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两幅图中,其中一幅图鼻涕虫形状的陨石坑是欧洲航天局的“火星快车”在2010年8月4日拍摄到的,它可能是由一系列与火星表面夹角较小的 陨石俯冲而下形成的。这个48英里(77.25公里)长的陨石坑目前还未命名,它位于布满陨石坑的火星南部高地,仅比更大的陨石坑惠更斯 (Huygens)盆地更靠南一些。
据天文学家推测,类似的椭圆形盆地是由一颗倾斜飞来的陨石与地面相撞或由火山流形成。不过从这个未命名的陨石坑里溅出的物质——喷射覆盖物 (ejecta blanket)暗示,它是由多颗与地面呈较小夹角的陨石撞击形成的。喷射覆盖物显示出像蝴蝶翅膀一样的两个突出部分,这说明这两个斑点是由两颗陨石撞击 形成的。陨石坑里3个更深的区域说明这里经历了不止两次撞击。位于这个陨石坑右侧的较小陨石坑,可能是后来形成的。
美国宇航局的“高清晰度科学实验成像”(HiRISE)相机在1月10日拍摄的一张照片甚至更令人震惊。另一幅图显示,两个对称的重叠陨石坑一 定是在同一时间形成的。产生这个重叠陨石坑的两颗岩石,可能曾是一个完整天体,它在穿过火星稀薄的大气层,撞上地面前,分裂成两块。包括碎石状的小行星系 川( Itokawa)和鸡腿形状的彗星“哈德利二”号在内的几个已知天体,它们在撞上行星时,都有可能会分裂成两块,同时撞击出两个重叠陨石坑。
虽然现在行星遭到陨石撞击的概率比太阳系形成初期更少,但是火星即将迎来另一个艰难时期。它的一颗卫星——火卫一将在未来数千万年内撞上这颗红色行星,它产生的碎石块会形成更多形状不规则的撞击坑。(孝文)
对维生素B1的研究发现,有些植物(例如紫萁等蕨类植物)无论给它多少维生素B1,它都会破坏掉这些维生素;而有些植物虽然不含维生素的成分,却保护着维生素。
也就是说,一方面是紫萁等蕨类植物,另一方面是大蒜和大葱,双方都没有大量维生素B1的成分。但紫萁富含强力的蕨类植物酶,这种酶可以破坏维生 素B1。蕨类植物在很久以前便引发过问题,比如牧场上的牛、马有时会患上急性脚气病。经过调查后,发现牧场中生长有茂密的紫萁,牛、马食用了大量的紫萁 后,体内的维生素B1会被蕨类植物酶破坏,最终导致牛、马得上脚气病。
那么,大蒜类植物又是什么情况呢?大蒜类植物与蕨类植物相同,并没有大量维生素B1的成分。可是,却从来没有发现过,因为吃大蒜过量而患上脚气的病例。比如,韩国的人们习惯性地食用大蒜,他们当中很少会有人得脚气病。
通过这两个事实,我们可以发现,虽然这两大类植物都不富含有维生素B1,却有着其他方面根本性的差异。我们不妨做一个假设:蕨类植物一方发生反应后破坏维生素B1;大蒜一方是在发生反应后保护维生素B1。
事实上,大蒜在发生反应后,是先把维生素B1隐藏起来,显示出与破坏一方相同的效果。日本京都大学的藤原博士曾做过一个试验,他把大蒜捣碎后, 加入了大量维生素B1结晶。充分混合后,再检测混合物的维生素B1含量。结果显示,在混合物中并不存在大量的维生素B1。把这种液体喂给因缺乏维生素B1 而患上脚气病的老鼠后,又会怎样呢?结果是迅速治好了老鼠的脚气病。
也就是说,是由于大蒜中的未知物质和维生素B1发生反应,把维生素B1转化成另一种物质。随后在老鼠和人的身体内,这种物质又被还原成维生素B1。现在我们已经明白,这种物质就是蒜硫胺素。
之后,藤原博士和维生素B1合成方面的权威人士共同研究,在大蒜提取液中加入维生素B1,通过反复加工提取,开发出了一种成本可以接受的保健药品。大蒜竟然能带来维生素B1制剂的产业新机会,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大蒜的广泛用途。
研究表明:大蒜中的微量金属元素,特别是锗元素,这使大蒜具有了一定的抗癌效果。
