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

LUCKY BIRD

网址:

自宇宙深处的爆发:2004年12月,地球受到一次伽马射线辐射轰击。爆发源是一颗磁星SGR 1806-20。其在小于一秒的瞬间发出的能量相当于太阳在50万年内发出的总能量,强烈的射线使地球上层大气电离并发光
自宇宙深处的爆发:2004年12月,地球受到一次伽马射线辐射轰击。爆发源是一颗磁星SGR 1806-20。其在小于一秒的瞬间发出的能量相当于太阳在50万年内发出的总能量,强烈的射线使地球上层大气电离并发光
闪光:这是一幅示意图,描绘了磁星SGR 1806-20爆发产生的伽马射线在空间快速扩展的情形
闪光:这是一幅示意图,描绘了磁星SGR 1806-20爆发产生的伽马射线在空间快速扩展的情形
转瞬即逝:这是伽马射线暴轰击地球大气瞬间的示意图
转瞬即逝:这是伽马射线暴轰击地球大气瞬间的示意图

  这一事件发生在2004年12月27日,它来自一类中子星:磁星。这种中子星具有超强的磁场,这次爆发的这颗位于银河系的另一端。发生爆发的磁 星编号为SGR 1806-20,它也被称为“软伽马射线复现源”,通常这类天体辐射集中在低能伽马射线波段,但当其磁场发生重置时,便会发生强烈能量爆发。它距离地球达 5万光年,但它巨大的威力使人们在地球上甚至用肉眼都能看见。
 

  美国宇航局表示,这一事件能量极高,其产生的射线轰击地球高层大气,造成大气分子电离发光。强烈的射线对数千颗在地球轨道运行的卫星造成影响, 并使地球外层大气发生电离并发光。根据美国宇航局的说法,这一爆发在伽马射线波段的亮度甚至超过满月,是有史以来在太阳系之外记录到的“最明亮的东西。” 当然肉眼是无法感觉到这种亮度的,因为肉眼无法看见伽马射线,并且地球大气对于伽马射线具有强烈的拦截作用。
 

  “不管是对于天文学家还是中子星,这种事件可能一生都只会发生一次,”大卫·帕尔默(David Palmer)博士说。他来自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 “在过去的35年间,我们仅仅记录到另外两起这样的类似案例,而这一次爆发的能量是另外两次的100倍。”
 

  由于它距离遥远,此次爆发不会对地球构成大的威胁,但如果它离我们再近一些,它将是致命的。即便它们只是离我们十几光年远,磁星也将造成严重的问题。而据天文学家们估计,我们的银河系中存在大量这种天体,只是能级可能稍低一些。
 

  2008年3月19日曾发生过一次爆发方向几乎正对地球的事件,爆发源是GRB 080319B。 不过,“相比2004年12月27日的那次,两外两次爆发简直就是小儿科,”布里亚·冈瑟勒(Bryan Gaensler)博士说。他来自马萨诸塞州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如果它距离我们10光年以内,它将严重损害地球的大气层。 然而幸运的是,所有我们已发现的磁星都位于相当遥远的地方。”(晨风)

自宇宙深处的爆发:2004年12月,地球受到一次伽马射线辐射轰击。爆发源是一颗磁星SGR 1806-20。其在小于一秒的瞬间发出的能量相当于太阳在50万年内发出的总能量,强烈的射线使地球上层大气电离并发光
自宇宙深处的爆发:2004年12月,地球受到一次伽马射线辐射轰击。爆发源是一颗磁星SGR 1806-20。其在小于一秒的瞬间发出的能量相当于太阳在50万年内发出的总能量,强烈的射线使地球上层大气电离并发光
闪光:这是一幅示意图,描绘了磁星SGR 1806-20爆发产生的伽马射线在空间快速扩展的情形
闪光:这是一幅示意图,描绘了磁星SGR 1806-20爆发产生的伽马射线在空间快速扩展的情形
转瞬即逝:这是伽马射线暴轰击地球大气瞬间的示意图
转瞬即逝:这是伽马射线暴轰击地球大气瞬间的示意图

