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科学家在美国最新一期《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开发出一种能预防丙型肝炎的疫苗,动物实验显示这种疫苗有效。
目前世界上通用的丙肝疫苗都属于治疗性疫苗,还没有疫苗能起到预防丙肝的作用。与甲肝和乙肝不同,大多数人无法依靠自身的免疫系统清除丙肝病毒,这是因为丙肝病毒在受到人体免疫系统攻击后,会转为更强大的变种。
法国巴黎第六大学的科学家利用类病毒颗粒开发出一种丙肝疫苗。类病毒颗粒和病毒相似,但不含有病毒的遗传物质,从而不具有传染性。这种疫苗被注入体内后,类病毒颗粒会激发出一种免疫反应,帮助身体产生对抗丙肝病毒的中和抗体,该抗体能中和各种丙肝病毒变异株的感染性,从而起到预防作用。
针对实验鼠和猴子的实验结果显示,这种疫苗对5种丙肝病毒变异株都有效,这意味着这种疫苗在对付丙肝病毒的其他变种时也应该有效。科学家表示,他们将于明年开展人体试验,以进一步检测疫苗在人体中是否也同样有效。
墙壁竟可以散热
科学网(kexue.com)讯 近日,英国科学家最新研制的一种喷雾可使墙壁变成散热器。英国诺丁汉大学的研究人员发明了这项技术,他们研制的喷雾可在白天吸收热量,当温度下降时便缓慢释放。
这项突破性技术将有效地降低能源消耗,节约大量钱财,预计可有效地降低35%的室内取暖费用,它将于未来两年内上市销售。目前,这种喷雾被命名为“非畸形能量存储变化材料(PCM)”,热量来源是房间散发的过剩热量。
当室内温度达到一定等级时,喷雾材料将存储额外热量,例如:适宜房间的温度为22摄氏度。它拥有无所不在的应用,适应于砖质墙壁,以及墙壁内侧的墙纸。在英国诺丁汉大学可持续能源中心实验室内,研究人员已将喷雾材料凝结成一个大硬币的薄片。
由乔-达克瓦教授和同事奥利弗-苏合作完成这项研究,他们称这种材料可像喷雾一样工作,在物体表面形成一个显微薄层。在一定的温度之上,喷雾中的微粒将融化,它们并不是形成水滴,而是以特殊的覆盖层形式存在。之后这些物质将变成固体,将热量散发在房间内。
科学家认为这种喷雾材料可用于建造新型建筑,并有效地节约能源。同时,他们强调这将显著减少碳排放。达克瓦教授称,建筑行业将产生比世界上其它行业更多的碳排放,甚至超过航空飞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建筑行业是最高能源消耗单位,且排放出大量的污染物质。如果这种材料得以广泛使用,它将显著影响世界,有助于减少碳排放。
但是这种喷雾材料并不能淘汰空调,这是因为人们仍需要空调来控制湿度和空气流通。它们仅能减少排放房屋内过多的热量。研究小组认为该材料未来可应用于太阳能电池板和LED照明。
当前,他们正在研究哪种涂料可与这种喷雾材料一起使用,并对环境没有任何影响。同时,他们还将探索更绿色环保的方式,进而有效地减少世界碳排放量。(乔尔)
辐射环的模拟图
科学网(kexue.com)讯 近日,来自意大利罗马大学的研究小组发现,根据来自PAMELA卫星的数据显示,关于在地球附近存在一个反质子环的理论是正确的。这个环由宇宙射线与地球大气顶部粒子的原子核发生碰撞而产生的。相关的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arXiv论文库中。
在此之前,物理学家认为,产生于太阳的宇宙射线流不断地撞击地球的大气层,这些宇宙射线流主要由质子、电子和氦原子核组成。而太阳所产生的宇宙射线算是较大的一部分,另外还有部分来自宇宙其他的射线源。当这些粒子与大气层顶部的粒子核相撞时,就会产生更小的粒子。