锗元素进入人体后,可以向人体各部位输送生物不可缺少的氧元素,可以消除疲劳、提高人体体力。也就是说,锗元素进入生物体内,一边通过血液从肝 脏、胰脏、骨髓移动,一边向各部位提供氧元素,为人体提供生命的活力。而且,锗元素会通过肾脏和尿一起排出体外,不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
日本绰号为“锗大师”的工学博士浅井一彦用老鼠做试验,证明了锗的抗癌作用,还公布了各种植物的锗元素含量。其中,诃子和山豆根是治疗癌症和恶性肿瘤的特效药,我国从古代便开始使用这两种药草治疗肿瘤。
科学网(kexue.com)讯 3月7日消息,如果宇航员能在太空也可以喝啤酒了。这对于爱喝啤酒的宇航员来说是很欣喜的事情。澳大利亚一家啤酒公司首次研制出太空啤酒而对啤酒产业来说则是重要的飞跃,也令宇航员们在太空中也能尝到啤酒的清爽。
澳大利亚研制出太空啤酒
据国外媒体报道,太空啤酒要实现起来其实很难,因为在零重力条件下,饮用任何碳酸饮料都会让人产生“打湿嗝(wet burp)”现象。众所周知,在地球上你喝下一口啤酒它会通过喉咙流到胃里,当二氧化碳气泡扩大上升时,你会打一个响亮的嗝,并且心情也会随着打嗝而愉快。
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打湿嗝”是指在没有重力来保证液体都在你的胃部,如果你在这时打嗝,那么二氧化碳和啤酒会伴随着你的鼻涕和胃液都从你的嘴里飞出来。这种太空啤酒解决了这一问题方法就是在保持口感度的情况下,大幅减少啤酒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目前,该啤酒已通过微生物检验和动物实验,并经公司员工试饮过后确认了安全性,据说味道与一般啤酒无异。公司的有关负责人正在筹划远大的蓝图。
(科学网-kexue.com 凹凸曼)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3月7日消息,很多人都听过女人抱怨自己的丈夫睡觉时打鼾声很大,使她们无法入睡,有些还会把男人轰到别的房间去。但其实打鼾并非男性的专利,很多男人也深受女性打鼾的影响。
调查发现男性更容易抱怨自己的睡眠被伴侣影响
据国外媒体报道,专家表示,其实很多女性都有打鼾的问题,只不过她们通常不承认罢了。一项涉及14,000名夫妇的调查发现,男性更容易抱怨自己的睡眠被伴侣所影响。30%的男性抱怨他们被自己的同伴鼾声所吵醒,而这一比例女性只有20%。
在英国大约40%的人有打鼾现象,比较常见于肥胖,酗酒及吸烟人群。据科学网(kexue.com)了解,打鼾者的气道通常比正常人狭窄,白天时咽喉部肌肉代偿性收缩使气道保持开放不堵塞。但睡眠时神经兴奋性下降,肌肉松弛造成咽部组织堵塞,当气流通过狭窄部位时引起振动出现鼾声,严重时呼吸会暂时停止,从而影响身体健康。
根据英国埃塞克斯大学(Essex University)的调查显示,男性出现打鼾的几率大约是女性的两倍。之前的一些研究也显示,面对鼾声许多女性选择试图忽略而不是推醒同伴。这一研究发现,女性往往在睡眠时更容易被吵醒。大约24%的人宣称每周只有3个晚上的睡眠较好,26%的女性感觉自己的睡眠质量比较差。
这项研究还发现,工作时间更长的人,通常有更多的睡眠问题,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受到压力的影响。根据英国打鼾研究协会的调查,在英国有450万女性和1040万男性打鼾者。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亮相日内瓦车展 售价约人民币32万元 已有300人预订
英国《每日邮报》今晨报道称,英国老牌跑车厂Morgan在日内瓦车展上亮出了“新武器”,一款翻新版的三轮摩托车,该车最高时速可达185公里。
“坐进座舱式的驾驶座,调整一下护目镜,按下发动按钮之后,随着车子飞速向前,你能感觉到风从你发间穿过。”报道写道,“让人有种坐飞机似的感受。”