  这一事件发生在2004年12月27日,它来自一类中子星:磁星。这种中子星具有超强的磁场,这次爆发的这颗位于银河系的另一端。发生爆发的磁 星编号为SGR 1806-20,它也被称为“软伽马射线复现源”,通常这类天体辐射集中在低能伽马射线波段,但当其磁场发生重置时,便会发生强烈能量爆发。它距离地球达 5万光年,但它巨大的威力使人们在地球上甚至用肉眼都能看见。
 

  美国宇航局表示,这一事件能量极高,其产生的射线轰击地球高层大气,造成大气分子电离发光。强烈的射线对数千颗在地球轨道运行的卫星造成影响, 并使地球外层大气发生电离并发光。根据美国宇航局的说法,这一爆发在伽马射线波段的亮度甚至超过满月,是有史以来在太阳系之外记录到的“最明亮的东西。” 当然肉眼是无法感觉到这种亮度的,因为肉眼无法看见伽马射线,并且地球大气对于伽马射线具有强烈的拦截作用。
 

  “不管是对于天文学家还是中子星,这种事件可能一生都只会发生一次,”大卫·帕尔默(David Palmer)博士说。他来自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 “在过去的35年间,我们仅仅记录到另外两起这样的类似案例,而这一次爆发的能量是另外两次的100倍。”
 

  由于它距离遥远,此次爆发不会对地球构成大的威胁,但如果它离我们再近一些,它将是致命的。即便它们只是离我们十几光年远,磁星也将造成严重的问题。而据天文学家们估计,我们的银河系中存在大量这种天体,只是能级可能稍低一些。
 

  2008年3月19日曾发生过一次爆发方向几乎正对地球的事件,爆发源是GRB 080319B。 不过,“相比2004年12月27日的那次,两外两次爆发简直就是小儿科,”布里亚·冈瑟勒(Bryan Gaensler)博士说。他来自马萨诸塞州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如果它距离我们10光年以内,它将严重损害地球的大气层。 然而幸运的是,所有我们已发现的磁星都位于相当遥远的地方。”(晨风)

周四, 17 2月 2011 18:54

以蔗糖为原料可制造石墨烯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2月14日报道,美国科学家使用普通的蔗糖制造出了纯净的石墨烯,用这种石墨烯可以研制出更轻、更快、更廉价、更紧实柔韧的计算机电子设备,可广泛运用于军用飞机和医疗领域。
 

  美国莱斯大学化学教授詹姆斯·图尔领导的科研小组首先将少量的蔗糖放置在一薄层铜箔上,然后在加热和低压下让这些蔗糖接触流动的氢气和氩气。10分钟后,这些蔗糖缩减成纯净的单层石墨烯,调整气体的流动可控制石墨烯薄膜的厚度。
 

  该研究团队的这种一步式低温处理方法不仅相对简单而且可控,不需要使用更难处理的化学气相沉积法以及其他需要高温的方法,使制造石墨烯变得更加容易。 图尔解释道,在传统化学气相沉积法中,科学家需要持续使用气体(甲烷或乙烷)来调整石墨烯的生长环境和掺杂物质以让石墨烯的质量达到最优,但新方法使用了 不同的碳原料,因此,可以更好地控制石墨烯中掺杂的物质和石墨烯的厚度。
 

  美国空军科学研究处(AFOSR)的项目主管查尔斯·李表示,图尔正在探索的新化学方法,可以生产出高质量的碳基纳米结构,如碳纳米管和具有特定属性 的石墨烯等。而掺杂了其他物质的石墨烯对空军和其他商业电子产品都非常有用。纯净的石墨烯缺乏能带隙,这使它难于用作数字器件。但掺杂了其他物质的石墨烯 可以操控电子设备和光学设备的性能,这对于制造开关设备和逻辑设备来说非常重要。
 

