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

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

LUCKY BIRD

网址: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金涌7月22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随着切片、储能等新技术的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成本不断下降,发展前景看好。

  金涌在“第二届中国城市科学发展高层论坛”上说,我国风能发展很快,2010年风电装机容量增加了18.9吉瓦,全球排名第一;累计装机44.73吉瓦,也是全球排名第一。如此高速发展缘于“风电技术过关,成本也接近过关”。

  金涌分析说,建设一个火电厂投资约为3500万元到4000万元人民币,而风能发电的建设费比火电高一倍。随着技术发展,风电成本已开始下降,前景乐观。

  光电与风电的情况类似。金涌说,我国光电产能每年翻一番,成本在下降。原来1千瓦光电发电成本约为4万元人民币,目前已降到2万元以下。光电主要原料是硅片,把硅片切得越薄,价钱就降得越多。当前能做到的最薄的硅片是微米膜。随着薄膜电池的发展,光电发电成本会越来越低,发展前景很好。

  “风电和光电的最大缺点就是说来就来,说没有就没有了。云把太阳遮住,光电发电量减少10倍;没有风,就一点电都发不出来。两者发电波动很大,对电网的冲击太大,因此,最理想的使用方法是分散使用。”金涌说,“根据可再生能源的特性,储能技术变得非常重要,把电能储藏起来稳定地送到需要的地方去。目前,清华大学正在开发液流电池,也就是在电池里面放入钒溶液,高温下可储存大量电能,该技术还在研发阶段”。

  “空气储能也是一种储能技术。即做一个很大的容器,有电时把空气压缩到大容器里。美国人认为可以把地下大岩洞封闭起来压缩空气。电能有富余,储存进去,没电时就放出,推动发电机发电。包括液流电池、空气储能在内的各种储能技术都在迅速发展中。”金涌说。

  日前美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材料,能够按需储存和释放热能。以这种材料制成的储热设备不但能量存储密度大,还具有成本低、运输方便、储能时间长的特点,有望开创一种捕获和存储太阳能的全新方式。相关论文发表在《纳米快报》杂志上。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家们就在寻找一种能以化学形式储存太阳能而非将其转化为电能的材料。但相关研究直到近年才取得了一些进展:201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杰弗里·格罗斯曼揭示了二钌富瓦烯的独特性质,并提出了液态储热材料设想。

  二钌富瓦烯分子在被阳光照射时,内部结构会发生改变并将能量存储起来,形成一种亚稳定结构。当需要时,这些热量又能在特定催化剂的作用下被释放出来,同时其分子也会恢复为放热前的形态。这一过程可以不断重复。通过这种方法可在甲地存储热量,乙地释放热量;也可以用产生的热量驱动蒸汽发电机发电。

  但这种材料的缺点在于,所含的钌元素稀有且昂贵,且由其制成的储热设备在能量密度上还不及传统锂离子电池。这使这项技术一直无法获得大规模应用。

  日前,格罗斯曼和他的同事艾拉克斯·库帕克借助碳纳米管对这一技术进行了完善,制造出了一种可取代二钌富瓦烯的新材料。这种材料由偶氮苯和碳纳米管组成,除了具备二钌富瓦烯的优点外,还有价格低廉、热稳定性好的特点,在能量密度上更是超过了锂离子电池。

  研究人员将偶氮苯分子“捆绑”在碳纳米管上,形成一种碳纳米管化合物,实验显示该材料的能量差(基能态到高能态之间的差值)和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都较为理想。实验显示,新材料在能量密度上可达690瓦小时/升,超过了传统锂离子电池(200—600瓦小时/升),相对于仅采用偶氮苯的能量密度(90瓦小时/升),也获得了极大的提升。

  格罗斯曼说:“这种材料非常有效,便宜却仍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其优势在于将能量捕获和存储集成到了一个步骤当中,用一种材料就能同时完成转化和存储两项任务。其缺点是只能提供热能而非电能,但这可以通过热电装置或蒸汽发电机来弥补。”

  北卡罗来纳大学化学系助理教授金井洋介说,通过化学键来实现太阳能可逆存储近年来广受关注。新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它创建了可以用碳纳米管来制造这种材料的纳米模板,这为今后采用其他材料进行类似的研究铺平了道路。

