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

LUCKY BIRD

网址:

  因为最近日本有四名儿童在注射两款疫苗后死亡,日本厚生省决定停用美国辉瑞和法国赛诺菲安万特的这两款疫苗。

  从上个月下旬至本月初,日本共发生了4起婴幼儿在接种疫苗后一天至三天内死亡的事件。这些婴儿年龄在在六个月至两岁之间,他们接种的两款疫苗分别是来自美国辉瑞公司的Prevenar,这是肺炎球菌疫苗,另一种是法国而赛诺菲安万特的的乙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安尔宝(ActHIB)。日本厚生省网站随后发表声明称,将停用这两款疫苗,并且对四名儿童的死因进行调查。目前还不能确定这些儿童的死亡是否与这两款疫苗的注射有关。日本厚生省的一个安全事务委员会8号将开会讨论有关儿童死亡调查的情况。

  这两款疫苗主要是用来防止婴幼儿患肺炎和脑膜炎等疾病的。据有关医生介绍,肺炎是婴幼儿的常见病,2岁以下婴幼儿是肺炎球菌的主要易感人群。而且肺炎球菌除了会引发肺炎外,还可能引起脑膜炎等并发症。对付肺炎球菌疾病,目前比较有效的措施就是预防接种。美国辉瑞公司的小儿肺炎球菌结合疫苗Prevenar,在中国市场上又称之为“沛儿”。据辉瑞方面介绍,这种疫苗2000年上市,在100多个国家使用超过3.6亿剂,其中50余个国家将其列入国家免疫规划。法国而赛诺菲安万特的的乙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安尔宝也是用来防止肺炎和脑膜炎的。据设在日内瓦的世界卫生组织说,乙型流感嗜血杆菌造成了200万到300万严重病例,特别是肺炎和脑膜炎,在2000年造成38万多幼童死亡。目前120多个国家超过200万儿童接受过安尔宝的疫苗注射。在日本,沛儿属于免费强制接种,并且与安尔宝疫苗联合接种,这也是这两种疫苗同时被暂停使用的原因。

  其实,去年2月荷兰卫生当局曾表示,有三名注射了沛儿疫苗的婴儿死亡,但没有发现疫苗与婴儿致死有关联。世界卫生组织在2007年的报告中说,在北美和欧洲,沛儿已至少使用了十年,监控并没有发现任何重大安全问题。

  在这起事件发生后,美国辉瑞公司的一名发言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日本幼童死亡事件的调查正在进行,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死亡与疫苗接种有因果关系。对于调查,辉瑞方面正在全力配合。辉瑞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沛儿3.6亿剂使用过程中,仅发生荷兰与日本两起暂停使用,但荷兰婴儿死亡没有发现与疫苗相关。辉瑞公司纽约总部的一份电子邮件声明说,“辉瑞彻底检讨及持续监控其作为安全的药品和疫苗都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公司“对所有举报案件进行深入评估,并与卫生部门密切合作,以确定是否有任何与我们的药物和疫苗的关联。”据我了解,在中国市场上,“沛儿”进入已有两年多,是自费疫苗。辉瑞中国方面的负责人表示,中国市场“沛儿”疫苗与日本市场疫苗都是进口,但供应日本市场的相同批次疫苗没有进入中国,而且中国儿童使用过程中没有出现相同事故,因此中国市场将正常销售。

  虽然目前有关的调查还没有出结果,4名幼童死亡与疫苗之间是否有关还不清楚,但是日本还是较早地作出反应,先暂停使用。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日本在医疗卫生的应急机制还是比较敏捷的。

  在日本,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对于药物的安全管理是非常重视的。首先是对于新药上市的管理。新药的研制开发通常是要经过严密的临床试验,以验证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鉴于药物的副作用,理论上应当在全面证实药物的副作用之后,才可以允许新药生产销售,但这对于一些期待新药的患者们却是不利的。有人曾经计算过,如果要保证某种药物副作用的产生率为万分之一,就要花上90年来进行验证。因此,实际上一些药物在经过动物实验以及有效范围内的临床试验之后,卫生部门就会允许其生产销售。可以说,在新药上市之后,它在安全性上只是得到了一个“临时许可”,而在此后更重要的是还要对药物在实际使用当中的情况以及安全信息进行反馈。

  如果发生药物副作用的大规模受害事件,不但要追究生产厂商或者是引进国外新药的企业,以及在药物安全性上做出结论的医师的责任,在严重的情况下,日本政府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在对患者做出赔偿的同时,后生劳动大臣也要出面进行道歉。

