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

LUCKY BIRD

网址:

  近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名男子每天去公园喂鸟。久而久之,一只母鹅和他成为“朋友”,形影不离。

  洛杉矶居民多米尼克·埃尔勒现年65岁,每天早8时带着玉米饼到回声公园湖边喂鸟。

  大约10个月前,埃尔勒发现一只鹅总跟着自己。“它刚开始像狗一样跟着我时,我浑身起鸡皮疙瘩。”埃尔勒回忆道。后来,公园工作人员告诉他,这只鹅名为玛丽亚。

  如今,玛丽亚每天上午与埃尔勒见面,然后跟着他去喂食。如果陌生人靠得太近,玛丽亚会上去啄两口,把陌生人赶走。

  埃尔勒喂完鸟蹬着踏板车离开时,玛丽亚便跟在后面飞一段距离。埃尔勒说:“路人表示吃惊……眼睛瞪得老大。”

  ●不忍相离

  回声公园眼下打算给玛丽亚和其他母鹅搬家。埃尔勒打算跟着它去新地方,“因为有了这样的朋友后,你不想失去它”。

丽江发现奇特石棺古墓群 9座石棺墓紧靠挨

  记者从丽江市相关部门获悉,金沙江流域再次发现了古墓群。此次发现的古墓为石棺墓群,已发掘9座,位于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鸣音乡金沙江畔的江旺村。去年12月,在“厄妈左罗”的考古中,研究人员发现了诸多谜题。

  奇特村庄发现古墓群

  发掘的石棺墓群位于距离江旺村约500米一个叫做“厄妈左罗”(傈僳语地名)的地方,在2005年的时候,玉龙县文管所的工作人员在该区域考察时发现了这一石棺墓葬群。

  江旺俗称江凹,金沙江水流经此地,形成一道弧形江湾,江凹由此得名。根据有关记载和民间传说,历史上,有淘金者陆续搬迁到此聚居,最早可以追溯到乾隆年间,纳西族与傈僳族合居于此。最让人称奇的是,在这个村子里同民族的人不通婚,一个家庭里如果妻子是纳西族,丈夫一定是傈僳族;丈夫是纳西族,妻子一定是傈僳族。极少有外村嫁到本村来的纳西族和汉族。村里的交流语言既有纳西话又有傈僳话,每个村民都可熟练地讲两个民族的语言。

  9个石棺墓排列整齐

  “这次发现的石棺墓葬是有盖有底,尸骨的底下是由页片岩铺筑的棺底,以前发现的石棺多为1.8米长,而此次发现的石棺类似一个箱状,长仅为60厘米,宽为50厘米左右。”

  丽江市博物院党委书记李共久介绍,到去年12月5日,发掘地已露出8个墓坑。从挖掘的情况来看,古墓已遭破坏,多数墓盖无存,而且多数墓坑只有少量的碎骨残骸,只有一个墓坑保持了埋葬时的原始形态。

  据介绍,以往发现的石棺墓葬式为仰身直肢和侧身曲肢葬,而此次发现的应为二次葬或多次葬,而且棺内残骸排列无序,甚至有些石棺内发现多个个体遗骸。在一石棺中发现的能清晰辨认的头盖骨4个,以及许多零散的牙齿和头盖骨碎片,据推测整个石棺中有4至7个头盖骨。诸多的迹象都表明了此次发现的石棺墓葬应为二次葬或多次葬。

  在江旺发现的石棺墓群共有9个石棺,在挖掘过程中,发掘人员发现,这9个石棺墓之间排列整齐,而且石棺与石棺间紧紧相连。(来源:春城晚报)

  科学网(kexue.com)讯 2月21日消息,成年鸟为了下一代能健康的生存,会修筑鸟巢来保护养育孩子。近日,英国一只乌鸦胆大包天,竟然跑到在马背上拔毛,修缮鸟巢,为让自己的孩子生活的更加舒适。这样的情景让不少人感到惊讶不已。


英国一只大胆乌鸦被抓拍到在马背上拔毛,修缮鸟巢

  据国外媒体报道,66岁的退休警察兼摄影家大卫(David Offord)在诺福克(Norfolk)附近的布斯通(Buston)休假时,巧合地捕捉到了这副画面。大卫在拍摄到这张照片后,花了三天时间在附近住家的烟囱顶找到了这个用马毛搭建的鸟巢。

