续小地震属正常地质运动所致,民众没有必要恐慌。他说,由于地处喜马拉雅地震带,因此云南地质运动历来较为活跃,小型地震在全国乃至全球都相对频繁,但这些小震不足以对人们生产、生活构成威胁。从经验判断,盈江县近期正处于地质运动活跃期。而进入地质运动活跃期后,发生小地震的几率更是随之增大,因此近期多次小地震不足为奇。
不过,受到地震影响,春节期间,去盈江旅游的人数也大减,不少到盈江自驾游的游客一感到地震就慌忙半夜离开,让盈江人无可奈何。
网友:以幽默对待地震
对于盈江的频繁地震,网友们也充分发挥了幽默细胞,“过年7天哪里玩?现《盈江县老缅塔旅行社》向大家隆重推出‘盈江地震体验游’。”“你想站在一座小县城的至高点亲眼目睹一座小县城的摇摆吗?或者你又想实际考验一下你的避震知识,欢迎您到美丽的大盈江来!” “春节,在地震中度过,2011我最摇摆。”“又地震了,发现小表弟奔跑的步子一下子变大了!果然大自然是最好的驯化师……”一连串的个性签名和留言,让大家忍俊不禁,网友“在云端”用一句话表明了他们的心态:“地震继续,生活也得继续。”(来源:春城晚报记者 戴川 实习记者 胡静)
天文学家指出,地面望远镜能够观测到旋转黑洞扭曲时空的迹象
日前,一支国际国际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研究小组发现旋转黑洞残留着途经放射物的痕迹,并指出使用当代最敏感的射电望远镜应当能探测到。通过观测这些天文特征,将揭示银河系的进化,并更深入地测试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
广义相对论告诉我们,像黑洞这样的超大质量天体将扭曲时空,使任何途经光线通道被扭曲,这种效应叫做“引力透镜(gravitational lensing)”。同时,该理论还预测当一个黑洞旋转时,它将拖拽其周围的时空,形成一个包含光子等几乎所有的天体对象的漩涡,跟随黑洞旋转。
天文学家在这项最新研究中还证实超大质量黑洞位于许多旋转星系的内核,然而该证据是间接性的。例如:银河系黑洞的旋转被认为是由星系内恒星分布 速度形成的,但这种方式逐渐削弱,这是由于我们并不精确地知道星系内物质的数量,尤其是星系内的暗物质。一些天文学家认为,银河系的黑洞以非常快的速度旋 转,而其它的黑洞旋转速度却较慢。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的法布瑞兹奥-塔姆布瑞尼(Fabrizio Tamburini)和同事通过测量来自遥远恒星或者环绕黑洞的共生盘物质的光线变化,展示如何探测黑洞旋转。他们指出当一个波阵面 (wavefront)近距离通过黑洞,穿过一个垂直平面至黑洞旋转轴时将表现出反常特征,这是由于一半的波阵面将朝向前进方向时空移动,另一半的波阵面 朝向后倾斜的时空移动。换句话讲,接近一个旋转黑洞的辐射源阶段将在太空中有与众不同的分布结构。
研究人员使用计算机模拟银河系黑洞的旋转分布结果,发现这种变化可从地面上的射电望远镜进行观测。他们指出,使用一些射电望远镜即可测量银河系 中心,使用不同的望远镜观测临近波阵面的不同部分,之后双重添加这些部分计算相关的阶段。这一操作将反复进行,每次望远镜都瞄向环绕黑洞的不同微小区域。
塔姆布瑞尼称这项研究发现具有“重大意义”,宇宙中多数超大质量天体均处于旋转状态,尤其他认为研究活跃银河系核中的黑洞旋转将提供大量关于银 河系进化的信息。同时,他坚持认为自己带领的研究小组在两年内使用现有射电望远镜能够执行这样的观测,这些射电望远镜包括:美国的甚长基线阵列 (VLBA)、即将建成的欧洲LOIS-LOFAR。(卡麦拉)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2月22日报道,一封写给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的信,在尘封数十年后于近日曝光。根据信中的一些信息显示,卓别林的出身可能和他自传中描述的情况有所出入。这位喜剧大师可能是吉卜赛人的后代,并出生在大篷车中。
喜剧大师卓别林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卓别林1971年收到这封信后,一直把信锁在书桌里。卓别林和最后一任妻子奥娜1977年和1991年先后离世,书桌继由他们的女儿维多利亚保存。
维多利亚让锁匠打开抽屉后发现了这封信。信中写道:“你是否知道,你出生在大篷车里,我也一样。那辆大篷车不错,属于吉卜赛女王,也就是我的姑姑。”信件落款签名是杰克-希尔。希尔告诉卓别林,写这封信不为索取钱财。
12岁(左)和25岁(右)的查理-卓别林
而卓别林在收到这封信之前,曾在自传中写道,他1889年4月16日出生在伦敦。《每日邮报》猜测,卓别林在世时,特别是在1910年移居美国后,觉得承认是吉卜赛人后代会有些不光彩,所以就以伦敦人自居。
吉卜赛人常用的旅行马车
按照广为人知的说法,卓别林年幼时父母离异,不久父亲去世,母亲患上精神病。卓别林曾在孤儿院生活,在街上流浪,做各种零工。卓别林一些亲属现在住在瑞士蒙特勒,而一些亲属相信希尔信中所写内容是属实的。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太阳风暴