  1994年,一种新型抗病毒药物“索利夫定”在发售一个多月之后导致15名患者死亡。日本厚生劳动省随即召开了确保医药品安全性对策检讨会,讨论如何来应对药物副作用的问题。会议认为,在药物进入市场之后,应当对其副作用等信息进行收集和评价,再一次对其安全性进行确认。1996年,日本政府修改了《药剂法》,规定相关部门和单位有义务遵守医药品临场实验的实施基准,以及在药物上市之后继续收集相关信息并及时上报。此后,厚生劳动省的药物管理部门还不断地发出通知三令五申,要求对药物副作用等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出现药物方面的卫生突发事件时,日本政府的反应机制可以说还是比较迅速的。(王洋)

  此前有消息称,中国或将在20年内实现载人登月。
 

  从“神舟”到“嫦娥”再到载人空间站,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令人瞩目。2007年10月,“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的发射,标志着我国迈出了探月 计划的第一步。目前,无人探月工程正在实施。王永志说,从长远来看,中国人肯定要实现登月,但载人探月问题目前还处于专家考虑阶段,构不成国家计划。
 

  王永志院士认为,我国目前在航天领域应该处于全球第三四位的水平,居美国、俄罗斯之后。但是,我们应该居安思危,有忧患意识。其他一些国家的发展势头也很快,比如日本在载人航天方面的实力很强,印度的探月工程水平也很高。
 

  王永志告诉记者,我国航天事业的人才储备目前比较充足,青年人才能够接得上“茬”。很多对航天感兴趣的年轻人很愿意加入,各大企业的待遇也具有 吸引力,整体而言队伍不成问题。但是,“我们应当受到这样的教育:在航天科技上,你可别懈怠、别自满。你得赶快抓,外国很厉害。”(记者张国)

  研究成果已经在国际学术期刊神经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这项研究首次揭示了遗传基因对大脑网路配线的“成本效益”产生怎样的影响,并且阐明了一些和大脑形成有关的问题。


大脑通信网络工作的好坏取决于父母的遗传

  来自墨尔本大学神经精神医学研究中心的亚历克斯-福尼托(Alex Fornito)是该项研究报告的首席著作者,他说,这一发现对于更好的理解为什么一些人执行某些特定任务会远远强于其它人有着重大的意义。而且,有助于了解精神疾病和神经疾病的遗传学依据。

  先前的研究显示,在智力测验中,能取得高分个体,大脑功效也更高。同时也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脑效能明显降低。

  福尼特说:“大脑网络复杂程度相当惊人,数十亿的神经细胞通过数万亿的纤维相连。在这个网络中,有效的通信非常重要。连接越多,网络效率就更高,这些连接使得大脑不同的区域可以相互快速高效的通信。另一方面,会尽力使得网络连接配线数目最小化,因为从消耗的能量来看,每一个配线连接都非常昂贵。这就说明了为什么一些人的大脑运转比其它人更有效。”

  双胞胎基因比较试验

  研究小组成员包括一些来自昆士兰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的科学家,他们对38对同卵双胞胎和26对异卵双胞胎的大脑扫描进行了比对研究。发现同卵双胞胎拥用相同的基因,而异卵双胞胎有大约50%的基因相同。

  福尼托说:“对于研究基因在决定某一具体特性中有多么重要,双胞胎无疑是比较完美的研究对象。假定存在差异,且基因在确定遗传特征方面非常重要,那么我们可以预测出同卵双胞胎在这些功能方面的相似性要远远高于异卵双胞胎。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不同的统计模式,精确的计算出基因在确定遗传特性中所起到的作用。”

  大脑网络如何组织一直是困扰科学家的难题。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揣测着这些复杂网络的组织形式,但是,全面绘制人类活体大脑连接难度非常大。

  研究人员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测量了整个大脑中网络连接的效益,同时对大脑的具体区域也进行了类似的测量。

  福尼托说:“核磁共振成像扫描显示出了异卵双胞胎大脑网络组织中的差异出现在哪些位置。就他们大脑网络的效益而言,我们发现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这些大脑功效与生俱来

  研究发现平均全部差异的60%都和基因有关。因此,大脑如何连接是与生俱来的。但是,仍有足够的空间让大脑响应外界环境。

  福尼托说:“在大脑的某些区域,遗传作用更加突出。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前额皮质是大脑中受遗传影响最强烈的区域,而这一部分在策略性思考、计划编制以及记忆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受许多精神疾病影响的首要区域之一,精神分裂就是一个重要的实例。因此我们的发现指出了这些大脑变化的潜在遗传根据。”

