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认为塑料导电性极差,因此被用来制作导线的绝缘外套。但最近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发现,当将一层极薄的金属膜覆盖至一层塑料层之上,并借助离子束将其混入高分子聚合体表面,将可以生成一种价格低、强度高、韧性好且可导电的塑料膜。
取得这一成果的小组由两位来自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专家领导,分别是保罗·麦里迪斯(Paul Meredith)教授和助理教授本·鲍威尔(Ben Powell),以及一位来自新南威尔士大学的专家亚当·米考林(Adam Micolich)教授。他们的这一成果已经发表于《ChemPhysChem》杂志。该项研究所依据的实验由前昆士兰大学博士生安德鲁·斯蒂芬森 (Andrew Stephenson)进行。
离子束技术在微电子工业领域被广泛运用来测试半导体,如硅片的导电性能。但将这种技术应用到塑料膜材料的尝试是从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起步的, 一直进展不大,直到现在才取得突破。麦里迪斯教授介绍说:“这个小组所作的工作,简单来说就是借助离子束技术改变塑料膜材料的性质,使其具备类似金属的功 能,能够向导线本身那样导电,甚至可以变成超导体,当温度低到一定程度时电阻变为零。”
为了显示这种材料的潜在应用价值,小组采用这种材料,参照工业标准制作了电阻温度计。在和同类型的铂电阻温度计进行对比测试时,新材料制作的产品显示了类似,甚至更优越的性能。
“这种材料的有趣之处在于我们几乎保留了高分子聚合物的全部优势——机械柔韧性、高强度,低成本,但与此同时它却又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而这通常可不是塑料应该具有的特性。”米考林教授说。“这种材料开创了一个塑料导体的新天地。”
而安德鲁·斯蒂芬森则认为这项技术最令人兴奋之处在于这种薄膜的导电性可以进行精确的调整或设定,这将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他说:“事实 上,我们可以将这种材料的导电性更改10个数量级,简单的说,这就像是我们在制作这种材料时,手里拥有100亿种选择。理论上说,我们可以制造出完全不导 电的塑料,或者导电性和金属一样好的塑料,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全部可能性。”
这种新材料可以利用现在的微电子工业常用的设备轻易地制造出来,并其相比传统的高分子半导体材料,这种新材料对暴露在氧气中的抗氧化能力也要高得多。
研究人员表示,综合以上这些优势,这种借助离子束处理高分子聚合物得到的薄膜材料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它是现代和未来技术的完美融合。(晨风)
科学网(kexue.com)讯 2月24日消息,幼豹或许没有强健的身体,但是这并不能阻止它们模仿母亲的行为。近日,摄影师在肯尼亚马赛马拉国家公园(Kenya's Masai Mara)的Kicheche营地目击到了几只出生几周的小猎豹正尝试爬上母亲所呆的树顶。
摄影师在肯尼亚马赛马拉国家公园的Kicheche营地目击到了几只出生几周的小猎豹正尝试爬上母亲所呆的树顶(点击查看精彩组图)
这只猎豹母亲每日每刻都在保持着警惕,尽管猎豹是哺乳动物中速度最快的动物,但是刚出生几周的小猎豹却没有这么强悍的奔跑速度。在野外,这些小猎豹很容易被其他食肉动物杀死。它们之中大约会有百分之九十会被狮子之类的动物袭击致死。 猎豹已成为全球濒危动物之一,整个非洲大陆也只有12500只野生猎豹。纳米比亚是拥有猎豹最多的国家,总数也不过才达到2500只。
照片显示出,猎豹在爬树造诣上比其他猫科动物要高出不少。据目击者介绍,当时有一只小豹在爬到一半时,似乎是无法前进了,又不想回到地面,只能呆在树中间一个单独树枝上。然而另外有两只小豹比这只更颓废,竟然直接赖在了树下,朝着树上的"兄弟姐妹"们看了看,随后也加入到了爬树的队伍中。
虽然小猎豹看起来很笨拙,但是当它们成年后,它们的奔跑速度会达到每小时75英里(约121公里)。并且在危险状态下,它们能在3秒内瞬间加速到每小时60英里(约97公里)。要知道,这样启动速度连普通汽车都无法做到。