Morgan在日内瓦车展上推出的这款三轮摩托车特别之处在于,它结合了古董“骆驼”战机的设计,甚至采用了台风式战机导弹发射按钮作为启动按钮。
该车最高时速可达185公里,制动马力115匹,加速至100公里只需4秒半,堪称超级三轮车。
不过,这辆车价格也不菲,售价3万英镑(约合人民币32万元)。虽然不算便宜,但据报道,已有300人预订。
此外,报道称,从严格意义上来讲,Morgan的这辆车不能被归类为汽车,而按照摩托车的标准,在英国,一年的养路费仅为17英镑(约合人民币182元)。编译/记者 王进雨
Morgan翻新版三轮摩托车参数
座位: 2个
最大宽度:6英尺(约1.8米)
高度:3英尺(约0.9米)
重量:0.5吨
发动机:1.9升、115匹制动马力
最高时速:185公里
销售时间:2011年5月
价格:3万英镑(约合人民币32万元)
下次,当你注意到身边有只蜂鸟或是蜻蜓在扇动翅膀轻盈飞舞时,你可要小心了,因为这些小鸟或昆虫或许也在暗中窥视你。据美国媒体披露,美国国防部已投入数百万美元,应用仿生学原理研发微型侦察飞行器。经过多年研发,鸟类和昆虫间谍技术逐步成熟,它们能携带摄像机和录音装置,潜入侦查区域录下视频或音频。研究人员希望,这些迷你飞行器既能在前线侦察敌情,也可飞进危险的地震灾区或化学物质泄漏区域搜寻受困人员。
2月25日,加州航空环境公司正式向媒体展示其研发的新一代微型飞行器——“纳米蜂鸟”。
鸟类
蜂鸟间谍是飞行高手
“纳米蜂鸟”翼展16.51厘米,重量与一节5号电池相近,虽然样子不起眼,但它的功能已经很完备,“蜂鸟”相当于一个迷你版的无人侦察机,腹部装有微型摄像机,飞行速度能达17公里/小时。尽管样貌和真正的蜂鸟相比略显僵硬,人造蜂鸟几乎拥有同样高超的飞行技巧:通过快速扇动身体两侧的翅膀,能够上下左右自由飞动,还能旋转和盘旋。
展示会上,“纳米蜂鸟”绕着它的研发者、项目负责人马特·克努的头部飞过,然后稳稳地落在马特的手掌上。在远程控制下,“纳米蜂鸟”可以悄悄接近窗户,然后落在窗沿边收集情报。
航空环境公司此次研制蜂鸟飞机,是受美国国防部委托,前后经过5年的开发,耗资400万美元才有所回报。项目负责人马特·克努称,研究微型间谍飞行器是一项颇具挑战的工作,最大的难题是,如何制造一架既能长期飞行,又能遥控或自主控制的飞行机器。
多年来,航空环境公司一直是小型飞行器行业的领军者,他们的产品包括:能够飞行的机械蜥蜴;以氢燃料为动力的小型飞机,它可以飞到大气层最上端的平流层,侦测大片地面区域;还有号称“乌鸦”的小型无人机,这种“乌鸦”仅重1.8公斤,手动投到空中后能传回前方情报,“乌鸦”已被驻伊拉克和阿富汗美军用于侦查路边炸弹。这些小型飞行器虽然都不像昆虫或鸟类,但它们为更逼真的仿生飞行器铺平了道路。
昆虫
间谍昆虫成为发展目标
除了让飞行器变得越来越小外,还有研究人员打算走另一条“捷径”,将活生生的昆虫变成半机械的飞行间谍。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的科学家正在实验,是否可以在昆虫变态发育过程中植入摄像头或传感器,并通过电刺激它们的翅膀控制其飞行。这种经过改造的昆虫间谍,就能大批出动,飞到各个角落为军方收集情报。
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的研究人员相信,可以利用昆虫在变化成蛹期间的特性来将其改装成机器昆虫。因为昆虫在每个变态发育阶段,其身体都会完成一次更新,伤口能得到修复,被植入异物后内部器官会重新排列。
昆虫学家认为,这样的改造方案并非异想天开,但要改变昆虫亿万年进化所得的习性并不容易。英国牛津大学教授乔治·麦克加文指出:“成年昆虫生存的目的只有一个:产卵繁殖。要改造昆虫就得重新给它制定行为模式。”事实上,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就曾有过失败的例子,他们希望利用蜜蜂和黄蜂来侦察爆炸物,但由于昆虫的本能占了上风,这些昆虫常会在“执行任务”时去觅食或交配。