  新华网华盛顿8月8日电英国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报告说,他们培育出一种无精蚊子,把这种无精蚊子大量投放到自然环境中可能有助于阻止疟疾传播。

  疟疾由蚊子携带的疟原虫引起。随着抗药疟原虫的出现,控制疟疾日趋困难。许多科学家因此提出通过遗传学手段制造无精蚊子,让与其交配的雌蚊无法产生后代,从而根治疟疾。这一理论的关键在于,雌蚊能够不加区分地与这些雄蚊正常交配。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贾尼斯·泰来易博士和同事报告说,他们通过注射一种蛋白质关闭制造精子所需的一种基因,在实验室中培育了100只无精疟蚊。结果发现,当雌蚊与这些雄蚊相遇之后,确实无法区分雄疟蚊是否绝育,仍正常与之交配并产卵,而卵由于没有受精,因此也不会孵化。

  研究人员还惊讶地发现,与无精雄疟蚊交配之后,雌蚊就不愿意再次交配,这也有效减少了雌蚊所产卵受精的机会。

  研究人员据此指出,投放大量无精蚊子到自然环境中,也许能阻止疟蚊数量增长并减少疟疾发生。不过,他们同时警告说,尽管无精蚊子将来或许能代替杀虫剂,但在让这种蚊子进入自然界之前仍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工作,如进一步了解疟蚊繁殖行为等。

  疟疾是人类十大传染病之一。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3亿人感染疟原虫,80万人死于疟疾,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
 

  根据国家天文台出版的2011年《中国天文年历》,8日4时33分迎来今年的立秋节气。俗话说“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真是这样吗?天文专家表示,“早立秋”未必“凉飕飕”。

  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阳达到黄经135度,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凉爽的秋天将来临。

  民间认为,如果立秋时间在上午,则天气凉爽;立秋时间若在下午以后,天气就还要热上一阵。那么,“早立秋”真的“凉飕飕”?凭借这句民谚真的能准确预测天气吗?

  赵之珩表示,民间这句老话并不靠谱。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等,目前,在科学上一直缺乏对于“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的科学判断依据,而且从历年来的立秋时间上看,也不都是这样。实际情况是,今年的“早立秋”之后,仍旧是闷热天,不是“凉飕飕”。

  他强调说,立秋标志着秋天的开始,是一年中气温由升变降的转折期,但立秋不是真正秋天的到来。“从气象的角度,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低于22摄氏度,才可认定为秋天。而目前,炎夏的余热未消,我国大部地区距这个标准仍有较大距离。”

  由于立秋节气后早晚比较凉爽、温差变化较大、天气较为干燥,天文和气象专家提醒公众白天尤其是午间依然要注意防暑降温,补充水分、注意休息、保证睡眠,心情愉悦,多食用蔬菜瓜果,清热祛暑。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极熊向来是人们喜爱的动物,甚至一些动物园用它们当做吉祥物。不过它们的数量却慢慢变少,已经成为了濒危物种。最新研究发现,随着北极冰雪地不断融化,北极熊幼崽将不得不与它们的母亲一道,长途跋涉,远寻找新的栖息地。而这一过程使得幼崽的死亡率大幅上升。

  北极熊属于哺乳动物,在冰上或者陆地上捕食、成长、哺育下一代。此前有研究称,个别北极熊需跋涉上百公里,才能到达新的冰原或陆地,但本次研究是第一次将长途迁徙与幼崽生存的风险联系起来。

  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工作人员、本报告的联合作者杰夫?约克(Geoff York)说:“气候变化使得北极熊的生存环境恶化,迫使他们不得不长距离涉水寻找食物和栖息地。”约克表示,这是第一次对北极熊的长途跋涉进行定量测试。

  为获得数据,研究人员利用卫星,对68头装有GPS的母北极熊进行了长达6年的跟踪监控。研究显示,6年来,20头北极熊共进行了50次长距离游水行为,最长的距离达到了427公里,时长为12.7天。

  研究人员发现,11头佩戴跟踪器北极熊带着幼崽进行了长距离跋涉,其中5有母北极熊在此过程中遗失了幼崽,死亡率达到了45%。而与此相对,不用跟着母亲跋涉的幼崽死亡率仅为13%。