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19日召开,与会学者称太阳活动进入活跃期,继本月15日太阳耀斑大规模爆发后,新一轮太阳风暴将袭击地球,可能致使地球通讯和供电系统受损。
本月15日已爆发了一次
本月15日,格林尼治时间1时56分(北京时间9时56分),太阳爆发5年来最强烈的一次耀斑,释放大量带电粒子,以每秒900公里的速度冲向地球。太阳耀斑是最剧烈的太阳活动,其寿命仅在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之间,其亮度迅速上升至极大,然后缓慢减弱,是强太阳风暴的重要标志。
GPS将受影响
欧洲航天局学者尤哈帕卡·伦塔马告诉记者,由于地球磁场方向的原因,“我们上次受到良好保护”。“不过,下次的情况可能会不一样。”伦塔马说。伴随耀斑爆 发,太阳会对外释放强大短波辐射,致使地球电离层受到骚扰,影响短波通讯。但伦塔马没有提及新一轮太阳风暴到达地球的准确时间。
一些学者说,由于现代社会对电子设备、短波通讯等技术的依赖,太阳风暴或将导致更大危害,供电系统可能也会遭受打击。
“10年前,我们监测到一次大规模太阳风暴,但那时候的世界完全不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局长简·卢布琴科说,“现在手机已普及,当然,那时候也有手机,但我们不会依赖它们去做如此多不同的事情。”
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普及是现代社会易受太阳风暴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欧洲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负责人斯蒂芬·莱克纳说:“GPS使我们产生了新的依赖。”他说,GPS已应用至航空、国防、金融交易等多个领域,换句话说,如果这一系统受到太阳风暴影响难以正常运行,相关领域也会遭受打击。
专家提醒别恐慌
一些学者在年会上说,太阳活动又一次进入活跃期。对此,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局长卢布琴科说:“现在的问题不是是否会有太阳风暴,而是何时以及多大。”
其实,太阳风暴并不新鲜。历史上第一次记录在案的太阳风暴发生在1859年。美国航空航天局说,一场强烈的太阳风暴1989年袭击地球,致使加拿大魁北克省大规模断电。
一些学者承认,现阶段尚无精确手段预测太阳风暴。除主动断电外,也没有保护电网免遭袭击的良好对策。不过,欧洲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负责人莱克纳提醒民众“不要恐慌”,“过激的反应会让情况变得更糟”。
这组新的极光照片显示,2月14日,情人节上演极光秀,太阳风暴照亮北极之夜。
1.放电情人节
放电情人节(图片提供:Øystein Lunde Ingvaldsen)
虽然太空和地球相守已经有45亿年了,但是它们的爱情看起来依旧放电,情人节出现的北极光色彩秀就是证明。上图是挪威维斯特罗伦上空闪过的短暂而眩目的极光。当太阳发出的大量带电粒子流向地球时就会上演这类奇观。最近,周日(20日)开始的所谓日冕物质喷射使得这周的极光活动增加。
2.极光拥抱
极光拥抱(图片提供:Chad Blakley)
2月14日北极光笼罩着瑞典阿比斯库国家公园的山地。虽然在大多数人眼里,极光仍有些神秘,但极光实际上是很常见的现象,在北半球和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有规律地出现。但是,对着地球的大太阳风暴可能会引发不同寻常的自然奇观,有时,形成的极光在很多区域都能看到。
3.氖极光
氖极光(图片提供:Øystein Lunde Ingvaldsen)
抛开任何世俗的比喻,2月14日,挪威上空的北极光看起来像一场氖光罗夏试验。极光和氖光灯表面看上去差不多,但在每个闪烁氖光灯的饭店窗口,氖光是用电创造带电粒子,然后带电粒子通过充满气体如氖、氩和氙的灯管发光。至于极光,它是带电粒子临时激活气体原子中的电子,这些电子以光的形式释放过剩能量。每种气体产生一种不同的颜色,就像地球大气中各种气体规定了各种极光颜色一样。
4.曙光之风
曙光之风(图片提供:Chad Blakley)
就像从太阳刮过来的热吻一样,2月14日瑞典阿比斯库国家公园山脉上空闪现微弱极光。像风一样的极光从一开始就被注意到了,这一点在北极光(aurora borealis)和南极光(aurora australis)的学名中已经反映出来。在拉丁文中,Boreas是北风,Auster是南风的意思。极光是曙光女神,因此赋予这些美丽景观诗歌般的名字——“风之曙光”。(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