这些更小的粒子被认为是反质子,而大多数粒子在碰撞的过程中会全军覆没,而那些不与普通物质发生碰撞的粒子就会留在大气中,逐渐累积形成带状结构。这个环绕地球的环带状结构被称为:范艾伦辐射带,主要是指在环绕地球的宇宙空间存在着高能辐射带。这个高能辐射的带状分布不仅是一圈环结构,还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在内辐射环上,高能质子居多,在外辐射环上,高能电子居多。而目前意大利的研究人员通过最新的观测证明了这个高能辐射带的存在,也就是说,美国物理学家詹姆斯·范·艾伦的理论被直接观测数据证明是正确的。
而之所有会出现两个环状高能辐射带,科学家认为这是由于地球的磁场造成的两个内外环辐射环就像地球的两只无形的大耳朵,较轻的粒子可以处于外辐射环上,而更大更重一些粒子处于内辐射环上,意大利研究人员发现的反质子就存在内辐射环上,这是因为质子在地球重力的作用下处于更低的轨道位置。
为了检验这个高能辐射环理论,研究人员转向使用用于反物质探测的方法,并得到俄罗斯轻原子天体物理卫星的支持,该卫星上装载有一个宇宙射线探测器的接受板,并定期经过范艾伦辐射环非常密集的区域进行监测。探测器经过的区域,被科学家称为“南大西洋异常”区域,在这个区域内,范艾伦辐射环穿过地球的高层大气。而这个区域同样也给天文学家造成了不小的麻烦,由于哈勃望远镜轨道高度只有580公里左右,正好穿过这个区域,所以每次穿过的时候,就要停止观测,否则将损坏敏感元件。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看似黑暗、空无一物的宇宙空间,其实也蕴藏着极大的危险。
从2006年7月到2008年12月期间,超过850天的连续监测,轻原子天体物理卫星传感器数据显示监测到28个反质子,根据研究小组的人员介绍:“这个数量是非常大的,比我们对太阳风进行随机抽样检测中要高出3倍,这说明在靠近地球的内高能辐射环上,聚集了较为丰富的反质子。
这项研究的意义除了证明范艾伦辐射环理论正确性以外,也打开了其他空间研究的大门,比如,我们可以使用反质子作为火箭的燃料,进行长距离的宇宙航行。目前的火箭发动机主要使用液态燃料,例如液氢液氧等,用这种化学反应产生动力的发动机绝对不合适进行长距离的宇宙航行,而使用反质子发动机产生的能量不仅远远大于化学反应类型的发动机,而且也所需的量也很少。(乔尔)
位于平壤的柳京饭店
科学网(kexue.com)讯 朝鲜即将打败香港兴建全球最高的饭店!曾被君子(Esquire)杂志评为人类有史以来最糟糕建筑的柳京饭店,预计明年盛大开幕。不过韩国专家质疑,柳京恐有倒塌危机。
位于朝鲜首都平壤的柳京饭店,高度预计有330公尺,共105层,3千个房间,不过外界质疑,每年到平壤观光的游客这么少,为什么要盖这么多的房间?可能又是朝鲜政府想要藉此炫耀自己的国力,柳京饭店预计明年盛大开幕,庆祝朝鲜国父金日成的百岁冥诞。
三角锥高耸建筑的柳京饭店,其实早在1987年时就开始动工,在1992年时因资金和电力不足等问题停工,2008年又再恢复兴建,延宕了24年后,终于将在明年开幕,号称落成后将是全世界最高的饭店。
不过,韩国的一些建筑专家认为,柳京饭店的设计先天不良,对结构抱持着怀疑态度,有的人甚至认为,硬要将柳京饭店盖起来,恐怕有倒塌的危机。(乔尔)
撞击器拟撞击小行星
科学网(kexue.com)讯 不久后好莱坞科幻动作片中的场景也许大家将能在现实中看到。
日前,欧洲航天局的科学家正计划打造彷佛发射一颗撞击器,撞击一颗小型小行星,为了能够测试让小行星是否可以偏离轨道。对于此次撞击实验,一些科学家呼吁为负责监测过程的飞船安装更多仪器设备。其他科学家则建议为地面观测计划提供更多资金,以近一步了解这些行星际撞击者对地球构成的威胁。
欧洲航天局的此项任务名为“堂吉诃德”,目前正处于计划阶段。这项任务旨在发射一颗撞击器,用足以改变其运行轨道的力量撞击一颗小型小行星。科学家希望撞击器能够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如何实施类似任务,撞击飞向地球的小行星。除了撞击器外,“堂吉诃德”号任务还涉及一艘负责从远处监测撞击过程的飞船,为科学家提供数据,用于确定未来让飞向地球的小行星偏离轨道的最理想方式。