  新石墨烯材料在其他商业和医疗领域运用也极富潜力。科学家可以用其研制透明的触摸屏设备、创伤性脑损伤手术中使用的特殊生物相容型薄膜、个人电脑中更快捷的晶体管或太阳能捕获设备中的纤薄材料等。(刘霞) 

  国际在线专稿:据《每日电讯报》2月17日报道,据最新的维基解密透露,美国国务院曾秘密要求驻巴林大使收集汇报有关巴林两位王子的“丑闻”,以及有关巴林王室成员间相互“争斗”的证据。

  在2009年10月份,一份标注着“绝密”的外交电报被送往国务卿希拉里办公室。后来这份电报被维基解密获得,并由《每日电讯报》报道出来。

  电报中称,巴林的王子们作为领导阶层的新生代力量,需要被关注,被分析。电报要求大使馆查询所有王子的详细个人信息,包括出生日期,英语水平和教育背景。

  美国方面在该电报中问道:巴林王子纳西尔(Nasir)和哈立德(Khalid)是否有吸毒、酗酒或者其他“丑闻”。甚至特别询问驻巴林首都麦纳麦的大使馆官员“王子们是否有什叶派穆斯林朋友”?电报还询问了皇太子萨尔曼(Salman)周边是否有可疑的紧张关系,其他的王子跟皇太子萨尔曼之间是否有矛盾如果有,是哪种性质的矛盾,这种矛盾是否会在这个家族中引起麻烦?

  据悉,巴林国王哈马德现年61岁,有过4任妻子,7个儿子和5个女儿,被美国白宫关注的纳西尔王子,现年23岁,供职于巴林国防军,21岁的哈立德王子是哈马德国王与第二个妻子所生。

  报道称,美国为何需要这样的信息不言而喻。巴林王室成员间的任何政治层面的矛盾对于美国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作为美国第五舰队的基地,巴林在中东是美国战略部署的重要砝码。(林静)
 

  记录蒋介石与宋美龄晚年生活的士林官邸,堪称台北最神秘的建筑之一,尤其是其核心“正馆”,游客从来只能隔着铁栏远眺,直到1月2日士林官邸正馆正式开放——走进神秘的士林官邸

  位于台北市士林区福林路的士林官邸,三面环山,地形犹如口袋,既利防卫,也合乎中国人所谓藏风聚气的格局。蒋介石从1950年入住,到1975年辞世,在这里度过晚年26个春秋。

  士林官邸外花园区自1996年起辟为公园,成为台北热门景点之一,唯有蒋家起居、会客的正馆,始终笼罩着神秘面纱。1月2日,一场隆重的开馆仪式在正馆前举行,当天下午起,民众就可入馆一窥堂奥,体验昔日蒋宋生活点滴。

  园区古树参天群花竞秀

  士林官邸原为日据时总督府的园艺支所,台湾光复后,被省政府士林园艺实验所接收,1949年在园内兴建招待所,即后来的正馆。士林官邸占地甚广,分为山区和平地两部分,山区约20公顷,为警卫地带,5.2公顷的平地则是蒋家公馆及侍从人员住所。

  整个园区古树参天,群花竞秀,景色清幽。外花园种植着蒋介石与宋美龄喜爱的梅树、玫瑰、芒果、杨桃等花木,是二人挽手散步的好去处。

  被铁栏圈住的内花园,假山奇石围绕水池,池旁有个一人多高的大鸟笼,当年曾饲有文鸟、小黄莺等常见鸟类。解说员说,蒋介石最爱临池观鱼,自称“爱养鱼胜过钓鱼”。池子后面的两层瓦顶水泥洋房就是正馆,外墙漆成深绿色,与背后的青山绿树融为一体。

  正馆长期由“总统府”管理维护,2006年编列1.16亿元新台币进行修复,到2009年修复完成,又花1年时间修复保养地毯家具及点交文物,去年12月才算大功告成。1月2日开放后,半年内民众可以预约免费参观,再往后就要买门票,价格100元新台币。

