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

LUCKY BIRD

网址:

  科学网(kexue.com)讯 2月25日消息,近日,美国犹他州境内发现一种恐龙新物种,它具有强壮的腿部肌肉。科学家认为这种恐龙利用强壮的腿部肌肉可以踢赶同类或者抵御掠食者。


幼年体恐龙仅是成年体的三分之一,估计其质量仅有200公斤,体长约4.5米

  据国外媒体报道,这种新恐龙的学名为“Brontomerus mcintoshi”,或被称为“雷腿龙”,是由一支美国和英国科学家小组发现的。雷腿龙是一种属于蜥脚类恐龙的长颈恐龙,该物种还包括梁龙和腕龙,它们 生活在1.1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很可能它们与恐爪龙、猛禽龙等恐龙发生过激烈战斗。

  研究人员在犹他州东部一处采石场发现两具雷腿龙骨骼化石,分别是成年体和幼年体。古生物学家猜测较大体形的成年体是幼年体恐龙的母亲,成年体恐 龙重量大约6吨,相当于体形较大的大象,体长达14米,腿部长2米。幼年体恐龙仅是成年体的三分之一,估计其质量仅有200公斤,体形相当于矮种马,体长 约4.5米。目前,这项最新研究发表在《波兰古生物学报》期刊上。


雷脚龙利用强壮的腿部肌肉可以踢赶同类或者抵御掠食者


研究人员在犹他州东部一处采石场发现两具雷腿龙骨骼化石,分别是成年体和幼年体

  科学家表示,雷腿龙是蜥脚类恐龙家族中拥有最强壮腿部肌肉的成员。伦敦大学学院地球科学系研究员泰勒(Mike Taylor)说:“雷腿龙是一种十分吸引人的恐龙,这对于我们是一项令人兴奋激动的考古发现。当我们发现它外形奇特的臀部骨骼时,便意识到这将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项研究,最终研究证实它们可能是‘踢腿高手’,以此抵御掠食者,或者出现在两只雄性在争斗异性配偶时发生的战斗。”

  (科学网-kexue.com 凹凸曼)

  科学网(kexue.com)讯 2月24日消息,脊椎疾病已成为生活中常见疾病,令不少人痛苦不已。然而,剑桥大学的科学家目前发现,早在400万年前人类祖先已有脊椎方面的疾病。

  据国外媒体报道,现代人存在脊椎上的疾病是由于长时间观看电视等一些不好的习惯导致的,而在远古时期,人类为何存在脊椎疾病,依旧是众说纷纭。


剑桥大学的科学家目前发现,早在400万年前人类祖先已有脊椎方面的疾病

  剑桥大学的阿斯尔(Asier Gomez-Olivencia)博士通过分析50万年前远古人类的骸骨发现,其存在严重脊椎问题。这名45岁的男性远古人隶属于海德堡人种,他的遗骸是在西班牙北部的阿塔普尔卡(Atapuerca)的遗址中发现的,该遗址保存有24个古人类骸骨。

  据阿斯尔博士介绍,这名男性远古人的脊椎至少有3处滑脱,这让脊椎间产生了摩擦,直接导致了脊椎间的错位,这种痛苦是相当难以承受的。专家分析,这类脊椎问题或许是由老年时过度劳作所致,但也不排除外伤的可能。另外,他的骨盆也有轻微的变形,这可能也是脊椎错位引发的。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海德堡人已能直立行走,并且开始形成小型迁移社群,他们主要靠捕食马和鹿为生。这名男性远古人患上如此严重的脊椎疾病,肯定是无法狩猎的。然而,他却活到了45岁的高龄,这说明在那时人类之间已学会同情和帮助别人。同时,女性也同样遭受着伤痛。海德堡女人骨盆的大小和形状显示,她们在分娩时承受着相当巨大的痛苦,并且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另外,埃塞俄比亚的阿瓦什山谷(Awash Valley)发现的古猿"露西"也证明了这一说法。据专家介绍,直立行走的"露西"身长不到3英尺(约0.914米),在他的脊椎检测中也发现了类似疾病。专家表示,这可能是由攀登、战斗等造成的。