  据大卫介绍,当他看到一只寒鸦站在马背上,以为它正在找虫子或者别的什么。然而,接着乌鸦竟从马背上拔了一撮毛。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当时大卫很好奇,于是便用了3天时间来寻找它到底拿马毛做什么,随后就发现了屋顶上的乌鸦巢穴。

  动物并毫无智慧,这只乌鸦用马毛做巢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新疆小河墓地出土、距今3800多年的木乃伊——“小河美女”

  “丝路奥秘”新疆文物展18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和人类学博物馆拉开帷幕。这是此项展览首次登陆美国东海岸,引起美国学者和普通民众的广泛关注。

  此展为期1个多月,参展文物共计99组135件,总重达5500公斤,包括两具木乃伊、楼兰文物、古代中亚地区出产的金器、钱币、面罩、汉晋时代的精美织品和唐代绢画等。这些珍贵文物都是在中国新疆塔里木盆地发掘出土的,其中多件堪称新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展品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是两具虽历史久远但保存完好的木乃伊。

  其中一具是2003年在新疆小河墓地出土的距今3800多年的”年轻女子”,由于具体姓名无从考证,考古学家亲切地称之为“小河美女”。这具木乃伊头顶插翎毡帽,手戴玉镯,足蹬经过精细缝制的皮鞋。她面容清秀,神色安详,鼻高且直,眼窝深陷,留着一头披肩褐发,甚至连细长而卷曲的睫毛都清晰可见,保存之完好令人叹为观止。

  另一具木乃伊是新疆尼雅遗址出土的“且末婴儿”,其头戴蓝红色相间的毡帽,全身被紧紧包裹在绛红色的羊毛毯中,眼睛上覆盖着两块彩色石头。

  展品中,唐代舞伎图、汉晋时代西域重镇营盘墓出土的男子服饰、唐代彩绘骑马仕女俑和云头锦鞋等,也都是极为罕见的无价之宝。

  此次展出的新疆文物时间跨度长达2800年,其中大多数展品是近30年内出土的珍品,许多展品尚属首次与公众见面,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宾夕法尼亚大学汉语言文学教授维克托·迈尔表示,通过观赏和研究这些珍贵的文物,参观者可以重新认识古丝绸之路上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

  由于中国政府对木乃伊出境展出有严格的限制,因此“小河美女”等两具木乃伊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的展出时间只有不到1个月,其他出土文物则将持续展览到3月28日。为让更多美国观众一睹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的“神秘宝藏”,主办方特意在有限的展期内延长了每天的展览时间。

  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馆长理查德·霍奇斯在展览开幕前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丝路奥秘”是一项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不容错过的展览,“我们为能有机会展出如此全面而壮观的新疆文物精品感到非常兴奋。”他对促成此次展览的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及美国驻华使馆表示感谢。

  “丝路奥秘”新疆文物展由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与美国南加州保尔博物馆联合主办,旨在让美国人民了解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风土人情和新疆的悠久历史,并加深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展览于2010年3月首先在美国加州圣安娜市的保尔博物馆举办,后移师休斯敦自然科学博物馆。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是此次美国巡展的最后一站,也是在美国东海岸的唯一一次展出。(鞠辉)

  科学网(kexue.com)讯 2月21日消息,小猫大都喜欢自由的走动,讨厌被拘束在一个狭隘的环境中。然而,俄罗斯一只小猫的癖好却相当特别,总是喜欢挤进玻璃罐子。

  据国外媒体报道,这只雌性小猫名叫克休莎,据主人科罗通介绍,这只小猫刚出生不久时就喜欢挤到封闭的空间里面,有一天她听到厨房有异常的声响,便跑过去一看,结果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克休莎整个身体都钻到玻璃罐子里。

