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家企业响应政府节电号召,在屋顶铺设易拉罐,帮助降低温度,取得显著效果。
东京周边神奈川县镰仓市一家制作鱼糕的食品企业为提高空调效率,本月把大约1600个废弃易拉罐铺在一间冷冻仓库的屋顶,以隔离日照,降低温度。8名员工耗费4小时,铺满一半屋顶,大约15平方米。
随后,这些员工用网具罩住屋顶,防止风吹散易拉罐。
屋顶表面温度从55摄氏度降至36摄氏度。
共同社26日援引这家企业一名主管的话报道,收集和铺设易拉罐基本不用花钱,只耗费精力,却能变废为宝。鉴于效果显著,打算用易拉罐铺满整个屋顶。
这项技术由日本一家大型建筑企业开发,能隔热,能保温,冬夏均适用。
新生儿与妈妈相依偎。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7月27日消息,如果河马赢得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奖似乎是不太可能的。不过,这位母亲似乎并不关心,它的新生儿依偎着它,而这个小新生儿成为了日本动物界的明星。一个月前出生于东京上野动物园(Ueno Zoo)的小新生儿是世界上少有的侏儒河马,也是河马的迷你版。
在洗澡的迷你河马。
与妈妈拥抱过后,迷你河马决定去洗澡,它跳进一个小水池,很快的做好清洁,回到了它妈妈身边。河马已经非常稀有了,它们通常被称为“活化石”。通常在非洲西部生活着,一只幼年河马长大成熟时体长约二米左右,体重达到160~270千克。相比之下,一直正常的河马可重达五吨,超过五米长。
母亲保护着小河马。
迷你河马的饮食包括各种各样的蕨类植物和阔叶类植物,以及在茂密的热带雨林中发现的草和水果。由于它们的栖息地被破坏,偷猎者的捕获,河马已经成为濒临绝种的动物。
当心,小河马撞到了妈妈的后腿。
东京上野动物园是成立于19世纪80年代,是日本最古老的动物园。现在这个动物之家已经拥有464个物种数量超过2600只,它们许多都来自国外,包括1972年的第一对大熊猫。从2001年开始,动物园繁殖河马宝宝,已成为传统。
(科学网-kexue.com 玛格)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记者7月21日获悉,吉林省磐石市驿马镇一处地表层发现大量石器,石器多为半成品,数量之多极为罕见。文物专家称,该遗址为新石器时期的大型石器加工场。
吉林省磐石市驿马镇两道沟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漫岗,东高西低,最高点海拔475米。此处的地表层近来陆续发现大量石器,器形有砍砸器、刮削器、石刀、石斧、石球、石镐等器物。此外,在遗址内还发现了一些石堆,石堆内有大量石器断块、碎片。
吉林省磐石市文物管理所所长李秋红称,该遗址石制品岩性单一,通常只有一两种岩性,颜色呈浅灰色,石质细密坚硬。这些石器人工打制的痕迹非常明显,石刀、石斧等为半成品,在地表随处可见,数量之多十分罕见,由此可以断定该遗址为新石器时期的一处大型石器加工场。
这处石器加工场遗址位于当地村民使用的农田内,属旱田作物区。该地区石器储有量十分巨大,多年来,当地村民将大量石器作为建筑基础的填充料埋入了各类建筑的基础内,但遗址区内仍有大量石器和石器碎片。
记者了解到,石器加工场遗址的发现,填补了该地区新石器时代石器加工场遗址的空白,改写了该地区早期人类居住的历史,表明新石器时期,饮马河流域就有大量古人类在此生活。
目前,该遗址尚未进行系统的探测、挖掘。(记者 苍雁)
滑翔机飞行员加文-麦克拉吉从莫桑比克巴扎鲁托群岛上空飞过。
这张图片显示的是莫桑比克绵延数英里的海岸,这里没有一个人类脚印。
这幅令人震惊的俯瞰图是飞行伞运动者第一次从该地上空飞过时拍摄下来的。