  (科学网-kexue.com 水离子)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科学网(kexue.com)讯 据美国宇航局网站报道,美国东部时间2月24日16点55分(北京时间2月25日05点55分),“发现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此次编号为STS-133的任务是发现号的最后一次"告别之旅"。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统计,当天前往佛罗里达州参加送别发现号的一共有4万人。一些美国议员、曾参与发现号飞行的宇航员也到现场观看发现号的最后一次发射。此次发现号将向国际空间站送递补给货物,并将全球首个太空机器人——“R2”类人机器人带入太空。


“发现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科学网-kexue.com配图 来源:NASA)
>>点击查看更多组图<<  >>点击查看发射视频<<

  自1984年发现号首次太空飞行,历时27年,完成了38次飞行,发现号对美国航天事业发展贡献显著。据了解,发现号航天飞机是所有美国航天飞机中执行任务最多,也是将宇航员送入轨道人数最多的一架,达到246名。曾执行首次轨道卫星回收任务,并将该卫星带回地球。曾带着宇航员造访过两颗运行中的卫星。执行哈勃空间望远镜部署任务。目前它已在太空旅行达1.43亿英里,在太空中停留的时间将近一年,此次最后飞行将实现450万英里太空飞行。

  此外,发现号对于美国航天事业发展更是有着特别的象征。1986年发生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事件之后,美国航天飞机的发射经历了两年半的停滞,正是发现号在1988年发射成功,重新将航天飞机的脚步跨入太空。2003年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再次发生不幸后,又是发现号再一次承担起了重任,让美国航天飞机再次恢复飞行。

  在其最后的告别之旅中,发现号将为国际空间站送去美国负责部分的最后一部分部件:莱昂纳多永久性多功能舱(LPMM)以及首个太空机器人宇航员:“R2”类人机器(Robonaut2)。新的舱段将作为储藏室提供额外的研究空间。而“R2”则是一次技术验证性演示,主要目的是考察类人机器能对在轨工作的宇航员起到多少帮助。发现号还会同时为空间站带去一些备用设备,以备不时之需。

  发现号航天飞机是当前美国宇航局现役航天飞机之一,由于技术老化等原因,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美国航天飞机机队将在2011年整体退役。航天飞机退役之后,美国宇航员将搭乘俄罗斯“联盟号”航天器往返国际空间站,之后美国宇航局计划利用一些私人商业公司研制的宇宙飞船送载宇航员。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研制出了一种可选择性杀灭癌细胞的药物,或能为肝癌的治疗打开一个新窗口。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的《消化道》杂志上。

  据研究人员介绍,在试管和小鼠实验中,他们将一种化学药物包裹在分子大小的小泡中作为一种抗癌剂,成功实现了抑制癌细胞增长并最终促其死亡的目的。

  这种被包裹在薄膜当中的药物名为C6-神经酰胺,是鞘脂类的中间代谢产物,天然存在于人体细胞质膜中,具有控制细胞新陈代谢、促使细胞衰老的能力。但是,自然情况下人体内的神经酰胺在癌细胞中的含量过低,并不能起到杀灭的作用。脂质的特殊性质也决定了神经酰胺并不能像普通药物那样能直接被输送到病灶区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才想出上述“药物胶囊”的主意。借助纳米技术,研究人员让神经酰胺套上了这种分子大小的蛋白质薄膜“外套”,这才使其相容性质得到了改变。

  负责该项目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博士马克·凯斯特说,神经酰胺疗法本身就是作为一种化疗的替代疗法而设计的,其优点在于可针对某一具体区域的癌细胞发起攻击,杀灭区域明确且不会使健康细胞受损。

  动物实验显示,这种药物能有效杀死癌细胞而不伤及正常细胞,在小鼠实验中已被证明能有效治疗乳腺癌和黑色素瘤。当其与常用抗癌剂结合使用时也并未发现毒副作用。

  研究人员发现,在针对肝癌细胞的实验中,该药物也能选择性诱导肿瘤细胞死亡。在对患有肝癌小鼠的实验中,该药封闭了为肿瘤生长提供营养的血管。而营养的缺乏会使细胞组织中产生更多的神经酰胺,并最终导致癌细胞死亡。

  肝癌是世界上第五大常见癌症,晚期患者存活率不到百分之五,极具危害性,目前临床上一般多采取手术、放化疗以及肝移植疗法,但治愈率较低。(王小龙)