俄罗斯小猫独特癖好 会“缩骨功”爱钻玻璃罐子
小猫克休莎喜欢挤到罐子里

俄罗斯小猫独特癖好 会“缩骨功”爱钻玻璃罐子
克休莎几周大开始就喜欢挤到狭小空间里

  其实,一开始它就是一只特别的猫,非常淘气可爱,老是喜欢躲在不同的地方。”不过,你不用担心克休莎挤进罐子里会很难受,或不能爬出来。瓶子的口径对于这只小猫来说似乎不是什么大问题。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别看这个毛茸茸的小家伙看起来挤在罐子里不能动弹,其实它并不会感到不舒服。从外侧看,它似乎很难出来了,但事实上它没有看起来那么大,只是因为它的毛发太多了。所以也许瓶子对它来说并不狭窄。

  早在去年,主人科罗通开始给克休莎拍照片并发到网络上,这只搞怪的小猫喜欢由于它这种奇怪的嗜好,现在已经风靡网络。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1941年,张云逸(右)、陈毅(中)到安徽检阅部队时与彭雪枫留影

  张云逸:唯一拿元帅工资的大将

  ———张光东少将眼中的父亲

  口述 张光东  撰文 周海滨 

  在解放军的十位大将中,张云逸极具传奇色彩。

  ———他年龄大,授衔时已63岁;

  ———工资高,是唯一拿元帅工资的大将;

  ———资历老,参加过同盟会,1926年加入共产党时已是国民革命军的少将参谋长;  

  ———他戎马一生,却从未受过伤,人称“福将”。

  1  险成“黄花岗七十三烈士”

  1892年,张云逸出生在海南文昌县头苑区上僚村一个农民家庭里。十几岁的时候得到一双布鞋,经常舍不得穿。1908年,16岁的张云逸来到广州,在当军官的同乡赵士槐家里当勤杂工。当年春天,广州黄埔陆军小学招生,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次年,他秘密加入同盟会。 

  1911年4月,张云逸参加了黄花岗起义,在800人组成的先锋队(敢死队)里,张云逸任炸弹队队长。

  1911年4月27日,“先锋队”随黄兴攻打两广总督衙门,激战大半天后寡不敌众,被迫退到街巷去与清军展开巷战。张云逸等人被困于一民宅中,炸弹已经打光,人员死伤甚众,奉命撤出战斗,但由于道口均被重兵把守,搜捕极为严密,即便化装也无法出城。

  第二天早上,张云逸挎起竹篮,假装去买菜,上街寻找突围的路口。再折返回来时,民宅被清军闯入,所有起义军同仁均被枪杀,喻培伦、林时爽、方声洞、李文甫、林觉民、徐广滔等人血染街头。张云逸藏在围观的路人中,加上身材矮小,相貌敦厚,清军从他身旁啸呼而过,竟未发觉。张云逸曾说:“如果那时我不出去买菜,就将是黄花岗七十三烈士了。” 

  2  “胜之旅”

  1914年,张云逸以优异成绩从广东陆军速成学校毕业。在速成班,张云逸与叶挺、薛岳是同学,薛岳还是他的同桌。张云逸被派到海南岛的龙济光军阀部队中就职,身负革命党的秘密任务。 

  龙济光是袁世凯的亲信,对革命党人严加防范,明令“反对袁世凯者,格杀勿论”。当时张云逸任排长,接管的是一支军纪涣散的队伍。队伍里有不得已扛枪吃粮的穷苦人,被强行抓来的壮丁,游手好闲的兵痞,还有龙济光的外甥和小舅子。

  张云逸在操练中训斥了龙济光外甥,用皮带抽打了龙济光小舅子。两人跑到龙济光家里告状,但张云逸并未因此受罚。

  从此,张云逸这个排,军纪严明,成为全营尖刀排。两个月后,龙济光到营盘视察部队,“尖刀排”表现出色,赢得了龙济光的赞赏,张云逸被升为连长。1921年,张云逸调离海南岛,进入粤军陈炯明部任营长。

  张云逸很早就展现出军事指挥才能,1924年成功地平定广州商团叛乱时,他在许崇智建国粤军中任旅长,他率领的旅被称为“胜之旅”。“胜之”是张云逸的别号。

  3  少将参谋长秘密入党

  东征陈炯明期间,张云逸调入张发奎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一独立旅当参谋长。在部队遇到困难的关口,他屡屡妙计获胜。