  约克说:“北极熊与人类很相像。北极熊在急流中无法闭合鼻腔,因而无论是年长还是年幼的北极熊,如果游泳时遇到水浪袭击,它们很难存活下来。”

  科学家史蒂夫?阿姆斯特拉普(Steve Amstrup)表示两个因素会影响幼崽在北冰洋的水中长时间生存下来。他说:“一是脂肪。幼年北极熊脂肪层不是很厚,因而没有很好的隔热保护层,无法在很冷的水中生存很久。其二,由于幼崽们比它们的父母瘦弱,因而它们若要在水中持续保持脑袋在水上方,将会更加困难。”

  鉴于北极熊生存环境的锐减,美国前布什政府在《濒危物种法案》中将北极熊列为濒危动物。而本月,加拿大政府也将北极熊列为面临生存风险的物种。

  由于温室气体在大气层中不断累积,北极地区的温度上升速度要超过低纬度地区,而同时夏季更多海冰的融化则加快了温室气体效应。根据美国冰雪数据中心的卫星勘察结果,今年前六月北极海冰覆盖的范围达到了自1979年以来第二低的水平。(乔尔)

  科学网(kexue.com)讯 太阳对于人类来说,可谓是既遥远又神秘。众所周知的是,太阳的温度确实令人难以想象,而太阳最外层的温度是最高的,这个问题对于科学家来说一直是个不解之谜。近日,科学家意外的发现,太阳散发出的强大电磁波或许可以帮助破解太阳最外层的高温之谜。

  据悉,太阳的最外层以及日冕的温度均可高达350万华氏温度(约200万摄氏度),该温度足以比太阳地表的温度要高出20倍之多。而且,太阳还会向外爆发出一股由带电粒子组成的电流风,电流风的速度十分快,通常每秒可刮过数百英里的距离。除此之外,太阳还会经常发生太阳耀斑等活动,这一切活动的发生都需要巨大能量的支持,但这些能量究竟来自于哪里呢?这对于科学家来说一直是个谜。

  而科学家近日在太阳周围发现了通常被人们称为“阿尔芬波”的磁波,它来自于太阳大气最低冷的一层,同时也一直作为太阳活动的能量源头而存在着,虽然曾也发现了此强大的源头,但一直也没有充分的证据可以证明磁波具有可以支持日冕活动的足够强大能量。但现在,国际科学小组发现的磁波要远远超过曾发现的磁波的能量,甚至要比曾经的磁波强一百倍之多。有了这些证据,科学家不但不会怀疑磁波的能量,而且还充分肯定了磁波完全具有供给日冕等太阳活动的潜能,甚至要比曾经所供给的能量还要多一万倍。

  据了解,研究小组利用美国宇航局的太阳能动力天文卫星拍摄到了太阳的结构和运动,图片十分清晰珍贵,每12秒达到了540英里分辨率。而科学家是在太阳的日冕中探测到这些磁波的,并经计算发现,这些磁波甚至能够驱动太阳风和日冕活动。研究合作人太阳物理学家斯科特—麦金托什(Scott McIntosh)也肯定的表示,这些磁波的确拥有供给太阳大气活动的足够能量,它们十分强大。

  但科学家目前依然无法弄清楚,磁波究竟是如何将其能量转移到日冕中的物质上,以及如何对日冕进行加热和驱动。除此之外,在日冕活动的区域,一些能量较为活跃的区域还会喷发出一些强烈的辐射排放物,利用目前探测到的磁波,还不能够充分来说明这些辐射排放物的来源。(乔尔)

保护区工作人员正在为江豚喂食。
保护区工作人员正在为江豚喂食
志愿者在铜陵江心洲进行调研。
志愿者在铜陵江心洲进行调研

  曾几何时,人们站在长江边经常可见成群的江豚随波逐流,展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江豚和它那标志性的笑脸正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江豚的生存现状到底如何?从8月3日开始,“寻找江豚最后的避难所”湿地使者行动在长江流域的江豚主要栖息地展开。8月4日,记者来到被列为湿地使者行动地点之一的铜陵进行了探访。

  现状:野生江豚几乎看不到

  4日上午,记者在铜陵大通镇遇到渔民吴师傅。“现在几乎看不到了。”提起江豚,吴师傅顿生感慨,十几年前他在长江上捕鱼,常常能看到江豚浮出水面换气,“一群有好几只,近的时候离船舷只有几十米,甚至能听到江豚换气的‘噗噗’声。”