5名机器人选手挑战42.195公里的全程马拉松,力争4天内走完

  24日,全球首场以双足步行机器人跑完42.195公里为目标的“机器人全程马拉松大赛”在大阪市亚太贸易中心开赛。5个机器人力争在4天内抵达终点。

  参加比赛的有3个团体。机器人们将在每圈100米的室内跑道上24小时不间断赛跑。参赛机器人必须能自行站立,比赛中可以更换电池和零件。无需遥控器就能行走的机器人通过识别跑道上的线条在弯角处转弯。

  比赛从每天上午10点至晚上8点向公众开放展示。也有视频直播网站提供24小时直播。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24日报道,美国科学家发现,只要用手机紧贴着耳朵打电话50分钟,大脑中最靠近手机天线的部位脑细胞的活动会出现变化。
美国国家卫生院的研究人员指出,此项研究尚无法断定手机辐射会导致脑癌。
卫生院的医生沃尔高说:“我们发现,最接近天线的脑部葡萄糖代谢(脑活动征兆)增加。”
此项研究的重点是确定脑部对无线电话产生的电磁场的反应。沃尔高说,脑部对此微弱的电磁场有反应,让她觉得惊讶。但她说,研究并未能让他们了解,使用手机会否引发癌症。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手机面世以来,全球在使用的手机已达约50亿部。
有些研究显示,使用手机会提高使用者患脑癌的风险,但世界卫生组织进行的调查并未得出这样的结论。
据美国国家卫生院小组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所发表的报告,他们在2009年的一整年里,研究了47人在手机开着与关上时脑部的不同反应。研究员先把手机放在研究对象的左耳与右耳,进行两次阳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scan),第一次扫描时,右耳的手机开着50分钟,但音量为静音状态;第二次扫描进行时,两台手机都关机。
研究报告说,手机开着时,最接近手机天线的脑部,脑葡萄糖代谢率增加了7%;手机关着的一边,没有此现象。葡萄糖代谢增加,是脑细胞在活动的征兆。
报告说:“研究结果显示,人脑对手机的射频电磁场(radiofrequency-modulated electromagnetic field,简称RF-EMF),产生反应。”但报告指出,手机电磁场对脑部有何影响,会否造成“长期有害的后果”,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去确定。
报告说,就手机使用与脑癌诱发进行的流行病学研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果。(来源:中新网) 更多阅读 JAMA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一项国际研究发现,常用的糖尿病药物格列本脲可帮助人体免疫系统对付某些细菌感染,如在治疗类鼻疽时,可将死亡率降低约一半。
英国剑桥大学2月23日发布公报说,该校研究人员和泰国、新加坡等国的同行调查了泰国东北部1160名类鼻疽患者的情况,其中许多人还患有糖尿病,并服用了糖尿病药物格列本脲。研究人员发现,那些服用了格列本脲的患者,死亡率只有28%,而未服用格列本脲的类鼻疽患者的死亡率约为50%。
类鼻疽是一种流行于东南亚、澳大利亚北部等热带地区的疾病,由类鼻疽菌引起,其症状包括败血症和肺炎等,死亡率较高。糖尿病患者往往更容易感染类鼻疽,但与其他患者相比死亡率却偏低。
本次研究揭示了这背后的原因,即糖尿病患者常服用的药物格列本脲具有抗菌功效。研究人员认为,格列本脲并不具有直接的抗菌效果,而是通过调节人体免疫系统来发挥抗菌功效,这意味着它对其他一些细菌可能也有类似功效。
剑桥大学的沙伦·皮科克教授表示,非糖尿病患者不宜服用格列本脲,因此研究人员需要探清这背后的机理,并在其基础上研发对所有人都安全的抗菌药物。这项研究报告发表在美国《临床传染病》杂志上。(来源:新华网 黄堃) 更多阅读 《临床传染病》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爱人之间的接吻除了交流感情,还交流激素、信息素以及许多“不明物体”。而且,接吻这个简单的动作传递了许多信息,以至于它成为了两人亲密关系的象征。调查显示,性工作者确实会避免与顾客亲吻,以防止与他们发生感情纠葛。亲吻为什么会这样神奇?在双唇相接的时候究竟发生了什么?

