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控制论教授凯文·沃里克
英国雷丁大学控制论教授凯文·沃里克是一位另类的科学家,他志愿将自己的身体贡献于科学研究。2002年3月,沃里克允许英国外科医生将一枚硅芯片和100个电极直接植入他的神经系统中。
2. 微芯片
这种微芯片能够检测到神经动作电位,这是由脑皮层发出的一种信号。当一个人只是想移动一下肢体,但实际上并没动时,就会产生这种信号。
3. 沃里克的手
这项技术让沃里克教授能够通过互联网利用思维来控制电动轮椅和在某些实验中远程操作实验室中的一只假手。
4. 远程控制
通过挥动自己的手臂,沃里克能够像乐队指挥一样远程控制这些玩具车。
5. 传感器
沃里克利用这顶帽子上的传感器通过植入的电极将电信号发送回大脑中,这样他即使看不见也能够感觉到物体的存在。沃里克曾经计划在未来的实验中将 电极植入他的大脑中。但是,考虑到手术的风险太高,他决定等到年老时再实施这一计划,因为他现在还不想和这个世界说拜拜。(彬彬)
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目前正在进行发射前的最后准备工作,发射时间初步定于美国东部时间2月24日 16:50(北京时间2月25日5:50)。这次发射将是它的告别之旅,任务编号STS-133,期间将为国际空间站送去一个永久性多功能舱段以及机器宇 航员-2号。此次飞行由宇航员斯蒂夫·林德赛(Steve Lindsey)担任指令长。
发现号航天飞机是所有美国航天飞机中执行任务最多,将宇航员送入轨道人数最多的一架。它曾经执行了首次轨道卫星回收任务,并将这颗卫星带回地 球。它曾经带着宇航员造访过两颗运行中的卫星。它执行了哈勃空间望远镜的部署任务。它还两次向世人展示了美国在重大挫折后重返太空的决心和勇气。
尽管美国宇航局下属的全部5架航天飞机每一架都功勋累累,但发现号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它执行过的全部38次飞行任务中,它总共在太空度过了 352个日夜,几乎相当于一整年。它一共围绕地球运行了5628圈,时速高达17400英里(28000公里),总飞行里程近1.43亿英里(2..3亿 公里),这相当于往返月球288次,或者到太阳距离的1.5倍。
发现号航天飞机总共运送过246名宇航员进入太空,这一数字无人能及。这其中包括世界第一位女性航天飞机驾驶员,世界年纪最大的宇航员,首位进行太空行走的非洲裔美国人,首位乘坐美国航天飞机升空的俄罗斯航天员,以及首位进入太空的美国议员。
发现号是美国建造的第3架航天飞机,整个建造过程历时4年。发现号的名字源自于一艘18世纪时的英国探险船,即著名的詹姆斯·库克(James Cook)船长远征南太平洋时乘坐的发现号(HMS Discovery),以此表达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它于1983年10月离开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帕姆戴尔(Palmdale)的组装工厂,并于次月搭乘波 音客机改装的背负式运输机飞往美国宇航局肯尼迪航天中心。1984年8月30日,发现号航天飞机执行其首次飞行使命,任务代号STS-41D。那次任务 中,发现号成功将3颗通信卫星送入轨道,并对一个实验性太阳能电池翼进行了测试。该任务由宇航员亨利·W·哈茨菲尔德(Henry W. Hartsfield)担任指令长。
在它的第二次飞行中,发现号执行了首次在轨回收卫星并将其带回地球的任务。借助舱外喷气式宇航员背包,宇航员们进行了一系列高难度的舱外行走,并最终成功地将两颗出现故障的卫星放入发现号的载荷舱,并于随后送回地面。
1985年,发现号是唯一一架在当年执行了4次飞行任务的航天飞机。其中一次任务:STS-51D,实现了首位美国议员遨游太空的壮举,这位议员是犹他州参议员杰克·伽姆(Jake Garn)。
1986年发生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事件之后,美国航天飞机的发射经历了两年半的停滞,发现号在此期间也进行了全面的安全性能升级,随后在 1988年9月,发现号再次升空,执行STS-26任务,这次任务的指令长是宇航员里克·霍克(Rick Hauck)。这次飞行任务检验了航天飞机所进行的安全性能升级措施,并成功地将一颗美国通讯卫星送入轨道。这是发现号的第七次飞行,也是美国经历创痛之 后重返太空的标志。