猎豹也是猫科动物中最让人难以捉摸的一类,母亲通常会很机警地保护着幼崽,但是象这种爬树观望的方式,是十分少见的。摄影师戈尔茨坦(Paul Goldstein)幸运地拍摄了这组罕见有趣的爬树图片。要知道,猎豹是很少爬树的,因为这会磨损它们的利爪。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出生几周的小猎豹令猎豹母亲十分"头疼",将这窝猎豹带大会是个很艰巨的任务,一般只有1到2只能存活下来。
(科学网-kexue.com 蜘蛛侠)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英国一只离家出走2个多月的鹦鹉,在与主人团聚之后,竟然开口学起了鸡叫
科学网(kexue.com)讯 2月23日消息,鹦鹉模仿人说话并不奇怪,然而,近日英国一只离家出走2个多月的鹦鹉,在与主人团聚之后,竟然开口学起了鸡叫。
据国外媒体报道,这只鹦鹉的主人叫杰瑞,与妻子艾琳住在英国维勒尔(Wrral)的郡普伦敦(Prenton)。去年的11月21日,杰瑞与艾琳所饲养的这只名为杰克(Jack)的蓝顶亚马逊鹦鹉从家中开着的门飞了出去。在熬过了本世纪最为寒冷的一个12月之后,日前杰克被发现站在切斯特动物园热带鸟舍的围栏上面。
切斯特动物园与杰瑞和艾琳的家大约有15英里(25公里)的距离,据动物园的鹦鹉管理员安迪·伍汉姆(Andy Woolham)透露,当时杰克饿坏了,所以他就用葡萄把它引了下来,鹦鹉是很能抗拒黑葡萄诱惑的。伍汉姆将杰克交给了母亲照顾,并且开始寻找杰克的主人。2个星期后,一位拜访伍汉姆家的客人表示曾经在一家当地的兽医店见到过寻找杰克的告示。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杰瑞曾以为自己再也见不到杰克了,接到动物园的电话时,他无法用语言形容自己心情,而杰克见到了自己的主人时,竟开口发出了咯咯的鸡叫,人们便猜测杰克是在某个鸡舍中度过的寒冬。
(科学网-kexue.com 水离子)
全省湖泊30年消失11个
第二次全国摸家底,江苏湖泊拥有率全国最高
全省湖泊30年消失11个
从2006年开始,我国的科学家们就在摸全国湖泊的家底。通过5年的亲身调查、卫星定位,发现目前中国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2693个,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0.9%;众多湖泊中,江苏是湖泊大省,湖泊拥有率在全国省份中位居第一,拥有湖泊总面积排全国第三。1980年以来的30年,江苏一共消失了11个湖泊。
和1960年~1980年调查的湖泊数据相比,我国的湖泊面积总体在减少,其中有243个独立湖泊消失了。据了解,这也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提供了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湖泊的变化。
谁说湖泊不会新生?
全国新生1平方公里湖泊60个
美国航天局专家用卫星遥感数据分析了全球167个大湖的夏季夜间表层水温,结果表明,这些湖泊每10年平均升高0.45℃,部分每10年升温达1℃。
水温上升导致湖泊水位上升,一些新湖泊也由此诞生。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马荣华是全国第二次湖泊普查的科研人员之一。通过长达5年的调查,他们新发现了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131个,调查到了新生湖泊60个。
“不要以为沙漠里面没有湖泊,其实沙漠里面的湖泊很壮观,很美。”通过调查,科学家们在沙漠中新发现了很多湖泊,让马荣华感到好奇的是,沙漠中的湖泊,虽然同是一个湖泊,但有的水质并不相同,有水草的地方有的是淡水,但没植被的部分,是咸水。沙漠中的湖泊是如何形成的?为啥同一湖,却有咸有淡?马荣华摇摇头,表示不清楚,沙漠的湖泊成因是个谜。
“从1980年到现在,全国新生面积在1平方公里的湖泊60个,其中西藏60个,内蒙古22个,青海8个。”马荣华说,湖泊可以算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晴雨表,为啥在30年中,就有60个新湖诞生,这和全球气候变暖有一定关系。
消失的湖泊有多少?