  蒋介石闻说,便想给张发奎换一个参谋长,意欲重用张云逸。张发奎听说,急得跟蒋介石嚷嚷道:“总司令,你不要拆我的台呀,你就是拿一个师来换胜之,我也不干!”从此,“张云逸是老蒋拿一个师也换不去的旅参谋长”便传开了。 

  1926年北伐时,张云逸已经是国民革命军的少将参谋长。这年10月,张云逸在武汉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年34岁。 

  张光东说:“中苏论战的时候,我问父亲为什么要入党,他说了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你太小,你不知道当时的社会多黑暗’。父亲说参加革命不是人逼的,他是自觉自愿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放弃优厚的一切。‘改变中国’这个信仰支持了他一生!”张云逸也曾回忆说:“我入党时年龄已经很大,薪俸相当高,我是为了解放劳动人民才来入党的。”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25师参谋长的张云逸,仍留在国民党军队中,开展秘密工作,积极支持和掩护25师政治部主任李硕勋和73团团长周士第率部参加南昌起义。

  “中央征求父亲的意见,是到苏联留学还是留在国内搞兵运工作。虽然国内革命处于低潮,他还是毅然选择了留在国内。”

  4  红七军军长

  1929年7月,张云逸被中央派往南宁。通过广东海军司令陈策的举荐,他利用在国民革命军中的声望,打入广西军阀俞作柏、李明瑞的部队中,被任命为军官教导总队总队长兼警备第四大队大队长。 

  1929年10月20日,张云逸和中共中央代表邓小平在前往百色的途中第一次碰面。12月11日,广州起义两周年纪念日,镶有斧头镰刀的红旗在百色城中升起。张云逸被任命为红七军军长,邓小平任政治委员。后来,红七军被迫离开了右江根据地,到达中央苏区,编入红三军团。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张云逸任八军团参谋长。年底,红军向贵州进发,他率侦察队先行,保障主力占领黎平。中央政治局接受毛泽东的主张,放弃北上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决定西渡乌江北上。张云逸亲自勘察地形、选择渡口;渡江时,他率工兵部队架设江界河浮桥,保障红一军团主攻部队和中央军委直属纵队渡过乌江。

  5  组建新四军

  1937年10月,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考虑到新四军的军长必须是国共两党都能接受的合适人选,军长的人选一直悬而未决。”张光东说:“父亲在北伐战争中与叶挺建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便主动去找叶挺,邀其复出参加抗战。” 

  叶挺在广州起义失败后,受党内“左”倾路线的排挤,离开部队避居澳门,一住就是10年。张云逸化装成阔佬,到澳门找到叶挺。1938年1月6日,新四军军部在南昌挂牌,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张云逸任参谋长兼第三支队司令员,袁国平任政治部主任。

  “父亲主持新四军工作那段时期,后来被评价为新四军发展最快,执行党中央决定最好的一段时期。半塔创造了反摩擦战役的模式。”中共七大期间,陈毅去了延安,张云逸代理新四军军长。但在代军长时期,他都是以副军长的名义下命令,从来没有用过代军长的名义。

  淮海战役中,张云逸等人组织出动了民工543万人,他们不仅是运输队,还是担架队、卫生队、预备役部队。所以陈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而当时国民党军队只有20万左右的后勤兵。淮海战役已作为经典战役列入美国西点军校教案,美国人至今还在分析:共产党60万部队为什么能打败国民党军的80万人?

  6  毛泽东也抽他的“飞马”烟

  在淮南抗日根据地,战士们常常用树叶、麻叶来代替香烟。张云逸时任淮南军区司令员兼新四军二师师长,他开会时看到有战士从地上捡烟蒂吸,大受触动。他与二师供给部长胡弼亮商量说:“能否办个烟厂,解决部队官兵抽烟问题?”