1994年2月,昔日的冷战对手在发现号上握手言和。在STS-60飞行任务中,谢尔盖·克里卡列夫(Sergei Krikalev)成为首位搭乘美国宇宙飞船升空的俄罗斯航天员。那次任务的指令长是宇航员查尔斯·F·博尔登(Charles F. Bolden, Jr。)。
一年后,发现号更是将当年美苏之间的冷战阴霾清扫一光。在其执行的STS-63任务中,发现号首次演练了与苏联“和平”号空间站的交会对接。这 次任务同时还创造了另一项第一:首位驾驶一艘美国宇宙飞船的女性:伊林·柯林斯(Eileen Collins)。此次任务的指令长是宇航员詹姆斯·D·韦瑟比(James D. Wetherbee)。
1998年6月,发现号再次与和平号进行空间对接,任务代号STS-91。此次对接任务标志着美俄合作实施的“航天飞机-和平号”项目结束。在整个项目合作期间,一共有9架次的美国航天飞机实现与俄罗斯空间站和平号的对接。
1998年10月,发现号再次执行开创性任务,将人类最年长的宇航员送入太空。美国宇航员约翰·格林(John Glenn)当时已经77岁高龄,他跟随发现号STS-95任务进入了太空,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二次太空旅行。在此之前,格林曾于1962年进入太空,成 为首位围绕地球飞行的美国人。除了和年轻同事们一起执行STS-95项目制定的工作之外,格林本身还是一项有关太空飞行与宇航员年龄限制的实验研究对象。
2000年10月,发现号执行美国航天飞机的第100次飞行任务。任务编号STS-92,目的是为正在加紧建设中的国际空间站送去部件。此次为 期12天的太空之旅中,宇航员们为国际空间站成功地安装了一个航天飞机泊位,以及首个外部结构桁架,为数周后迎来首批空间站长期值守乘组奠定了基础。
2003年2月,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回大气层时解体爆炸,全世界都沉浸在痛失7位勇敢的宇航员的巨大悲痛之中。随后,美国宇航局再次着手对 航天飞机的安全措施进行了全面检查和升级。发现号再次担任探路先锋,它执行的STS-114任务成功地飞向国际空间站,标志着美国航天飞机的再次恢复飞 行。此次任务的指令长由经验丰富的女宇航员伊林·柯林斯担任。在任务执行期间,乘组采取了一系列新的安全措施,包括在接近国际空间站时要求空间站宇航员拍 摄航天飞机外部隔热瓦的高分辨率图像以便确保安全。
美国宇航局在2006年执行的最后一次飞行任务被公认为最具挑战性的项目之一。这一任务要求为国际空间站送去5副桁架部件,并对空间站的电源系统进行一次大修。发现号再次承担重任,执行了STS-116次飞行,成功完成了上述使命。
2007年10月,发现号执行的STS-120任务再次成为一个里程碑。因为此次飞行标志着首次航天飞机和空间站两大机构的指令长都是女性。当 时发现号航天飞机的指令长是女宇航员帕姆·米罗伊(Pam Melroy),与其对接的国际空间站的指令长则是女宇航员佩吉·惠特森(Peggy Whitson)。此次任务中,宇航员们为国际空间站加装了“和谐”号舱段并对太阳能电池板进行了修复和调整。
2008年5月,发现号执行STS-124飞行任务:将日本宇宙航空开发机构(JAXA)研制的“希望”号实验舱(Kibo)核心部件送至国际空间站。这一大型实验舱段需要3次航天飞机飞行方能运送完毕,STS-124任务是其中的第二次飞行。
在其最后的告别之旅中,发现号将为国际空间站送去美国负责部分的最后一部分部件:莱昂纳多永久性多功能舱(LPMM)以及首个人形机器人宇航 员:“机器宇航员2号”(Robonaut2)。这个新的舱段将作为储藏室,并提供额外的研究工作空间。而机器宇航员2号则是一次技术验证性演示,主要目 的是考察人形机器人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对在轨工作的宇航员起到帮助作用。发现号还会同时为空间站带去一些备用设备,以备不时之需。发现号航天飞机服役的一 生是在不断开创新纪录中度过的,甚至这一次告别之旅也不例外:它的此次飞行恰逢人类长期外空居留十周年纪念。(晨风)
发现号航天飞机服役的一生是在不断开创新纪录中度过的,甚至这一次告别之旅也不例外