江苏30年消失了11个
马荣华说,对于湖泊的第一次大调查是在上世纪60年代,当时的跨度是1960年~1980年,当时一共发现2928个。30年后再做湖泊大调查,他们发现全国的湖泊面积缩小了,有的湖泊消失了。
“有243个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消失了,因为自然干涸而消失的占40%,还有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围垦养殖所占。”马荣华说,这次调查,他们发现江苏一共消失了11个湖泊,包括射阳湖、广洋湖、官塘、下淹湖等;另外,新疆已消失湖泊62个,湖北已消失55个,内蒙古59个,安徽10个,江西10个,河北9个,湖南9个,陕西4个,西藏3个,黑龙江3个,浙江2个,青海2个,山东1个,上海1个……
全国哪个省湖最多?
江苏拥有率最高
“我国的湖泊分布很有区域特征。”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马荣华说,大于1平方公里面积以上的湖泊,集中在西藏、内蒙古、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等省份。
说起各个省份的湖泊数量,马荣华打开资料库,通过核查,他们发现,西藏是拥有湖泊数量最多的,有833个,拥有湖泊面积最大的三个省份是西藏、青海、江苏。湖泊拥有率(湖的总面积与全省面积之比)最高的三个省份是江苏、安徽、江西
东三环,车辆在浓雾中穿行
雾霾天气已经笼罩北京3天了,今天将是第4天。令人高兴的是,今天也将是最后一个雾霾天。昨日,北京市气象台称,24日凌晨,会有弱冷空气影响北京,届时会有小北风驱散云雾,蓝天再现。另外,后天北京的天气要转阴,有望出现一次降水过程,由于前期气温较高,出现雨夹雪的可能性比较大。
大雾天气今天仍将持续
雾霾天气已经持续3天了,昨天白天,大气透明度始终没有好转,能见度也在1公里左右。
气象专家介绍,雾气的消散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气温迅速升高,二是较强冷气过境。但这两个气象条件今天北京都不会出现,使得大雾天气会继续影响北京整整一天的时间。
城区空气污染更重
大雾的滞留,让京城的空气质量也继续糟糕。市环保局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受大雾影响,前天北京的空气质量达到重度污染的级别,污染指数为333。这也是今年北京首个重度污染天。
昨天,北京的空气质量略有好转,污染指数下降到270,但依然达到了中度重污染的级别。其中城区的污染更重一些,朝阳区奥体中心、海淀北部新区、海淀区万柳、石景山区古城、丰台区云岗等监测站点,都达到了重度污染的级别。其中朝阳区奥体中心的空气污染指数最高,达到394。
特殊人群减少户外活动
市环保监测中心的预测显示,今天京城的空气质量将继续有所好转。昨天夜间的空气污染指数预计在150到170,今天白天为130到150。但空气质量依然无法达标,将会是轻微污染或轻度污染的天气。环保专家建议,在空气污染较重的天气里,老人、孩子等易感人群,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
-展望 冷空气明日吹散浓雾
“早晨空气湿度大,气温低,是雾气最浓的时候。”气象专家说,今天早晨,雾霾天气还会加重,北京还会出现小于1公里的大雾天气,特别是东部郊区一些低洼地带,能见度可能要小于500米。所以今天早晨如果去郊外,走高速路的朋友,还应提前了解路况信息,并注意交通安全。
预计明天凌晨,随着一股匆匆赶到的弱冷空气开始施威,并带来二三级的偏北风,才能让北京的天空重新变得清澈洁净。气象专家解释,由于冷空气势力很弱,虽然风力不会太大,只有二到三级,但也足以吹散雾霾天气,还我们一个蓝天,预计明天早晨的能见度将大于10公里。
持续4天的雾霾天气虽然让人蹙眉,但也为北京带来了充沛的水汽。预计到25日,北京的天气要转阴,有望出现一次降水天气,“一次降水过程,是下雨、下雨夹雪还是下雪,其决定因素是高空的温度,1到2℃的差距,就可以决定降水的性质变化。一般情况,北京下雪的温度要降至-4℃以下,-2℃以上一般都是雨。”气象专家表示,目前来看,由于前期气温较高,出现雨夹雪的可能性比较大。
国柏林自由大学的脑科学家日前发明一种用思维控制的汽车
