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期英国《自然·通信》杂志刊登研究报告说,气候变化已明显影响了芬兰不同颜色猫头鹰群体的比例。由于近30年冬天越来越温暖,当地同种群不同颜色的猫头鹰在生存竞争中的优劣地位随之变化,导致它们的比例发生变化。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对当地名为“灰林鸮”的一种猫头鹰跟踪研究了几十年。这种猫头鹰分为棕色和灰色两种颜色,过去棕色猫头鹰数量相对较少,但近30年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棕色猫头鹰在当地猫头鹰群体中所占比例已从30%上升到约50%。
研究人员认为,棕色“灰林鸮”的增多与气候变化有关。通常在严酷的冬天,棕色“灰林鸮”与灰色“灰林鸮”相比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一是因为在寒冬大雪中,前者 更容易被其天敌发现,另外棕色“灰林鸮”新陈代谢率更高,意味着它们需要更多食物,这在缺乏食物的冬天也成为劣势之一。
因此,在过去天气更为寒冷时,棕色“灰林鸮”的数量并不多。而近30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冬天越来越暖和,棕色“灰林鸮”在竞争上的劣势相对减少,其数量也就出现增长。
根据自然选择理论,人们认为气候变化会对不同物种的生存造成不同影响,但有良好观测记录的实例并不多,本次研究则提供了这方面的有力证据。
新华社电 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2月22日报告说,该所研究人员日前从一名使用过抗流感药物帕拉米韦的儿童体内,检测出了对这种药物具有抗药性的新型流感病毒。
帕拉米韦是一种较新的抗流感药物,去年1月开始在日本上市销售。这是日本国内首次检测出对帕拉米韦具有抗药性的流感病毒。研究人员说,由于目前只发现了一例抗药病例,没必要为此担忧,不过今后有必要密切关注这类抗药病毒出现的频率。
据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介绍,上述抗药病毒源自一名5岁儿童体内。这名儿童此前未接种过抗流感疫苗,今年1月因发高烧和肺炎住院,被确诊患有流感之后用帕拉米韦进行输液治疗,症状改善后出院。
研究人员分析了从这名儿童体内采集的病毒样本,发现了对帕拉米韦抗药的流感病毒变异基因,另一种抗流感药物达菲也难以对付这种病毒。不过,其他两种抗流感药物——瑞乐沙和日本新研发的INAVIR等药对这种抗药病毒有效。流感患者使用药物治疗后,会有一定比例的患者体内产生抗药病毒。通常来说这些病毒的感染性和传播能力很弱,不过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对达菲抗药的个别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传染性并未减弱,引起了科学界的关注。
美国研究人员21日说,他们发现一类特殊海藻。这类海藻可释放某种天然物质,以化学方法抵御菌类感染。这一发现有助于研发抗疟药物。
疟疾,这种由疟原虫引起的虫媒传染病每年在全球致死逾百万人。由于疟原虫对传统抗疟药物逐渐产生抗药性,新型抗虐药物研发提上日程。
研究人员在华盛顿举行的一场国际科学研讨会上说,在研究人员从斐济近海收集的800种海藻中,有一类海藻格外引人注意,因为这类海藻“看似特别擅长抵御菌类感染”。
研究人员发现,这类海藻有“浅色斑点”,“斑点”成分中含有特定分子,这些分子可及时“封锁”菌类入侵的通道,防止海藻染病。
“与人类不同,海藻不会作出免疫反应,但其组织中的一些化学成分可以保护它们,”乔治亚理工大学副教授朱莉亚·库巴内克说,“我们可以将这种化学过程应用在治疗人类疾病的新疗法中,为人类造福。”
“治疗肆虐全球的疟疾,现在仅剩几种有效药物,”库巴内克说,“希望这些分子可成为研发新药的来源。”
不过,从分子发现到药物研发还有“一段距离”,这些分子能否用于治疗人类疾病眼下尚不清楚。研究人员说,他们下一阶段打算先在实验鼠身上试验。
