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

LUCKY BIRD

网址:

“我今天来就是宣传我的政策的!”2月13日上午,山东省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在参加省政协教育界联组会议时这样说。话音刚落,在场的政协委员们便拍手称快,认为省长的话十分给力,给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
“大学教育不能拿模子刻人”
2月13日上午,在听完省政协教育界联组会议几位委员的发言后,姜大明就高校该如何化解债务危机、搞好人才队伍建设、创新教育模式、培养专业人才等方面的问题做了重要发言。
姜大明表示,现在国家高度强调高校办学宗旨,学校怎么办、学生怎么培养、教师队伍怎么建设,都是高校应该思考的问题。因此,高校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其潜力,让有特长的学生能够施展一技之长,培养专业人才。
“我们现在很多学校教育学生就是拿模子刻人,这是不对的,学校要有长远的发展战略规划,真正培养出适合社会各领域发展的高、精、尖人才。”姜大明说。
大学要放开手脚多培养臧克家华罗庚这样的大师
姜大明强调,高校应充分发挥办学的自主权,围绕全省重点区域战略以及重点发展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增设和调整专业,而不是盲目跟风。一段时期内是热门专业,学生都招上来了,可四年后等学生毕业时,或许该领域人才就饱和了,又造成了就业难的问题。姜大明说:“我希望山东的大学能放开手脚,多培养诸如臧克家、华罗庚等大师级的人才。”
“科研经费不是用来评职称的”
在2月13日的会议上,不少教育界的政协委员都谈到了高校发展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问题。姜大明表示,高校科研项目要与企业有效对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高校在抓好基础性专业教育的同时,更要把应用性研究排在前面。企业本身的发展需要应用性研究,那么应用研究的投入要以企业为主,所以二者要紧密联系。
“不能整天躲在象牙塔里搞应用研究,搞完以后就顺手放在仓库或是书架上接灰,而是必须要将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怎么转化生产力,就要与企业相结合,不能光是每年申报很多选题,拉起一批研究队伍,等待划拨科研经费。国家每年给高校划拨大量的科研经费从事研究工作,我可以很明确地说,我的科研经费拿来是搞产业化的,而不是用来评职称的。你搞的科研项目真正转化为了生产力,评职称自然不成问题,名利双收;借此评了个职称却没有将其转化为生产力,这个职称一文不值。”姜大明说。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利用核磁共振摄影(MRI)扫描大脑,了解脑部和行为改变相关区域的活动状况,可以预知瘾君子戒烟成功几率。在实验中,28名研究对象被要求观看一系列戒烟宣传影片,同时以核磁共振摄影装置扫描他们的脑部活动。看完每部宣传片后,研究人员便评估影片影响研究对象戒烟意念的程度,评估影片是否增强他们戒烟的信心以及他们对影片内容有多少了解。研究人员发现,观看宣传片时大脑内侧前额叶皮质出现活动的人,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吸烟行为都明显减少”。
接下来,研究人员将比对脑部活动和宣传影片,以确定哪些信息最有效果。这项研究是由美国卫生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研究中心、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共同进行的。
日本研究人员日前宣布,他们发现了能够遏制癌细胞增殖时必需的端粒酶发挥作用的基因。这一成果有助开发新的癌症诊疗方法。
端粒位于染色体末端,正常的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会变短一次,细胞从而老化并最终死亡。然而在癌细胞中,端粒酶会防止端粒变短,导致癌细胞不断增殖。
日本鸟取大学副教授久乡裕之领导的研究小组,把人的染色体逐个移植到实验鼠的癌细胞中进行培养,发现在移植了第5号染色体的癌细胞中,端粒酶的功能会受到遏制。研究进一步发现,遏制端粒酶发挥作用的是第5号染色体中的PITX1基因。研究人员将这种基因移植到实验鼠的癌细胞中,其端粒酶功能也受到遏制,使得癌细胞无法增殖。
这一成果已刊登在美国科学杂志《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网络版上。(来源:新华社 蓝建中) 
王红艳: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
即使是做到了博士生导师、教授,工资也不过五六千元,在上海生活压力很大;相当多精力用在争取课题合作和科研基金上
去年6月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高影响因子文章,同时获得自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今年1月当选第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一年之内接二连三的收获和荣誉,为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红艳教授的学术能力作了注脚。
王红艳从事的科研与新生儿缺陷疾病的及时发现、干预相关。“现在学习生物、医学专业的女生很多,不过真正能够坚持下来做研究的不多,做得好的少之又少。”坐在不到8平方米的办公间,王红艳说。
她自觉运气不错,学术进展较顺:1966年出生的她,从本科、硕士一路读到博士,留美8年,有机会进入一个优秀学术机构工作,并取得成果;2007年接受复旦大学聘任回国后,选择基因研究课题,有一定偶然性,且仅3年即取得重要突破,发掘到一块生命科学研究的“富矿”。
即使是像王红艳这样做到博士生导师、教授,工资也不过五六千元。在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如果一对年轻夫妇都在高校做教师,想要过上有房有车的生活,必定会压力重重。
为此她很感激自己的丈夫。丈夫率先回国从商,赶在上海房价飞涨之前买了房有了车。王红艳2007年回国任教,已不必像许多同龄科研人员那样,再为了购房安家、支付两个孩子教育金等高昂支出以及维持一定水准的生活而担忧,得以更安心专注于科研。复旦大学所在的杨浦区五角场周边,如今房产均价都已在每平方米两万元以上。至于多数年轻教师,若无外力资助,要贷款购房,经济和精神压力可想而知。
王红艳感到阻碍女性科研人员成为学术界佼佼者的,还有另一个重要因素:照顾家庭的角色分工和女性自身的人生价值观念。
她说,除非是极有天分的科学“牛人”,否则做科研不可能早九晚五,必须勤奋、多投入,才能有所成就。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很多女性并非没有学术悟性和专业能力,只是往往经历婚姻生育,面对生活压力和诱惑后,难以专注和坚持。
王红艳36岁才生女儿,40岁生儿子。现在如果不出差,她总是每天早上8点钟送女儿上学,8点15以前进实验室,虽然家与学校相距很近,中午也并不回家。通常,王红艳会在下午6点30左右回家,吃晚饭,陪陪孩子。到晚上8点,再重返实验室,工作到深夜。
这样算,王红艳每天的工作时间总有12小时以上。她相信一个对某学科有所了解的人,至少需要在该领域花费1万个小时以上。
3年前刚回国时,她虽是教授,学校能够提供的只是一间实验室和40万元启动经费。实验室简陋拥挤,设备不齐,做基因组检测又很“烧钱”,王红艳一直提醒学生不要攀比,先做出成果,一切自然会有。不过,升格做了“老板”,最重要的是保持实验室的高效运转,她自己有相当多精力用在了对外争取各种课题合作和科研基金、联系样本上。
做基金报告,指导学生、修改论文,做学术交流,加上新添的学院行政事务,王红艳忙得不亦乐乎。(姜泓冰
何少龙:归属在心灵上
 