科学网(kexue.com)讯 2月23日消息,意念型汽车是人类所幻想出来的,然而,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脑科学家日前发明一种用思维控制的汽车,只需戴着类似耳机的设备就能驾驶,实现人类利用意念操控汽车的"奇迹"。
据国外媒体报道,这些科学家使用一种名为“大脑驾驶”技术,将汽车与视频相机、雷达以及激光传感器连接,对周围环境形成完整的三维图像。司机戴上装有16个传感器的帽子,这些传感器可以检测大脑电磁信号。这些信号随后被一台能“理解”左右模式的电脑接收。
只需戴着类似耳机的设备就能驾驶,实现人类利用意念操控汽车的"奇迹"
这些科学家使用一种名为“大脑驾驶”技术
据柏林自由大学公布的一段视频显示,在一项测试中,司机试图驾驶汽车右转,尽管稍有些延迟,但汽车随后成功右转。在第二项测试中,汽车被训练识别四种模式,除了左右转弯外,还要理解加速或者减速。研究人员称,他们设计的汽车只是为了证明一种观念,制造能够用大脑控制的汽车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专家表示,意念导航汽车现处于概念演示阶段,尚无法投入实际运用。但作为一项远景项目,意念控制与自动驾驶相结合具有不小的实用潜力。
(科学网-kexue.com 水离子)
台湾“中研院”22日发表研究成果,找出细胞自噬体形成分子机转,将有助日后治疗细胞自噬失调相关疾病药物开发。
台“中研院”生物化学研究团队最近找出细胞自噬体形成分子机转,发现一种名为“肌凝蛋白-II”的分子蛋白扮演关键角色。“中研院”表示,此新发现将有助日后治疗细胞自噬失调相关疾病的药物开发。
此研究由生物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光超及博士生唐弘文所做,成果已在16日发表于国际重要学术期刊《欧洲分子生物学研究期刊》(EMBO Journal);这项研究结果也被2月份的“自然分子细胞生物学评论”(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选为重点报道。
“细胞自噬”作用是个体细胞遇到生存压力时,会自行发展出包膜吞食或分解入侵的物质,以保全其他正常 细胞的自我保护机制。近年来科学家发现,细胞自噬作用与生物发育以及许多人类疾病,例如肿瘤、感染与免疫、心血管疾病、肌肉病变及神经退化性疾病密切相 关,但是仍不清楚自噬作用的分子机制。
据了解,陈光超以果蝇和人类细胞为研究对象,探讨细胞中“Atg1蛋白质激脢”和“细胞骨架肌 动蛋白”调控细胞自噬的机转。研究团队发现“类肌凝蛋白轻链激酶”为“Atg1蛋白质激脢”的受质,当在果蝇或人类细胞中降低此“类肌凝蛋白轻链激酶”或 “肌凝蛋白-II”的表现量时,都会抑制细胞自噬体的形成。
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的《弦歌八千载——华夏古乐音乐会》,堪称一场十分特别的音乐会。音乐会上使用的所有乐器都由中原地区出土的乐器文物复制而成,演奏的曲目也是千年流传的古老乐曲。而音乐会开篇一章中使用的乐器——出土于河南舞阳的来自8700年前的贾湖骨笛,更是令人惊叹称奇 ——
八千年前的古笛绝响
八千年前的古笛绝响
1987年贾湖出土的龟甲响器。
保存于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的龟腹甲刻符。河南舞阳县贾湖出土。
华夏古乐园的演员在国家大剧院吹奏贾湖骨笛。
禽鸟肢骨推测简图
贾湖遗址墓葬M344骨笛出土现场。
收藏于河南博物馆的贾湖骨笛。
贾湖遗址出土的深腹盆片。
采访写作这篇文章的时候,记者脑海中常常浮现出这样的场景:在八千多年前古淮河流域的一小片古人类聚集区里,夜幕降临,一位先民走出半地穴式的简陋居所,面对四周苍茫寂静的原野,用手中的骨笛呜呜咽咽地吹奏起来,他表达的该是怎样的一种情愫啊?
要知道,那时候还没有文字,甚至没有数字的概念。虽然他们已经掌握了农耕技术,但维持生存很可能还主要依靠采集和捕猎。他们生活的时代是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我们更熟知的北京山顶洞人,也比他们只早了两三千年。
可就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差不多懂得了七声音阶;他们制作的骨笛,现代人可以用它几乎完美地吹奏出民歌《小白菜》!