  虽然基因遗传起主要作用,但是当大脑出现问题时,适时地利用外界环境和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还是可以避免精神疾病和大脑失调的发生。

  福尼托补充说:“最终,这项研究将帮助我们找出哪些特定基因非常重要,从而解释认知道能力上的差异,以及确定患类似精神分裂和老年痴呆病等精神疾病和神经疾病的风险。”他表示,这项研究将为治疗大脑失调类疾病开拓新的基因疗法。(锋格)

这张由美国宇航局拍摄的图片,显示的是俄罗斯思维纳弛火山坡上的火山灰流。
这张由美国宇航局拍摄的图片,显示的是俄罗斯思维纳弛火山坡上的火山灰流。
位于俄罗斯堪察加半岛东部偏远地区的思维纳弛火山喷出大量火山灰。
位于俄罗斯堪察加半岛东部偏远地区的思维纳弛火山喷出大量火山灰。
从这张图片上能更好地观察该火山的顶部及其最高点。
从这张图片上能更好地观察该火山的顶部及其最高点。

 

  这种高温气体、灰尘和岩石混合物造成了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些火山灾害,其中包括,埋葬了罗马古城庞培的维苏威火山爆发和1902年毁掉圣皮埃尔 (Saint-Pierre)港的培雷火山大喷发。2010年从印尼梅拉比火山流出的火山灰流导致大量人员伤亡。极高的温度(超过1000摄氏度)、极快 的速度(超过每小时724.2公里)和混合着有毒气体,所有这些都是导致人员伤亡的致命因素。
 

  火山灰流所经之处,会把人烧成灰烬、烧焦或者令其窒息而死。这些伪彩色图是由“陆地(Terra)”卫星上搭载的专门用于全球冰川监测的“高级 星载热发射和反射辐射计” (ASTER)拍摄的,它们显示思维纳弛火山周围有大量火山灰流残余物。2011年1月25日该火山爆发后不久,这颗卫星在一片占地超过4平方英里 (10.36平方公里)的黑色地面堆积物上发现火山灰流产生的热。
 

  火山灰流堆积物的雪面上覆盖着一层浅棕色灰尘,思维纳弛火山不断扩大的熔岩穹丘上升起一小股羽状烟雾。火山周围的植被呈暗红色。尽管这座火山附近有很多小村庄,但幸运的是,这次爆发产生的火山灰流从人口稀少的地区流过,并未造成人员伤亡。(孝文)

这张3月7日拍摄的视频截图显示的是脱离国际空间站的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7日脱离国际空间站。由于“发现”号返回地球后将退役,此次分离也成二者的永别。 新华社/法新
这张3月7日拍摄的视频截图显示的是脱离国际空间站的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7日脱离国际空间站。由于“发现”号返回地球后将退役,此次分离也成二者的永别。 新华社/法新
脱离国际空间站的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新华社/法新
脱离国际空间站的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新华社/法新
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7日脱离国际空间站。由于“发现”号返回地球后将退役,此次分离也成二者的永别。 新华社/法新
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7日脱离国际空间站。由于“发现”号返回地球后将退役,此次分离也成二者的永别。 新华社/法新
2011年2月26日,美国东部时间下午2点14分,《发现号》航天飞机正在与国际空间站进行对接。
2011年2月26日,美国东部时间下午2点14分,《发现号》航天飞机正在与国际空间站进行对接。
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阿尔文 德鲁与他的同事宇航员史蒂夫 鲍文正准备走出舱门执行太空行走任务。2月28日,德鲁和鲍恩成功完成了STS-133对接任务。这次太空行走是德鲁的第一次,史蒂夫 鲍文的第六次,然而却是人类太空行走的第200次。本次任务是国际空间站为装配和维修而执行的第154次太空行走,也是美国宇航员进行的第234次远征。
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阿尔文 德鲁与他的同事宇航员史蒂夫 鲍文正准备走出舱门执行太空行走任务。2月28日,德鲁和鲍恩成功完成了STS-133对接任务。这次太空行走是德鲁的第一次,史蒂夫 鲍文的第六次,然而却是人类太空行走的第200次。本次任务是国际空间站为装配和维修而执行的第154次太空行走,也是美国宇航员进行的第234次远征。
 处于对接状态中的《发现号》航天飞机及其灵巧机械臂,后者由加拿大制造,可用于特殊用途,该照片由执行STS- 133任务的机组人员在空间站上拍摄。背景处是黑暗的太空与地球的地平线。
处于对接状态中的《发现号》航天飞机及其灵巧机械臂,后者由加拿大制造,可用于特殊用途,该照片由执行STS- 133任务的机组人员在空间站上拍摄。背景处是黑暗的太空与地球的地平线。
2011年2月26日,这是日本为国际空间站制造的希望号太空实验舱,此照片摄于《发现号》航天飞机与国际空间站处于对接状态中。
2011年2月26日,这是日本为国际空间站制造的希望号太空实验舱,此照片摄于《发现号》航天飞机与国际空间站处于对接状态中。
这是与国际空间站对接时拍摄的《发现号》航天飞机的尾部。
这是与国际空间站对接时拍摄的《发现号》航天飞机的尾部。