发现号航天飞机是所有美国航天飞机中执行任务最多
科学网(kexue.com)讯 2月24日消息,发现号是美国航天史上的伟大航天飞机之一,它开创了许多的航天先河。发现号航天飞机目前正在进行发射前的最后准备工作,发射时间初步定于美国东部时间2月24日16:50(北京时间2月25日5:50)。这次发射将是它的告别之旅,任务编号STS-133,期间将为国际空间站送去一个永久性多功能舱段以及机器宇航员-2号。此次飞行由宇航员斯蒂夫·林德赛(Steve Lindsey)担任指令长。
据国外媒体报道,发现号航天飞机是所有美国航天飞机中执行任务最多,将宇航员送入轨道人数最多的一架。它曾经执行了首次轨道卫星回收任务,并将这颗卫星带回地球。它曾经带着宇航员造访过两颗运行中的卫星。它执行了哈勃空间望远镜的部署任务。它还两次向世人展示了美国在重大挫折后重返太空的决心和勇气。
即将执行STS-133告别之旅的宇航员乘组合影
尽管美国宇航局下属的全部5架航天飞机每一架都功勋累累,但发现号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它执行过的全部38次飞行任务中,它总共在太空度过了352个日夜,几乎相当于一整年。它一共围绕地球运行了5628圈,时速高达17400英里(28000公里),总飞行里程近1.43亿英里(2..3亿公里),这相当于往返月球288次,或者到太阳距离的1.5倍。
发现号航天飞机总共运送过246名宇航员进入太空,这一数字无人能及。这其中包括世界第一位女性航天飞机驾驶员,世界年纪最大的宇航员,首位进行太空行走的非洲裔美国人,首位乘坐美国航天飞机升空的俄罗斯航天员,以及首位进入太空的美国议员。
即将飞向国际空间站的首个人形机器人宇航员:“机器宇航员2号”
发现号是美国建造的第3架航天飞机,整个建造过程历时4年。发现号的名字源自于一艘18世纪时的英国探险船,即著名的詹姆斯·库克(James Cook)船长远征南太平洋时乘坐的发现号(HMS Discovery),以此表达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它于1983年10月离开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帕姆戴尔(Palmdale)的组装工厂,并于次月搭乘波音客机改装的背负式运输机飞往美国宇航局肯尼迪航天中心。1984年8月30日,发现号航天飞机执行其首次飞行使命,任务代号STS-41D。那次任务中,发现号成功将3颗通信卫星送入轨道,并对一个实验性太阳能电池翼进行了测试。该任务由宇航员亨利·W·哈茨菲尔德(HenryW. Hartsfield)担任指令长。
在它的第二次飞行中,发现号执行了首次在轨回收卫星并将其带回地球的任务。借助舱外喷气式宇航员背包,宇航员们进行了一系列高难度的舱外行走,并最终成功地将两颗出现故障的卫星放入发现号的载荷舱,并于随后送回地面。
1985年,发现号是唯一一架在当年执行了4次飞行任务的航天飞机。其中一次任务:STS-51D,实现了首位美国议员遨游太空的壮举,这位议员是犹他州参议员杰克·伽姆(Jake Garn)。
1986年发生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事件之后,美国航天飞机的发射经历了两年半的停滞,发现号在此期间也进行了全面的安全性能升级,随后在1988年9月,发现号再次升空,执行STS-26任务,这次任务的指令长是宇航员里克·霍克(Rick Hauck)。这次飞行任务检验了航天飞机所进行的安全性能升级措施,并成功地将一颗美国通讯卫星送入轨道。这是发现号的第七次飞行,也是美国经历创痛之后重返太空的标志。
1994年2月,昔日的冷战对手在发现号上握手言和。在STS-60飞行任务中,谢尔盖·克里卡列夫(Sergei Krikalev)成为首位搭乘美国宇宙飞船升空的俄罗斯航天员。那次任务的指令长是宇航员查尔斯·F·博尔登(Charles F. Bolden, Jr。)。
一年后,发现号更是将当年美苏之间的冷战阴霾清扫一光。在其执行的STS-63任务中,发现号首次演练了与苏联“和平”号空间站的交会对接。这次任务同时还创造了另一项第一:首位驾驶一艘美国宇宙飞船的女性:伊林·柯林斯(Eileen Collins)。此次任务的指令长是宇航员詹姆斯·D·韦瑟比(James D. Wetherbee)。