这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虽然是那么的不可思议,却是实实在在发生的真实!
修护村堤挖出的古人类遗址
贾湖村,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贾湖村周边的很多地区,已经发现了距今四千年的二里头文化遗址、距今四千多年的龙山文化遗址、距今五六千年的仰韶文化遗址、乃至距今八九千年的裴李岗文化遗址,构成了这里古人类活动的初步链条。
1962年,被错划成“右派”的舞阳县文化馆的文物专干朱帜,下放到贾湖村劳动。在田间干活儿的时候,他曾发现过一些陶片、骨头碎块和类似红烧土的土块。隐隐约约中,他觉得脚下的这块土地并不寻常,然而,被列入“另册”的他,当时只能把这些直觉埋在心里。
1975年8月,流经舞阳县境内的十数条淮河上游支流水位暴涨,陆续超过警戒线。为了自保,贾湖村村长召集大家商量,决定围绕村庄修建一圈高约 3米的护村堤。贾湖村三面都是农田,只有东边是一片荒地,要修建护村堤就只有到这里取土——谁也不知道,就在这片荒地的下方,埋藏着八千多年前的秘密。
历史有时就是存在一些遗憾。就在挖坑取土马上要触碰到这个秘密的时候,护村堤恰好也修建完成了,于是村长宣布停止取土,这个秘密就只能在地下继续守藏了三年多时间。
1978年冬季的一天,贾湖小学教师贾建国带领学生为加固防洪堤到荒地中继续取土。几铲子下去,有个同学说碰到了硬邦邦的东西。贾建国刮开薄薄 的土层,发现下面是一块长方形的石头,他注意到,这块石头的一侧被打磨成刀刃的形状。有一些考古学知识的他随即联想到了中原地区原始部落常用的生产工具 ——石铲的头部。贾建国立刻指导学生们在周围展开挖掘,果然,一些石器的残件和破碎的陶片陆续出现。这些东西是不是文物?贾建国想到了自己的一位老乡在舞 阳县博物馆当馆长,这位馆长不是别人,正是当年被下放到贾湖村的朱帜。
贾建国带来的陶片和石铲,让朱帜激动不已。朱帜把它们与裴李岗出土的文物进行了对照,发现二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朱帜向上级文物部门进行了汇报。根据专家的意见,舞阳县政府立刻公布贾湖遗址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5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派人来到贾湖村,在遗址的中部规划了3个共50平方米左右的探沟。在一个半月的试掘中,发现窖穴11座、墓葬17座,陶器和石器以及龟甲等数十件遗物,确认了贾湖遗址的时间大约在仰韶文化之前的新石器时代前期。
然而,正当朱帜对试掘工作满怀期盼的时候,专家们却忽然决定终止试掘。原来与此同时,考古工作者又在河南省长葛市石固岗发现了一处包含有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性质的文化遗址。专家判定,贾湖遗址的文化内涵并未超过石固遗址,因而决定放弃。
一颗耀眼的明珠,因为埋藏得太深,差一点就此又要与人们失之交臂。
朱帜并不甘心,他继续积极向上级反映强烈要求继续发掘。1984年夏天,省文物局又派人来到贾湖村,这一次发掘规划了4个探坑,面积扩展到 100平方米。随着发掘的深入,大量珍贵文物的出土以及贾湖遗址地层关系的复杂性逐渐引起了上级文物部门的重视。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重 新组建贾湖遗址考古队,由时任第一研究室副主任的张居中带队,于1984年10月前往贾湖村。
笛子,那就是个笛子!
张居中来到贾湖村不久,就感到这个遗址确实有一些特别的地方。比如,贾湖墓葬中大量成套的骨器就是裴李岗遗址难以企及的,其精美程度甚至堪比商代的青铜箭头。
但他不知道,一个更惊人的秘密就等在他的面前。
一天中午,考古队队员贾芬良开始清理M278号墓那具残缺的骨架。泥土和杂物一点一点被剥离掉,他惊奇地发现,这具骨架的左股骨内外两侧,各有 一件管状器物,长约20厘米左右,一面排列着7个整齐的小圆孔。位于内侧的一只已经断成3截,而外侧的器物保存相对完好。这两件器物看上去像是用动物的骨 管做成的,通体呈土黄色,晶莹亮洁。
“那,就是个笛子!连民工们都说,它就是个笛子!”