感受比较突出的,是用在科研上的时间少了些;能在北京五环外买一套7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但自己的归属感不在房子上面
36岁的何少龙是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副研究员,个子不算高,面庞清瘦,着装简单,笑容里带着些许腼腆。
2005年3月获浙江大学物理系理学博士学位,到2008年8月,何少龙先后在日本广岛大学同步辐射中心和日本国立材料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8年9月回国到中科院物理所工作。
“2005年我出去的时候,感觉国内的仪器太落后。回来后发现物理所的发展非常快,实验室的设备甚至超过日本。”何少龙也喜欢所里的研究氛围:他感觉日本的等级制度有些严重,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如国内开放。
感受比较突出的,是用在科研上的时间少了些。“日本科研人员在时间上更专注一点,80%到90%的时间都花在做实验上,而且经费支持比较连贯。”何少龙说,例如一个项目的支持资金一般是5年连续的,不需要反复申请。回国后就要拿出一定的时间来申请科研资金。2009年,已是副研究员的他申请了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研究课题,经费是42万,时间是3年。
“如果不买大的仪器,经费的支持力度还可以,就是申请基金花的时间稍多了一些。”他说,一般每年的3月中旬申报课题截止,准备工作1月份就开始了。“如果把每天的时间完全用在写研究计划上,需要10到15天的时间;但由于中间还要做实验等,各种各样的事情,一般需要一个月到一个半月的时间。”
不过,最重要的是,何少龙很喜欢自己的工作,可以自由安排时间。他一般早上八点半到单位,下午6点多下班,在单位几乎所有时间都在实验室度过。“每天感觉时间过得太快了,不够用。”何少龙说,他没有加班的概念,因为时间比较自由,做的事情又是自己感兴趣的,忙的时候就晚一点回家,或者吃完晚饭再回实验室。
何少龙说:“这么好的科研条件,出成果靠努力就行。当然,要出好的成果,还看你有没有能力抓住机遇。”
他对收入还算满意,每月在1万元左右,儿子上幼儿园,暂时感觉不到太大的压力。他一家三口住两室一厅的房子,是单位租的,月租金1500元;房子就在物理所大院,上下班很方便。
何少龙也想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依照目前家庭收入来看,也能在北京五环外买一套70平方米左右的。首付应该没太大问题,但需要每月还四五千元的房贷,压力也不小。
“我爱人对买房子很着急,但我自己这方面的愿望不是很强烈。”何少龙说,自己的归属感不在房子上面,而是在心灵上。(王志达 赵永新)
张博士:“育种人”日子不易
作物育种研究人员最能代表农业科研人员的现状。在许多单位,出现育种人员老化,没有30岁以下年青骨干的尴尬情况;青年科技人员在职称、收入等方面同其他科研领域同龄人相比,差距在拉大
张博士是某省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43岁。他认为,作物育种研究人员最能代表农业科研人员的现状。农业科研工作者尤其是青年科技人员在职称、收入等方面同其他科研领域同龄人相比,差距在拉大。
近年来,许多农业院校出现这样的现象:从事作物遗传育种的老师很难招到研究生,即使招到研究生也不认真做育种研究,毕业后更是想远离这个领域。在许多单位,出现育种人员老化,没有30岁以下年青骨干的尴尬情况。张博士分析,原因主要有五方面。
一是育种研究是一项高强度体力和脑力集成的劳动。在作物生长季节,常常天不亮就赶到试验田,观察、记载,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晴天烈日当空,热气扑面;雨天,浑身上下都是泥水。从每年的作物播种、杂交、培育、选种到收获、晾晒,一个细节的疏忽,就可能导致整个试验的报废,数年的心血付之东流。
二是现有科研评价体系不利于作物育种。作物育种工作周期长,出成果、出论文慢,在单位职称评定中,从事育种研究的人员职称晋升在同龄人中最慢,这直接影响到其他相关待遇。
三是作物育种的课题申请难,生存艰难。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潜规则”:谈作物育种必谈分子育种和转基因育种,如果不涉及这些内容,就会被评价为课题没有水平,很难获得资助。事实是,调查表明:未来5—10年内杂交育种仍然是第一增产技术。
四是“育种人”待遇低。作物育种工作是一个长期工作,需要较长时间的工作积累,短期内很难有大品种、大成果和高水平论文。成果和论文少导致研究人员待遇差,许多人改行从事其他工作或放弃育种研究,直接影响到育种工作的持续发展和人才培养。
五是出国进修和培训机会少,知识更新速度慢。因为经费限制等原因,省级农业科研机构出国进修机会少,青年研究人员机会更少。
张博士建议,传统育种研究的资助力度应加大,属于公益性研究部分由国家财政直接承担下来,每年有正常经费渠道来源;培育作物品种成果市场交易体系,实现科研单位、作物品种培育人和企业各得其所,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从而提高作物品种选育人的待遇;建立符合科研规律的人才评价体系。目前,大多数科研院所和高校在人才评价中存在简单量化的倾向,例如只看发表了多少文章而不注重文章本身的质量和科学意义,这是一种误导。作物育种工作很难进行直接简单的量化评价,一个品种有时需要经过几代育种的努力工作,才能发挥出巨大作用。国家应该确立重点的作物育种单位,对其进行长期的资助。作物育种中许多新的发现看似偶然,实际上是源于长期的积累和准备。
此外,国家应设立青年农业科研专项基金,吸引和鼓励青年农业科研人员投身“三农”事业,在国家科技奖评奖、出国进修、职称和住房待遇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蒋建科)