  供给部经调查后,提出与当地烟草公司合资入股,一来解决资金短缺,二来扶持破产企业。1943年3月,供给部部办烟厂开始生产卷烟。张云逸先是派人把这家濒于破产的烟厂盘活,又专门从上海找来专家,派人跟着学,并另建了一个烟厂,扩展生产,最后把两个厂合并,变成一个股份公司。从此有了新群烟草公司(山东青州卷烟厂的前身),并将原来的“神龙”香烟易名“飞马”。

  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飞马牌香烟。当时在延安的毛泽东也抽飞马烟。

  为了将香烟销往敌占区,张云逸从上海精印了大批大英牌香烟空盒,装上飞马牌香烟运出去。此外,敌占区规定不许购买飞马牌香烟,人们还用白纸包起来买卖。这种烟被称为“四爷的烟”。“四爷”指的是新四军。新四军因此筹集了大量资金换药品、钢材等我军急需物品。

  新中国成立后,济南、徐州等烟厂均生产过“飞马”牌香烟。上海卷烟厂名牌“飞马”烟,现在还在生产。

  7  李宗仁立正鞠躬

  组建新四军的时候,张云逸代表共产党与国民党的谈判。当年他在孙中山大元帅府做参谋时,蒋介石也是参谋。“父亲比蒋介石小一些,由于是同盟会的元老,资历摆在这,所以谈得比较顺利。”

  毛泽东曾说过:“共产党能对国民党将领说话的人不多,张云逸是其一。”

  1965年,李宗仁回国,张云逸专门去机场接机,李宗仁也专程看望了张云逸。

  “李宗仁要来我家,父亲特意换了一套新家具。当时我因为在学校上学,没有亲眼见到李宗仁。但听警卫员讲,李宗仁便服来到我家,走进门,面对迎出的父亲,当时一个立正,深深地给父亲鞠了一躬。”张光东说:“父亲和李宗仁打了一辈子的仗,打了一辈子的交道。”

  张云逸与李宗仁是老相识。1937年5月,他从延安被派往香港进行统战工作。那时,蒋介石操纵纸票,令桂币低至四成,军民均有怨言。李宗仁、白崇禧正苦于无法应付,得知张云逸抵港后,即诚邀他入桂。那段时间,张云逸与李宗仁、白崇禧多次会面。

  1938年李宗仁指挥台儿庄战役,位于津浦铁路南段的张云逸部新四军和位于北段的八路军一二九师一部,不断袭击日军,从战略和战役上配合了台儿庄作战。

  8  为广西要来出海口

  “父亲凡事有自己的思考,并且总是坚持实事求是。”张光东说,“解放战争时期,汪东兴带了一个排阻击了国民党一个团的兵力,打了一天一夜。毛主席问他用的什么招数?汪东兴说是游击战,红大的时候张云逸给讲的。毛主席感叹道,那个时候我正在下放,上面强调的是正规战,竟然还有人在讲我的游击战术!” 

  1949年9月22日,中共中央决定张云逸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二书记、中共广西省委书记兼省政府主席。12月14日,广西全境解放。张云逸进入广西后,指挥了大规模的剿匪行动,消灭土匪11万多人。

  当时,他还被称为“懂经济的军事家”。

  广西工业基础差不多等于零,连最基本的蜡烛、钉子都不能生产。初到广西的张云逸写信给陈毅和饶漱石,从上海把一批工业和企业搬迁到广西,技术、设备、人员、管理整体“连根拔起”。于是,大批上海人在广西安了家。一名广西报纸的编辑曾对张光东说:“就是你们家老头子把我们这一家子搬过来的。”

  新中国成立前的广西一块海都没有,完全是一个内陆省区。新中国成立后,张云逸向叶帅从广东要了一块海,就是北部湾区域,孙中山曾经计划要在此建设民主中国的一个深水港。如今,张云逸要来的出海口,令广西在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合作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9  像普通老百姓一样

  有次客人来访,警卫员隔着门问话,张云逸知道了对他说:“你以后不要隔着门说话,隔着门不礼貌。你请他进来,坐着说。”他到山东农村做调查,老乡拿出大瓷碗,抹布往碗里一擦,准备倒水招待。警卫参谋把随身带的杯子拿出来放在桌上,张云逸立刻板着脸说:“拿走!”然后,他跟老乡捧起大瓷碗一起喝。

  出门后,张云逸说:“人家请你坐下,倒水给你喝,你还拿自己的杯子来,这样不就是嫌弃人家不卫生?我们打仗的时候,不要说给你水喝,请你进去坐坐已经很好了。现在人家倒水给你喝,你还嫌这嫌那的。”

  1946年,张云逸54岁的时候,张光东才出生。哥哥张远之比他大20岁。“我父亲和母亲,从百色起义到国共二次合作,差不多10年一直没有联系。1937年父亲出来做统战工作,通过地下党才知道母亲在做地下工作”。