  过去在当地渔民中流传着一个说法:江豚和渔民是“老伙计”。“因为快下雨的时候,江豚就会频繁跃出水面,渔民观察江豚的活动就能大致知道天气状况。”吴师傅说,如今“老伙计”的日子都不好过,“鱼越来越少,我们靠捕鱼生活就变得很艰难;江豚是吃鱼的,数量减少应该也有这个原因。”

  在大通镇永平渡口附近,很多沿江居民对江豚也很有感情。“前几天有人从我们这个渡口坐船过江时,看到了一头野生的江豚。”居民阮奶奶说,“我年轻的时候,站在江边经常能看到成群的江豚,现在想看到得碰运气。”

  探访:保护区内江豚露笑脸

  4日中午,记者坐轮渡来到大通镇对面的江心洲上,洲上有两个村——和悦村和永平村。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坐落在这里,保护区半自然水域夹江中生活着11头江豚。下午3点半,负责喂食的汪师傅拎着装满鱼的小桶准时出现在夹江边,“每天要喂3次,上午8点、11点和下午3点半”。

  汪师傅将小船划到夹江中心,用竹竿猛拍几下水面,江豚像是得到了信号,慢慢聚拢过来。他将小鱼抛向远处,江豚并不激烈争抢,而是像商量好了似的由其中一只把鱼衔住。胆子大些的江豚会直接游到汪师傅跟前,晃动着身体像是撒娇,他手拿一条小鱼放入水中,江豚会轻轻咬住,再缓缓游开。

  在近距离接触中,记者看到了江豚的标志性的笑脸。江豚是一种可爱的动物,它嘴角自然上扬,看着就像在笑,也难怪有人说江豚“死了都在笑”。

  呼吁:别让它步白鳍豚后尘

  在江心洲上,来自安徽大学环保协会的12名志愿者正在开展一项问卷调查,这是“寻找江豚最后的避难所”湿地使者行动的一部分。“长江铜陵段是江豚主要野生栖息地之一,也是种群数量最集中、密度最大的江段之一。”志愿者杨波说,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调查人类活动对江豚生存状况的影响。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江豚的生存形势也变得日益危急。采访中,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程师陈燃告诉记者:“目前江豚保护形势比较严峻,首先是鱼类资源匮乏,野生江豚缺少食物;其次是船只增加,严重干扰了江豚的声纳系统;还有就是一些涉水工程对豚类有直接或间接伤害。”

  陈燃表示,为了避免长江江豚像白鳍豚一样功能性灭绝,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是豚类保护工作者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目前江豚种群仅存1000多头,比大熊猫还稀少,还在以每年5%的速度锐减,这个种群延续与否,就在我们的言行之间。”

断鳍海豚装假肢已可活动自如
小海豚装上假肢

  据英国媒体8日报道,5年前,美国佛罗里达州只有两个月大小的海豚“温特”不小心掉进捕蟹笼导致尾鳍断裂,后来,人们为“温特”装上义鳍,使它成为世界上首只装有完整仿生尾鳍的海豚。经过长时间的适应后,“温特”不仅活了下来,它甚至能做出后空翻、拍水等让人惊叹的动作。如今,“温特”的故事被导演查尔斯·马丁·史密斯搬上了大荧幕,影片将在今年秋天以3D形式在英国首映。

  纽约佳士得将于9月15日亚洲艺术周举行,据悉,本次亚洲艺术周将推出《澄怀味象:许汉卿珍藏》专拍,呈献收藏名家许汉卿珍藏的一批稀世奇珍共150件,包括古代名家书画、光润细洁的玉器、精致缜密的印玺及其他工巧绝伦的文房珍玩,估计总价值约700万美元。其中,第824号拍品《淳化阁帖》乾隆拓本估价达120万至150万美元。

  许福目丙,字汉卿,别字淳斋,生于1883年,卒于上世纪50年代,原籍江苏盐城。早年曾任清廷要职,民初参与筹办大陆银行,并任总经理一职。许氏虽为银行家,但书法造诣极高,且醉心传统艺术。终其一生,许氏广搜远绍,收藏范围遍及青铜、玉器、字画、瓷器、文玩、文房清供等。他对艺术史了如指掌,尤擅金石考据之学,在业内备受推崇。