据香港《文汇报》2月14日报道,著名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出现的人工智能计算机可望成为现实。英国科学家与欧洲太空总署(ESA)正携手研发由人工智能控制的宇宙飞船,它能像人类一样自行作决定,将来或逐步取代航天员执行太空任务。
英国工程人员在ESA支持下研发的这个控制系统,将使人造卫星、机械探索器和宇宙飞船执行自行控制。装备这系统的太空飞行器,将能够学习、确认问题、执行任务期间自行适应、进行维修,并自行决定如何能最理想地执行任务。
领导研发人工智能控制系统的南安普顿大学教授韦雷什表示,这项技术最终将用到运载航天员的宇宙飞船上,减少人类参与太空探索的需要。他说:“目前需要控制员在地球全天候监察的通讯卫星和太空任务,将来可由自主控制系统自行操作,能大大降低成本,可望成为下一代的飞行器。”
宇宙飞船人工智能控制系统,能展示之前只有人类做到的安排优先次序和决策。系统能订下目标、预测可能面对的难题和迅速计算出如何处理,其评估信息的数量远超人类工程师。该系统能阅读英文文件,因此可使用一般语言接收新指令或新信息,操作人员毋须输入特别程序编码。
该研究细节的公布时刻,正值ESA发射第2架机械人货机前夕,这架名为Johannes Kepler的自动运输飞行器,将于15日由“亚瑞安5ES”超级火箭搭载,在法属圭亚那发射升空。这将是欧洲太空总署第200次太空发射,载有逾20吨货物也是历来最大载重量。Johannes Kepler由Astrium公司设计和制造,将跟随预先编好的路线飞往国际太空站,最后通过机上的感应器和防撞系统与太空站对接。
报道称,若今次任务成功,将推动科学家将自动运输飞行器用于载人任务,使欧洲在这方面的步伐追上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脚步。