35岁的摄影师乔迪-麦克唐纳家住温哥华,她正借助风筝板和滑翔伞,在世界上最令人难以置信的一些地方飞行。
北京时间7月20日消息,飞行伞运动者乔迪-麦克唐纳和加文-麦克拉吉首次从非洲莫桑比克巴扎鲁托群岛上空飞过,这里的沙丘高达500英尺(152.4米)。在整个飞行过程中,麦克唐纳拍摄到39岁的麦克拉吉从沙丘上空大约300英尺(91.44米)的地方飞过的画面。这里是大自然的真正杰作,风会不断改变这片沙地的形状。
他们二人正在借助风筝板(kiteboard)和滑翔伞进行环球航行探索,他们在世界上最令人难以置信的一些地区飞行,拍摄精美照片。来自美国西雅图的麦克拉吉和麦克唐纳的每次飞行仅持续15分钟。他们利用绳索和绞盘把自己绑在船“SV Discovery”号上,等飞到3000英尺(914.4米)高空后,他们脱离该船,借助飞行伞在沙丘上方滑翔。他们利用气流和对飞行伞进行调控,可以控制飞行方向及高度。
35岁的麦克唐纳家住温哥华,她说:“我们从马达加斯加飞行到这里时,我们获得惊人发现。人们早就知道这些沙丘,但是从没有人认为它是一个飞行场所。它们拥有只有飞行员才能看到的特殊特征,非常幸运的是,我们是第一批确认它具有这种潜能的人。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不仅是第一个,而且很有可能是全球最佳海岸飞行场所之一。这里是一个飞行的天堂,在这里不用头盔,甚至也不需要鞋子。”
她说:“巴扎鲁托群岛受到保护,但是飞行对它不会有影响,我们非常受欢迎。从海岸上的这片沙丘飞过,我们发现这里杳无人迹。我们没有看到一个人。绵延20英里的沙滩没有一个脚印。这里的风景像是一幅超现实主义画作,似乎现实中根本不会存在,即使你就站在它上面,也会感觉自己恍如置身天外。这里的沙丘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每天风都会雕刻出不同形状的山脊。我们留下的脚印会很快被流动的沙子‘抹去’。巨大的潮汐令这片海滩成为一个惊喜不断的地方。它就像一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的油画巨作。”
麦克唐纳说:“在这里就像置身在一个梦幻世界。有时我很难相信自己眼前的景象是真的。我们都是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在世界各地都飞行过,但是在这里我们感觉自己好像懵懂少年,眼前的一切都是那样新鲜。它就像我们拥有的一个大沙盒。为了来这里我们付出了很大代价。我们的小游艇发动机坏掉了,我们只得整夜一前一后地睡在飞行伞的机翼两侧,我们的皮肤被晒成古铜色,而且很长一段时间缺水断粮。但是我们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飞行总是很迷人,但是这里更加梦幻美丽,简直令人心醉。”
这项探索活动是由二人成立的近海奥德赛(Offshore Odyssey)公司组织的。巴扎鲁托群岛上犹如外星世界的风景是由多种环境因素塑造的,其中包括莫桑比克周围巨大的潮汐流。(孝文)
一些研究人员12日说,研究温室气体排放时,除考虑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外,不应忽视城市绿化的吸附作用。
全球4%的土地面积被城市占据,随着人口不断增加,这一数据可能进一步上升。英国坎特伯雷肯特大学研究人员佐薇戴维斯告诉法新社记者:“现在,我们一提到城市,就认定这片土地吸附二氧化碳的能力为零。”
“不过,我们的研究成果显示,情况不是这样,城市绿化可吸附大量二氧化碳。”
研究人员以英国城市莱斯特为研究对象,评估城市公园、废弃工业区、高尔夫球场、学校足球场和河畔等地的二氧化碳吸附能力。
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吸附能力是预想的10倍,可抵消15万辆轿车的排放量。