  展示感性温馨的蒋家生活

  走进正馆大门,迎面是一尊大型龙凤根雕玄关,穿堂墙上挂4幅宋美龄亲笔国画(复制品),桌椅家具款式中西合璧,地铺暗红地毯。

  宋美龄来到台湾后,迷上中国画,拜国画大师黄君璧、张大千等为师,画兰、画竹、画山水,几达废寝忘食境界。负责导览的国民党党史馆主任邵铭煌讲了一段趣闻:外间怀疑宋美龄之画有人捉刀代笔,宋美龄于是选在孔子诞辰纪念日,邀请各大国画名家餐叙,餐后当场挥毫,展现画技,从此无人再持疑心。

  穿堂之后是小客厅,壁炉上方悬挂着蒋介石母亲王采玉的油画遗像。邵铭煌说,蒋介石常在这里与儿孙下跳棋、围棋,享受天伦之乐。宋美龄后来则颇爱下象棋,常邀亲友对弈,下棋时心情舒畅,还会唱歌助兴。小客厅也兼做电影室,蒋介石夫妇常坐前排,亲友宾客陪坐后座,一同观看香港、欧美进来的新影片。

  餐厅有西式长桌和中式圆桌各一张,人少时就在圆桌用餐。蒋介石对饮食不求精细,平时吃得很简单。

  1952年扩建的大客厅地方宽广,布置了4个中西式会客区。墙上有西式壁炉,还有4个苏州园林风格的大圆窗,其中3个可以饱览内花园秀色,1个则嵌贴宋美龄手绘的画作。邵铭煌说,宋美龄常随心情更换这幅画作。

  以往的戒备森严,让社会大众难以想象蒋家生活,今天庐山真面目掀开,原来士林官邸里,也有与市井小民一样的家庭和乐、感性温馨一面。

  官邸下面还藏有秘道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辞世,永远告别士林官邸。同年9月,宋美龄搭机赴美国纽约,过幽居静养的生活。官邸人去楼空,不复兴盛荣景。

  此后,宋美龄三度回到台湾,都居住在士林官邸。第一次是蒋介石逝世周年纪念。第二次是1986年,蒋介石百岁冥诞,这次一住4年之久,中间历经蒋经国、蒋孝文、蒋孝武先后病逝的天伦丧痛。第三次则是1994年,探视重病的外甥女孔令伟。

  作为曾经的蒋家居所,士林官邸还藏有秘密。爆出其中最大秘密的人,是为了证明自己无意逃亡的陈水扁。他去年10月上庭时说,士林官邸下面有秘道,与台军指挥所的秘道相连,并且通向直升机停机坪。

  在士林官邸的外花园,还能看到花草覆盖下的碉堡,不仔细看,完全是个花坛模样。如今台海波澜渐平,碉堡也好,秘道也罢,其原有功能都在走进历史。士林官邸,已经由戒备森严的禁区,变为游客休闲踏青与寻访历史之所。 (记者 王平 文/图)

 


NASA的月出计划将聚焦于月球背面巨大的南极—艾特金(SPA)盆地。(图片提供:NASA)
 
据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主席K. Radhakrishnan所说,印度希望能够加入美国的月球样本返回项目。他宣布,作为印度的政策团体——空间委员会在2月12日决定批准为月出计划作出可能的贡献,在该计划中,美国试图在月球表面降落一架探测器,进而采集1千克的物质,并将其带回地球进行分析。印度将提供一架类似于其观测卫星月船1号的轨道飞行器,前者在2009年帮助确认了月球上存在水的证据。
新型的印度仪器将在几年中环绕月球运转,同时为通讯和成像提供帮助。ISRO希望能投资3800万美元用于研制这种400千克到500千克的仪器,它将搭乘美国的阿特拉斯火箭进入太空。
该项目的实施机构、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市美国宇航局(NASA)下属喷气推进实验室正在计划于2016年进行一次发射,但尚未对月出计划搭载的仪器设备进行选择。其目标是对月球的地质学构造以及起源有更多的了解。根据NASA的描述,这项任务将“聚焦于月球背面巨大的南极—艾特金(SPA)盆地,它位于月球南极与艾特金陨石坑之间……SPA盆地是月球上最古老、最深的可观测到的撞击盆地,并跻身于太阳系中公认的最大撞击结构之列”。
ISRO的参与已经超越了技术层面的意义:此举将加强印美安全关系的转变。直到最近,美国的实验室和公司还被禁止与ISRO交换技术,此举是为了限制这些技术被用于军事目的。然而两个国家在这几年却走得更近了,并且两者之间的障碍正在逐渐消失。印度总理Manmohan Singh和美国总统Barack Obama在新德里会面并赞成建设战略伙伴关系。这两个国家已经准备联手进行一项大的空间任务。
(群芳 译自www.science.com,2月17日)
《科学时报》 (2011-2-18 A4 国际)