 

  美国航天局提供的信息显示,此次分离发生在美国东部时间7时(北京时间20时),当时二者正运行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上空。随后,“发现”号飞行员埃里克·博操作“发现”号绕空间站一周,以便宇航员对其拍照。
 

  “发现”号2月24日升空,26日与空间站对接,这是“发现”号最后一次造访空间站。对接期间,宇航员们进行了两次太空行走,完成了一系列任 务:为空间站移动机械臂新配了一对额外轨道,并清洗了空间站外的一部摄像机;利用软管排出一个破裂液氨泵中残存的液氨;为空间站外加拿大双臂机器人 Dextre安装了照相机及保护性镜头盖,移走了“哥伦布”实验舱的设备平台及一些绝缘材料。
 

  此外,他们还利用一个金属罐进行了太空“收集”。这一名为“瓶中信息”的活动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策划,旨在提高公众对太空探索的兴趣。金属罐随“发现”号返回地球后,将被运往日本,供博物馆游人参观。
 

  “发现”号还为空间站运来“机器人宇航员2号”,后者是首个进入太空的类人机器人,并将成为空间站永久居民。“机器人宇航员2号”由美国航天局 与通用汽车公司联合开发设计,其全身装备多种感应器,并有一双灵活的手,美国航天局希望将来它可以协助或代替宇航员完成太空行走等危险作业。
 

  “发现”号预计于9日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着陆。此次任务完成后,“发现”号将成为美国今年首架退役的航天飞机。今后,人们可在博物馆中一睹其芳容。
 

  美国迄今共建造了6架航天飞机,其中“企业”号为样机,另外有5架工作机,分别是“哥伦比亚”号、“挑战者”号、“发现”号、“阿特兰蒂斯”号 和“奋进”号。“挑战者”号及“哥伦比亚”号分别于1986年和2003年因爆炸而解体,“奋进”号和“阿特兰蒂斯”号今年各飞行一次后也将退役。
 

  根据美国总统奥巴马去年公布的计划,国际空间站的寿命将至少延长至2020年。在美国航天飞机全部退役后,美国宇航员将依靠俄罗斯飞船前往空间站。(记者任海军)

  

     以下列举的10款潜艇虽不是军用潜艇,但凭借酷酷的外表以及富有创造性的设计,它们也成为潜艇家族的一大亮点。可惜的是,由于造价太高,这些潜艇显然是为富豪们准备的高级玩具,而普通公众就只有羡慕的份儿。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当前潜艇的性能早已经今非昔比,成为军队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以下列举的10款潜艇虽不是军用潜艇,但凭借酷酷的外表以及富有创造性的设计,它们也成为潜艇家族的一大亮点。可惜的是,由于造价太高,这些潜艇显然是为富豪们准备的高级玩具,而普通公众就只有羡慕的份儿。
 

  1.Hyper-Sub

Hyper-Sub
Hyper-Sub

  就算是超级间谍詹姆斯•邦德也不敢藐视外形如此惊人的潜艇Hyper-Sub。Hyper-Sub造价350万美元,由Marion HSPD公司设计,即将投产。准确地说,它应该是一种可以潜水的动力艇。从造价来看,这种潜艇绝不是为普通百姓准备的,而是为有钱一族打造的奢侈玩具。
 

  Hyper-Sub长31英尺(约合9.4米),采用密封式驾驶舱和2台440马力柴油发动机,最大可输出880马力,水上行驶速度最高可达到 40节,最大行驶距离为500英里(约合804公里)。在潜水模式,Hyper-Sub可潜入水下250英尺(约合76.2米),驾驶员使用脐带式自持水 下呼吸器享受潜水快乐。
 