猫咪很少存在视力问题


为恢复欧内斯特的视力,兽医为它量身打造了一款隐形眼镜

  科学网(kexue.com)讯 2月14日消息,隐形眼镜已经成为近视患者摆脱镜框烦恼的“救命稻草”,颇受年轻男女的喜爱。不过,戴隐形眼镜有时也会感到不适,至少戴镜片和摘镜片是非常麻烦的事情。近日,英国一只15岁的猫咪却赶了回时髦,成为世界上戴隐形眼镜的第一猫。

  虽然这听起来有些荒谬,但多亏了隐形眼镜,才让这只猫咪重新看清周围的事物。据国外媒体报道,这只15岁的黑白相间的猫咪名叫欧内斯特。2岁时,欧内斯特在一次车祸中受伤,之后被英国皇家防止虐待动物协会(RSPCA)收留,生活在怀特岛上的戈德希尔村。

  据英国皇家防止虐待动物协会介绍,这只猫经历了一次很惨重的车祸,之后欧内斯特一直饱受睑内翻的困扰,由于这种疾病,它眼部受到感染,视力下降,患上了近视,常常看不清周围的事物,就连走路都分不清方向。欧内斯特整天除了睡觉别无它事。考虑到欧内斯特年纪已经很大,兽医不愿给它做手术,担心手术过程中的风险。而为恢复欧内斯特的视力,兽医为它量身打造了一款隐形眼镜。

  英国皇家防止虐待动物协会的管理者保拉说:“欧内斯特戴上隐形眼镜后,视力矫正效果良好,它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周一, 14 2月 2011 20:14

科学家完成水蚤基因组测序


水蚤(图片来源:Jan Michels, Christian-Albrechts-Universitaet zu Kiel)