1998年6月,发现号再次与和平号进行空间对接,任务代号STS-91。此次对接任务标志着美俄合作实施的“航天飞机-和平号”项目结束。在整个项目合作期间,一共有9架次的美国航天飞机实现与俄罗斯空间站和平号的对接。
1998年10月,发现号再次执行开创性任务,将人类最年长的宇航员送入太空。美国宇航员约翰·格林(John Glenn)当时已经77岁高龄,他跟随发现号STS-95任务进入了太空,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二次太空旅行。在此之前,格林曾于1962年进入太空,成为首位围绕地球飞行的美国人。除了和年轻同事们一起执行STS-95项目制定的工作之外,格林本身还是一项有关太空飞行与宇航员年龄限制的实验研究对象。
2000年10月,发现号执行美国航天飞机的第100次飞行任务。任务编号STS-92,目的是为正在加紧建设中的国际空间站送去部件。此次为期12天的太空之旅中,宇航员们为国际空间站成功地安装了一个航天飞机泊位,以及首个外部结构桁架,为数周后迎来首批空间站长期值守乘组奠定了基础。
2003年2月,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回大气层时解体爆炸,全世界都沉浸在痛失7位勇敢的宇航员的巨大悲痛之中。随后,美国宇航局再次着手对航天飞机的安全措施进行了全面检查和升级。发现号再次担任探路先锋,它执行的STS-114任务成功地飞向国际空间站,标志着美国航天飞机的再次恢复飞行。此次任务的指令长由经验丰富的女宇航员伊林·柯林斯担任。在任务执行期间,乘组采取了一系列新的安全措施,包括在接近国际空间站时要求空间站宇航员拍摄航天飞机外部隔热瓦的高分辨率图像以便确保安全。
美国宇航局在2006年执行的最后一次飞行任务被公认为最具挑战性的项目之一。这一任务要求为国际空间站送去5副桁架部件,并对空间站的电源系统进行一次大修。发现号再次承担重任,执行了STS-116次飞行,成功完成了上述使命。
2007年10月,发现号执行的STS-120任务再次成为一个里程碑。因为此次飞行标志着首次航天飞机和空间站两大机构的指令长都是女性。当时发现号航天飞机的指令长是女宇航员帕姆·米罗伊(Pam Melroy),与其对接的国际空间站的指令长则是女宇航员佩吉·惠特森(Peggy Whitson)。此次任务中,宇航员们为国际空间站加装了“和谐”号舱段并对太阳能电池板进行了修复和调整。
2008年5月,发现号执行STS-124飞行任务:将日本宇宙航空开发机构(JAXA)研制的“希望”号实验舱(Kibo)核心部件送至国际空间站。这一大型实验舱段需要3次航天飞机飞行方能运送完毕,STS-124任务是其中的第二次飞行。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在其最后的告别之旅中,发现号将为国际空间站送去美国负责部分的最后一部分部件:莱昂纳多永久性多功能舱(LPMM)以及首个人形机器人宇航员:“机器宇航员2号”(Robonaut2)。这个新的舱段将作为储藏室,并提供额外的研究工作空间。而机器宇航员2号则是一次技术验证性演示,主要目的是考察人形机器人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对在轨工作的宇航员起到帮助作用。发现号还会同时为空间站带去一些备用设备,以备不时之需。
发现号航天飞机服役的一生是在不断开创新纪录中度过的,甚至这一次告别之旅也不例外,它的此次飞行恰逢人类长期外空居留十周年纪念。它必将是世界航天历史中重要的一笔。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据英国《每日邮报》近日报道,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科学家发现,一种芹菜基因可帮助玫瑰花摆脱采摘之后导致其萎谢的瓣枯病,他们将这种基因注入玫瑰花后,玫瑰花在采摘后1个月仍可保持新鲜。
一些真菌病原体感染植物后,会产生一种名叫甘露醇的糖醇,这种糖醇会干扰该植物对瓣枯病的抵抗能力,瓣枯病会使花瓣萎谢、叶片脆弱,将生菜长时间放在冰箱中也会产生这种后果。
为了使玫瑰花采摘后能长时间保鲜,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园艺学家约翰·多利和约翰·威廉森博士从芹菜中提取出了一种名为“甘露醇脱氢酶”的基因并将其注入玫瑰花中,让玫瑰花能对抗瓣枯病的威胁。