原理
电子芯片让飞蛾变傀儡
作为DARPA“混合微电子昆虫”项目的一部分,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成功改造了烟草天蛾。烟草天蛾的幼虫变成蛹后被植入一个微电子传感器,蛹成熟后变成寿命相对较长的蛾子。烟草天蛾们体内的传感器就能控制其肌肉,实现远程操纵烟草天蛾飞行。
昆虫在飞行时,根据肌肉控制的方式可分为两类:一种被称为飞行肌肉同步控制,或直接飞行机制,即神经刺激与肌肉的收缩实现一对一匹配,如蜻蜓、蜉蝣等,这样能进行精准的飞行控制;另一类为非同步飞行控制或间接飞行机制,即神经刺激间接控制肌肉收缩,神经元的输出只控制飞行的开始、停止以及调整强度,也就是说,一次刺激能导致多次肌肉收缩。甲虫、蝇类和蝴蝶等多数昆虫都采用第二种飞行方式,因此科学家选择后者进行研究。
被植入烟草天蛾体内的微电子传感器仅有56平方毫米大,重0.5克。其携带的电池能产生5伏特的电压,刺激烟草天蛾的肌肉进行飞行。实验表明,当烟草天蛾还是蛹时植入传感器效果最好。
难题
控制芯片重量成短板
虽然在实验中实现了对昆虫的控制,但科学家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是植入芯片的重量。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科学家也在两种甲虫的身上进行类似尝试:微电子系统被植入甲虫体内四个位置,尽管能精确控制飞行方向,但由于芯片的重量过重,第一种实验对象绿金龟根本飞不起来,只有第二种名叫拖瓜塔花金龟的大型甲虫能顺利起飞,最长飞行时间也不过1分钟。这种非洲甲虫最大能长到人的手掌那么大,是甲虫家族中的大力士。不过如果侦查任务都要依靠这种不善飞行的巨人甲虫来完成显然不太现实。
于是,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着手改进电池,为了找到一种能持续长久提供动力的能量来源,他们最终选择了放射性同位素,其半衰期为12年,这意味着电池能源源不断地提供能源。但是这又来带了新的问题,首先是放射性元素对人体和生物体的机体具有致癌或遗传效应,其次是辐射是否会破坏微电子设备甚至昆虫本身。
应用
走进现实只是时间问题
美国军方表示,这些间谍也能用于其他用途,如警察用它来侦查复杂的环境,或探测危险化学物质泄漏;它们也能帮助消防员勘查危险。
“混合微电子昆虫”项目负责人艾米特·拉尔透露,美国军方改造昆虫的灵感实际上来自科幻小说《雀鹰》。不过《雀鹰》也警示了改造生物可能引发的未知风险,在这部科幻小说中,由于黑客入侵,头脑由芯片控制的巨型动物被歹徒利用。
科普作家莱恩指出,改造生物和仿真机械的技术一旦成熟,就将改变情报收集方式: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飞过的一只鸟可能是观测敌情的机械鸟;被改造后的昆虫会悄悄飞入嫌疑人或间谍的住所,不留痕迹地执行监听任务;在污染严重或有致命辐射的地区,大批人造昆虫能完成观测任务并全身而退……在莱恩看来,这样的变革只是早晚的问题,同时也将不可避免地引发民众对政府的怀疑和不信任。
一旦昆虫间谍真的出现,它们面临的不只是技术困难,还有法律问题。《电子间谍战》一书作者彼得·辛格尔指出,昆虫间谍如果被警察用于侦查,就可能侵犯公民的隐私。随着越来越多仿生机器人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也将给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影响。