戴维斯说,这座城市的大部分公共用地种植绿草,如果这片土地中的10%种上树木,整座城市吸附二氧化碳的能力将提升12%。
另外,多种树还可降低城市温度,阻止“城市热岛效应”发生。
考古学家在著名考古遗址墨西哥奇琴伊察玛雅古城的一个落水洞(或称沼穴)内发现6具人类骨骼遗骸,其中包括2名儿童。此外,他们还发现翡翠珠、贝壳以及石制工具。研究人员表示这些遗骸和物品极有可能与古代的人祭仪式有关,当时的水位较低,距今年代在公元820年至1250年之间。
霍尔敦落水洞里,考古学家发现了人祭仪式证据。这个落水洞座落于卡斯蒂略金字塔附近,后者位于奇琴伊察心脏地带,献给羽蛇神库库尔坎。这些人当成祭品献给雨神查克,当时这一地区出现长时间的干旱。公元900年左右,玛雅帝国迅速走向衰败,整个过程带有神秘色彩。
此项考古研究是尤卡坦自治大学与墨西哥人类学和历史学协会合作的“落水洞仪式”考古项目的一部分。为了进行此项研究,考古学家对尤卡坦半岛玛雅遗址的33个洞穴和落水洞进行了系统勘察。他说:“我们认为会在这些地方发现古代仪式证据。”
考古学家至少在霍尔敦落水洞发现6具人类尸骨,其中包括这个头骨。这些尸骨以及其他物品在潜入一个水平通道大约70英尺(约合21米)处发现。考古学家表示,这些物品进入这里的唯一方式就是古人有意将它们带到这里。当时正值干旱,水位很低,过道可能干涸。
在这个玛雅遗址,考古学家除了发现人类遗骸外,还发现一些陶器容器、动物尸骨、翡翠珠、贝壳以及燧石刀。这些物品可能用于人祭仪式。遗骸和物品是在地下大约26米和当前水位下方大约5米处发现的。由于干旱,它们可能在水位较低时被放入这个通道。
在霍尔敦落水洞一块岩石上发现的另一个人类头骨。研究论文中指出,分析显示头骨的主人曾遭到致命伤。在头骨周围发现木炭碎片说明,古玛雅人在仪式上使用火。虽然玛雅用于献祭的人通常是战俘,但在霍尔敦落水洞发现的人类遗骸上并没有营养不良的迹象。
在水下暗礁中央附近,研究人员发现了一块人类胫骨,附近则散落着一个狗头骨、一把燧石刀以及鹿的尸骨。发现这些未遭到破坏的遗迹将帮助研究人员进一步了解在奇琴伊察这个重要玛雅古城的落水洞内举行的仪式。
考古学家率领队员潜入水下,游向暗礁。在落水洞的深过道内,他们发现了人祭仪式遗迹。安达是职业洞穴潜水教练和考古学家,对于他来说这一发现并不稀奇。他说:“我的工作就是研究落水洞,尤其是在洞内进行的与死亡有关的仪式。”
智能路灯会在车辆通过时自动亮起
在大城市,路灯对于夜间交通的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某些偏僻的路段,路灯一直开着也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一种根据交通情况自动开关的路灯照明系统已经在印尼诞生,这种智能路灯能在保障照明需要的同时节约成本。
这套“响应路灯系统”由印度尼西亚万隆技术研究所的研究员开发,它由摄像头、路灯和微型电脑组成。摄像头以25帧/秒的速度捕捉即将驶过的车辆的画面,电脑在识别后会在车辆通过时自动点亮。
目前,该系统在91%的时间里能够识别时速不超过2英里(约合3.2公里)的玩具车。但如果车辆速度提高,该系统的准确度就会降低,还有待在敏感度、识别行人和骑自行车人以及应对不同天气条件方面进行改进。但不管怎么说,该系统为提高道路照明效率迈出了很好的一步。
像雅加达这样的大城市有20万盏路灯,在2007年的照明成本为1700万美元(约合1.1亿元人民币)。一旦发展成熟,该系统的成功应用能大大降低能耗,也为交通部门节省大笔经费。(信莲)
7月7日,海归大熊猫“苏琳”在四川卧龙大熊猫野化培训基地产下一对双胞胎。这是“苏琳”的第一次生产,也是2011年全球出生的第一胎熊猫宝宝。