据华中农业大学网站报道,我国著名作物遗传育种学家和农业教育家,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刘后利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二零一一年二月十五日十六时四十五分在武昌逝世,享年九十六岁。
刘后利,湖北蔡甸人,我国著名的作物遗传育种学家和农业教育家,中国油菜遗传育种学奠基人。他创建了中国油菜分类系统,在中国首次提出油菜生产以甘蓝型为主的思想,主持和参与育成了10多个甘蓝型油菜新品种,在全国率先倡导开展油菜品质育种,创造性地开展了黄籽甘蓝型油菜遗传育种研究,育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甘蓝型黄籽品种,为提高我国油菜生产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竞争,说到底,就是势的比较和变化。势,决定了事物所处的状态。优势劣势比较是竞争产生的依据。中文的“势”字很有学问:“执力”为“势”;不执力,则无势。“势”不是力本身,但是营造了一种“场”。研究天下势,其实是研究各方执掌力量状况。实力增强者,势变强,影响力增大;相反,势小,则影响力弱。天下势从来不会一成不变,而根据各方力量的改变而变化。
只要存在竞争,就会有为了解“势”和促使“势”的变化而进行的努力,获取情报便是这努力的一部分。当然,“势”变化的根本还是自己实力的增加,然而,情报会使决策者制定增加实力的计划时更有目标和针对性。比如,为竞赛进行的体育训练,目的是为增强自己的实力,然而竞赛是为了战胜对手,因此较充分了解对手会使训练因为有目标而更有效。再如,各国军备是为增强军事实力,但军备从不是盲目的,而是以势的比较为基础的,军备的目标是为使己方能处于优势或至少达到与对方势均力敌,因此军事情报对于如何决策格外重要。
今天,中国“势”渐强,在很多领域与其他国家产生竞争,因此针对中国的各种情报研究升温并愈来愈热门,如军事情报、经济情报、技术情报、战略情报等。究其根本,“势”还是源于“力”。
纵观世界情报界产生、发展的历史,从美国中央情报局到今天兴起的竞争情报,世界上的情报根据其使用目的其实只有三大类:第一类是保障安全的情报;第二类是用于战争(或军事)的情报;第三类则是竞争情报。
实际上,情报这个词源于战争。而战争其实是对抗的极端形式,是政治斗争在军事上的延续,因而对抗才是常态。但不管是怎样的对抗状态(平常的军事对抗,还是战争对抗),各方首要做到的都是尽量避免处于劣势,保持“势均力敌”;其次便是想方设法获得优势,取得主动。达到这个“避免劣势并获得优势”的目的,首先必须知己知彼。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充分地了解自己和对方的情况,至少可以保证不会输;如果同时运用好军事力量,则可能会赢。
“知”自己容易,可怎样“知”对方?军事情报应运而生。军事情报就是以军事对抗为目的所获取的有关对方情况的信息。获取情报是为了“知彼”。有关对方的蛛丝马迹都可以帮助了解对方情况,按说都是情报,都应是有价值的。但情报价值有大有小,为什么?因为有的情报可能涉及全局,会直接帮助了解敌我所处相对状态,或敌人的弱点,从而影响战略决策,使己方获得优势地位或及早避免劣势出现;而有的情报只涉及局部或细部,对势或双方地位不会产生影响或影响很小,则其价值就相对较小。
在除军事以外的其他领域,如果存在“避免劣势并获得优势”的活动,则称为“竞争”。例如,在体育领域,赛场上的竞争不是为了你死我活,而是获得优势胜利;在市场和贸易领域,相同产品在面向相同客户群体时必然存在竞争。市场竞争的各方捕捉相互间市场形势、技术形势的变化,获取能使自己获得优势或不落劣势的情报,这样的情报可能是关于对手的,也可能是有关行业技术发展的,有时候谁得先机谁就会取得优势。
综上所述,情报产生的目的是为了“势”——避免劣势,获得优势,而不管其获得的是军事情报,还是企业技术情报。因此,从本质上说,情报的产生是竞争的需要。
“情报的产生是竞争的需要”这个命题蕴含了另外一个命题,即:如果不存在竞争或对抗,就不会产生情报。比如,一家制鞋企业,如果它不考虑扩张或改行,就不可能与一家家电企业产生竞争关系,也就几乎不太可能去获取一家家电企业的情报。尽管有时制鞋企业也会去了解有关家电行业的情况,但目的并不是为了与家电企业竞争,而是可能为了判断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或者可能企业要更新家电设备等。因此,它获取的情况就只能称为普通信息而已,而不是情报。就是说,信息,即使是有用的信息,也不都是情报;情报只产生在有竞争关系的相关方。中国的“势”让某些国家觉得对自己造成了威胁,它们在很多领域的优势地位受到挑战,所以竞争展开了,自然开始看中对你的情报研究。可以说,势是情报服务的目标。情报产生是竞争的需要,势是情报产生之源。
通过以上两个命题——“情报产生是竞争的需要”及“竞争是势的比较和变化”,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对势的比较和变化是情报产生之源。
(作者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
《科学时报》 (2011-2-18 A3 周末评论)