(谢来)
当身着礼服的娜塔莉挺着大肚走上颁奖舞台,拿过今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的时候,也似乎给珠光宝气的好莱坞罩上了一层科学气。虽然她以童星的身份为人熟知,却又是一位地道的“科学宅女”。长大后边演戏边在哈佛大学学生理学的娜塔莉,不仅成为了第一个得到奥斯卡女主角奖的哈佛毕业生,也成为当前最知名的好莱坞“科学女星”之一。
事实上,走在好莱坞星光大道上的演员们,高学历的并不少,有着科学学习和研究背景的人也完全可以列出一大叠名单来,或许某一天,在曾经的母校得到荣誉称号,会和在星光大道上留下手印一样并列成为好莱坞闯荡者们最大的梦想。
娜塔莉,做演员不如变聪明
今年凭《黑天鹅》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的娜塔莉成为当前最炙手可热的好莱坞实力派女星,而媒体与人们对她的评价,不光只有美貌、独立、善于挑戏、演技出众,人们对她智力层面的称赞要大大多于对其他女星。
娜塔莉出生在一个典型的犹太家庭,祖父是名以色列的经济学教授,祖母曾为英国情报机构工作,父亲是一名妇科专家。波特曼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成长教育。但同时,她从4岁起就开始学跳舞,10岁开始了自己的演艺事业。
娜塔莉曾经和“小甜甜”布莱妮同为一部音乐剧的主演候补。1994年,因为在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里让人心生怜悯的演出,13岁的娜塔莉名动一时。高中时期,波特曼开始和伍迪·艾伦、提姆·波顿、朱丽叶·罗伯茨、尼克尔森等诸多好莱坞重要人物合作。1999年,她就因电影《芳心天涯》中的表演得到金球奖最佳女配角提名。
不过,最近《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提及,娜塔莉在发展自己的演艺事业的同时,也展示了优异的科研才能。她不仅是“童星”,还是一名科学“宅女”。娜塔莉在纽约长岛的索易特高中读书期间,曾参加了高中生趋之若鹜的“寻找英特尔科学天才”比赛。这项已有69年历史的比赛被认为是美国难度最高的高中生科学竞赛。历届获奖选手中,有7人后来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2人获得数学“诺贝尔”菲尔兹奖,得到的美国国家科学与技术奖章超过10枚,而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学金”的人更是数不胜数。当年,娜塔莉凭借一篇名为“演示糖的氧气酶制法的简易方法”的论文,杀入过该项比赛的半决赛。在整个高中时期,她的成绩单上全都是A。
1999年,娜塔莉的演戏事业正蒸蒸日上,在《星球大战》系列电影中演阿美达娜女皇。这个机会将可以给她带来国际声誉,但刚刚从高中毕业的她被哈佛大学的心理系录取了。娜塔莉曾说,如果在成为一名聪明的人和成为一个演员之间二选一的话,她宁愿选择前者。不过,她显然选择了两者兼有,她前往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研究神经科学和意识演化,同时,保留了自己在《星战》系列中的戏份,但推掉了其他演艺活动。因为娜塔莉的盛名,她在哈佛的导师后来也成为媒体的采访热门人物。神经心理学教授阿兰·德肖维兹说,娜塔莉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学生。她关于测谎的毕业论文得了A+,又作为助教继续做了一段时间研究。德肖维兹说,娜塔莉的心理学研究背景对她在今年获奖的《黑天鹅》中扮演性格分裂的角色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她是一名利用了自己学术背景的演员”。