  首先,亲吻双方交换了数不清的微生物,包括多种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爱意正浓的情侣不仅经常交流内心感受,还会经常共享口腔菌群。不过,健康 的成年人口腔中携带的微生物大多是无害的,而且这些微生物进入对方的口腔后,会遭到溶菌酶、胃酸的鼎力反击,不大可能导致疾病。

  同时,双方还交换了多种多样的激素和信息素———研究“接吻学”(别怀疑,真的有这门学问,英文名叫philematology)的科学家认 为,情侣之间的深吻其实是通过接触对方的各种化学信息,来判断彼此的身体能否“化学兼容”。大多数情侣对接吻时的感觉还是很重视的,甚至有人因为第一次接 吻时感觉不好,就闹分手了(当然也不排除早想分手拿接吻当借口的情况)。

  而且有证据显示,男人在接吻时更喜欢嘴巴张得较大的“湿吻”,他们或许是本能地通过此举来把自己唾液中的雄性激素传递给女人,以唤起她的欲望,甚至影响她自身的激素分泌———不过如果他口水流得太多,结果可就会适得其反了。

  在双唇相接前后,情侣双方一般会在很短的距离内含情脉脉地对视片刻。如果其中一人心里对他们的关系感到不自在,他将无法自然地凝视对方,并且会不由自主地移开目光或打断对方的注视(对近视眼来说,这点说法可能不靠谱)。

  情侣之间的接吻是一种没有性别之分的性行为。在接吻时,双方会同时感到同样的身体器官“进入”和“被进入”。而且,嘴唇的皮肤是全身最薄的(嘴唇皮肤只有面部皮肤厚度的1/6),表面布满了神经末梢,具有丰富的感受性。

  人们一般只通过四种感官来认识其他人———视觉、听觉、触觉、嗅觉,而在接吻的过程中,不仅味觉这种极少动用的感官被大大激发,对方所散发的气味也较平时更加浓烈。通过品尝到对方独一无二的滋味以及不同于他人的气味,这个人在你脑海中铭刻下的印象会非同一般的深刻。

  看来,如果想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不妨让牙刷休息一段时间啊。

2月24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刊登一篇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Jonathan Schooler的文章,文中就科学研究中出现的递减效应现象以及如何改善科学研究过程进行了讨论。以下为文章主要内容
很多已发表的科学成果都存在一种现象:其有效性似乎会随着时间逐渐降低。心灵学(Parapsychology)称之为递减效应(Decline Effect),一些科学家认为这种效应属于对夸大的初始研究结果的一种自我修正,但我们无法通过获得那些“负面的研究结果”来验证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因为它们没被公开。
我觉得,应该为所有的研究发现建立一个可开放获取的储存库,科学家们可把实验开始前的研究假说与研究方法以及实验完毕的研究结果(无论好坏)均记录入库。这样的数据库可为我们揭示发表的结果是如何与更多未发表的研究相符合,也可有助回答有关递减效应的问题。
该数据库有助我们克服目前科研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缺点,并确认递减效应是否影响科学家设计实验、撰写相应论文以及期刊的发表决定等。
出版偏见(Publication bias)对递减效应也存在一定影响:研究者也许只能公布具有重大效果的的那些初始研究,而后续研究的效果变小也存在更多可能。
总之,要想区分真正的研究结果和未经证实的错误结论,我们需要以一种更好的方式将那些未公开的研究记录下来。(科学网 张笑/编译)
更多阅读
 
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显示,经常参加社交活动有助于人在年老时维持生活自理能力。
美国芝加哥拉什大学的研究人员对954名成年人进行了长期跟踪调查,得出了上述结论。
在研究开始时,被调查对象生活都能完全自理。研究期间,他们每年接受体检和智力测试,并提供平时参加社交活动的信息,如外出就餐、参加志愿者活动、与社区其他人士交往等。目前被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82岁。
调查结果显示,经常参加社交活动的老人更容易保持生活自理能力。与较少参与社交的人相比,社交活跃的老人在进食、洗澡、穿衣或上厕所等事务方面保持自理能力的几率要高出一倍;在打电话、做饭以及自行吃药等日常活动方面保持自理能力的几率则高出50%。
研究人员说,社交活动可增强神经系统和骨骼功能,从而起到防止体能衰退的作用,这可能是防止老年人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该研究成果刊登在新一期《老年学期刊:医疗科学》杂志的网络版上。(来源:新华社 高原) 更多阅读 《老年学期刊:医疗科学》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第 391 页,共 5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