  2.主打黄色的私人潜艇

主打黄色的私人潜艇
主打黄色的私人潜艇

  另一款体积小巧的私人潜艇,主打黄色,可容纳2名乘客。这款潜艇的潜水深度可达到1000英尺(约合304.8 米),潜水时间可达到6个小时。它采用1个120伏和24伏蓄电池组,装有2个3马力主推进器,2个3马力垂直推进器,4个外部卤素灯,同时还装有VHF 无线电通信设备、GPS和球形气候控制装置。气候控制装置可帮助艇内保持较为舒适的温度,既不太热,也不太冷。
 

  3.紧凑型EGO半潜艇

紧凑型EGO半潜艇
紧凑型EGO半潜艇

  从技术上说,紧凑型EGO半潜艇并不是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潜艇,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无法潜水。虽然驾驶舱始终位于水下,但上部结构却恰恰相反,因此 被称之为“半潜艇”。这种设计能够降低水下行驶时的风险,驾驶员也易于进行操控。研制EGO半潜艇的RAONHAJE公司表示,有了它,你根本不用学习游 泳便可享受畅游水下的快乐。
 

  搭乘EGO半潜艇在水下穿行时,乘客可以欣赏到生动的水下动物生活景象。对于那些渴望与鱼儿亲密接触同时又不希望弄得一身湿的人来说,这款潜艇 绝对是他们的最佳选择。最值得一提的是,EGO半潜艇主要采用电动驱动,是一款生态友好型潜艇。一次充电6到10小时可在水下巡航4个小时左右。虽然 RAONHAJE的官方网站并未透露EGO半潜艇的售价,但毫无疑问的是,这款潜艇绝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够买得起的。
 

  4.Seabreacher X 鲨鱼型潜艇

Seabreacher X 鲨鱼型潜艇
Seabreacher X 鲨鱼型潜艇

  Seabreacher X 鲨鱼型潜艇采用1台260马力增压式发动机,水上最高时速可达到50英里(约合每小时80公里),水下则可达到每小时25英里(约合每小时40公里)。这 款潜艇可以在水下高速潜行,同时也可整个跃出水面。它采用矢量推进系统,模仿鲨鱼、海豚等水生动物的尾部关节。由于安装定制的谐调排气系统,这只“鲨鱼” 可以发出咆哮声。
 

  5.深海飞行超级猎鹰

深海飞行超级猎鹰
深海飞行超级猎鹰

  “深海飞行超级猎鹰”号潜艇是造船工程师格拉哈姆•霍克的最新力作。这款有翼电池动力潜艇造价150万美元,外形类似飞机,可在水下“飞行”。 它采用单后置推进器,与电扇非常相似,用于驱动潜艇行进,所需动力由1块48伏的磷酸锂电池提供。其耐压壳体采用碳/环氧复合材料制成,驾驶舱共有2个, 一前一后,可容纳2名乘客;天篷采用树脂玻璃,允许乘客在潜水时尽情欣赏周围的景色。

超高速:日本最新的子弹头列车,拥有豪华商务包厢
超高速:日本最新的子弹头列车,拥有豪华商务包厢
高科技:列车将穿行在东京和本州岛北部的青森县
高科技:列车将穿行在东京和本州岛北部的青森县
超豪华:旅客们可以一路享受高质量的服务
超豪华:旅客们可以一路享受高质量的服务
列车技术:日本希望能向巴西和越南等国出售子弹头列车技术
列车技术:日本希望能向巴西和越南等国出售子弹头列车技术
 这种列车有一个薄薄的鼻子
这种列车有一个薄薄的鼻子
来旅程:从明年开始,新式列车的最快时速有望达到200英里。
来旅程:从明年开始,新式列车的最快时速有望达到200英里(约合321.8公里)。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一个纵贯日本的尖端新干线列车网就已经建立起来,而现在这个岛国希望能把他们的技术卖到外国。这种被命名为“隼”超高速 列车,每天有两班穿行在东京和青森县之间。青森县是本州岛北端,拥有优美乡村风光。位于东京和青森县之间的仙台也将开通这种列车,每天一班。日本东铁路公 司董事长大冢说:“我们将尽最大的努力来提高乘客的舒适度、安全和环境友好,而不仅仅是速度。”
 