回忆起二十多年前的那个场景,张居中仍然历历在目:“笛子就是笛子,它的样子,明摆着在那儿的,不可能是别的什么器物!要是非要思索这东西到底是什么,上帝都会发笑。”
考古队员甚至当时就拿起这把“笛子”,试着吹奏起来。但是,由于里面堵塞的泥土还没有清理干净,当时并没能吹出音来。
此后,在其他的墓穴里,又陆陆续续发现了几支类似的骨管。可以判断,骨管是用鹤类飞禽的肢骨,截去两端骨节后,再钻孔而制成的。
贾湖遗址的考察工作告一段落之后,张居中和另外几位考古专家立刻带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支,出土于M282号墓中的20号骨笛专程来到北京。他们首先找到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萧兴华先生。萧兴华一见到这只骨器便大吃一惊。
萧兴华说,骨管的构造与笛子尽管很相像,但有一个重要的不同,就是骨管两端开口,没有吹孔。尽管骨管没有吹孔,但仍然是吹奏乐器。塔吉克族的鹰 骨笛、哈萨克族的斯布斯额,都是用笛子的一端作为吹口的,只是吹奏时要将笛子斜持,使吹口与嘴唇形成45度的倾斜角,利用声波的震荡,使乐管的边棱发音。 尤其重要的是,至今还在河南民间流传的吹奏器竹筹,也是两端开口的。
萧兴华当即便带着他们一行来到中央民族乐团找到刘文金团长。刘文金听了考古专家们的简单介绍之后,便召集管乐声部的好几位同志来试奏。笛子演奏家宁保生首先用斜吹的方法吹出了它的基本音阶,这一结果使所有在场的人都受到了很大的鼓舞。
此后不久,萧兴华又和另外几个人携带stroboconn闪光频谱测音仪,专程前往郑州,对M282号墓中的20号骨笛进行了音序测试。萧兴华 和另一位音乐研究者分别用斜吹的方法吹奏了上行和下行的音序,又分别吹奏了河北民歌《小白菜》的曲调,相当准确的音高和坚实而又嘹亮的音色,使在场的人都 大为震惊!
八千年前的人类奇迹
八九千年前的人类会做笛子用笛子,这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在比他们晚两三千年的仰韶文化遗存中出土的陶埙,虽然已经达到了与现在五声音阶相同的水平,看上去也不如这些骨笛先进。
从1984年以后,考古工作者在贾湖遗址的墓葬中,陆陆续续一共发现了18件骨管,都是两头洞通,管表的一侧开有若干个成排的孔。骨管出土时大多位于墓主人股骨的两侧,呈土黄色。
贾湖出土的18件骨笛共分三期,后来据专家鉴定,早期骨笛年代在公元前7000年-前6600年左右,这一时期出土的两支骨笛分别开有五孔、六孔,能奏出四声音阶和完备的五声音阶。
中期骨笛年代在公元前6600年-前6200年期间,这个时期出土的骨笛都是管开七孔,它们不但能吹奏出完备的五声音阶,而且已经能够吹奏出六声音阶和七声音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M282号墓出土的20号、21号两支骨笛,标志着贾湖音乐文化的高峰。
以M282号墓的20号骨笛为例,即使简单地平吹,骨笛也至少能吹出8个音(7个按音,1个筒音)。演奏试验和测音结果表明,骨笛音质较好,音 阶结构至少是六声音阶,也有可能是七声齐备的古老的下徵音阶。该笛可以吹奏以C为宫的七声古音阶(123#4567i),或以G为宫的七声新音阶 (1234567i)。此外,还存在多宫演奏的可能性,可以吹奏比较复杂的旋律。
晚期骨笛年代大约在公元前6200年-前5800年之间的四百年时间,这一时期的骨笛除了一部分保持了中期的七孔骨笛的形制之外,还出现了八孔骨笛,不仅能吹奏出七声音阶,而且还出现了变化音。