  “老来得子,所以父母对我特别宝贝。但不是溺爱,无论做什么他都要求我像普通老百姓一样。”张云逸到北京工作,张光东从外地转学来京。有人提出让他到条件比较好的八一小学。张云逸说:“不必了,就让他去北池子小学吧,这样离家也近。”

  张光东和不少普通家庭的孩子交了朋友,“同学来家里,父亲叫警卫员不拦着,直接进来。”小学到高中,张光东履历表家长那一栏,都只填母亲的名字。1965年,张光东考入哈军工,关于履历表家长那一栏,父子有过一次对话。

  父亲说:“你填你母亲,不要填我。”我问:“人家都填父亲,为什么我不填父亲?”父亲说:“妈妈也是家长,这没什么问题。”我又问:“人家问我父亲呢,那我怎么办?”父亲支招说:“那你说你父亲出差了,不在这儿,不经常在北京”。

  小学毕业,张光东考入北京男四中。“我是实打实考进去的,两门课满分200分,我考了198分。当时干部子弟都分到俄语班,我却搞了‘特殊’,分到英语班,为的还是要我和普通同学打成一片。”

  10  你能回来吗?

  张云逸经常给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儿子写信,开头都是“吾儿”,但是突然来了一封信,称“光东同志”,让张光东很是震惊。“我入党后,他写信,把平时的‘吾儿’改成了‘光东同志’。父亲说,你入党了,我们就是同志了。这封信我印象特别深!”

  大学毕业后被分到四川山区的研究所去搞计算机,一去就是四年。“毕业分配的事情,父亲没有讲过一句话。”

  1973年,张光东调回北京工作。“我到301医院去看他,他看着我半天没说话,问我,‘你能回来吗?’那句话一讲,我眼泪都快出来了。那时候父亲病很重,我们已经没法去交流了。”

  1974年,是张云逸生命的最后一年。11月初,刚恢复工作的邓小平到医院探望他,紧握着他的手说:“我们是老战友,相识45年啦。”他当时说话已经困难,握着邓小平的手颔首示意,目送邓小平缓慢退出病房。11月19日,张云逸在北京病逝,享年82岁。

  “回想起来,我甚至没有好好和父亲谈过心,这是我一生最大的遗憾!”性格爽朗和善的张光东直率坦然,他说:“父亲那一代老革命家很少讲自己的故事,从不表自己的功劳,所以我当时对父亲的了解并不深。”

  张云逸去世后,“要筹划拍父亲的文献片,我和几十个老同志交流了很多。今天,我再去看父亲做过的那些事情,才真正觉得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父亲那一代人非常好地完成了那一代人的使命。”

    2月19日,《精诚笃爱——孙中山与宋庆龄文物特展》日在台北开幕,首日吸引数千台湾民众入场观看。图为一位年轻女性(中)被孙中山和宋庆龄的多幅老照片所吸引。
    图为北京宋庆龄故居提供的苏绣“吉庆有余”百子图被面,此为孙中山与宋庆龄结婚后宋母补送的嫁妆之一,被面上绣有100个神态各异的男孩,还绣有“吉庆有余”、“多福多寿多男”等吉祥话。中新社记者 董会峰 摄

  中新社台北2月19日电(记者 董会峰 符永康)《精诚笃爱——孙中山与宋庆龄文物特展》19日在此间开幕,首日吸引数千台湾民众入场观看。

  参与主办的台湾沈春池文教基金会秘书长陈春霖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由于历史、政治等原因,台湾民众对宋庆龄知之甚少,在一段时间里甚至忌讳谈论宋庆龄。如今,宋庆龄珍贵文物顺利来台,在台北“国父纪念馆”与孙中山先生的文物一起展出,具有里程碑意义。

  他说,适逢辛亥革命100周年、宋庆龄病逝30周年。从两岸文化交流的角度看,这个展览的议题很特别,是“宁静的一大步”。

  该展览共展出珍贵文物90余件,展品以北京宋庆龄故居馆藏为主,辅以台北“国父纪念馆”和中国国民党党史馆部分文物资料。展览分为“求索奋斗”、“求学立志”、“世纪情缘”、“十年相伴”、“巨星陨落”、“清菊雅石”六部分,生动再现孙中山和宋庆龄携手相伴、甘苦共尝的真挚情谊,反映了两位伟人振兴中华、风雨同舟的世纪风采。