  这种列车有一个薄薄的鼻子,因为一位乘客从站台上跌落,其处女航延迟了7分钟,列车一直等到那位乘客爬上站台才开动。上千名跑来看新车的人记录下了这一切。
 

  从明年开始,绿色和银白色相间的E5系列将把最高时速提高到200英里(约合321.8公里),成为日本最快的列车。旅客们可以享受直线穿行在日本农村山区的乐趣。花上单程约合200英镑(约合324美元)的费用,旅客们就可以享受到优质服务。
 

  新干线自1964年东京奥运会推出以来,日本的超高速子弹头列车打败了飞机和客车,成为旅客们出行的首选。但是随着人口的减少以及国内需求的下降,日本政府和企业都在积极地开拓国外市场。
 

  日本已经向台湾出售新干线技术,也希望能够占领巴西和越南等国外市场。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中国、法国和德国制造商的竞争。日本还希望得到美国总统奥巴马正在推动的预计耗资达130亿美元的美国高速铁路网合同。(秋凌)

一位NASA科学家称宇宙中其他地方同样存在生命
一位NASA科学家称宇宙中其他地方同样存在生命
这是地球上一种巨型细菌Titanospirillum velox的照片。胡佛博士宣称他在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下看到一块陨石上存在某种与之大小和结构都非常类似的特征
这是地球上一种巨型细菌Titanospirillum velox的照片。胡佛博士宣称他在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下看到一块陨石上存在某种与之大小和结构都非常类似的特征
这项研究的作者:理查德·胡佛
这项研究的作者:理查德·胡佛
 

  理查德·胡佛(Richard Hoover)博士称,此次发现的这种微化石证明了地球之外的宇宙其它地方同样存在生命,并将有助于理解地球上生命的最初起源。
 

  这位天体生物学家花费了10年时间对陨落在世界各处荒凉角落的陨石进行研究分析。他宣称曾经在南极、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找到过碳质球粒陨石,这是一种相当罕见的陨石种类,全世界目前一共只发现了9块。
 

  他坚持认为他在这些“太空石块”中找到的某种结构非常像蓝细菌的化石,他认为这一定是某种地外生命的残骸。对此,胡佛博士说:“我将其解读为证明了生命的分布是更加广泛的,而非限制于地球这一隅之地。”有关这一研究的论文已经发表在近期的《宇宙学杂志》上。他说:“这一研究领域很少有人涉足,因为坦率的说,会有很多科学家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当被问及发现的经过时,他仅仅表示这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他说这种化石非常小,肉眼无法看到,他将陨石切片后在实验室用扫描隧道显微镜仔细观察后 得出了这一发现。他说:“令人兴奋的一点是,在很多情况下它们是可以被辨认出来的,它们和地球上很多生物形式之间存在某些相似性。但它们仍然是独特的,不 同的。当时在显微镜下,我看到了一些我从未看到过的结构,于是我请来许多专家协助。但他们也被愣住了。”
 

  胡佛认为,陨石是在宇宙中传播生命的种子。地球上的生命可能最初就源于在地球婴儿时期遭受的陨石撞击。比如在一块陨石中,胡佛发现一种有机结构,其大小和整体结构都非常像地球上的一种巨型细菌Titanospirillum velox。
 

  胡佛博士的研究支持了“胚种论”。这一理论认为生命的种子可以借助陨石或小行星实现星际传播。这一颇具争议的理论提出,细菌可以在休眠状态下隐 藏于陨石或小行星中进行超长距离的星际旅行。而当它最终落到一个新的行星上后,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它便有机会再次复苏并实现生命之种的星际传播。
 

  胡佛来自美国宇航局马歇尔空间飞行中心,在此之前的2004年,他就曾做出过类似的发现声明,但是没有得到很多其他科学家的认可。那年,他发表了一篇论文,宣称在一块陨石切片样本中发现了蓝细菌膜化石的痕迹。
 

  对此,来自美国宇航局阿莫斯研究中心的天体生物学家大卫·马尔斯(David Marais)博士说,之前也有过相似的消息,但是最终都被证实是错误的。如在1960年代就有过一个谣言,说一块陨石中被发现有一个“胚种舱”,但后来 被证明是有人故意粘上去的。马尔斯博士补充道:“这是一个不同凡响的消息,因此我想它需要不同凡响的证据。”
 

  而《宇宙学杂志》的编辑鲁迪·谢尔德(Rudy Schild)说:“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它证明了生命同样存在于其他地方,并且地球上的生命可能源于其他行星。”
 