巨大的河马靠近被困牛羚

  科学网讯 北京时间2月18日消息,肯尼亚马赛马拉,一只过河的非洲牛羚不慎被卡在河底岩石中间动弹不得,而这条河中常有鳄鱼伺机而动。就在牛羚命悬一线时。一只好心的河马伸出了援助之手。


河马帮助牛羚摆脱困境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这只牛羚当时已经脱离了群体孤立无援。恰在这时附近有一群河马经过,情况看上去变得更加不乐观了。但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或许出于同情心,一只路过的河马游了过去,对牛羚展开了营救。

  或许这只公河马是觉得这只挣扎的牛羚太可怜了,于是用它巨大的下巴托了它一把,帮助牛羚摆脱了岩石的羁绊。当牛羚重获自由时,它奋力游泳希望能赶上群体,它们正在涉水渡过马赛河。不幸的是尽管它拼尽全力,可由于背部受伤,最终仍然没能渡过河去,不幸溺水。


这只受到河马帮助的牛羚属于这个巨大的牛羚群体

  拍下这组照片的39岁摄影师米歇尔-克隆格(Mitchell Krog)说:“一头看上去更加年长的雄性河马靠近了溺水的牛羚,轻轻碰它的身体,大概是以为它又被石头卡住了想帮助它。不过很快河马意识到这只牛羚受了伤,已经没有生还希望,像河马这样的动物显示出如此温柔的一面真的很难得。当确定事态后,这只河马用大嘴衔起这只牛羚,将其带到河流深水区松开嘴,牛羚便随着流水冲走了。”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由于目前科技期刊、科技论文质量及其学术影响力的评估、认定都更依赖于引文分析和影响因子的计算,作者和编辑以及科技文献工作者对参考文献的引用和引用数量都倍加注重。但由于参考文献检索、搜集、筛选和引用过程的复杂性,引用动机及其在学术论文中所起作用的多样性,要做到合理引用和著录参考文献并非易事。“无效引用”乃至参考文献著录中的学术失范现象不容忽视。在强调论文被引用率的同时还应注意“罗列式引用”现象的存在,笔者在编辑审稿和文献阅读过程中,也发现“罗列式引用”确实较普遍。
在科学文献体系中,科学文献之间的相互联系体现在文献之间的相互引用,并客观反映了学术交流的真实状况。在参考文献引用的诸多功能中,“学术论证”功能是最基本的核心功能;一篇科技论文(引证文献)所引用和著录的参考文献(被引证文献)在数量上或多或少,但都必须确实起到学术论证的作用,否则就没必要引用;为论证自身研究成果的创新性、科学性或应用价值,即通过引用已有文献的论题、观点、概念、理论、方法、结果、结论、事实、数据等,为自己的论文提供必要的论证或论据,即“引证”。所谓罗列式引用是指,作者大量标引和著录与本文主题内容缺乏相关性或相关性不强的文献,或只是对相关文献作提示而未引用其具体内容并起到实质性学术论证作用,其基本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在研究性论文的引言中简述研究背景时,只是简单提及一系列文献标题或某某的研究工作,而未对其作必要的述评,未阐述其与本文论题的内在联系;在综述性论文中,只是叙述一系列文献论题及其主要内容而未对其作阐述、归纳或评价,缺乏自己的见解;在正文中笼统地标引大量文献而不明确具体引用内容及其与本文的关系,将引用内容与本文阐述混为一谈。