  将在纽约亚洲艺术周上推出的《淳化阁帖》乾隆拓本一套二函各五册,拓本始编于宋太宗淳化年间,汇集了百名书法大家约400幅墨迹。这些名家笔下的书信文章成了后世的书法典范。乾隆命人将其中部分辑刻于石碑之上,便于大量拓印,从而建立了他的官方书法典范。

  此次上拍的藏品中还有一件雕工精湛的明末竹雕四老图笔筒,估价30-50万美元,图中林荫茂密,奇石环绕,意趣盎然。这件精美的笔筒系出名门,曾是乾隆第十一子成亲王永瑆(1752-1823)的收藏,故器底铭有其室名“诒晋斋”。

  据悉,此次专拍预展将于9月9日至14日在佳士得洛克菲勒中心画廊举行。


早先的UFO照片

  科学网(kexue.com)讯 最近德州又再次出现UFO,正在UFO迷兴奋地同时,一位曾领导萨福克UFO事件的调查工作的资深美军指挥官却泼了泠水,不要以为这些都是真的。这是他第一次谈论这件事。1980年发生的萨福克事件又被称作“英国的罗斯威尔”。一群人进入蓝道申森林调查一些神秘光线,他们出来后确信看到了一艘外星飞船,此消息一出,罗斯威尔目击事件立刻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参与调查工作的一个人现在首次公开谈论此事,并承认整个故事可能是个骗局。

  美国空军上校特德-康拉德是英格兰伊普斯威奇附近伍德布里奇和本特瓦特尔斯机场的基地指挥官。人们认为,当时该基地存放了核武器。连续两夜空中出现奇怪的光后,康拉德开始进行调查,他清除一些灌木后,在树上发现一些非常奇怪的斑点,这可能预示着有一架飞船在此降落。随后他挑选了一些人,当晚进入那片森林。他们佩戴夜光镜和相机,在这一地区进行搜寻,由于并未发现可疑物体,其中一些人先行返回了基地。

  然而,康拉德的助手、空军中校哈尔特留了下来,并通过无线电联络上司。哈尔特稍后在报告里说,他在地面和天空看到更多光。为此基地的其他高级官员走到室外,看一看能不能看到光,结果他们什么也没看到,尽管那晚晴空无云。他后来递交给国防部一份报告,解释说他认为那些光“来自地外”,并指控美国及英国安保部门意欲掩盖事实真相。康拉德对此一直保持沉默,直到最近才开口谈论此事。

  康拉德称,很多人想证实哈尔特的故事,但是谁也没做到,而且他说,没有“有力的证据”支持他的助手的说法,他认为整件事可能是个骗局。他对国家档案馆的UFO顾问大卫-克拉克博士说:“他应该会为他的声称感到羞愧和不安,他的国家和英格兰合谋在这个问题上欺骗他们的公民。他对此心知肚明。”这位前指挥官还驳斥了中士吉姆-彭尼斯顿的声称:他曾在目击UFO的第一晚进入森林,并说他接触到一艘外星飞船。

  康拉德说,他与彭尼斯顿会面,而此人并没说自己接触到一艘外星飞船,而是看到远处有光。康拉德说:“我们在地面上和空中都没看到与哈尔特的描述类似的东西。”尽管康拉德对他的前同事进行了猛烈抨击,但是克拉克认为,哈尔特可能产生了幻觉,他强调说:“除了康拉德,我认为并非所有人都怀疑哈尔特的描述。他们拥有一次非凡经历,不管那最终被证实是一座灯塔,还是偷猎者的照明工具,这都是一次不同寻常的经历。”

  美国安全官员凯文-康德曾对BBC说,他在该基地工作时搞了一次恶作剧。他在这次事发生15年后才意识到这些,并说人们描述的蓝道申森林事件与他当时对同事做的恶作剧非常相像。1947年,居住在罗斯威尔的人声称看到一艘飞船撞上地面,并发现几具外星人的遗体,这使萨福克事件重新浮出水面。但是美军对残骸进行调查后否决了上述说法。(乔尔)

第 148 页,共 5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