  不过按照惯例,科学家们不会轻易相信这一结果。他们正在准备在其他实验室对此结果进行独立的重复研究,以便最终确认或否定这一结论。(晨风)

  美国宇航局一位天体生物学家理查德·胡佛(Richard Hoover),近期宣布他在一块陨石中找到了细菌化石。对于这一发现,美国《探索》杂志网站专栏作者菲尔·普莱(Phil Plait)撰文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胡佛无法证明这种微生物化石是陨石自带的,而不是很久以前坠落地球之后被地球微生物“污染”的,要证明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

  以下为文章全文:

  理查德·胡佛(Richard Hoover),一位来自美国宇航局马歇尔空间飞行中心的天体生物学家,近期宣布他在一块陨石中找到了细菌化石。
 

  是的,你没有看错。问题是:这是真的吗?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胡佛博士将相关论文发表在了《宇宙学杂志》上,并在此之后由福克斯新闻进行了报道。
 

  基本的情况就是:胡佛在一种罕见的陨石中找到了某种独特的结构。这块陨石名为“Orgueil”,于1864年发现于法国。这种结构某些方面非常类似微生物。以下就是他在论文中配的图:
 

胡佛在一种罕见的陨石中找到了某种独特的结构
胡佛在一种罕见的陨石中找到了某种独特的结构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这些确实是古怪而精细的结构。如果是我使用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在一块陨石切片上找到了这样的结构,我想我也会非常兴奋的。
 

  但是表象有时候是具有欺骗性的。这些结构真的是微生物化石吗?
 

  胡佛博士提出了几个证据来证明非生物的化学过程很难产生这样的结构。我本人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因此也不想在这里进行判断,不过这已经不是胡佛第 一次做出这样的宣布了,2007年的时候他就发布过一次。而在过去,他还有许多次类似的宣布。事实上,我之前曾采访过美国宇航局天体生物学家大卫·麦克凯 (Dave McKay),他也曾作出过类似的发现,当时他宣称在一块南极发现的火星陨石(ALH84001)中找到了微生物化石。然而,切实的证据就是另一回事了。 麦克凯的观点是:这种精细结构是生物遗骸形成的,但是他自己也承认,他拿不出确凿的证据在证明这一点。在这一点上,我发现他非常坦率,非常诚实。
 

  或许胡佛现在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他无法证明这种微生物化石真是陨石自带的,而不是很久以前坠落地球之后被地球微生物“污染”的。要证明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尽管他在论文中有这样的表述:
 

  “很显然,照片中显示的许多纤细结构确实是镶嵌在这个陨石的本身构架之中的。因此,逻辑上不能解释为是陨石落地之后被地球上的蓝细菌侵入而形成的。因此,可以认为这些结构是陨石自带的微生物化石,随陨石一同落在了地球上。”

  很明显,胡佛认为地球生物的“污染”不太可能。但即便再不可能,相比外星生命的想法,陨石落地之后在长期暴露于地面环境的情况下受到地球生物侵 入而“污染”的想法也要显得更容易让人接受。根据著名的“奥卡姆剃刀定律”: 当你有两个处于竞争地位的理论能得出同样的结论,那么简单的那个更好。那么在这里,显然后期的地球生物污染是更容易被人接受,也因此显得更“简单”的情 形。
 

  我必须坦率的承认:对此我的第一反应是极度的怀疑。并且我认为这是应当的!所有的事情都应当是平等的,我会广泛听取专家的看法。我很想听到其他 天体生物学家进行独立研究之后会有什么看法。有意思的是,发表这篇论文的《宇宙学杂志》的编辑也知道这一话题将非常具有争议性。因此已经将该论文发给了 100位该领域的专家,请他们给出评估意见。不过这些意见目前还没有发表出来。该杂志编辑称评估结果将在数天后发表出来。我拭目以待。
 

  除此之外,我觉得有必要说说我的看法。《宇宙学杂志》在过去曾经发表过多篇可以说是“一派胡言”的论文(如反对大爆炸理论的文章等等)。它们其 中一位编辑钱德拉·维克拉马辛荷(Chandra Wickramasinghe)曾经对美国宇航局和地外生命的话题语出惊人。但请注意,这并非意味着胡佛的论文就是非常不可信的!这只是意味着,面对该杂 志发表的文章,我会以特别谨慎怀疑的目光去审视。对于这一点,很多人都会同意我的看法。
 