“苏琳”于今年3月16日在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与雄性大熊猫“武岗”完成了配种,3月19日被送到卧龙参与野化放归培训试验。近日来,“苏琳”出现了明显的产前行为,卧龙放归培训基地的工作人员对它进行了24小时的不间断监控和精心护理。
7日凌晨五点“苏琳”开始努责,10时10分破羊水并于12点36分在初期野化培训场的石质巢穴里顺利产下第一仔。由于是初次生产,面对在地上的幼仔,“苏琳”显得有点不知所措,大约三分钟后,强烈的母性还是促使“苏琳”将宝宝叼起来抱在怀里。幼仔声音洪亮,外观目测健康。13点12分,“苏琳”再次产下一仔,工作人员随即取出检查,发现是一只尚未发育完全的死胎,体重仅40克。
本次“苏琳”产仔也是人工繁殖的大熊猫第一次在野外环境里产仔,研究中心科研人员将对这只幼仔和去年出生在野化培训基地的大熊猫“淘淘”的生长发育过程进行对比研究。由于幼仔出生后的第一周属于高度危险期,对幼仔和妈妈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也是大熊猫回归自然的必经之道;工作人员计划在24小时内将幼仔取出进行一次全面体检。
由于近来卧龙遭受暴雨、泥石流,道路和电力设施损毁严重,野化放归基地物资相对缺乏,研究中心工作人员通过柴油发电确保临时电力供应,动员全体人员采用多种渠道满足熊猫食物需求,确保基地内的熊猫妈妈们生产顺利。相关部门也正在通过各种努力恢复供电和物资供应。
“苏琳”在2005年8月2日出生于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园,父亲“高高”、母亲“白云”,2010年9月26日回到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苏琳”体态优美,是公认的熊猫界美女,在全世界拥有众多“粉丝”。至此,“苏琳”正式完成从美女到辣妈的蜕变。
清扫机器人进入福岛核电站3号核反应堆,清扫含辐射灰尘和沙粒
一台清扫机器人当地时间2日投入到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使用。这台机器人每小时工作可以减少10-20微细弗的辐射量。
据报道,这种清扫机器人2日进入福岛第1核电站3号核反应堆,开始首日的清扫工作。它在100平方米的范围内清扫了5个小时。
东京电力公司称,这一台机器人主要吸除核反应堆建筑物内的灰尘和沙粒等,通过这种吸除,每小时可以减少建筑物内10-20微细弗的核辐射量。
据悉,目前,第3号核反应堆的建筑物内的核辐射量很高,每小时的核辐射量达到50-150微细弗,工作人员无法入内进行设备抢修等工作。东京电力公司希望通过机器人的清扫,降低建筑物内的核辐射量。
目前风力发电约占20%的丹麦,日前再度发豪语,称将在2050年以前领先全球,成为100%倚赖风力发电的国家。
人口约为550万的丹麦,目前全国上下倚靠风力发电比率占二成,不过根据丹麦政府公布的策略计划书中提到,未来在9年之内,风力发电比例将提高到4成以上,最后预计在2050年前,完成全球第一个全部风力发电的国家。
根据丹麦能源署资深顾问哈斯拉吉表示,“我们希望在2050年时,全国能源都是来自风力。”
除了政府带头宣誓外,目前冬季寒冷,因此丹麦家庭对于暖气需求长达半年以上,丹麦政府为了鼓励民众使用电器上节能减碳,除了大量鼓励改装太阳能发电外,还针对旧暖气推出旧换新享30%折扣优惠,另一项高耗电的电冰箱,也一样祭出最高5成政府补助的优惠。
对于传统燃油发电,丹麦能源部也已经开始召集国内主要石油公司举行会议,希望能讨论出有效使用石油或天然气的方案,根据能源部部长弗瑞丝(LykkeFriis)表示,“我们知道从仰赖传统石油改到风力发电需要时间,未来几年仍将透过传统方式发电,但2050年前,丹麦一定可以完全不必倚赖燃油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