近日由美国印第安纳州大学科学家领导的一个由多家研究机构科研人员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完成了对水蚤的基因组测序,相关研究论文在线发表在2011年2月4日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这是科学家们第一次对甲壳类动物进行基因组测序。
水蚤俗称水跳蚤,是淡水食物链中的基石物种。由于其具有的独特生物学特性,使其成为了目前获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批准用于环境科学和其他生物学领域研究的一种重要的模式生物。水蚤通体透明,其生命周期短暂,并且很容易被克隆。它们还非常容易地对它们的环境变化作出反应。例如,在对掠食者释放的化学物质做出反应时,它们会长出诸如保护性的尾刺、盔甲和颈齿等。它们还可适应范围很广的酸度、毒素、氧气浓度、食物质量和温度。这些生物学特性对于科学实验非常有帮助。
这一国际性研究团队的负责人是来自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中心的基因组学主管John Colbourne。John Colbourne等在新研究中发现,这种极其细小的淡水虾的亲缘生物的基因组中充满了各种基因。它有着比其他已知的所有动物的基因序列还要多的基因。研究人员证实,相比人类包含23000个左右的基因,在水蚤的DNA中包含了大约31000个基因;而且它只有相对较少的非编码DNA。研究人员发现水蚤能拥有如此多的基因数量主要是因为水蚤具有很高的基因重复率。其基因重复率大概是其他无脊椎动物的三倍,比人类多出30%。并且其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基因为水蚤世系所独有,这对科学界而言无疑意味着全新的科学领域。
进而科学家们对水蚤基因家族共表达在代谢信号途径中的相互作用开展进一步研究证实这些重复基因并非随机存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基因表达分析结果表明,大量的旁系同源基因在发生基因重复后获得了不同的表达模式。那些水蚤特异性基因均对生态环境的改变极度敏感。
这一研究标志着科学家们第一次获得了甲壳动物的完整基因组序列。研究结果表明,这个看似简单,有着透明身体、关节和四肢、复眼结构以及简单神经和循环系统的小生物不仅拥有非常庞大的基因组,并且具有很多神奇之处。
文章的作者表示他们希望对水蚤基因组的测序能使人们更好地理解生物,特别是生活在淡水中的那些生物,是如何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的。(来源:生物通 何嫱)
对近期网间“2036年小行星撞地球”消息,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2月13日告诉记者,仅为二十五万分之一的概率是极低的。但他预计,未来50年内,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是百分之一。
类似科幻电影中的“天地大冲撞”危险已不是杞人忧天。目前全球天文学家总共发现几十万颗小行星,其中可能对地球构成威胁的有近千颗。
王思潮举例说,1908年6月30日,一颗直径仅30米的小行星在俄罗斯通古斯地区八千米上空爆炸,其爆炸威力相当于200颗原子弹,一举摧毁2000多平方公里森林。2009年10月,一颗小行星偷袭印尼上空,其直径10米左右,幸好它在15千米高空爆炸,未砸向地面,其爆炸威力相当于两、三颗原子弹。
“大于140米直径的近地小行星估计有两万颗。估计平均5000年会有一颗这样‘重量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也就是未来50年内,小行星撞地球的概率是百分之一。它可能产生海啸,造成全球经济半瘫痪或瘫痪”,王思潮说。
王思潮同时认为公众不必恐慌:世界有诸多搜寻近地天体的地面望远镜,主要分布于美国新墨西哥州、亚利桑那州、夏威夷岛。澳大利亚赛丁泉天文台、中国紫金山天文台和北京天文台、俄罗斯天文台早就投入到搜寻“太空杀手”任务中。
“航天部门可选择一两颗小型小行星,在碰撞地球之前,用火箭或宇宙飞船进行改变小行星轨道的演习,为今后实战争取宝贵经验。我们要努力在‘事故’发生前,预测出与地球相撞的大中型小行星,并用火箭或飞船运载爆炸装置在小行星附近引爆,以改变其速度和方向,从而打胜地球太空保卫战”,王思潮说。

 第一个冕洞位于照片中心偏上位置,第二个冕洞位于照片底部
据美国太空网报道,日前,日本日出(Hinode)探测器最新探测到太阳表面存在着两个巨大的洞,这是太阳物质和气体溢出进入太空的通道。
  
美国宇航局解释称,科学家称这种太阳巨洞为“冕洞”,它是太阳磁场间隙所形成的巨洞,穿过太阳超炽热外大气层(日冕),从气体能够逃溢。2月1日,日本太阳观测卫星——日出探测器拍摄到太阳表面存在两个冕洞,该图像中一个冕洞位于太阳中心偏上位置,而另一个冕洞(极地冕洞)清晰地位于图像底部。
 
这两个巨洞比太阳表面其它区域色彩更暗,美国宇航局在研究报告中指出,这是由于冕洞与邻近活跃区域相比,其温度相对较低,这是导致冕洞色彩较暗的原因。
 
据悉,自2006年日出探测器发射以来一直收集太阳勘测数据,它主要用于研究太阳磁场,从而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太阳能量如何穿过多层太阳大气层。该项勘测任务是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日本国家天文台、美国宇航局、挪威航天局、英国航天局和欧洲宇航局合作实现的。
 
更多阅读
 
日前,科技部正式批准贵研铂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稀贵金属综合利用新技术重点实验室”为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云南省地方单位建设的第一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稀贵金属因具有卓越的性能,在国防军工和高新技术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被称为“第一位的高技术金属”,而我国稀贵金属资源极度贫乏,仅占全球储量的0.48%。因此,稀贵金属综合利用新技术是支撑我国国防军工、航空航天、新能源、信息、环保等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贵研铂业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我国唯一专业从事稀贵金属材料研发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是中国贵金属产业群核心企业,为国际五大贵金属公司之一。
“稀贵金属综合利用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在贵研铂业股份有限公司现有人才、技术、产业的基础上,在“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下,通过条件和制度建设、人才培引以及合作交流,开展稀贵金属资源综合作用、新材料制备的理论研究、关键共性技术开发以及成果转化应用,形成完整的贵金属技术创新体系。
该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将成为我国开展稀贵金属资源综合利用和新材料制备的研发基地;成为国家稀贵金属领域共性关键技术开发、推动产学研相结合的重要平台;成为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科技交流的高地;将为我国国防尖端科技事业发展、稀贵金属产业及相关行业技术进步提供重要技术支撑,为推动云南省金属材料深加工技术进步和新材料产业发展,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 419 页,共 5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