河南博物院副院长李宏说,人们习惯将中华文明起源与三皇五帝的传说时代联系起来。音乐的起源和乐器的发明也是这样。在古代文献中,经常提到的 “伏羲氏灼土为埙”“女娲制笙簧”的说法,特别是尧的乐官夔、黄帝的乐官伶伦,都是专职的音乐人。音乐的起源、乐器的发明,与传说中的帝王关系密切,这是 中华民族将音乐视为治国安民重要手段的特殊观念。而距今近八千多年骨笛的出土,将整个中国音乐史的起源,由文献所记载的三皇五帝时的五千年提前了三千多 年,改写了中华音乐文明起源时间,这是了不起的奇迹。
拍案称奇
专业演奏家也听不出
贾湖骨笛的音高瑕疵
对贾湖骨笛有着细致研究的萧兴华先生曾做过这样的描述:
骨笛中特别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早期的M341:1号、中期的M282:20号和晚期的M253:4号三支骨笛,因为这3只骨笛上都留下了制作时为 计算开孔孔距而留下的计算刻度,其中M282:20号的计算是用钻头轻点而留下的痕迹,而在实际钻孔的过程中,又根据人耳对音高的校正进行了修改,这只骨 笛在开第七孔时,先开了一个小孔,经过人耳的审听,觉得它比实际需要的音略高,因此在它下方0.44厘米处又开了一个正式的音孔(见上图)。
经过两个音孔位置的调整,它们之间距音分数与今天十二平均律的音距和音分数完全相同,并且形成了1235四个声音组合的、以十二平均律为基础的相互关系,这不能不使今人为之称奇。
通过测音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贾湖M341:2号骨笛所发出的音及其它们相互之间所构成的音程,除4个音程与十二平均律完全相同之外,其它所有能 构成音程的音分值与十二平均律的音程音分值,相差最大的音分值系数都没有超过6个音分数的。据专业人士说,最好的钢琴调音师,他对调音的音准度可控制在两 个音分,而这两个音分的差距不是靠仪器的测定而是靠感觉。从事弦乐器的演奏家们对音高的敏感度是最强的,小提琴演奏家对音高的敏感度多在7个音分之上,而 一般的专业音乐工作者能听出声音高低差别的,都在10个音分以上。这也就是说,现代专业的器乐演奏者都难以听出这支骨笛的音调与十二平均律有何差别!这难 道不是世界音乐史上的奇迹吗?
各方质疑
是巧合?还是错误?
关于贾湖骨笛的质疑声其实一直也没有停歇。
有人提出这样一种假设:骨管原本是贾湖先民的随意之作,不过偶然与音阶相符罢了,并非刻意制作的乐器。然而这种说法很难站得住,因为同一遗址出土的骨管并非仅此一件,而是多达18件;制作的时间也有先有后。这绝不可能是无意制作或者偶然的巧合。
也有人提出这样的假设:骨管原本是在年代较晚的地层中,由于发掘时不小心而混入到了年代较早的地层中。然而专家指出,其中341号墓出土的两支骨笛已有轻度的石化迹象,依据考古学常识,凡是有石化痕迹的骨器,其年代至少有一万年,因此,它们年代的古老性也没有问题。
为何八千年前的古人类能制作出如此高质量音准的乐器?萧兴华曾就此与一些专家进行过讨论,他们认为,在远古时期,大自然的天空比较纯净,除自然 外,没有人为的电波和嘈杂的环境对人耳朵的干扰。因此,人们对声音的敏感程度要比今人强,耳朵的辨别能力也较细微,对音与音之间的距离要求也比较严格。随 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为的噪音越来越多,对人的影响越来越大,而人类对音的敏感程度也越来越低。这也许就是古人为什么能在远古时期制造出贾湖骨笛这样高质 量音准乐器的原因吧!