  另外,我要提一下,这份杂志曾经发表过一篇错误百出的文章。在我进行评价之后,该杂志称我是“伪天文学家”,并说我对系外行星发表的看法是“一 派胡言,误导民众”。这完全不符合事实。事实上,事后我接到了那项研究的第一作者发来的电子邮件,他在信中评价我的评论文章是“他见过的最公正,不偏不倚 的一份”。
 

  最后,我得到消息,这份杂志马上就要关门大吉了。他们已经就此发表了通气稿。
 

  好了,总结一下:有人宣称在一块陨石中发现了微生物化石。这个消息很有趣,他配的图片很精细,但事实是我们距离真正判断其可信度有多高还有很长 很长的路要走!在此之前我们曾经走过这样的路,也曾失望而归。就像我说的,面对一个新消息时怀疑是必要的。而当面对这样不同凡响的消息时,你知道那句名 言,我就不再重复了。(晨风)
 

  本文作者菲尔·普莱(Phil Plait)简介:天文学家、大学讲师和作家,曾在美宇航局哈勃太空望远镜项目工作十年,从事天文教育六年之久,之后开始全身心投入写作。他著有两本书,为杂志撰写了大量文章,而其发表的博客文章更是不计其数。在美国《探索》杂志网站开辟有博客Bad Astronomy

  

  1.“发现”号对接空间站

“发现”号对接空间站(图片来源:NASA)
“发现”号对接空间站(图片来源:NASA)

  2月26日,国际空间站上的一名宇航员拍摄了这幅照片。“发现”号航天飞机正与空间站进行对接。在“发现”号逐渐靠近空间站过程中,俄罗斯的 “进步”号飞船似乎在瞄准这艘航天飞机。26日美国东部时间下午2点14分,“发现”号与空间战完成对接。“发现”号宇航员将在空间站逗留11天,运送补 给并帮助安装新太空舱。
 

  2.平衡之美

平衡之美(图片来源:SSI/NASA)
平衡之美(图片来源:SSI/NASA)

  照片由美国宇航局的“卡西尼”号飞船拍摄,表面坑坑洼洼的土卫五“利亚”悬在纤细的土卫四“狄俄涅”上方,呈现出一种平衡之美。拍摄时,星环与 “卡西尼”号之间的距离实际上比土卫四更近。自2004年以来,“卡西尼”号便对土星系统进行观测,研究这颗巨大的行星、星环及其卫星。这艘长寿飞船已经 第二次延长观测任务,观测任务将一直持续到2017年9月。
 

  3.太阳海啸

太阳海啸(图片来源:SDO/NASA)
太阳海啸(图片来源:SDO/NASA)

  2月24日出现的巨大太阳耀斑,向外喷射的等离子体形成旋涡,好似在太阳表面跳舞,整个过程持续了90分钟。在远紫外条件下,美国宇航局的太阳 动力学观测卫星拍摄了太阳耀斑的高清晰照片,帮助天文学家了解壮观的太阳耀斑细节。这颗卫星每24分钟拍摄一幅新照片,包括文中刊登的这幅照片。所有这些 照片拼接在一起,形成一段有关此次太阳喷发的视频。
 

  4.北极光

北极光(图片来源:James Spann, NASA)
北极光(图片来源:James Spann, NASA)

  在阿拉斯加珀克·弗拉特岛出席极光大会时,美国宇航局的詹姆斯·斯帕恩目睹了地磁暴的发生以及由此形成的美丽北极光。这幅照片拍摄于3月1日,展示了斯帕恩当时看到的北极光。随着地磁暴的强度越来越大,北爱尔兰、拉脱维亚、挪威和瑞典地区均出现绚丽的北极光。
 

  5.飞机机翼剪影

飞机机翼剪影
飞机机翼剪影(图片来源:Howard Eskildsen)

  2月27日,美国佛罗里达奥卡拉,一架飞机在摄影师拍摄太阳照片中无意间闯入镜头,形成这种堪称完美的巧合。飞机机翼剪影在布满太阳黑子的太阳 表面上空穿过。太阳黑子周围颜色较浅的区域被称之为“谱斑”。这一区域拥有更高的温度和密度,由太阳深处的磁活动形成。太阳盘之所以呈紫色是因为摄影师霍 华德·伊斯金德森使用Ca-K滤光器拍摄了这幅照片,只有特定波长的光线才能被相机捕获。Ca-K滤光器能够帮助摄影师捕捉到微小的太阳表面细节,例如谱 斑,常见的白光则在这种滤光器的过滤下失去踪影。

第 375 页,共 5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