罗列式引用的动机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主观为显示作者在某领域见多识广,博览群书;或表明自己掌握了某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为提高自己文章的影响力,“借光”罗列某些名人或外文期刊文献;主动迎合或被动满足某些期刊或编辑对参考文献引用量的硬性规定,认为引文越多越好,拼凑引文数量;作者并未亲自阅读某些文献尤其是外文期刊,只是从其他文献文后著录的参考文献表中批量转引而来,对文献具体内容并不了解,或虽亲自检索并阅读了文献,但未作认真筛选,与本文内容并不密切相关,缺乏引用的必要性;希望为读者提供更多的相关文献资料索引,标引的文献与自己的论文缺乏直接的学术论证关系,只是罗列文献清单而无实际引用价值。
罗列式引用的负面作用主要是:不能真实反映引证文献与被引文献的内在必然联系及引用价值;增加论文的无效信息,浪费期刊版面,干扰读者或审稿人的注意力,甚至误导读者;助长学术浮躁之风,影响文献引用作为学术论文或期刊学术影响力表征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要确立“参考文献引证效度”的概念,即只精选最必要的参考文献引用以有效增强论文的学术影响力。引证效度指标表明,过多引用对论文创新性和科学性无实际效用的文献,不但无助于提高论文内容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反而使引证效度降低。问题的关键是文献引证的实际有效性而不是绝对数量的多少。
科技期刊编辑和审稿人在对论文鉴审和编辑加工时,对所引用著录的参考文献与论文主题和内容的相关性、必要性等方面要进行认真审核。不仅要看其参考文献著录格式是否规范,文献著录量的多少,更要注意判断引文是否在论文中真正起到了学术论证作用。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引文的客观性、真实性、必要性和有效性,同时也有助于判断论文的创新性和学术价值。
作者在引用文献时要遵循“必要性原则”、“相关性原则”,要精心筛选亲自阅读与自己的论文主题内容密切相关的文献;被引文献不能只提示文献题名,要简要表述具体引用内容并对其进行简要评论或归纳,使引用内容在文中起到应有的论据和论证作用。
科技期刊不宜硬性规定本刊论文参考文献著录必须达到一定数量;编辑在稿件退回作者修改补充时也不应笼统要求作者增补参考文献数量,除非具体指明有必要补充的参考文献。
尽量避免在正文中某一处集中标引过多的引用文献;严禁从其他文献文后著录的参考文献表中直接批量转录参考文献,确保参考文献引证著录的学术规范性和严肃性。
(作者为总参工程兵科研三所高级工程师)
《科学时报》 (2011-2-18 A3 周末评论)
第 411 页,共 5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