“堂吉诃德”号任务与美国宇航局的深度撞击任务类似,后者于2005年7月实施,向坦普尔1号发射一颗“射弹”。参与此项任务的科学家将撞击目标减少为两颗小行星,分别是2002-AT4和1989 ML。2002-AT4宽320米,体积较小,更容易通过撞击使其偏离轨道,但它沿着更难于把握的偏心轨道运行,因此很难让飞船与其实现点会合。1989 ML宽680米,虽然撞击较为容易,但它的体积是2002-AT4的两倍,因此更难使其偏离轨道。科学家希望此次任务能够让小行星偏离轨道的程度超过100米。
由英国开放大学的斯蒂芬-沃尔特斯博士领导的一组科学家认为仅仅在轨道中测量这种变化还远远不够。他们在物理学博客网站arXiv.org撰文指出,飞船需要安装更多仪器设备以进一步了解撞击对小行星造成的影响,获取包括撞击导致的物质喷射和小行星表面在内的数据。他们列出的仪器包括无线电科学实验设备、成像设备以及光谱仪。无线电科学实验设备用于测量小行星轨道因撞击发生的变化,光谱仪用于确定小行星的构成。《行星与空间科学》杂志将刊登他们的文章。
沃尔特斯和同事同样希望安装热成像摄影机,了解任何温度变化,因为小行星表面的阳光热辐射导致的非常低的能量也需要考虑在内。这种能量产生的影响被称之为“亚尔科夫斯基效应”,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效应足以改变小行星的轨道,导致撞击器脱靶。
科学家认为大型小行星和彗星撞击可能导致6500万年前的地球发生大规模灭绝灾难,绝大多数恐龙就此消失。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协会的科兰-拜勒-琼斯进行的研究发现,飞向地球的大型小行星或者彗星的速度在过去2.5亿年时间里并没有降低,甚至有可能略有提高。研究论文刊登在《皇家天文学会月刊》上。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斯特朗洛山天文台副教授查理-里纳维弗表示,科学家已经了解撞击器如何改变小行星的轨道。他说:“我们通过深度撞击任务了解这一点。”他指出早期预警系统的改进要比撞击更为重要。“我们投入资金发展地面望远镜,搜寻近地天体,同时将飞船送入地球轨道,位于太阳的对面。采取这些做法是因为一些小行星或者彗星正在靠近地球,在它们出现在我们头顶上之前,我们很难发现它们。1盎司(约合28克)的预防所能起到的作用相当于1磅(约合453克)治疗。”(乔尔)
塑料奶瓶
卡通外形或图案的奶瓶、造型简洁大方的太空杯、光亮崭新的桶装水桶。
风险:PC或回收材料制成,易析出双酚A。
危害:双酚A类似人体自身的荷尔蒙,可以对健康造成危害,如乳癌、前列腺癌、出生缺陷、男性不孕、女童性早熟、糖尿病和肥胖症等。
防范:⒈因双酚A在95℃时容易超标,因此奶瓶、太空杯所盛装液体最好都不要超过此温度;⒉桶装水桶则因可能是用废塑料回收制成,或重复使用多年的旧桶翻新,抑或是在灌装新的水之前要高温消毒,都容易产生双酚A,因此消费者以选择知名品牌、大厂家生产的桶装水为佳。
一次性餐盒
纯白的“可降解饭盒”
风险:为达到降解目的,这类餐具里有较多添加剂。
危害:“可降解餐具”的安全性能差,储存时容易发霉和腐烂;这类餐具里有较多添加剂,而这些容易溶解到油或酸性食品里。此外,部分可降解餐具里含有的光敏剂,成分中含有重金属,若溶解到食品里可能会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使用多了对妇女的生育能力和儿童的智力发育会有一定影响。
防范:尽量使用纸质餐盒,因为纸质材料一可再生,二容易腐烂和回收。
塑料吸管
五颜六色的吸管。
风险:很多饮料是酸性的,会将吸管上的颜色溶解。
危害:与颜色鲜艳的塑料袋上有色母料的道理一样,吸管上的颜色溶解后也会有色母料,人体摄入后可能致癌。
防范:只选择透明无色的吸管!