研究者新近发现,全球气候变化正影响北美地区枯草热发病情况,枯草热流行季节的时长随纬度增加而延长。
枯草热又称花粉热,是一种因吸入外界花粉抗原而引起的夏季过敏性疾病。近几十年来,枯草热在欧美等地区流行。研究者认为,体质的特异反应性、环境污染、花粉量增加和气候变暖是枯草热流行的主要原因。
美联社援引定于22日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文章内容报道,1995年至2009年期间,北美北部地区枯草热流行季时长出现戏剧性延长现象,纬度越高,流行季延长的天数越多。
统计数据显示,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萨斯卡通和马尼托巴省温尼伯两座城市2009年枯草热流行时间比1995年多27天;而在纬度较低的美国北达科他州法戈和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这一数字为16天。
在纬度更低的阿肯色州罗杰斯和得克萨斯州乔治敦这两座城市,研究者发现流行季非但没有延长,反而有所缩短。
“就整体而言,这些数据显示,1995年以来,在纬度高于(北纬)44度的地区,枯草热流行季有不同程度延长,延长时间从13天到27天不等,”文章说。
研究者认为,枯草热流行季时长所发生变化进一步证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的观点:越靠近北极,气候变暖越剧烈。
按法新社说法,大约30%美国人都曾患枯草热,症状包括打喷嚏、流鼻涕、哮喘等。
2月21日到22日,以海岛、海岸带调查与研究为主题的908专项成果第三次学术交流会在杭州召开。会议由国家海洋局科技司主办,3位调查研究负责人作了特邀报告。报告提到,根据908专项的中期调查结果,有806个以前纳入统计的海岛,已经不再被算做海岛。
据第二海洋研究所夏小明研究员介绍,根据目前调查成果,这些“前海岛”中,700余个是因为与陆地或其他岛屿合并,不再列入统计;有66个是因为开采石料被炸掉;另外自然消失的岛屿有30个。岛屿减少的速度在2000年后变快,主要是因为经济开发。
“在造坝或者填海的过程中,临近大陆的岛屿,或者临近大岛的小岛屿,很多是作为基点来使用。”夏小明说,“还有少数岛屿,在爆破采石后,最终低于海平面了。”根据联合国对岛屿的定义,只有在高潮时露出海平面的陆地才算做岛屿。
被问到岛屿数量减少是好是坏时,夏小明认为,岛屿合并在沿海经济开发中有其合理性,但不赞同为了采石而把岛屿炸平。
调查研究发现,随着围填海的兴起以及港口、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海岸带自然岸线逐年减少,人工岸线不断增加。同时,如港口建设、油气开发、水产养殖、滨海旅游等都成为海岸带利用的方向,海岸带已处于三度空间的立体化开发状态。此外,海岸带侵蚀在我国大陆沿海各地区均存在,砂质海岸的侵蚀灾害远较粉砂淤泥质海岸严重,但粉砂淤泥质海岸侵蚀速率远大于砂质海岸。调查结果还表明,在我国海岛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无序、粗放式开发,以及由人类开发活动(围填海、挖沙、炸岛)导致海岛消失等问题,并有逐年加剧的趋势。
908专项海岛海岸带调查工作于2005年全面展开,采用了多学科综合调查手段,特别是全面采用了卫星和航空遥感技术,首次采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和国际先进的航空三维激光雷达扫描技术。此次调查的目的是查清我国海岛海岸带的位置、海岛类型、岸线长度与潮间带的类型、面积、分布和特征等基础数据,系统掌握我国海岛海岸带环境资源的现状和潜力。
据国家海洋局介绍,迄今908专项海岛海岸带调查已全面完成,掌握了我国海岛海岸带资源、环境要素的分布特征与变化规律,实现了我国海岛海岸带数据的全面更新,尤其是采用统一基准年限开展的全国性海岸线修测成果,通过了地方省级人民政府批复。908专项还取得了大量阶段性成果,编辑出版了一系列遥感影像图集,并将出版《中国近海海洋图集——海岛海岸带》;而近期即将公布的《中国海岛名录》,是迄今为止我国调查资料最新、范围最全、内容最丰富的海岛“家谱”,将为海岛法的贯彻与落实以及正在开展的全国海域海岛地名普查奠定基础。(高博)