  其中,北京宋庆龄故居馆藏的56件文物系首次在台展出。孙中山穿过的西服、用过的手杖、怀表、筷子、礼帽,签署遗嘱所用的钢笔,以及宋庆龄的名片、手绢、旗袍等都是难得一见的文物。而孙中山与宋庆龄的结婚礼物毛瑟手枪、宋母补送的嫁妆苏绣“吉庆有余”百子图被面等,弥足珍贵。

  当日下午,中新社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前来观看的民众和游客络绎不绝,人们无分男女老幼,看得津津有味。一位长者贴着玻璃板仔细观看孙中山先生的遗嘱,久久不愿离去。一个7岁男孩被百子图被面所吸引,他对记者说以前不知道宋庆龄是谁。和朋友一起观展的周小姐也说,她以前不了解宋庆龄其人,看了大开眼界。

  主办单位告诉记者,截至下午4时,电子统计已有2600人次入场。因为有台北灯会在纪念馆外举行的原因,到晚7时闭馆时,观看展览的人次有望突破4000人次。

  同日上午,举行了开幕仪式。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张文康、前国民党秘书长许水德、前“陆委会”主委张京育等人为之剪彩。

  该展览将持续至3月30日。(完)

加拿大安大略湖的一家营救中心,孩子们与两头北极熊共游水中,上演零距离接触 
加拿大安大略湖的一家营救中心,孩子们与两头北极熊共游水中,上演零距离接触
一名小男孩脑袋露在外面,两头北极熊正朝他游过来,但一切并非表面看起来那样,小男孩实际上非常安全。
  一名小男孩脑袋露在外面,两头北极熊正朝他游过来,但一切并非表面看起来那样,小男孩实际上非常安全。
孩子们游到一起,观赏北极熊。10英寸厚的树脂玻璃成为一道安全屏障,保护孩子们免遭可爱而危险的北极熊伤害。
  孩子们游到一起,观赏北极熊。10英寸厚的树脂玻璃成为一道安全屏障,保护孩子们免遭可爱而危险的北极熊伤害。

  北京时间2月19日消息,在文中刊登的令人目瞪口呆的照片中,身躯庞大的肉食动物北极熊在一群孩子附近游动。乍看上去,这显然是一个心都要跳到嗓子眼儿的时刻,任何父母见到这种景象恐怕都要大喊“救命”。

  北极熊似乎对水池内人类游伴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一旦发疯,一口便会让这些孩子命丧黄泉。实际上,这种危险并不存在,孩子们与北极熊之间被10英寸(约合25.4 厘米)厚的树脂玻璃隔开,可以放心观赏这些庞然大物。

  照片在加拿大安大略湖的北极熊保育组织——科奇拉纳北极熊栖息地拍摄,栖息地负责人安排的这种零距离接触旨在提高人们对北极熊的关注度。这个避难所只接收在野外营救的北极熊,负责人希望通过这种亲密接触加深人们对野生北极熊的了解,同时遏制对北极熊的捕杀行为。

  这家北极熊中心的前主管和摄影师加里·罗比查德用镜头捕捉下儿童与北极熊共游水中这一令人吃惊的瞬间。他说:“第一次看到孩子们和北极熊一同出现在水池中时,一些游客满脸吃惊的表情,不敢相信眼前的景象。

  置身水中与被玻璃板隔开的北极熊亲密接触会营造一种非常令人惊诧的景象,由于屏障是10英寸厚的玻璃板,乍看上去似乎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孩子们对我们的做法反应不一,有些孩子迫不及待地进入水池,有些孩子则不希望这么做。成年人的戒备心很强,一些不明就里的人甚至没脱衣服就跳进水池。”

  罗比查德说:“照片中的两头北极熊都是雌性,名叫‘奥罗拉’和‘尼基塔’,都是我们在野外营救回来的。当时,一个部落告诉了我们它们的不幸遭遇,它们的母亲在温妮斯克附近被一名猎人枪杀。温妮斯克位于远北的哈德逊湾附近。被营救时,它们还只是个孩子。”