塑料水杯
形态各异、花样频出的杯子。
风险:假仿瓷杯易变色、变味、开裂和变形。
危害:由于假仿瓷杯具的原材料中有尿素和甲醛,如果杯子中析出甲醛,人在饮用的过程中会将这些物质也一起喝进肚子里的,最严重的可导致胃癌。除此以外,这种物质还会让使用者眼角长期红胀,轻者得红眼病,重者视网膜因此受破坏。
防范:⒈喝水杯首选应该是玻璃杯。玻璃杯在烧制的过程中不含有机的化学物质,当人们用玻璃杯喝水或其他饮品的时候,不必担心化学物质会被喝进肚里去,而且玻璃表面光滑,容易清洗,细菌和污垢不容易在杯壁滋生;⒉专家也提倡使用搪瓷杯子,因为搪瓷杯是经过上千摄氏度的高温搪化后制成的,不含铅等有害物质,可以放心使用。
本报柏林8月6日电 (记者李山)德国联邦内阁近日通过了第六能源研究计划。该计划规定了德国政府未来几年在创新能源技术领域资助政策的基本原则和优先事项,是德国政府能源和气候政策的补充。2011年至2014年德国政府将为该研究计划拨款34亿欧元。
第六能源研究计划是实施2010年9月德国政府出台的新能源战略的重要一步,德国希望通过这一战略迈进可再生能源时代,成为世界最节能和最环保的经济体之一。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之后德国政府进行了核能重估,并于2011年6月确定了加速退出核能,向可再生能源转变的政策。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德国政府把更好地资助可持续能源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作为新战略,补充原有的能源和气候政策。
第六能源研究计划被命名为“环保、可靠和经济的能源供应研究”,是德国联邦经济技术部、环境部、农业部和教研部的联合项目。德国政府将在2011年至2014年为该计划拨款34亿欧元,这些款项大部分来自新成立的“能源和气候基金”,比同期(2006年至2009年)增长约75%。该款项将重点资助那些对加快德国能源供应结构调整步伐十分重要的战略优先领域,包括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能源储存系统、电网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的整合。
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效是该研究计划两个明确的重点。目前,德国联邦经济技术部、教研部和环境部已经推出了一个关于“能源存储”方面的联合资助计划,下一步将继续推出关于“电网”和“太阳能建设—能效城市”的资助计划。联邦农业部则表示,从2011年至2014年将资助相关生物能源研究约1.8亿欧元。新的资助重点包括提高效率、进一步扩建有利于生物能源发展的生物能源存储能力和分布式能源结构等。
德国政府希望通过多部门的联合资助计划把握能源研究的新趋势,在能源政策的重大问题上构建核心竞争力,并将为此建立一个“能源研究协调平台”,加强对有关能源研究活动的协调和统一。此外,该计划还强调了扩大国际研究合作的重要性,准备在欧盟范围内建立一个强大的研究工作网络。该研究计划的实施将为德国的能源供应转变提供先决条件,促使能源供应变得更加环保、安全和便宜。
德国联邦副总理兼经济技术部部长菲利普·罗斯勒博士表示:“能源议题是我们议事日程中优先考虑的问题。新的能源研究计划是我们实施能源战略的一个措施,它将为加速德国的能源转变做出重要贡献。我们需要创新和高效的能源技术,为通向安全和经济的可再生能源时代铺平道路。这个研究计划为能源研究和发展确立了可靠的框架。”
英格兰的纽卡斯尔大学的网络计划:他们要在网上公开格兰特东北地区的史前岩壁画。