科学家使用打印机打印出移植在烧伤患者身体上的人造皮肤
据国外媒体报道,当你看过科学家的这款最新发明之后,或许你不会将落满灰尘的打印机扔掉。目前,科学家成功地使用普通办公室打印机“打印”出适用于烧伤患者的移植皮肤。
通过最基本性的修改,科学家希望将这项日常科技转变为革命创新型设备,能永远地覆盖在患者烧伤疤痕上。过去几年曾有研究人员测试利用软骨结构打印出生物器官结构。但最令科学家感兴趣的是华盛顿科学展览会上演示的一台打印机能在短短30分钟成功打印出一只耳朵。
目前美国科内尔大学计算机合成实验室的霍德-利普逊(Hod Lipson)教授完成这项最新实验,他称自己希望这项技术未来一天能够像正常打印机一样工作。
如果你从捐赠者那里获得细胞,对其进行培育,将它们放入墨盒并重建一个移植器官,这个移植器官保持活性状态,且由捐赠者的原始细胞构成,这将对于身体排斥性移植手术非常有用。这是我们未来的研究方向,但当前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天文学家称地球即将迎接一场猛烈的“太空风暴”
日前,天文学家称,地球即将迎接一场猛烈的“太空风暴”,它将导致地球卫星通讯中断、地面航班停飞和大范围地区断电,带来数千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天文学家警告指出,在面对较大的太空风暴,人类则变得非常渺小和脆弱,这在任何历史时期都已得到证实。人类现在应当做好迎接一场全球性灾难。太阳风暴朝向地球释放大量放射线和带电粒子,将损坏人造卫星、影响航班和手机网络系统,专家称,如果该太空风暴非常强大,甚至能够严重影响股市和全球经济,切断电力供给数周或者数月时间。
由于太阳现已进入最活跃的11-12年的活动周期,来自太阳的干扰和影响将变得更加强烈。太阳带电粒子流将以每秒580英里的速度朝向地球飞驰,这将形成壮观的地面极光现象,并破坏无线电通讯系统。
美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约翰-埃丁顿(John Beddington)教授说:“太空气候将变得逐渐恶劣,当前我们处于一个相对平静的太空气候之下,但我们并不期望这一平静时期仍能持续。”
太阳高能粒子流侵袭地球10-20分钟之后将带来人造卫星大范围破坏,地球遭受超强等离子流15-30小时侵袭之后将严重干扰影响地球磁场。太阳等离子流可在地球上形成北极光现象,并在电力线上诱导形成电流。
汗血宝马(资料图)
新华社电(记者冯国)“丝路皇帝”汉武帝与汗血宝马的故事早已演化为中国文化的传奇,如今考古学家在其陵园——茂陵的两个陪葬坑中发掘出80具成年马骨,给人们了解其时的“汗血宝马”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科学研究资料。
参与考古发掘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杨武站说,在陪葬坑发现一个具有20个洞室的巨大坑体,其四壁向下内收,坑体东西两壁下部各开挖10个窑洞,其中每个窑洞内放置着两具马骨,大多数的窑洞内放置着1件陶俑,表明陪葬马的身份之尊贵,让人不禁想到其身份很可能是文献记载中的西域地区(今中亚)的“汗血宝马”。
杨武站说,动物考古学家已对马骨进行鉴定,它们都是成年雄性个体,下一步将进行实验室DNA测验,囿于缺少历史上“汗血宝马”资料,结果如何尚难以确定。
“原地重震”缘何损失惨重
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22日遭遇里氏6.3级地震,大量建筑物坍塌,多人丧生。
这座南岛最大城市半年前遭遇强震,却未致人员死亡,被总理称为“奇迹”。
原地重震,缘何损失惨重?地震学家分析,22日地震震中距克赖斯特彻奇市中心更近,震源更浅,不少建筑物在上次强震后尚未来得及完成修复。
新旧对比
去年9月4日凌晨,克赖斯特彻奇遭遇强震,但没有致使人员死亡。