好莱坞“科学女星”多
因为奥斯卡金像奖,娜塔莉的科学老底被人们一一翻了出来,而事实上,在好莱坞闯荡成名的演员中,还可以找出一大把有着科研背景的人。
看过电影《宿醉》的观众可能会记得其中一位疯疯癫癫的亚洲人,大声喊着“你戳了我的屁股,可疼了!”这位日裔美国喜剧演员昵称为“肯博士”(Dr. Ken)。他不仅在《办公室》、《明星伙伴》等多部美剧和好莱坞电影中扮演角色,也是一名医学家,先后毕业于杜克大学和北卡罗琳娜大学,后一边学习喜剧,一边完成了医学博士学业。
美剧《英雄》里的漫画迷冈政伟(Masi Oka)在1987年曾经作为“美国亚裔神童”的代表出现在《时代》杂志的封面上,智商高达180的他毕业于布朗大学计算机科学和应用数学双学位,他还常常参与好莱坞的特效制作。
美女演员麦克拉(Danica McKellar)因为电视剧《奇迹年代》而出名,也曾经出演过《生活大爆炸》、《白宫风云》等美剧里的角色,她还写过《数学很靠谱》(Math Doesn’t Suck)等畅销书。她本人可是个数学狂人,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数学系毕业,本科时就在数学期刊上发表过论文,研究过磁场特定性质的数学证据难题。另一名《生活大爆炸》中的女性角色,就是那位终于和“谢耳朵”匹配,超级“宅”的女科学家艾米。扮演这个角色的演员在真实生活中也是一名神经生物科学家。她名叫拜利克(Mayim Bialik),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取得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她的研究是关于一种叫做“普拉德·威利综合征”的大脑化学性质。
如果再往前推的话,还有被称为“黑白片时代的最美丽女人”海蒂·拉玛,她曾经是一名火箭科学家,她曾经发明过一种技术帮助导弹维持在轨道上,还因为拥有扩频通信方面的专利而被尊为“3G通信之母”。
好莱坞和大学及科学院的关系不仅仅只是导演、科学顾问和特技制作等层面的合作,随着娜塔莉·波特曼的获奖,或许越来越多的科学宅男宅女们会在走出实验室后,也去尝试一下演戏?
【链接】
高学历明星速览
●西恩·潘恩:曾经在桑塔莫妮卡·学院学习汽车机械。不过,辍学也很早。
●朱莉娅·罗伯茨:曾经在乔治亚州立大学学习成为一名兽医,毕业后她搬到了纽约开始了演艺事业。
●威尔·史密斯:有很多的报道都揪出这位好莱坞大牌明星曾经在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威尔后来有一次在采访中说他并没有申请MIT,而只是参加了一个“工程学”项目。
●辛迪·克劳馥:曾经拿着一个全奖在西北大学学习化学工程。不过一个学期之后,她为了做全职模特儿放弃了学业。
●克莱尔·丹尼斯:和娜塔莉·波特曼差不多年纪的另一位童星,因《新罗密欧与朱丽叶》成名,曾在耶鲁大学学习心理学,不过她没有完成学业。
●菲利希亚·戴(Felicia Day):《狼人猎手》中的美女演员取得过得克萨斯大学数学和音乐双学位。
●查尔斯·科斯莫(Charlie Korsmo):这位在电影《迪克·崔西》、《胡克船长》中扮演角色的童星在麻省理工学院取得了物理学学位,现是一名法学教授。
●杜夫·朗格(Dolph Lundgren):这位电影《捍卫猛将》中的肌肉动作明星是悉尼大学化学工程学硕士,还取得过麻省理工学院的奖学金,但他后来还是选择了继续演戏。
●迪兰·布鲁诺(Dylan Bruno):在美剧《数字追凶》中扮演帅哥FBI探员Colby。他曾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的环境工程学专业。