威廉森称,很多植物天生就拥有这种基因,但玫瑰是否也拥有该基因仍不确定,如果存在,它也无法产生足够多的酶帮助玫瑰花抵御瓣枯病。
经过基因改良后的玫瑰花在外观和气味上与正常玫瑰花并无差异,目前,科学家正在对这些玫瑰花进行测试,以了解它们抵御瓣枯病的能力有多强。
将花朵从一个地方运往另一个地方会减少其花瓣的保鲜时间。多利表示,这项研究的目的是制造出保鲜时间更长的玫瑰花。也有其他科学家致力于此类研究,比如,有科学家将水和某类糖分混合在一起,让植物在采摘之后的保鲜时间更长并对抗一些植物疾病。(刘霞)
新一期英国《自然·通信》杂志刊登研究报告说,气候变化已明显影响了芬兰不同颜色猫头鹰群体的比例。由于近30年冬天越来越温暖,当地同种群不同颜色的猫头鹰在生存竞争中的优劣地位随之变化,导致它们的比例发生变化。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对当地名为“灰林鸮”的一种猫头鹰跟踪研究了几十年。这种猫头鹰分为棕色和灰色两种颜色,过去棕色猫头鹰数量相对较少,但近30年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棕色猫头鹰在当地猫头鹰群体中所占比例已从30%上升到约50%。
研究人员认为,棕色“灰林鸮”的增多与气候变化有关。通常在严酷的冬天,棕色“灰林鸮”与灰色“灰林鸮”相比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一是因为在寒冬 大雪中,前者更容易被其天敌发现,另外棕色“灰林鸮”新陈代谢率更高,意味着它们需要更多食物,这在缺乏食物的冬天也成为劣势之一。
因此,在过去天气更为寒冷时,棕色“灰林鸮”的数量并不多。而近30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冬天越来越暖和,棕色“灰林鸮”在竞争上的劣势相对减少,其数量也就出现增长。(记者黄堃)
相关阅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拍摄的北极照片,不仅仅对绘制阿拉斯加北部的地图有帮助,也捕捉了那一时期北极的壮丽景色
电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和西贝柳斯音乐学院研究人员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人类的音乐天赋具有很强的遗传性。
当地媒体23日报道说,芬兰研究人员选择来自31个芬兰家族的400名音乐家、业余爱好者和未受过音乐训练的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听觉构建能力测试、西肖尔音高分辨和时间辨别测试等评估受试者的音乐才能。此外,研究人员还采集了12岁以上受试者的血样。
结果发现,在芬兰音乐世家的音乐才能中,约有50%可解释为基因因素。研究人员说,这是首次在分子遗传学层面揭示音乐天赋的遗传性。
白狮属珍稀物种,主要生活在南部非洲,世界上现存100头左右
20多年前曾有白狮在赞比亚靠近安哥拉边境的利邀瓦地区生活
20年后白狮群重返赞比亚
小狮在管理员的看护下时而穿梭嬉戏于树林草坪中
一对刚从南非引进的白狮幼仔日前出现在赞比亚西南部城市利文斯敦附近的一个野生动物保护区。这是这一珍稀物种20多年前从赞比亚消失后首次重现赞比亚。
据保护区所有者——穆库尼酋长介绍,这两头两个月大的幼仔分别叫做津巴和娜娜,21日从南非引进,经过各种检疫后与游客见面。
两头小狮在管理员的看护下时而穿梭嬉戏于树林草坪中,时而跑到游客身旁,毫无惧色地摆弄起游客的雨伞和背包等物品,甚至抱着一名女游客的腿撒欢儿。
白狮属珍稀物种,主要生活在南部非洲,世界上现存100头左右。与一般的非洲狮不同,白狮毛色纯白,眼睛多为浅蓝色,鼻头为浅粉色。20多年前曾有白狮在赞比亚靠近安哥拉边境的利邀瓦地区生活,后因安哥拉战争等原因从这一地区消失。
穆库尼酋长说,引进白狮将吸引大批游客,促进赞比亚旅游业的发展。他将于近期引进更多白狮进行培育,希望借此使白狮群重返赞比亚。通常狮子5岁以后就可繁育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