据DEEP中国科学探险杂志报道,斯坦•贝肯萨尔(Stan Beckensall)这位英国导师用了他40年的业余时间寻找史前岩壁画及相关的材料。他发现,从诺森伯兰到苏格兰的边界蕴藏着丰富的岩壁画,他自己就发现了1000个这样的神秘图画,这些环形的图像被雕刻在岩石上。贝肯萨尔把这些记录放在纽卡斯尔大学保管,他还决定和考古学家阿欧•玛泽尔(Aron Mazel)整理名为“好奇”的图集,这个图集将会成为网上公开的关于史前岩石艺术最全的档案。
这些岩壁画估计有3500年到6000年的历史。其中大部分来自东北部当时相对稠密的居住地,这些居住地在现在看来则比较偏僻。这些图案被刻在独立且平坦的岩石上,表达一种抽象意义:一个圆环,许多同心圆环,偶尔也会有正方形,还有一些螺旋的弧线,在这个螺旋里通常还会有一条弧线通往外面,有时上面还会画一些有变化的点。
这些岩壁画的意图并不为人所知的。它们可能是路的标记,财产的标志,居住点界限的标记,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的标记或者是墓地的标记,有些也可能本身就是宗教的象征。它产生于采集狩猎社会向养畜社会变迁的时期,它试图艺术地刻画出当时的环境。
中国商用飞机公司研制的中国首架民航机ARJ21(科学网 kexue.com配图)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8月8日消息,随着在世界舞台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地位的不断强化,中国的一举一动都在牵动着国际神经。随着中国日前把飞机制造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重点,一些国际视野认为,中国将在航空领域挑战空中巴士、波音的传统霸主地位。
最新的朝鲜日报便以《造飞机!中国挑战空巴、波音》关注,中国的航空发展战略。文章认为中国已把飞机制造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重点,将对萌芽中的国内航空制造业提供长期的政府支持,寄望未来能挑战美国波音(Boeing)与欧洲空中巴士 (Airbus)公司的空中霸权。
朝鲜日报援引中国媒体报道表示,飞机制造产业的发展立法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明确将飞机产业纳入战略性高科技产业定位和国民经济战略地位,将在发展策略、产业政策与财务各方面,提供长期、稳定的支持。
战略性产业 7000亿巨大市场
根据专家估测,中国未来20年对新飞机的需求将近4000架,“支线飞机+干线飞机+大型运输机”市场容量约人民币7000亿元,巨大的市场让未来中国飞机制造业充满想象空间。《上海证券报》4日说,北京政府即将宣布扶持国内飞机制造商的相关新法规,以便国内制造商能在未来20年的中国飞机采购市场上,取得更大的占有率。
中国去年宣布,将引导更多资金投入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提供更全面的政策支持。针对七个产业的最初规划中,航空航天被划在“高端装备制造”的类别,和高铁同属一个类别。不过,《上海证券报》的报导说,飞机将是高端装备制造的“重要板块”,该文没有提及高铁。
文章表示,中国高铁上月在温州发生追撞惨剧以来,京沪线列车经常呈现半空的状态,两地之间的航空机票则相对变得抢手。但也有民众在高铁惊魂未定之余,不敢对飞机制造发展抱以厚望。 英国的金融时报报道说,中国在飞机制造方面迄今没有太大成就。中国商用飞机公司研制的中国首架民航机ARJ21在2008年完成首飞,比原计划已晚了三年。
C919挑战空巴320和波音737