●唐纳德·萨瑟兰(Donald Sutherland):冯小刚电影《大腕》中的那位导演、“鲍小强”他爹,在多伦多大学取得过工程学学位。
●丽萨·库德尔(Lisa Kudrow):《老友记》中那位性格古怪的菲比。她的专业曾经是生物学,曾经一边学演喜剧,一边做医学研究。
编译/本报记者 /金煜
晨报讯(记者 陈琳)昨天,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航局局长李家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期将在吉林、广东、黑龙江三省低空开放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在湖南、湖北、广西与内蒙古东部扩大试点范围。此前平谷区表示将打造通用航空制造基地,并引进小飞机生产线,但北京未列入试点,意味着北京上空暂时不能飞行私人小飞机。
继去年中国政府公开了低空开放政策之后,空域管理体制的改革已经成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李家祥说,“十二五”规划中专门有内容提到空域的管理体制改革。计划到2015年,低空空域将完全放开。
据介绍,低空空域为1000米以下,主要允许轻型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等小型飞机飞行的空域。目前只有执行护林、飞播等任务时可以进行低空飞行,须提前申请并获有关部门批准。
据新华社 日本新干线速度最快的列车“隼”号5日投入运营,最高运行时速可达320公里。
“隼”号属于最新型E5型列车,在首都东京与北部城市青森之间每天往返两班,在东京与北部城市仙台之间每天往返一班。这种新型列车现阶段最高时速300公里。
作为14年来首次在新干线采用新型列车的运营商,东日本铁路公司打算2012年底将“隼”号列车的最快运行时速提高至320公里。
增设豪华车厢是“隼”号特色之一。除一节豪华车厢和一节高级车厢,“隼”号牵引8节普通车厢,合计731个座位。
豪华车厢相当于客运飞机头等舱,仅设18个座位,配备羊毛地毯和真皮座椅,椅背可向后放倒45度;车厢内专门配有服务员,提供饮料、食品、毯子、拖鞋、报纸杂志等。
乘坐新型列车所费不菲。东京与青森之间普通车厢票价大约1.69万日元(约合205美元),高级车厢大约2.14万日元(260美元),豪华车厢近2.64万日元(321美元)。
“隼”车鼻长15米,超过新干线现有列车的车鼻,以降低噪音。它同时采取其他降噪和减摇措施,提高乘坐舒适性。
新型列车吸引大批乘客。共同社报道,东日本铁路公司2月5日发售预售票,东京驶往青森的头班车车票开售大约40秒后告罄,其中豪华车厢车票大约10秒后被抢购一空;从青森驶往东京首发车车票一个半小时售完。
一些抢购到预售票的人在互联网转卖车票。《产经新闻》报道,始发日当天东京至青森的头班车车票在雅虎网站拍卖中,一张车票经过近两百次竞拍,售价47.8万日元(5804美元),超出原价大约30倍。
很多人都听说过“安慰剂效应”,简单来说,就是病人接受了一种“无效”的治疗(安慰剂),不过,他以为或者相信这个治疗是有效的,并因此得到了症状缓解。不过,你是否听说过“反安慰剂效应”呢?如果一个病人不相信自己接受的治疗是有效的,他的病情可能会恶化。这种现象真的存在吗?最近,英国牛津大学脑成像研究中心领头的研究表明,这样的看法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病人如果预期自己的疼痛会加剧,那么强力止痛药也会失去作用。
“转化医学”好选题
牛津大学的这项研究旨在研究安慰剂和“反安慰剂”的作用。安慰剂对服药者的生理并无作用,但它们会对服药者心理产生作用,从而使服药者的病情好转,或者感到病情好转。安慰剂的作用已经被科学界承认,它往往并非心理作用,而真的能让病情好转。它有一个反义词,叫“nocebo”,指的是其实对人的生理没有作用,但因为服药者相信其有害,从而使服药者产生生理不适感的物质,可译为“反安慰剂”。