知识链接
七声音阶与十二平均律
清华大学教授彭林说,关于贾湖骨笛,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是,长久以来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是五声音阶的国度。比如《汉书·律历志》上 说:“声者,宫、商、角、徵、羽也。”宫、商、角、徵、羽是音阶中的五个音级,合称“五声”(相当于现代简谱的1、2、3、5、6)。贾湖古笛等一批古乐 器的出土,有力地说明了,华夏民族的音乐也像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经历了一个探索发展的过程,而且很早就曾经达到了符合音乐自然属性的七声音阶。
所谓七声音阶,是指在八度音程之内,由七个相邻的音所组成的音阶。
而十二平均律,是世界上通用的把一组音(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音程的律制,各相邻两律之间的振动数之比完全相等,亦称“十二等程律”。十二平均 律的发明,使十二律不能周而复始的难题得到了彻底解决。中国明代音乐理论家和数学家朱载堉在《律学新说》中首次提出了十二平均律的理论。欧洲人发明十二平 均律,已经是朱载堉之后半个世纪的事情了。
一座清代郡王园寝日前在怀柔区桥梓镇被发掘出来
桥梓镇峪口村村民日前在该村东北侧发现一座古墓葬,该墓葬墓门已经暴露,为确保文物安全,文物部门决定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经专家鉴定,此处墓葬系清初被封为世袭罔替王爵(俗称铁帽子王)之一的第六代克勤郡王雅朗阿的园寝。根据历史档案记载,克勤庄郡王雅朗阿生于雍正十一年(1733)六月六日,乾隆五十九年(1784)十二月十二日薨逝。
该墓葬北倚军都山山麓,东南距怀柔区桥梓镇镇政府驻地约7.5公里,西南距峪口村约500米,南距怀九河约600米。墓葬处是一片高出地面的台地,台地上及周围是一片果园。墓葬宝顶已不存,东、西、北侧尚存围墙基础,墓门已露出,南侧65米处残存神桥基础,地面上已不见其他附属设施。
墓葬坐北朝南,方向210度。系用砖、石条、三合土混合砌筑的单室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和地宫等四部分组成,南北总长24.50米,宽8.40到3.30米,墓口距地表深1米,墓底距地表深9.11米。
墓道位于墓葬南端,墓道竖穴土坑斜坡式,平面呈长方形,内用三合土夯平,致密坚硬。墓门位于墓道北侧、甬道南侧,共分两道。劵门用汉白玉石条砌筑而成,拱券两侧浮雕缠枝花卉,最顶部劵石浮雕龙纹。墓门分左右两扇,各浮雕一狮首衔环辅首。甬道位于地宫南侧,均用青石条砌成。地宫位于墓葬北端,棺床位于地宫北部,用汉白玉石条砌成,棺床中部两侧各有圆形金井一个。因被破坏严重,地宫内未见人骨,仅发现棺木残块、衣服碎片1块和铜钱4枚。
据调查,该墓葬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就被盗挖。“文革”期间,宝顶被拆除,地宫城砖大部分被起走,石门被压倒。自此,园寝掩埋于荒草乱树之间被人渐渐遗忘。专家称,此次抢救性考古发掘不但明确了园寝的形制和规模,还对研究清代园寝制度和形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巩峥)
考古现场
出土的陶壶
这两年,随着城北一带开发建设,在沈家山和佳家花园工地施工现场,陆续有百余座古墓重见天日。记者昨接爆料,称在佳家花园二期工地又有两座汉墓出土。据了解,这3天,考古人员已抢救性考古发掘了7座汉唐古墓。
记者到现场时,考古人员正在清理一座汉代夫妇合葬墓,墓穴里两具棺材腐烂得仅剩底部,在棺材西边,有陶壶、陶瓿、陶罐、陶灶等常见汉代随葬品,可惜都不同程度破碎了。
在这座汉墓的西北角,也有一座古墓紧挨着。这也是一座汉代夫妇合葬墓,南侧棺材已腐烂,但在出土的随葬品中,发现了一只保存完好的陶壶。这只双系陶壶高约30厘米,表面施了绿釉,颈部有精美的水波纹,腹部和口部内侧则有一道道圈。
在不远处,还有5座前两天发掘的汉唐古墓,其中4座唐墓的分布貌似菱形的4个点,而且方向一致,可惜已遭盗墓贼光顾,随葬品并不多。既然4座古墓相距不远,看上去安置有规律,是否为家族墓,还有待考证。此外,考古人员昨还在工地上采集到一只韩瓶,它是出自宋代古墓或是古井?还有待发现。
截至昨晚,考古人员3天已考古发掘7座汉唐古墓。考古部门通过本报呼吁各施工单位自觉保护地下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