中国商用飞机公司还希望借助其C919窄体客机,直接打破空巴与波音在民航业的双头柯断。将与空巴320和波音737直接竞争的C919型飞机,目前仍在研发之中,预定2016年陆续交货给客户使用。《航空周刊》的中国航空业专家皮瑞特说,C919型飞机含有 先进技术,很多还来自国外,但中国商用飞机的制造经验仍嫩,该机的性能“不太可能达到最优”。
多数分析师预期,政府的支持将协助该款飞机在中国市场取得不错的销售业绩,但海外航空公司将不太愿意采用该机型。此外,北京相关方面估计,在未来20年间,单是中国的商用飞机需求就可能达到4800亿美元,这实在是个庞大的市场,以内需拉动外输,这只是一个时间的过程。
诚然,随着在世界舞台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地位的不断强化,中国的一举一动都在牵动着国际神经。但科学网(kexue.com)也希望,中国在科技工业上面的发展尚未进入前列,在确立相关战略发展规划时,一定立足基础,避免纯粹政绩性的大跃进,避免盲目制造眼球效应、饮鸩止渴,才能用科技创造更加舒适和安全的生活。
(科学网-kexue.com 亚高)
如同绿色翡翠的光环
2011年6月15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斯皮策太空望远镜(The Spitzer space telescope)拍摄到萦绕在天蝎座尾部的由热气和尘埃组成的RCW 120光环星云,从图像上看好似一枚翡翠色戒指。
RCW 120星云,这个直径10光年的星云位于邻近天蝎星座尾部的灰尘气体云中。
对人类眼睛而言,该发光气体环是无形的,但通过斯皮策太空望远镜却可清晰地观测到。图中蓝色部分是3.6微米直径的光线,绿色部分是8微米直径的光线,红色部分是24微米直径的光线。
该发光气体环中有一对巨大的“O型”恒星,目前这对恒星位于气体环中心区域,在强烈的紫外线压力下释放着气泡。斯皮策望远镜观测发现银河系内许多O型恒星同样喷涌着类似的发光气体。
斯皮策太空望远镜(Spitzer Space Telescope,缩写为SST)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于2003年8月发射,是人类送入太空的最大的红外望远镜,也是大型轨道天文台计划的最后一台空间望远镜。该望远镜隶属于美国宇航局和加州理工学院。斯皮策太空望远镜是美国宇航局发射的四大太空望远镜之一。
它的轨道也非常独特,是躲在地球的后面,与地球保持同样的角速度绕太阳旋转。这个轨道可使望远镜免受太阳的直接照射,等于给望远镜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冷却源,这样就可以少带一些液氦,不仅减轻了望远镜自身的重量,同时也节省了资金。
斯皮策空间望远镜总长约4.45米,重量为950千克,主镜口径为85厘米,用铍制作。除此之外还有3台观测仪器,分别为:
1、红外阵列相机(IRAC),大小为256×256像素,工作在3.6、4.5、5.8和8微米4个波段。
2、红外摄谱仪(IRS),由4个模块组成,分别工作在5.3-14微米(低分辨率)、10-19.5微米((高分辨率)、14-40微米(低分辨率)和19-37微米(高分辨率)。
3、多波段成像光度计(MIPS),工作在远红外波段,由3个探测器阵列组成,大小分别为128×128像素(24微米)、32×32像素(70微米)和2×20像素(160微米)。
4、为避免望远镜本身发出的红外线干扰,主镜温度冷却到了5.5K。望远镜本身还装有一个保护罩,为的是避免太阳和地球发出的红外线干扰。
5、银盘上充满了大量的尘埃和气体,阻挡了可见光,因此在地球上无法直接用光学望远镜观测到银河系中心附近的区域。红外线的波长比可见光长,能够穿透密集的尘埃,因此红外观测能够帮助人们了解银河系的核心、恒星形成,以及太阳系外行星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