研究小组找到了22个健康的受试者,给他们注射类强力止痛剂“类吗啡”药物,并且有意操纵他们对自己痛苦的预期,结果发现,药物产生了不同的效果。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转化医学科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上。对这个杂志的名字有必要多说几句。所谓 “转化医学”是目前非常流行的一个术语,它指把医学基础科学和临床医学相联系的方法。基于生物学的医学基础科学日新月异,但这些成果到底和实际治疗有什么关系呢?如何让科技成果真正转化成患者的福祉呢?这正是“转化医学”这门边缘科学研究的对象,它涉及生物科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多门学科,“安慰剂”这个话题正是它研究的绝好对象。
大脑受骗,止痛无效
这项实验有三个最重要的元素:痛、药、扫描。
实验过程如下:
首先,这些受试者的腿部被加热,直到会产生烫伤的感觉。在做实验之前,研究者让受试者为自己的痛苦程度打分,从1分到100分,并记下相应分数的温度。
其次,受试者的静脉中可以被注入类吗啡强力止痛剂。
最后,在加热和注射的同时,研究者还对受试者进行大脑扫描。
在第一轮实验中,在未告知研究者的情况下给他们注入止痛剂。研究者发现,原本会给他们造成66分痛感的温度,现在只让他们感到55分的痛感——药物确实是有效的。
在第二轮实验中,研究者告诉受试者他们将被注入止痛剂,结果原本会给他们造成66分痛感的温度,现在只让他们感到39分的痛感——药物的作用超出了单纯的生理作用,虽然不是安慰剂,但仍然显出了“安慰剂效应”。
最后,受试者被告知止痛剂已经停止注入,并且被告知腿上的温度要增加,他们会感到更大的痛苦。同时,止痛剂仍然在注入,并且温度并无增加,受试者被欺骗了。这时受试者的痛感达到了64分。这个数值跟没有给他们注射止痛剂的情况几乎一样。
那么,受试者嘴里说的分数和他们真正感到的疼痛是否相关呢?研究者们利用大脑扫描技术发现,他们大脑专门负责痛感区域的血流强度变化,确实和受试者说出的分出的变化程度相同,也就是说他们的大脑确实“感到”了他们所说的疼痛。
负面情绪影响很重要
这项研究表明,如果受试者认为“没有止痛剂”,并且“痛会加剧”的时候,即使有注入了止痛剂,并且带来痛感的刺激并非加强,仍然会让受试者感到强烈的痛感。
研究的领头人、牛津大学脑成像研究中心的教授特拉西(Irene Tracey)表示,这项结果描述的是一小群健康人的短期效应,并且研究者故意操纵了他们对药物的预期,和临床的情况并不相同。但他仍然认为,对真正的病人来说,类似的效应也会存在。如果病人认为他们服用的药物没有效果,那么这些药物的效果就真的会下降很多,临床医生应当想出办法来处理这样的情况。医生不但要考虑针对病人的症状需要用哪种药物,还要考虑病人对一项治疗效果的预期如何。
“医生不应当低估患者对自己病情的负面预期的显著影响。”特拉西说。举例来说,有慢性疼痛的人经常会看过很多次病,吃过很多药,这些尝试往往缺乏效果。他们再次去看病的时候,往往带有负面的预期,觉得任何东西在他们身上都没用。后来的医生往往发现,再管用的药在他们身上都失效了。
特拉西还提出一个更棘手的问题:如何克服药物实验中的“反安慰剂”效应呢?以往的药物测试都是把病人分成两组,一组服用新药,一组服用安慰剂,如果新药的效果超过安慰剂的效果,那么就说明新药有效。但是,如果病人认为自己吃的是安慰剂,有用的药可能也没用了。如何真正“客观”地评价药物的效果?这可真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