新西兰总理约翰·基当时飞抵克赖斯特彻奇视察灾情时慨叹,无人在地震中丧生“绝对是个奇迹”。
但本月22日再次抵达灾区时,他告诉媒体记者,地震致使至少65人死亡,死亡人数可能上升。
按路透社的说法,就受损程度而言,新西兰22日遭遇自1931年以来最惨重一次地震。1931年,新西兰北岛城市内皮尔遭遇里氏7.8级地震,256人丧生。
地震学家分析,22日地震致使人员死亡的部分原因是这次地震震中位于克赖斯特彻奇西南方向10公里处,而去年9月地震震中位于城市以西30公里。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地震学家加里·吉布森分析,另一“关键因素”是这是一次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为5公里,而去年地震的震源深度是33公里。
雪上加霜
经历去年9月那场地震及此后数百次余震后,克赖斯特彻奇不少建筑已不堪一击。
“这次地震严重得多,也许强度并不大,但损失更多,大量人员受困,”一名消防部门发言人说。
一名当地居民告诉新西兰电视台:“与这次地震相比,(9月的地震)算不了什么。”
22日地震发生前,一些建筑仍在重建。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自然灾害研究实验室研究员詹姆斯·戈夫说,一些建筑在去年那场地震中受损,经不起二次打击,更何况是这样的浅源地震。
智利先例
新西兰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震频发,每年记录超过1.4万次地震,大约20次震级超过里氏5.0级。
南美洲国家智利同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本月早些时候,智利中南部地区遭遇类似“原地重震”,所幸损失比一年前那场强震小得多。
智利中南部比奥比奥近海2月11日发生里氏6.8级地震,震中位于比奥比奥地区首府康塞普西翁以北45公里处,与去年2月那场里氏8.8级强震震中相距不远。智利内政部次日发布声明说,地震没有致使人员伤亡。
2010年2月27日,康塞普西翁及其周边地区发生里氏8.8级地震并触发海啸,致死500多人,大批民房及基础设施受损,直接经济损失达300亿美元。
由于量子点(Quantum Dots)发光波长范围极窄,颜色非常纯粹,还可实现精细调节,所以量子点显示器画面比液晶画面更加清新明亮。韩国多家研究院最近联合造出了第一个“大屏幕”全彩色量子点显示器,为开发下一代电视机、手机、数字相机和便携式游戏机等带来全新视野。相关研究发表在最近出版的《自然·光子学》上。
量子点是一些肉眼无法看到的、极其微小的半导体纳米晶体,由锌、镉、硒和硫原子组合而成,晶体中的颗粒直径不足10纳米。它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性:当受到电或光刺激时就会发光,产生亮光和纯色,发出的光线颜色由量子点的组成材料和大小、形状所决定。
过去10多年来,研究人员一直在研究量子点显示器。所谓“大屏幕”只有4英寸(约10厘米),但生成的场致发光图像的分辨率可达320×240像素。由于增大显示屏会降低画面质量,过去是把量子点喷在基底材料表面作涂层,类似于喷墨打印。这种技术要把量子点溶解在有机溶剂中,会污染显示器,降低色彩亮度和能效。
为克服这一缺点,研究人员找到一种压印的方法,用有图案的硅片造出一种“墨水印章”,然后用“印章”来选取大小合适的量子点,不需要溶剂,就可将它们压在薄膜基片上,平均每平方厘米约分布3万亿个量子点。研究人员说,这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考虑很多细节,比如为了实现100%的转印,需要改变“印章”的速度和压力。
用这种方法制成的显示器密度和量子一致性都更高,能产生更明亮的画面,能效也比以前更高。研究人员指出,新技术印制量子点显示器是在柔软薄膜上,在可卷曲便携式显示器、柔软发光设备、光电设备等领域该技术都会有广泛应用。(常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