  现年59岁的罗比查德指出,采用玻璃板屏障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让北极熊在100米×200米的围栏内获得鼓励,与人类接触。他说:“我也曾亲自下水,当时并没有任何公众在场。我发现一头北极熊慢慢向我游过来,它躲藏在水里,身子压得很低。那种感觉真的非常奇怪。我在远北生活过一段时间,接触到很多当地人并用镜头记录下他们的生活。那里是一个不同的世界。”(秋凌)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科研人员通过对海南岛黎族居民DNA样本研究发现,人类在大约距今7000至27000年前已经移居海南岛。

  据了解,在距今约2万年前的末次盛冰期,伴随冰盖体积的增长,海平面下降。这种情况在末次盛冰期结束后的气候转暖中发生逆转,即冰盖消融,海平面上升。在大陆沿海以及海岛地区,海平面的升降造成了海陆变迁,这一过程很可能对这些地区内史前人类的迁徙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在东亚地区,海南岛与大陆的连接与分离就是末次盛冰期以来的海陆变迁过程的例证之一。

  负责这一科研项目的彭旻晟、贺军栋、刘海昕三位科研人员表示,为了探讨这次事件是否在当今海南岛人群的遗传结构中留有相关印记,在张亚平院士的指导下,他们对来自3个群体的共计285份黎族居民DNA样本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合之前发表的数据,结果显示海南岛人群与广西人群的遗传关系较为密切;来自大陆的近期移民对海南岛人群有着较大贡献。而更为细致的研究发现,人类早期移居海南岛的候选标记全序列测定的系统地理学分析表明早期移民发生在大约距今7000至27000年前。

  科研人员认为,这个时间范围内,海南岛与大陆处于连接状态,因此提供了人类移居海南岛的有利条件。同时,近期在海南岛的考古学工作中发现的一些旧石器遗迹,时间推测在晚更新世,也对该研究结果提供了支持。(杨洋 张刚强)

6亿年前的“高等生命”化石
6亿年前的“高等生命”化石
迄今最古老的多样的“高等生物”化石
迄今最古老的多样的“高等生物”化石

  地球上最古老的“高等生命”到底是什么样子?人类已知的“高等生命”从什么时期开始演化?中国的科学家的最新发现给出了答案。17日,英国出版的《自然》杂志公布了这一重大发现。
 

  地球上的生命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古生物学家认为,在现今生物圈中,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所有肉眼可见的生命,几乎都是多细胞宏体生物,也就是常说的“高等生命”。多细胞宏体生物的出现是地球生命进化史上极为重要的革新事件。
 

  但是学术界一直认为地球没有早于5.8亿年前的“高等生命”。而袁训来带领的课题组成员在安徽休宁县蓝田镇找到了6亿年以后在海洋50-200水下存在过的“高等生命”证据。这一发现,把“高等生命”起源向前推进了近4000万年。
 

  蓝田镇位于北纬30°附近,紧邻世界自然风景名胜地黄山。中国科学家在此发现了距今6亿年前的休宁“蓝田植物群”。“蓝田植物群”展现了6亿年前震旦纪时代地球上温暖浅海中早期动物大规模出现前夕的生命景观,是地球早期生命从简单向复杂进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17日出刊的《自然》杂志,刊出了袁训来等5位研究员撰写的题为“埃迪卡拉纪早期具形态分异的宏体真核生物组合”的科研论文。这项研究为高等生命的早期演化提供了最古老的化石证据。
 

  对于中国科学家的此次重大发现,国际早期生命研究专家、加拿大女王大学格·纳波尼教授(Prof. Guy Narbonne)专门撰写了题为“生物此刻已然变大”(When Life Got Big)的评论文章。他指出“蓝田生物群为早期复杂宏体生命的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窗口”,“它们是地球上迄今最早的宏体生物”。
 

  袁训来此间接受记者访问时表示,此发现仅仅是个开始。只是将这些不为人知的生物群展示出来。“为什么这些迄今最古老的‘高等生命’要生存在安静的水体中?他们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许多未解之迷还有待在以后的研究中一一解开”。 (记者 唐娟)

第 407 页,共 5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